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不断从奋斗者身上汲取养料形成的。所以“苟活者”首先是说自己,而“真的猛士”是作者的自我策励。当然,“暂得偷生”的“庸人”大有人在,真正的“苟活者”大有人在,鲁迅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觉醒起来,看到希望,奋然前行,所以这是战斗的号召。
四、布置作业
1、背诵二、四部分
2、完成“研讨与练习”第二题。
3、找出你尚不能理解的文句。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解析疑难,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复习上一节课内容。抽查两三位同学背诵。
二、解析疑难
1、合作探究:作者为什么一再说“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说不出话来”,“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明确:烈士被杀,无限悲痛,不能不写,很有必要。但是“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无话可说,而是愤怒地不知说什么好。反动派的杀害人民的凶残,文人的污蔑和惑众的下劣,令人说不出话来。尤其是后者,“尤使我觉得悲哀”。鲁迅每次触及走狗文人时,都表现出极大的鄙视和愤慨,曾用笔墨形象地描绘过走狗的劣性:“每一个破衣服人走过,巴儿狗就叫起来,其实并非都是主人的意旨和嗾使。巴儿狗往往比它的主人更严厉。”从本文中也找出例子,如用了两次“尤字”,绝非偶然,它反映了作者对奴才走狗的不可遏止的不同寻常的恨。由此可见,作者因“悲愤”而感到有写的必要,因“恨”而无话可说,“悲”和“恨”两股情感在文章中一再升腾交织。
2、“从背部入”说明了什么?为什么突出“其一是手枪”?
明确:刘和珍当时中弹,是“弹从背入”,可见并不是与军警面对面地搏斗,证明她完全是无辜的,不是什么“暴徒”,倒是政府卫队的卑鄙。手枪是军官使用的,证明这次屠杀是有人指挥的,事前筹划好的,绝不是军警各自的“正当防卫”。这些铁的事实,有力地戳穿了段政府“通电”(造谣这次惨案是 李大钊等人“率领暴徒数百人,闯袭国务院,泼灌火油,抛掷炸弹,手枪木棍,丛击军警等。各军警正当防御,致互有死伤”)中对死难者所横加的种种罪名。
3、分析引用陶诗的作用。
明确:作者是说烈士的死能够得到“亲族,师友,爱人”的怀念,“这也就够了”。徒手请愿收效甚微,固然是不值得的,但既然流了血,就一定会产生影响,尽管不一定很大,这血也不会白流。
4、“人类血战前行的 历史……更何况是徒手。”有何深意?
明确:这里,作者将人类前行的历史比作煤的形成。“大量的木材”比喻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木材变成煤要付出很大代价,那么,人类前行也需要付出很大牺牲。“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表明向反动派请愿难以换来人类 历史的前进,不是一种有效的斗争方式,因而没有必要为请愿流血。在作者看来,应当集中革命力量,以有限的代价去换取更大的胜利,不要作无谓的牺牲。
三、灵活机动地解答处理学生生成的问题
四、总结全文
文章一、二部分是说写作的缘起,侧重于悲痛的回忆和哀悼,三、四、五部分是记叙的主体,侧重于愤怒的揭露和控诉,六、七部分侧重探求死难者对于将来的意义。作者的笔触及到三类人: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爱国青年,处于中间状态的“庸人”。他愤怒地控拆了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谎言,无比悲痛地悼念刘和珍等爱国青年。一方面告诫青年要注意斗争的方式,另一方面高度颂扬了“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奋然前行”。文章表现出一个伟大革命家和思想家的爱憎态度和深邃独到的思想,能激发我们青年的爱国热情。
五、布置作业
1、仿效本文夹叙夹议抒情的表达方式,写你熟悉的一个人。
2、讨论:你对哪一类人感触最深,拓展资料,写出评论。
3、背诵。
六、板书设计
感情线索:悲、愤、激励
思路设计:逻辑、时间、逻辑
文章主体:写作缘由、记念、教训意义
denghao
教学目的 一、让学生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百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二、掌握课文是以作者的悲愤之情(悼念烈士、痛恨反动政府)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重点理解一些关键文句的含义。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 教学时数 两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