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苏州,未能参与签名,因而便由他出面接编《小说月报》。《夜》便是叶老接编后发表的第一篇小说。又据叶老回忆,在《夜》创作前,有一对青年夫妇被抓去了,传说给枪毙了。国民党在他们家里搜出了一箱子笔记信件,据说是一位革命作家托他们保管的。叶老说,那时候青年人被抓被杀的也太多了,(其实,那对青年并没有被杀,好象至今还在。)这件事对叶老来说,是一个强烈的创作诱因,他觉得非把它写出来不可(两材料均见自《战地》增刊。1980年第六期)。叶老的回忆充分说明,《夜》的发表,是作者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的沉沉黑夜,把手中的笔当作战斗的武器,矛头直指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一枪。在当时国民党反动派那样严重的白色恐怖阴云笼罩之下,敢于如此直捷了当地揭露、控诉敌人的血腥罪行,敢于如此旗帜鲜明地赞颂革命战士,并且如此明白晓畅地表示对未来的希望,这需要作者多么大的勇气和胆略。因此,《夜》在同时期的小说创作中,无疑是佼佼者。
3.“青年夫妇”
叶老写作《夜》时正值反革命大屠杀(“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事变)之后,国民党反动派到处抓人,传说有一对青年夫妇被抓去了,传说给枪毙了。国民党在他们家里搜出了一箱子笔记信件,据说是一位革命作家托他们保管的。这一对青年夫妇男的姓郑,女的姓梁,原来是帮沈雁冰先生(当时他还没有用“茅盾”作笔名)做党的工作。叶老认识他们,但并不熟;他们的家庭状况,叶老完全不知道,而且这对青年并没有被杀,好像至今还在。所以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都是虚构出来的。
二 文面疏通(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词语解释资料(囊括了课后第三大题的所有词语)
拙劣:笨拙而低劣。
届:到,如,已届少眠年龄的她……,届期,届时等。
滞钝:不灵活,如动作滞钝,步履沉重。滞,不流通;钝,不锋利。同“迟钝”。
幽寂:幽静寂寞。
匆遽:急忙,匆遽地去开门。遽:jù
卤莽:也作鲁莽,说话做事不考虑,轻率。卤,Lǔ
矜夸:骄傲自夸。矜:jīn
怠慢:冷淡,如哪里还敢怠慢。
昏厥:因感情过分悲痛,精神过分紧张等原因而引起的症状,如气闭、昏倒。
伶仃:也做零丁。孤独,没有依靠。“瘦骨伶仃”中的“伶仃”的含义,是从这个意思引申出来的,整个词组的意思是瘦得露出了骨头。
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感到不知怎么办。
况味:境况和情味。
郁抑:苦闷。
莫可名状:事物复杂或美妙得不能形容。名,说出。清代张潮《虞初新志·卷五·林云铭〈林四娘记〉》:“香气飘扬,莫可名状。”
憔悴:瘦弱,脸色不好看。
撩拨:挑逗,招惹。
天末:末,尽头,即天边。
2.语法修辞资料
“叫开了头便难得停,好比大暑天的蝉”。
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孩子的哭声比作夏天蝉的叫声;说明孩子哭声的烦燥,难得停下来。暗示了老妇人所处的状况。
这是一个多重复句,划分复句层次关系时应注意这样几点:在第一层后有“然而”一词,容易误解为“转折关系”,但从句义来看,实则应为并列关系;再有分号,通常也是连接两个并列关系的分句,但在此亦不同,后面分句是对前一分句的解释说明,因此两个复句的第一个层次应为因果关系。
“晚上,在她,这几天真不好过。”
这句话的正常语序应为“她这几天晚上真不好过”。而在这里,把“她”“晚上”做为状语提前,并用逗号逗开,起到了一个强调的作用,一是强调了时间,二是强调“她”的处境。
“老妇人的眼睛重重地闭了两闭;她的泪泉差不多枯竭了,眼睛闭两闭就表示心头一阵酸。”
这两个分句之间的分号仍表示因果关系,而不表并列。
“连忙,轻轻地,转身把门关上。”
用逗号把两个状语逗开,起强调作用,突出了阿弟动作的谨慎小心。
“……”
表明行文的省略,说明阿弟还说了许许多多的好话,在此省略不写。
“──两个人”
破折号表示话题转换。“两个人”代“阿弟”和“那个参与行刑而带阿弟认尸的弟兄”。
“那个弟兄”
“那个弟兄”指枪杀夫妇二人的士兵,是这个帮助认尸人的战友。
“那弟兄”
即指阿弟所找的那一个。
“那个”
借指被枪杀。
“──”
破折号表转换话题。
“那个人”
这里的“那个人”应指夫妇二人被杀害后赶上报信的人,可能也是个地下工作者或共产党员。
“──”
这里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表明阿弟用的是善意的谎话。
“──怕什么呢!
这里的破折号表示转折关系。表明老妇人对阿弟在先时不要她问,不要她了解情况的不满。
“儿等今死,无所恨,请勿念”
这句话是字条上所写的,又被阿弟念出来,用在双引号之内,所以要用单引号。即在一句话里再引用其他的话时,再引用部分即用单引号。以下“恳求善视大男,大男即儿等也”处单引号用法与此同。
“虽然不识字,她看明白那字条了。岂但看明白,并且参透了里头的意义,懂得了向来不懂得的女儿女婿的心思。”
用递进关系表明老妇人思想的转变。此时老妇人已从字条中了解了女儿女婿,知道他们的牺牲是有意义的。老妇人已变得坚强、觉醒。
三 整体驾驭
1.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从开端至“幽寂得使血都变冷”):主要描写老妇人在黑暗、悲痛和恐怖中焦急地等待阿弟归来。
第二部分(从“搭、搭、外面有扣门声”至“本来惴惴的心又增加老大的不自在”):主要描写老妇人从阿弟叙述中惊悉亲人被杀而产生强烈的反抗意识。
第三部分(从“他们留着字条呢”至文末):主要叙述老妇人从亲人遗言中受到教育,勇敢地担负起抚育遗孤的责任。
《夜》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找出诗歌所描绘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其形象而生动的语言,体会诗歌巧妙的构思,理解诗歌的主旨。
3.将两首诗歌进行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理解诗歌中所描绘的意象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好授课内容及多媒体课件。
学生:朗诵诗歌,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为生字词注音释义。查找资料,搜集关于“夜”的诗或诗句。查阅有关叶赛宁的资料,比较阅读他的其他诗歌,了解诗人的写作风格。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导语(放音乐《军港之夜》,轻微播放)同学们,这首歌描绘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海军的什么思想感情?(请学生思考后回答,其他同学补充)对,描绘了夜的静谧与美好以及海军甜美的睡姿,表达了海军对生活的热爱。自古以来,关于夜的诗歌就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夜的外国诗歌,感受一下作者笔下的夜,体会一下作者的心境。
2<学生交流自己查的资料,初步了解叶赛宁及其作品。
叶赛宁(1885——1925),俄罗斯诗人。早期诗描写农村自然风光,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