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本册“统计”中认识横式统计图,与认识竖式统计图在其他要求上没有太大的区别,因此感到这样的内容安排过长,可以在二年级统计知识的教学中,使学生对竖式统计图与横式统计图比较观察,更容易理解。在本册的“统计”这一单元里,我们安排的“简单的数据分析”这一小节,除了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的统计知识(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之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目的,就是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推断。《数学课程标准》强调统计过程性目标的达成及对统计表特征和统计量实际意义的理解。***本单元主要是通过这样一个素材作载体,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再一次经历统计的全过程,更好的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四、第六单元“面积”题中,出现平方千米、公顷学生理解起来比较费劲,希望后移。 1.教材为什么在六册安排“平方千米、公顷”这一内容?教材是如何处理的?《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空间与图形”内容标准中规定“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米2、千米2、公顷)”。在原通用教材中,这一内容是安排在六年制第七册。我们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规定将此内容提前到第一学段的最后一个学期,也就是本册教材中进行安排。教材在编排中,以学生对体育场的广阔面积的感性认识为基础,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这两个较大的土地面积单位,并且考虑到学生尚未学习100×100、1000×1000等计算,所以平方千米、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进率不要求学生推算,只是介绍1公顷、1平方千米的具体规定。 2.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 “公顷”和“千米2”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比较大,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形成表象确实有些因难。在教学中,可以先带领学生到操场进行实地测量,量出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土地,让学生看一看1公顷的土地有多大,以便使学生对1公顷有多大形成明确的表象。再结合学生熟悉的场地,如教室的面积一般是50米2,200个教室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通过学生的想像,加深学生对“公顷”这个土地面积单位的认识。在使学生明确了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之后,教师可以在学生对1公顷形成了表象之后,让学生想象一下100块1公顷的土地,就是1平方千米大。还可以通过其他的素材帮助学生认识和想象,如,一个足球场的面积约7000平方米,140个足球场的面积约1平方千米。五、有关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的问题。 1.与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太重复,教材为什么安排“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数与代数”内容标准中规定,“能认、读、写小数”及“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所以我们本册安排了“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在编排这一部分内容时,充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数的含义,并以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知识为学习小数认识和计算的形象支撑,到以后系统学习小数时,再作抽象。 2.在教学中如何把握要求?教师在教学本单元时,在把握教学要求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本单元不要求离开现实背景和具体的量,抽象地讨论小数。二是小数的认、读、写,限于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三是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原则上限于一位小数,并且是结合元、角进行计算。 3.例1学生掌握起来有困难,如何进行教学?例1是教学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含义及写法。虽然教材设计了米、分米、厘米这一学生熟悉的素材,但由于学生只是通过比较直观的方式初步认识了分数,如果仅从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让学生来思考小数的含义,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借助一些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来理解。例如,有的教师创设卡通动物(身高1分米)和积木块(厚1厘米)比高矮的场景,并用米尺进行测量。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直观、形象的支撑,避免了仅从抽象的关系去思考。除了教材上所涉及的“分米和米”“厘米和米”这两种关系之外,教师还可以增加“3厘米=0.3分米”这种类型;而且,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反过来思考“0.1米等于多少分米”“0.01米等于多少厘米”,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小数含义的理解。六、第八单元“解决问题”,练习形式过于活,学生对于两步计算不是很熟悉,形式过多更难以把握。 1.为什么安排这一单元?教材是如何处理的?答:《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对“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是:“能在教师引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对第一学段的学生而言,首先是能够从日常生活中“看到”一些数学现象,其次是能够运用基本的数学知识去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我们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将解决问题的教学融合于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本册书中“解决问题”的单元专门教学用所学的计算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中的问题。教材安排了需要应用乘除法知识解决的实际问题,并呈现了不同的算法。在相应的练习中,教材设计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素材,如体育锻炼、货物装车、公园购票、集体租船等等。通过练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充分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了解数学的广泛应用,逐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的思维习惯,并且为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提供了有效而丰富的资源。 2.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时,已经会用表内乘、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简单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本单元提供的需要用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选材范围扩大了,提供的信息数据范围扩大了。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创设的丰富的解决问题的资源空间,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并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立足于让学生自主收集、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青岛版六年制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质量检测卷
(时间:60分钟)一、算一算。(共28分) 1.直接写得数。(8分) 60÷3= 30×20= 360÷9= 12×40= 540÷6= 720÷8= 0÷9= 70×80= 30×13= 4.2+0.5 = 5.6-3.2 = 1-0.4 = 800÷4= 0×85= 3.5+2.6= 2.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带※的要验算。)(12分) ※89×64 60×82 824÷8 ※504÷5 3.计算。(8分) 124-735÷7 39×8÷6 (34+22)×24 376÷(123-119) 二、填一填。(每空1分,共25分) 1.今年的2月份有( )天,5月份有( )天,全年一共有( )天。 2.下午2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是( )时。 3.南京长江大桥全长6.772千米。6.772读作( )。 4.□59÷6,如果商是三位数,□里最小可以填( );如果商是两位数,□里最大可以填( )。 5.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16分米,它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 6.3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7平方千米=( )公顷 5公顷=( )平方米 5元6角2分=( )元 30时=( )日( )时 5年=( )个月 7.填上合适的单位。(1)小光的身高是135( )。(2)一间卧室的面积是14( )。(3)一张单人课桌面的面积约是24( )。(4)一个果园的面积是3( )。 8.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下面物品的价格。 12.50元 6.80元 15.00元 6.08元 ( )>( )>( )>( ) 9.如右图,14:00~16:30也就是下午( )时到 下午( )时( )分,全天共开放( )小时( )分钟。三、火眼金睛辨一辨。(共7分) 1.第三季度一共有90天。( ) 2.小青已经5岁了,他才过了一次生日,他肯定是2月29日出生的。( ) 3.小林的妈妈9月31日从北京回来了。( ) 4.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不一定是闰年。( ) 5.小明班平均每人为玉树灾区捐款13元,小明一定捐了13元。( ) 6.轴对称图形都只有一条对称轴。( ) 7.用16个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图,无论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它的面积都是16平方分米。 ( )四、选一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共8分) 1.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上半年的天数和下半年的天数一样多 B.小亮是1992年2月29日出生的 C.每年的6月1日是国际儿童节 D.一年的最后一天是12月30日 2.下列年份中,( )是闰年。 A.1900年 B.1996年 C.1998年 D.2001年
3.下面的文字和数字是轴对称图形的有( )。
A.8 B.5 C.田 D.明 4.( )÷3=103……2,括号里应该填( )。 A.309 B.311 C.307 D.308 5. 把2个边长是3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 )。 A.18厘米 B.24厘米 C.27厘米 D.36厘米 6. 比较下面两个图形,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和乙的面积相等,周长也相等 B.甲和乙的面积相等,但甲的周长长 C.甲和乙的周长相等,但乙的面积大 D.甲的面积小,周长也小 7.运动队17:20开始训练,经过1小时30分钟结束,结束的时刻是( )。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