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玉挨打》教学设计
|
查询教育教学工作的详细结果
|
朱昌元 滕世群
作为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红楼梦》犹如雄奇的大山,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犹如万
里长河,烟波浩渺,天光云影共徘徊。阅读《红楼梦》,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横看成岭
侧成峰”。《红楼梦》作品的教学,应抓住伟大作品的丰富性特征,挖掘文本有利于教学的
诸多功能。我们在过去的教学中,较重视文学作品的社会文本、思想文本的意义,《宝玉挨
打》教学不妨引导学生再作点文化文本、叙事文本意义的研究。为此,我们将《宝玉挨打》
的教学作了以下设计:
一、教学目标:1.领会《宝玉挨打》一课丰富的社会、思想、文化内涵。 2.领会《宝玉
挨打》一课杰出的叙事艺术成就。
二、教学重点:探求宝玉挨打中贾政和宝玉父子冲突的深层原因。
1.“整体把握”教学示例
宝玉挨打的起因是“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看似几件
事的巧合,实则并非偶然。这要联系宝玉和贾政的形象来说。
(1)宝玉的形象
课文《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第3回)中有一首《西江月》,“批宝玉极恰”,其中描
绘宝玉“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课文《诉肺腑》
(节选自第31、33回)中,湘云笑劝宝玉也该“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宝玉极为反
感,视为“混帐话”。这样一个“愚顽”的宝玉,偏又“在姊妹情中极好的”(第3回),宝
玉最伟大的名言是“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
便觉浊臭逼人”(第2回)。宝玉所有的热心都倾注在女儿身上,是大观园里的情痴。周汝昌
先生认为“痴”是“情”的最深度和最高境界,《西江月》中的“潦倒”是“越礼慢世”;
俞平伯先生认为“不顾世人诽谤”是“特立独行,悠然于世俗之外”。这些都表现了宝玉对
虚伪腐朽的封建礼法和封建世俗观念的叛逆。宝玉是一位未受封建道统礼法熏染的青春少年,
有着活泼自由的思想、纯洁善良的心地、平等待人的态度、愤世嫉俗的情怀,是寄托着作者
审美理想的人物。金钏儿被撵,实在是王夫人对宝玉不讲主仆之礼、喜欢与丫头们厮混的训
戒;宝玉对蒋玉函的衷心倾慕,实在是出于精神气质上的相互吸引。挨打的两个直接原因,
都关连着宝玉的思想性格和精神气质。
(2)贾政的形象
贾政自幼酷喜读书,是封建道统礼法社会中的正派人物。他望子成龙,盼望宝玉能博个
金榜光耀门楣。第9回里,宝玉要上学,贾政对宝玉的仆人李贵说,“你去请学里太爷的安,
就说我说的,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先把《四书》一齐讲明背熟,是
最要紧的”。可见思想何其迂腐偏狭,恪守道统。贾政是传统礼法社会的忠臣肖子,是封建
社会秩序和道德的化身。他责打宝玉,目的是防范“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
贾政与宝玉的思想、性格、精神、气质上的格格不入,从宝玉周岁试志时起,到这一回
发展到了高峰。宝玉挨打,实质是两种思想观念、两种人格类型的矛盾冲突的必然之事,象
征着封建秩序、封建道德与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叛逆人格的矛盾。
2.“细节揣摩”教学示例
(1)贾政三次流泪
宝玉挨打的过程中,贾政先是满面泪痕,继之泪如雨下,听到王夫人哭唤贾珠之名,更
是“泪珠似滚瓜一般滚下来”。三次流泪,一次比一次厉害,一次比一次伤心,细究其因,
不难理解。宝玉是“光宗耀祖”的惟一希望,却偏偏行为偏邪性情乖张,因而使得贾政对宝
玉这个不肖子不仅感到愤怒,而且感到后继无人、家道衰败的悲伤绝望。贾政和宝玉的冲突
暗示着贾府这个封建贵族大家庭的行将败落。宝玉挨打只是悲剧的序幕,挽歌的序曲。
(2)宝玉挨打之后
宝玉挨打时全不见他哭号求告,挨打后更全无悔改之意,反而一心贯注在前来探视的宝
钗黛玉身上。你看他听宝钗说话“亲切稠密”,见宝钗神情“娇羞怯怯”,“不觉心中大畅,
将疼痛早丢在九霄云外”,又自思“便一时死了,得他们如此,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亦
无足可惜”;再看他梦中惊醒,见到黛玉,全不顾下半截疼痛难忍,又是担心黛玉中暑,又
是假言宽慰黛玉,又是向黛玉立下誓言,“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
情愿”。真是情痴本性,难以更改。宝玉挨打,不但没有改变自己的观念,反而更坚定了他
对“情”的信念。周汝昌先生认为宝玉是中华文化史上的“人英”,他给宝玉的“考语”是
八个字,“先人后己——有人无己”,这八个字是“情”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华文化的最高
境界。宝玉挨打从文化的角度解读,可以让我们看见长期被虚伪的礼法道统或主“理”文化
淹没并扭曲的中华文化的另一流脉,即主“情”的文化传统。此文化崇尚赤子之心,崇尚真
性情,推崇善良纯洁的人格。宝玉挨打也可视作僵化了的“理”与充满生命活力的“情”的
冲突,反映了曹雪芹对中国虚伪道学礼法的批判揭露,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评估。
3.讨论总结
宝玉父子冲突是一种共振现象,其中包涵思想冲突、文化冲突、人格冲突、权力冲突、
父子冲突、正庶冲突等多种因素,反映了丰富的社会思想文化内涵。
三、教学难点:领会《宝玉挨打》杰出的叙事艺术。
俞平伯先生在《红楼梦辨》“论续书的不可能”一节中说,“譬如第三十五回之末,明
明短了一节宝黛对语的文字,说的什么事也可以知道。但我们心中并无他俩的性格存在,所
以一笔也写不出”。俞先生的这段文字虽不是论述小说叙事艺术性,但小说内容虽可加以揣
度,读者却“一笔也写不出”,而作者叙述起来,往往令读者称奇,这一方面当然因为我们
对书中人物的性格和环境没有切实了解,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们没有小说家那样高妙的叙事
能力。
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重视小说诸如人物形象、环境、情节、语言等要素的分析,而
忽视了它们是如何在叙事过程中得以表现的。其实要了解小说的艺术,必须仔细体会叙事的
奥秘。《宝玉挨打》一课在叙事上,是很值得我们咀嚼的。
教学参考示例:
1.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意料之外,说的是小说所叙之事,读者往往事先不能想像;情理之中,说的是小说所叙
之事,又恰恰符合生活的真实性,真实地反映丰富的社会内容和复杂的人物性格。
先看贾环状告宝玉一节。若庸笔来写,定是一开始便主动告状,和盘托出。而曹雪芹却
先写贾环在父亲喝令之下,“唬得骨软筋酥”,情急之际,才说出金钏儿投井一事为自己的
“乱跑”解脱,这其间也还未必想到中伤宝玉。待贾政喊管事之人来问,贾环这才趁机参了
宝玉一本。贾环“动唇舌”时,也不直接露骨,倒是“话到一半,回头四顾一看”,令贾政
[1] [2]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教育教学工作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宝玉挨打》教学设计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曹刿论战》课堂实录 |
下一篇文章: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