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8:50 B.6:50 C.16:10 D.18:10 8.下面三个算式的积中,( )最接近600。 A.31×19 B.27×20 C.25×303 D.22×32 五、操作题。(共6分) 1.分别画出①号和②号图形的另一半,使它们成为轴对称图形。(4分) ① ② 2.下图中每一个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请在图上分别画出2个不同的长方形,使它们的面积都是12平方厘米。(2分)
六、解决问题。(第1~4题每题3分,第7题6分,其余每题4分,共26分) 1. 一共卖了多少钱? 2.720节电池,每8节装一盒,5盒装一箱。这些电池一共可以装多少箱? 3. 180个苹果可以装多少袋? 4.一辆汽车上午11:30从A城出发开往B城,下午2:30到达B城。已知A、B两城间的距离是396千米,这辆汽车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5. 小芳拿10元钱买了一枝0.8元的铅笔和一个8.8元的文具盒。(1)买铅笔和文具盒一共用了多少元?
(2)剩下的钱够买一块5角的橡皮吗?
6.
(1) 要围多长的篱笆?
(2)如果平均每平方米种2棵花,这块地一共能种多少棵花?
7.下面是百佳超市某种饮料4个季度销售量统计图。 (1)哪个季度的销售量最多?比最少的多多少? (2)根据统计图,你认为该季度销售量 最多的原因是什么? (3)平均每个季度的销售量是多少?
三年级数学《统计》单元说课
双沟镇中心小学 孙改运
一、说教材
“统计”的编排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中变化比较大的一块。与以往的教材相比,在两个方面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一是以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作为主要教学目标,这也是和《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一致的。《标准》中首次将“统计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二是教材编排注重了统计观念培养的过程化及统计观念渗透的低龄化。(统计的全过程应该是:提出问题——收集和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决策——进行交流——评价与改进等)(低龄化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安排统计的学习)本单元的“统计”是《标准》内容中第一学段统计教学的最后一个单元。主要目的是进一步认识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有:向学生介绍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初步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
1、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2、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二、说目标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
1.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三、说学情
通过前面五册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包括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多个单位)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加以解决。学生已经初步经历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为建立统计观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平均数》说课设计
双沟镇中心小学 孙改运
一、 教材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 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而本节所要授课的《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前几册的教材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有关平均数的知识,以前是把它当作一种典型应用题来教学的,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并且把数据的复杂程度和学生的计算速度及正确率作为教学的重点。但是,从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数学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来看,教学中更应该强调学生对平均数的意义、特征的把握,注重其统计含义的理解,让学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正确地运用它去解决问题。对于平均数意义的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是需要经过本课的学习而使学生逐渐明确的。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