在教学中我没有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而对于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我觉得也由为重要。因此,我确定的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①、结合实例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构建“平均数”的概念。
②、通过小组动手操作学具,使学生探索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
③、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运用已学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接触统计知识比较早,并多次经历数据收集的全过程,但对统计的数据分析较单一,是第一次用平均数对数据进行分析
四、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围绕一个教学理念,就是让学生在体验与感悟中建构的平均数概念,通过教师提供的大量生活,活动的有关信息,让学生经历数据统计的过程,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从而初步了解移多补少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在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中体会学习的快乐.
五、教学策略:
1、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课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以环保为主题为学生设计了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唤起了学生思考、探究的欲望;
2、给予学生提供足够的动手操作、独立思考的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新知;
3、分散难点,从直观形象逐步归纳成抽象概念,再把概念引向纵深;
4、贴近生活,让学生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
六、设计思路:
本节课我大胆的重组教材,在教学设计上力求使学生经历从探索中发现,从发现中体验,从体验中发展的全过程。因此,我分以下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一)创设生活情境,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时,我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为学生创设符合实际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教学伊始,利用多媒体再现生活情境——“节能减排”的环保活动,激发学生环保意识,并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教师出示甲乙两组的水瓶收集情况,(如图:甲组给出水瓶总数和人数,乙组给出人数和每人收集的水瓶数量)鼓励学生从图中获取相关数学信息,并通过比较哪个小组的同学在这项活动中的表现的更好,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的平均分知识求出甲组同学收集水瓶数量的平均数,自然的引出“平均数”概念。然后巧妙的引导学生通过摆学具使乙组每个同学所收集的水瓶数量相同,学生通过亲自的动手操作感受到了拿出多的部分补给少的,从而揭示了“移多补少”这种比较直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而引出了列算式求平均数的算术方法。学生在动手摆、动脑算的过程中不仅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更探索出了求平均数的方法。我们在前几次备课时过多的强调平均数算法的优化,但通过研讨我们小组的几位教师发现过多的强调算法优化会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并且忽略了平均数的意义这一教学重点,这样设计是不合理的,所以在此我们重在理解意义,探索方法,使学生直观感知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是调整后的数,并不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为后面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作好铺垫。
(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丰富已有感知,进一步深化对平均数的理解和认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我设计时,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前几次备课时,为学生设计的是比较授课教师和所教学校教师的身高,但通过试讲我发现这个情境的设置从学生自身出发,因此我把这个情境更改为比较学生的身高。出示两组学生的合影,询问学生:哪组学生的身高高一些?引导学生发现要比较两组学生身高需要知道每组每个学生的具体身高,此时教师及时的出示其中一组学生的身高引导学生估一估这个小组学生平均身高,并通过亲自的计算使学生发现“小组的平均身高比高的人矮些比矮的人高些 ”然后通过让学生思考另一组的身高情况,进一步明确平均数取值区间,同时不但让学生体会了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的一个很好的统计量,更重要的让学生体会了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作用。
(三)深入应用,内化拓展。
学习数学知识,主要是为了应用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那么练习的设计必不可少,一个好的练习也能成为一节课的点睛之笔。因此我为学生设计了几个生动富有趣味性的练习,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设计了有关废品回收方面的练习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开始我在此设计了一个计算球队平均身高的活动,接着我为学生设计一个集收集、整理、求平均数的综合性练习。结合教学第一环节的环保主题为学生设计了一个调查每人浪费纸张环节,即巩固了学生对平均数知识的掌握,又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最后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小明游泳”的环节,学生利用本节所学的新知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争论中产生了思维碰撞。此时课堂上将出现一个高潮。
七、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力求工整,简洁明了,突出重点,指明难点.
上一页 [1] [2] [3]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