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面
|
查询七年级下期语文教案的详细结果
|
(广东省珠海市第六中学语文科组招明乐 E-mail:Z@zhao.com.cn)
目的要求
一、学习鲁迅先生与广大劳苦大众呼吸相通,关心培养青年,“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和他与黑暗势力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革命意志。 二、学习文章抓住外貌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精神的写作方法。
要点难点
一、通过文章中对鲁迅先生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了解他献身革命,关心、热爱进步青年的崇高品质,以及鲁迅精神对当时进步青年的巨大鼓舞。 二、学习观察人物的一些方法,了解如何随着观察条件的变化,粗细得体、详略得当地描写人物。 三、掌握破折号的用法。
写作背景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举国上下,人们用各种方法表达沉痛的悼念。作者与鲁迅仅见过“一面”,但对鲁迅外貌、言行观察细致,记忆犹新,于是能因小见大,表现出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而阿累作为青年一代,期望踏着鲁迅的足印继续前进的思想感情也渗透其中了。 文章回忆的是四年前的往事,写成于鲁迅逝世的当月。作者思念和敬仰鲁迅,情真意切,十分感人。
作者简介
阿累,生于1909年,原名朱一苇,现名朱凡,江苏涟水人。在南京金陵大学附中、上海立达学园上过学,后考入上海同文书院学习日语,最后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1931年参加反帝大同盟。1932年参加“左翼剧联”。同年8月考入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入共青团,接着参加中国共产党。因参加卖票工人罢工被捕,两年后经人保释出狱,赴马来西亚,在吉隆坡尊孔学校教书。后返上海从事写作和翻译。抗战后参加新四军,在部队和地方做文教工作和行政工作。解放后历任湖南革命大学副校长、省文教厅长、省委宣传部长、湖南大学校长等职。1983离休。《一面》是作者1936为纪念鲁迅逝世而作,最初发表于黎烈文主编的《中流》半月刊。
段落大意
全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与“我”到内山书店去买书,见到鲁迅先生一面。 第一层,交待时间、地点、作者的身分和事情的起因。 第二层,记叙内山老板的热情的接待和“我”买书缺钱的窘态。 第三层,描述了“我”与鲁迅先生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会面。 第二部分:写“我”受到的鼓舞和影响,以及事隔四年后,对鲁迅先生逝世的沉痛悼念。
段落大意
全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与“我”到内山书店去买书,见到鲁迅先生一面。 第一层,交待时间、地点、作者的身分和事情的起因。 第二层,记叙内山老板的热情的接待和“我”买书缺钱的窘态。 第三层,描述了“我”与鲁迅先生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会面。 第二部分:写“我”受到的鼓舞和影响,以及事隔四年后,对鲁迅先生逝世的沉痛悼念。
主题思想
作者怀着悲痛与崇敬的心情,回忆了四年前与鲁迅先生偶然见面的情景,表现了鲁迅先生为革命事业鞠躬尽瘁,对进步青年无限关心和热爱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踏着鲁迅先生的足迹继续奋进的决心。
写作特点
本文五次描写了鲁迅的外貌,反复地再现了鲁迅的形象,突出了鲁迅的精神特征。五次描写都是情节发展自然引出的,很真实。而且,每一次又都有不同,变化合情合理。 第一次是因为书店里“没有一个顾客”,店后面两人的谈笑,特别是“一阵”天真的“大笑”,就格外引得“我向里面望了一下”。又因是“阴天,暗得很”,又是往店里边看,只能见一个模糊的轮廓,所以作者只简单勾画了鲁迅的形态、年龄和穿戴。第二次是“我”想买书,又踌躇,见内山老板叫出来的人正是刚才引起“我”注意的老人,不免仔细打量。面色和瘦的 程度都看得清楚、具体,还感受到了表现出来的活力。作者特别细致地刻画了头发和胡须。“精神抖擞地直竖着”和“象浓墨写的隶体‘一’字”,既是鲁迅外貌的特征,又显出了刚毅坚强的性格。第三次是鲁迅将两本书,只收一块钱卖给“我”,“我”感到“惊异”,不由得要望望这是什么人,看的比哪次都集中。前两次分别看到的外貌,这次都一起看到了,而且连长衫“羽纱”的质地,烟嘴的“黄色”及“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也都看清楚了。这次外貌描写顺序较乱,一是因为“惊异”所致,二是由于“我”是在看过来看过去地努力辨认这个人是谁。第四次是“我”认出鲁迅,尊敬、爱戴、感激一齐涌上心头,不错眼珠地、仔细地看着鲁迅的脸。视线的集中是感情的集中。作者只描写了一个特征——瘦,流露了“我”对鲁迅健康的担忧。第五次是“我”把银元放到鲁迅手里,视线自然落到了手上,又一次描写了“瘦”,强化了“我”的担忧,也强化了“我”对鲁迅的爱戴。 五次外貌描写犹如一组电影镜头。摄像机向前不断推近,肖像由远及近,由模糊到清楚,由一个轮廓到有特征的细节,逐渐显露,也逐渐清晰。待到第三次描写时又象电影的定格一样,显出了特征鲜明的完整肖像。后两次描写,摄影机继续推近,将我们的注意力引到鲁迅削瘦的脸和手,出现了特写镜头。这放大了的“瘦”,强烈、清晰,使鲁迅长期斗争的艰苦与顽强精神令人难忘,也融注了作者悼念的忧伤。这样,象在白描的胶片上又着上了富有感情的颜色,使鲁迅的生动形象,从“形”到“神”给人留下强烈的印象。
作业练习
一 默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画出本文表示时间的语句。 2.画出本文表示地点的语句。 3.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二 这篇文章记事写人,重点放在写人上,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写? 三 全文以空行隔开,分两部分。 1.第一部分共38段,主要内容可概述为三层:“我”去内山书店的原因,内山老板热情接待“我”,“我”有幸见了鲁迅“一面”。根据上述概括将第一部分划分为四种不同的层次,请指出正确的一种,并说明理由。 (A)(1)│(2)│(17)│(18)│(38) (B)(1)(2)│(3)│(18)│(19)│(38) (C)(1)(2)│(3)│(17)│(18)│(38) (D)(1)│(4)│(5)│(17)│(18)│(38) 2. 有人认为删去第二部分,文章会更精练、更集中、更符合回忆录的写法。你觉得这种意见对不对?为什么? 四 作者的笔触引着我们进入内山书店:像摄影机一样实录往事;焦点聚在鲁迅身上,形象光彩照人。 1.口头介绍下列“镜头”: 书店的全景 书架一角的近景 一本书的特写 2.填写下表,看看作者对鲁迅外貌的描写是如何由远及近、从粗到细,逐步“摄制”成的。 五 回忆性文章的用语,常蕴含着作者的深情。请结合括号里的提示,揣摩加点词语的含义和感情色彩。 1.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的心理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结结巴巴”本意指口吃,用在这里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一种神态和感情?“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要“向四周望”?为什么“没有蹦出”鲁迅的名字?这又表现出作者的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我费力地从里衫的袋里(公司为防止我们“揩油”,衣衫上一只袋都没有缝)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为什么不直接写“掏出那块银元”,而要加上“带着体温的”这样起修饰作用的定语?为什么要强调说明“他的手多瘦啊”,“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作者这时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恭敬地鞠了一躬”,作者这时又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六 下边是本文开头三处伏笔,试指出下文与这三处伏笔的照应之处。 1.“我”本来要去接班,但还要等半个钟头。 2.“我”是一个因为繁重的劳动而“困软得很”的穷售票员。 3.“我”不到别处,而到内山书店去歇歇。 七 破折号在本文中有如下用法:①表注释,②表提示,③表插说,④表话题转换,⑤表话没说完。请辨析下边的例子: 1.这时,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 ) 2.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一本好。( ) 3.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胡辨出……( ) 4.一个矮小而结实的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 5.我……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 ) 6.“哦!您,您就是——”( ) 7.我……摸摸里衫上的袋——袋里只剩一块多钱……( ) 8.那种正直而慈详的眼光,使我立该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 ) 9.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 ) 答案: 一、1.一九三二年秋天,一天中午,还要等半个钟头的样子,这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一九三六年十月。 2.上海,虹口公园,内山书店,店里,店后面长台子旁边,南面,北面,里面,书店的门。 3.起因:接班还要等半个钟头,到内山书店躲雨,歇歇。经过:翻看书籍,内山老板殷勤接待,买书缺钱,与鲁迅会面、交谈并接受赠书。结果:从“一面”中受到巨大鼓舞和影响。 二、这篇文章着重刻画人物。文章中虽有不[1] [2]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七年级下期语文教案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一面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一件珍贵的衬衫 |
下一篇文章: 挖荠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