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
韩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说》 ■圣人无常师。——《师说》
■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师说》
1古人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后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人圣人,其也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古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者,非吾所谓传其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日师日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yú)。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几组对比)
3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tán)子、苌(chánɡ)弘、师襄(xiānɡ)、老聃。郯子之陡,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之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4李氏子蟠(pán),年十七,如古文,六艺经传(zhuàng)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yí)之。 |
1古人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而不从师学习,那他对于疑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决。出生比我早的人,他闻知道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向他学习;比我出生迟的人,他闻知道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我学习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所以,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2唉!从师学道的道理没人传布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哪!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而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许多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味。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呢?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对于他们自己呢,却耻于让老师教他们,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来熟悉书中的句子,尚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未能看出那种人(是)明白(事理)的。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朝笑他。问那些嘲笑者,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个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那是很使人丢脸的事,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道理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族是不屑与他们并列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赶不上他们。这不是很奇怪的事么!
3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聘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品德才能当然赶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4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诗》、《书》等六经经文及解释经文的著作都普遍地研习过,又不被耻学于师的习俗所约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道理,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
《师说》注评
第1自然段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古时候,指两汉以前。学者,求学的人。(古义)/在某方面有专长的人(今义)(古今义不同) ○开篇点题。引证古人,为后文以古律今张本。】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用……来的、……的凭借。受,通“授”,传授。业,学业。惑,名词,疑难问题。“………者,……也”,判断句式。○承前说明师的作用。为全文的理论根据。 】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而,表顺接关系。则,就。之,泛指道理、知识。者,语气助词。孰,疑问代词,谁。○否定“生而知之”,观点可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惑,此作动词,有惑。而,转折连词。其,指示代词,那。为,动词,做,存在。为惑,存在的难题。○以上从“解惑”一面说明从师之必要。以下转而论述如何择师。】
◆生乎吾前,【乎,相当于介词“于”。 】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代词,他。闻,知,懂得。固,副词,本来。】
◆吾从而师之;【从,跟从。师,此作意动词。师之,以之为师。】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以“闻道”为标准,不管生乎吾之先后。】
◆吾师道也,【师道,以道为师,意即学习道理。】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夫,语首助词。庸,岂,哪。庸知,哪管。之,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以反问作结,有力。】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是故,因此。无,无论,不分,不管。】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之,助词。所存,“所”字结构,可译为“存在的地方”。○再加推论,归结出择师的原则。】
(第一段,说明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的标准,正面论述从师之道。)
|
第2自然段
⊙嗟乎!【叹 词。】⊙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指古时从师的风尚,即后文所说的“古道”。也,语气助词,表停顿。以下三个“也”字同此。】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欲,想要。○呼应首句。一连三叹,表明对世风的深切不满。以下三层用对比法加以批判。】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其”为人称代称, “他们”,代“古之圣人”。出人,超出常人。】
⊙犹且从师而问焉;【犹且,尚且,副词。问,请教。“焉”是语气词,无实义。】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其,他们,指代今年今之。众人,一般人。下,低(于)。】
⊙而耻学于师。【耻,意动用法,以……为耻辱”。于,向。 ○将“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从师的态度作对比;古圣而从师,今众而耻学,对比有力。 】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益,更加。圣、愚,前为名词,后为形容词。】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其,助词,此表测度语气,“大概”的意思。“此”,代词,指从师与否。○以上用从师与不从师两种后果对比,批判耻学于师。一层。】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 则耻师焉,惑矣!【对于他自己。身,自己。 耻师,以从师为耻辱。焉,语气助词。惑,糊涂。○于其子和于其身,两种态度加以对比。】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后“之”,代童子。书指写字。习,教习。其,指书。读(dòu),逗,指句中读时稍微停顿的地方,这里指书中的文句。者,代词,……的人。 】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句读”,“惑”分别是“不知”,“不解”的宾语。或,无指代词,有的人。“师”作动词“从师”。不,同否。“或师”对应“句读之不知”;“或不”对应“惑之不解”。 】
⊙小学而大遗,【“小学”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小学”,而是“小的方面学习了”。遗,弃,丢掉。“小学”,对应“或师”;“大遗”,对应“或不”。】
⊙吾未见其明也。【明,高明,通达事理。○以上从两种学习内容的轻重大小,对比批判耻学于师。二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巫,古代从事降神驱鬼搞迷信活动的人。乐师,奏乐的艺人。百工,各种手工业者。】
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族,类。】
⊙曰师曰弟子云者,【曰,说,说到。云,助词,用于句末,表示总括以上的话,有“等等”的意思。者,语气助词。】
⊙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群,成群地。“彼与彼”中的两个“彼”分别指代老师和学生。相若,相似,差不多。】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卑,低下。足羞,(以为)可耻。盛,高,大。近谀,(以为)近于阿谀。(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两句描写士大夫耻师的心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对比。】
⊙鸣乎!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复,恢复。○感叹之中含有批判。】
○韩愈在用或喜或怒或悲或痛的口气一边揭露着当时社会不从师的风气,一边呼唤着人们“尊师重道”。那么同学们想一下,在我们的身边,是否存在着文中揭露的现象?请你从文中找出和这些现象相符的句子来。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君子,指士大夫之族。【齿,列。不齿,不屑同列,看不起。○流露出韩愈轻视劳动人民的观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指君子。智,见识。乃,副词,竟。及,及(之),赶上(他们)。】
⊙其可怪也欤! 【其,语首助词,表感叹。欤,语末助词,此表感叹。○以两种人对从师的认识,对比批判耻学于师。三层。】
【第二段,慨叹师道之不传,批判士大夫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梳理出本段的四个层次:1、总写当时社会中不从师的坏风气;2、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3、“爱其子”与“于其身”的对比;4、百工之人和士大夫的对比。】
第3自然段
□圣人无常师。 【常师,固定的老师。】
□孔子师郯子、【郯(tán)子,春秋郯国(在今山东省郯城县)之君。孔子曾向他请教官制。见《左传》昭公十七年。】
苌弘、【苌(chánɡ)弘,周敬王大夫,孔子曾向他问乐。见《孔子家语·观周》。】
师襄、【鲁国乐官,孔子曾向他学琴。见《史记·孔子世家》】
老聃。【老聃(dān),即老子,春秋时楚国人,孔子曾向他问礼。见《孔子家语·观周》。○以上以孔子之行为证。】
□郯子之徒,【之徒,之类。】
□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行,同行。句意为:三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语出《论语·述而》。○再以孔子之言为证。】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不必,不一定。○推论。】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术业,技术、学业。专攻,专门研究,专长。】
□如是而已。【如是,如此。○引出结论。从师弟关系上论述从师之道,补足首段所论。】
(第三段,引证古人,说明师弟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论述从师之道。)
第4自然段
▼李氏子蟠,【李家之子名蟠。】 ▼年十七,好古文,【古文,特指先秦两汉散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儒家经书)。经,指六经正文。传(zhuàng),指对六经的解释。通,普遍。】
▼不拘于时, 不受时俗之限。【于,介词,此表被动。时,指耻于从师的时俗、世风。】
▼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嘉,赞许。行,奉行,继承。古道,指古人从师的风尚。】
▼作《师说》以贻之。【贻(yí),赠。】
(第四段,表扬李蟠,说明写作此文的原因。 “好(hào)古文”,“不拘于时”,“能行古道”,为的慨叹“师道之不传”,古今对照,虚实并举,突出了中心,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
师说
韩愈
【教学目标】 1、加强诵读训练,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掌握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3、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 【教学时数】 2教时
【教学准备及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布置课前预习】对照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章;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清楚本文的写作背景;记下解决上述两方面问题时遇到的困难。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校学习有十年了,你对与你朝夕相处的老师这一角色(职业)有什么认识?谈谈你的感受。
(如果能引用本文的看法来回答更好。 )
(2)从温习初中学过的《马说》导入新课。
(3)在校园门口,有一个卖火花(火柴盒的包装,有收藏价值)的小地摊,我以为是卖邮票的,随口问:“这邮票一套怎么卖?”围观的人哄笑起来,“还人民教师呢!连‘火花’和‘邮票’都分不清!”当时也有我的学生在一边,我顿时尴尬无比,脸一下子红了,正在这时,地摊的主人—— 一位六七十岁的老者朗声说道:“术业有专攻嘛,闻道也有个先后嘛,今天一看不就知道了?”话音一落,没有人再笑了,我也不觉尴尬了。那一瞬间,我忽然被老者的话深深打动:我教了这么多遍的《师说》还不如老者一句话说得生动!我怎么就从来没有发现这句话有如此大的“威力”?
〇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也称“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曾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 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晚辈),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抗颜,端正容颜。抗颜而为师,正正经经地做起老师来了),世果群怪聚骂,指目(手指而目视)牵引(拉拉扯扯),而增与为言辞(增添一些言辞来毁谤韩愈)。愈以是得狂名。”文章针对当时“师道日微”、士大夫“耻于从师”的恶劣社会风气,阐述了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还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因有进步的一面,在当时是具有移风易俗影响的。
〇关于“说” “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文章辨体序说》指出:“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中学阶段出现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爱莲说》、《马说》等。
二、讲解重要词句,疏通文意,品读课文。(详见前面批注)
1、课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答疑解惑。(10分钟)
学生提出预习中的疑难问题,由师生共同解决。(教师也可提出问题,参与课堂活动)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听出学生读错音、读破句的地方并加以指正。 (经典短文名篇用诵读教学法,不会过时。)
(以朗读为主线解读文言文,不失为一种简单而又有效的方法。) 请同学们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自由读一遍课文。
【注音释义】 ◆句读之不知。(读,音dòu,不足一句,而读时需要有停顿的地方叫读。) ◆官盛则近谀。(谀,音yú,阿谀,奉承) ◆六艺经传。(传,音zhuàn,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 ◆作《师说》以贻之。(贻,音yí,赠送。) 【通假字】 ◆传道受业解惑。(“受”通“授”,教授)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不然,不是这样。) 【词性活用】 A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前一个“圣”,圣人;前一个“愚”,愚人。) B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师,以……为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耻,以……为耻) ◆而耻学于师。(耻,以……为耻)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以……为师) 【一词多义】 『师』]A名词 ◆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专门技艺人)
◆孔子师郯子……师襄。(作“姓”讲) B动词 ◆吾师道也。(学习,效法) ◆巫师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学习,效法) ◆或师焉,或不焉。(从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
『道』 A名词 ◆从华容道步走。(路《赤壁之战》)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义,道理) ◆策之不以其道。(方法《马说》)
◆臣之所好者,道也。(规律《庖丁解牛》) ◆于是废先王之道(政治措施或主张,学说.《过秦论》) B动词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鸿门宴》)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述说《游褒禅山记》)
【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专指有学问的人。)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一般人。今:很多人。) ◆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实行初算教育的学校。) 【句式解析】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
◆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结构后置句) ◆不拘于时。(被动句)
◆或师焉,或不焉。(省略句)
三、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这篇课文论述了从师之道。看看课文的第一段是怎样逐步推出论点的,第二、三段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设题意图】此题意在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参考答案】第一段开篇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紧接着正面概述教师的职能和任务是“传道、受业、解惑”;然后转而论述从师的必要性,无师不能解惑;最后正面论述择师的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为师,并归纳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第二段评述当时不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从师的必要。第三段举历史事例正面论述从师的必要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第一段,在正面阐发中提出论点: ①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从师学习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一段当中,没有提及“士大夫之族”,但却紧扣第二段,为第二段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自恃门第高贵,耻于从师确立理论根据。 ●第二段,根据第一段当中的论述,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从批判反面现象中阐发第一段提出的论点①。 在本段中,作者运用了三个事实对比,一个比一个深刻地批判了“今之众人”(指上层“士大夫之族”中的一般人),“士大夫之族”,“君子”。 这一段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同第一段从师学习必要性的论点紧密联系。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同第一段的论点②“从师学习的原则”是前后呼应的. ●第三段举历史名人为例,进一步论证论点。 作者举的是当时备受尊崇的孔子,因而也就具有了极大的说服力。所列举的“圣人无常师”,“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既说明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也说明了从师学习的原则,而且为第一段中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和第二段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提供佐证,事例选择很精当。 ●第四段说明本文写作的缘由,属于附记性质,但也并未脱离中心论点。
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与上层“士大夫之族”相反),学于余(从师学习),“能行古道(行从师之道)”,紧扣中心论点,再一次强调了自己的观点。 这篇文章的论点非常鲜明,结构严谨,采用正反对比,有破有立,事实充分,道理深透,有很强的说服力。
●小结:《师说》着重阐明了从师学道的必要性和应有的态度,提出了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也”。选择教师应以掌握仁义之道为根本条件,“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他提倡学无常师,要虚心好学,不耻下问。在师生关系中,他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师生是可以相互学习的。这比《学记》中“教学相长”的观点进了一步,注入了民主和辩证的新内容。
二、课文的第二段是用对比手法来写的。说说这一段用了几组正反对比的事实论据,这样对比有怎样的论证作用。
【设题意图】此题意在让学生通过了解对比论证的手法重点理解第二段的内容,第二段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参考答案】这一段用了三组正反对比的事实作论据。第一组,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第二组,对其子于对其身对比:爱其子,择师而教;于其身,耻学于师。第三组,百工之人与士大夫对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之。在对比中得出结论:师道之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从批判反面现象中阐明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三、试说说作者的观点在当时有哪些进步意义,在今天仍有什么借鉴作用。作者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试就这一观点谈谈自己的认识。
【设题意图】此题意在让学生以现代观念总结作者从师为学的进步意义,并就课文第三段谈自己的认识。
【参考答案】作者概括而全面地提出教师的职责。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掖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作用。第三段阐述师道、师生关系,以能者为师,也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比较容易接受,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也很多。
四、课后讨论作业
作为一篇议论文,本文的中心论点众说纷纭,有的说是“古之学者必有师”,有的说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有的说本文没有中心论点,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师说》自测题】
1、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句话体现了韩愈怎样的从师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为论证“学必有师”的论点,在确定“能者为师”的前提下,先后列举“师”的三种形式。请一一指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中,韩愈所指的“君子”是什么?和“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之交淡如水”中的“君子”一样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两处出现“圣人”的字眼,(1)这两处所指的“圣人”含义一样吗?(2)为什么?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是怎样论证“圣人无常师”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古”是文中树起的一面鉴古以戒今的旗帜,像“古之学者”“古之圣人”“能行古道”等等,那么“古”指什么历史时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这一句,“其智”的“其”字,有的课本注释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有的课本注释为“君子”,(1)你觉得哪一个更好?(2)为什么?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方法,请指出主要有哪几组对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2、(1)问经式。17岁的李蟠“好古文”,向韩愈请教“六艺经传”。联系前文对所择“童子之师”愚妄做法的否定,便不难断认这是本文从师的主证形式。 (2)学艺式。“巫、医、乐师、百工”各具专门技艺。只有师傅弟子“不耻相师”,取长补短,才能使技艺精益求精,渐臻佳境,有所发明创造。这是本文从师的旁证形式之一。 (3)交游式。文引《论语·述而》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话,就隐含交游“择善而从”之意。
3、专指士大夫阶层;不一样。(古籍中所谓“君子”,西周、春秋时指贵族、做官的人,如《书无逸》言“君子所其无逸”,孔颖达疏引郑玄曰“君子,止谓在官长者”;春秋末年以后,渐指有道德和才能的人,如《荀子劝学》所引“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而本文中所提“君子”,显然不属后者,连同前文“士大夫之族”“众人”不含“巫、医、乐师、百工”者流,原不过是“耻于从师”的不同称呼而已,均指“世禄之家”——世代相承的官僚地主。)
4、(1)不一样。 (2)第一处和“众人”对文的“圣人”,泛指古代统治阶级所推崇的品德高尚、智慧高超的人,包括禹、汤、文武、周公、孔子。(这源于作者在《原道》中特创的圣人传道的历史“道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而作者对这个道统中的“圣人”训为“帝之与王,其号虽殊,其所以为圣一也”。)第二处“圣人无常师”的“圣人”,专指下文用作例证的孔子,乃儒家定于一尊以后的特定称谓。
5、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
6、先秦两汉。(韩愈以反对六朝以来的浮艳文风,提倡先秦两汉文章传统为创作宗旨,倡导古文运动时自称“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答李翊书》,称“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进学解》。)
7、(1)后者更好。 (2)理由是:(一)作者无疑是站在“君子”的立场说话的,“反不能及”才是他认为“可怪”。这里“反”和“不能”分明是针对“君子”说的。如果一定要把“其”作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那么,解释这一句时“乃”字之前仍须补上“君子”,意思才能明确。(关于作者立场的表现,下边引一例,可能对我们有所启发:“设规矩,陈绳墨,使备用,君子不如工人。”(《荀子·儒效》)说“君子不如工人”不说“工人胜于君子”,这是因为荀子也自命为“君子”呀!) (二)“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虽在语法上是主语,在逻辑上是“君子不齿”的宾语。“其”承“君子”而言君子之智,从逻辑思路上看较顺,从句法上看离所代者则较近。
8、(1)今之众人“耻于从师”同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对比; (2)为了择师而教同自己耻于从师对比; (3)巫医乐师“不耻相师”同士大夫之族耻于相师对比。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选自(《马 说》)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选自(《进学解》)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选自(《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 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今河南境)人,贞元进士。宪宗时,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迁刑部侍郎。因上表谏阻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这首诗写于赴任途中。
【简注】①“左迁”,谪贬。元和十四年正月,宪宗命人从凤翔迎佛骨入宫供奉。韩愈时为刑部侍郎,上表极言其弊,被贬潮州刺史。②“封”,指《论佛骨表》。③“潮阳”,今广东潮阳。④“肯”,岂肯。⑤“秦岭”,终南山。⑥“瘴江边”,指潮州。当时岭南一带多瘴气。
【导读】 这是韩愈左迁潮州途中行至蓝田县时,写给远道赶来送行的侄孙韩湘的一首诗。首联“朝奏”,点明获罪的原因是“自取”,是尽职尽责。“路八千”指出贬所的遥远偏僻。第二联,直书“除弊事”,透露出忠而遭贬的愤怨。“肯将衰朽惜残年”,则显示了他刚直不阿、坚持真理的倔强性格。五、六句,“云横秦岭”,“雪拥蓝关”,形容关山险恶,归路渺渺,前途茫茫。“家何在”、“马不前”,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对国都的眷顾与依恋。最后一联,点出“示”字,是对侄孙“收骨瘴江”的后事嘱托,全诗言辞凄惋,感情沉郁,悲歌当哭,动人肺腑。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 ·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注释】 水部张十八员外:指张,时任水部员外郎。 酥:乳制品。这里指春光润泽如脂滋养。
【鉴赏】 这首诗写长安城中早春时节生机一派的景色。写早春,要写出特点,与繁花竟放的春景就有不同,韩愈紧扣“早春”主题,写草刚出芽时的有嫩色,一场清新的春雨之后,原野上绿意茸茸,邀望可知是春草出露嫩芽,蒙蒙茸茸,清新可爱,又正因是早春,草还没有长高长大,走近再看,才见稀疏的初芽,并不能形成绿色一片,人们说好诗如画,韩愈这首诗写草色的传神之笔,恐怕是画也难以表现的境界。后两句说这初春的生机,带给人欣喜和柔美的生命意识,是远远胜过暮春的烟柳之色的。
同是春景,诗人却进行比较,评出高低,显然他喜爱早春,当是因为早春是盼望了一冬的春消息的最先透露者,早春是大自然万物生生不息的有力证明,早春充满了希望和信心。诗人观察细致, 表达新巧,语言自然 ,感情纯真,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综合练习
1.给下列加粗的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1)六艺经传( ) (2)句读( )之不知
(3)无长( )无少 (4)或师焉,或不( )焉
(5)官盛则近yú____ (6)孔子师……cháng____弘、老dān____
2.下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句读(dòu) 或不(fǒu)焉 B.官盛则近谀(yú) 针砭(biān)时弊
C.郯(dán)子 苌(cháng)弘 D.老聃(dān) 授(shòu)业
3.指出下列加粗词的古今义。
(1)无贵无贱。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
(2)小学而大遗。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
(3)吾从而师之。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
(4)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师”字义项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吾从而师之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④则耻师焉
⑤孔子师郯子 ⑥吾师道也 ⑦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⑧不耻相师⑨或师焉,或不焉
A.①②④/⑤⑥⑨/⑦⑧ B.①③/②/④/⑦⑨/⑥⑧
C.①②③/④⑤⑦/⑥⑧⑨ D.①④/②③⑤/⑥⑧/⑦⑨
5.下列各句中“道”的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C.从华容道步走 D.道中迷雾冰滑
6.下列各句中“传”的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D.此世所以不传也
7.下列各句中加粗的“圣”的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B.圣益圣,愚益愚
C.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D.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8.文言中,名词和形容词在句子里活用作动词,除使动用法外,还有一种常见用法。如“吾从而师之”的“师”,就有“以……为师”的意思。这叫做“意动用法”。下面对意动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②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③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④登泰山而小天下
⑤邑人奇之 ⑥稍稍宾客其父
⑦粪土当年万户侯
A.①⑤/②⑥⑦/③④ B.①②⑥⑦/③④⑤
C.①⑤/②⑦③/④⑥ D.①②/③⑥⑦/④⑤
9.下列选项中跟“传道、授业、解惑”中的“惑”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惑之不解 D.孰能无惑
10.翻译下面的“其”的意思。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________________(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________________
(3)其皆出于此乎?________________(4)其可怪也欤!________________
11.解释下面“足”的意思。
(1)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___(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_______________
(3)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________________(4)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___________
12.与“择师而教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郯子之徒 B.句读之不知 C.蚓无爪牙之利 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3.选出对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正确的一项。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A.不知句读就向老师请教,有疑难问题不能解决却不向老师请教,小的事情要学习,大的事情反而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的明智啊。
B.不知句读,有疑难问题不能解决,有人向老师请教,有人不向老师请教,小的事情要学习,大的事情反而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明白事理啊。
C.不知句读就向老师请教,有疑难问题不能解决却不向老师请教,小的事情要学习,大的事情反而放弃了,我看得出他们的明智啊。
D.不知句读和疑难问题而不能解决,有人向老师请教,有人不向老师请教,小的事情要学习,大的事情反而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明白事理啊。
(2)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
A.喜好古文,六种经书和传注都在学习,不受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拘束,在业余时间学习。
B.喜好古文,六种经书和传注都通通学习,不受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拘束,跟我学习。
C.喜好古文,六种经书和传注都通通学习,不受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拘束,在业余时间学习。
D.喜好古文,六种经书和传注都在学习,不受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拘束,跟我学习。
14.下面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B.作者韩愈,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C.唐宋散文八大家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D.《师说》用了六个字——传其道解其惑,就把老师的职能作用给概括出来了。
15.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聘。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圣人无常师”,常,经常的。
B.“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其,指代郯子之徒。
C.“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是故,由于这个缘故,相当于“因此”。
D.“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是,这样,指代上文“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2)把“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译成现代汉语,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个人同行,就一定会有我的老师。 B.很多人同行,就一定会有我的老师。
C.(如果)三个人同行,那么(其中)一定会有我的老师。
D.(如果)很多人同行,那么(其中)一定会有我的老师。
(3)把“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译成现代汉语,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听到道理有先有后,每个人都有自己专门研究的事业。 B.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术技能各有专长。
C.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每个人都有自己专门研究的事业。 D.听到道理有先有后,学术技能各有专长。
(4)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 )
A.圣人无常师 B.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C.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D.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5)这段文字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
A.举例论证 B.引言论证 C.对比论证 D.正反论证
16.选出译句正确的一项( )
A.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译句:出生比我晚(的人),他懂得道理要是也比我早,我(也要)跟从并学习他。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句:做老师(的人),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C.师道之不传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译句: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难很难啊!
D.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译句:士大夫一类的人,说老师说弟子的那些人,往往就凑在一起讥笑从师学习的人。
17.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下列各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吾师道也(名词“师”带宾语“道”,用作动词;学习)
B.吾从而师之(名词“师”由一般只连接动词而不连接名词的“而”与动词“从”连接,用作意动;以……为师)
C.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圣”、“愚”处于宾语的位置上,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D.位卑则足羞(形容词“卑”作省略了的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卑贱的人)
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1.对文中加粗字的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益:更。辄:就。犯:冒犯。 B.暇:空闲。挈挈:孤独。东:到东边去。
C.恒:常。仆:我。幸:庆幸。 D.被:披。已:已经。吾子:我的儿子。
2.下列句中的“以”字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
A.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B.愈以是得狂名。
C.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 D.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
3.对“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仅仅(我)会遭到(世俗)责怪,也会因此使你受到非议。
B.不仅我会病的,你也会病的。
C.不仅见到他会生病,也会见到你病的。
D.不仅仅(他)会遭到(世俗)责怪,你也会遭到责怪。
4.给加横线的文字,加上标点符号。
孟 子 称 人 之 患 好为人师 由 魏 晋 氏 以下 人 益 不 事 师 今 之 世 不 闻 有 师 有 辄 哗 笑 之 以为 狂 人
5.翻译“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选文看,柳宗元认为“师道不传”从什么时候起变得更严重了?(用原话为例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的写作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综合练习
1.(1)zhuàn (2)dòu (3)zhǎng (4)fǒu (5)谀 (6)苌、聃2.C(应为tán)
3.(1)古:无论 今:没有(2)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小学校
(3)古:跟随并且 今:顺接连词(4)古:不一定 今:没有必要,不需要
4.B(①③糊涂,形容词。②老师。④⑦⑨学习,动词。⑥⑧从师。)
5.CD(都是“道路”的意思) 6.AD(都是“流传”的意思)7.AC(都是“圣明的”的意思)
8.A(①⑤“耻”“奇”动词意动用法。②⑥⑦“师”“宾客”“粪土”名词的意动用法。③④“羞”“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另附:耻,用作动词,是“以……为耻”的意思。师,用作动词,是“以……为师”的意思。羞,用作动词,是“以……为羞”的意思。小,用作动词,是“以……为小”的意思。奇,用作动词,是“以……为奇”的意思。宾客,用作动词,是“以……为宾客”的意思。粪土,用作动词,是“以……为粪土”的意思。)
9.B(糊涂,形容词;其他的意思都是疑难问题。)
10.(1)那些(指示代词) (2)他们(人称代词) (3)大概、也许(语气副词,表揣测) (4)难道(语气副词,表反问) 11.(1)足以 (2)腿,脚 (3)物体的脚 (4)值得
12.A(都是代词,其他三项是结构助词。附:题目人称代词:代孩子;A指示代词:那,那些;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C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D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3.(1)A (2)B 14.D(应该是“传道授业解惑”)
15.(1)A(常,恒常,相当于“固定的”) (2)C(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 (3)B (4)C(一个“是故”,就是标志。) (5)A 16.C17.D
拓展练习
1.D(已,停止。吾子,指韦中立。) 2.AC(都是把……当作。) 3.A
4.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5.当普通人的老师尚且不敢,何况还敢当你的老师吗?
6.从“魏晋氏”时开始。原句: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7.①婉言拒绝作韦中立的老师;②间接地肯定了韩愈敢为人师的勇气;③指出了唐代师道衰微的现实(有同样的意思即可)
默写 ⑴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 , ,如是而已。 ⑵师者, 。 ⑶是故无贵不贱, , , 。 7.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是故圣人益圣,愚人益愚
译文: ⑵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范文大全 | 简历 | 教案下载 | 课件中心 | 优秀作文 | 试题库 | 考试辅导 | 诗词鉴赏 | 国学 | 散文 | 实用工具 | 高校 | 手机/风景图片 | 手抄/黑板报 | 美食菜谱 语文教案 | 数学教案 | 英语教案 | 政治教案 | 物理教案 | 化学教案 | 历史教案 | 地理教案 | 生物教案 | 教学反思 | 主题班会 | 评课稿 | 语文电子教材 | 幼儿园教案 音乐教案 | 体育教案 | 美术教案 | 教学相关 | 教学参考 | 学生评语 | 班级管理 | 德育研究 | 心理健康 | 教学设计 | 课堂实录 | 说课稿 | 语文教学宝典 | 信息技术 首页 > 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高中语文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 正文 《师说》 〖文字大小:大 中 小〗 〖打印〗 〖收藏到: QQ 百度 雅虎〗〖在线字典〗 教案 教学目标 : 1、了解作者、背景及文体 2、疏通文章,理清思路 课时:3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检查作业 (背诵《滕王阁序》) 三、导入 新课 1、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祖籍河北昌黎),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又称“韩吏部”(晚年担任吏部侍郎)又称“韩文公”(谥号“文”)。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3、 写作背景:
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一文中足可看出:“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饮不暇熟,有挈挈而动,如是这数矣。”
4、 文体:“说”,议论文的一种,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如初中《马说》、《捕蛇者说》。
5、 学生通读课文,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 注意以下部分字的读音。
句读 谀 经传 郯 苌弘 蟠 贻 巫
②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③ 全文中的四个段落,各从那些方面来阐述观点?
第一段:正面阐述从师的重要性。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
第三段: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
第四段:说明写作的缘起。
6、 小结全文。
四、 作业 :
1、 背诵第一段。
2、 思考(或略作书面整理)练习一中的1~~3小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 解析论证过程、论证方法。 2、 掌握字词、疏通全文。
内容步骤:
一、 检查上堂作业 :
1、 背诵第一段。
2、 结合练习一导入 新课。
二、 内容结构:
第一段:正面阐述 ①老师的职责
②为什么从师
③ 以什么人为师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
古之圣人——从师 圣益圣
今之众人——不从师 愚益愚
爱其子——择师 惑矣,未明也
于其身——耻师
巫医乐师百公之人——不耻相师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士大夫之族——耻相师 其可怪也欤?
第三段:以圣人孔子从师的例子,再论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段;本文的写作缘由。
论证方法:
⑴对比论证(1、2段)(让学生找出来,讨论确定)
⑵例证法:(3段)孔子师郯子……
⑶引证法:(3段)“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附:第二段论证方法简表 第二段分论点 士大夫之族耻师之风是错误的 论 据
(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diyifanwen.com,请保留此标记。)(三个对比) 对 比 作者议论抒情 正确态度 错误态度 论 据(1)
(纵 比) 古之圣人……
犹且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
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
其皆出于此乎 论 据(2)
(自相矛盾)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与其身也,则耻师焉 惑矣,吾未见其明也 论 据(3)
(横 比) 巫医乐师百工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
位卑,官盛 呜呼,师道之不复
……其可怪也欤 分论点与总论点关系 批判中阐明总论点
三、 重点词
1、 实词
① 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有很高学问的人
②受——授 ③知——智
④众人: 古义:一般的人
今义:大多数人
⑤下:低下。
⑥惑: A、疑难问题。 B、糊涂
⑦不齿:看不起。
不足挂齿:指事情小,不值得挂在嘴上。
⑧嘉许:赞许。 ⑨贻:赠送。 ⑩攻:研究。
⑾道: 道理。 传道受业解惑也。
风尚。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⑿师 以……师:我从而师之
学习:不耻相师
从师:则耻师焉
老师:弟子不必不如师
四、 作业
1、 翻译课文
2、 背诵第二段
3、 课后练习二、三、四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1、 虚词、活用词、句式 2、 相关文化常识及背诵 内容及步骤 一、 组织教学
二、 检查作业 :
1、 背诵第二段(方式:2人上黑板默写①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②句读之不知……段尾)
2、 默写填空并翻译:
每人一句,默写出原文并翻译:
① 作者阐述老师职责的是: ② 韩愈认为从师的原则的是:
③ 作者对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对从师的态度后发表了什么感慨?
三、 词句
1、 活用:
① 吾从而师之:名——意动。
② 吾师道也:名——动。
③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形——名。
④ 耻学于师:形——意动。
⑤ 圣益圣,愚益愚:形——名。
⑥ 小学而大遗:形——名。
⑦ 不耻相师:形——意动。
⑧ 孔子师郯子:名——意动。
2、 虚词:
① 之: 古之学者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道之所存
句读之不知
人非生而知之
② 其: 其为惑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与其身也
其皆出于此乎
③ 乎: 在 生乎吾后……
比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④ 所以: 用来…… 例:
……原因 例:
⑤ 乃:竟。 例句:
⑥ 无:无论。例句:
3、 句式: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
②不拘于时 (被动句)
③学于余 (状语后置句)
四、 相关文学常识:
六艺:经书:《诗》《书》《礼》《易》《乐》《春秋》。
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五、 作业
1、 基础训练有关题目。
2、 《东方高考》随课一练。
3、 背诵第三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