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奂生上城》探究式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小说,特别是现当代小说,在青少年的阅读生活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教学当中,如何引导学生鉴赏,是我们教师应该深思的一个问题。
以探究为主的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理论与实践》)。
我的教学设计是先让每个学生课下自己阅读文本,提出问题,再由教师集中整合,然后在课堂上展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讨论结果,最后延伸拓展,引导学生阅读同一位作家的相关作品及其他作家的同一题材的作品,理解小说意义,把握时代脉搏。
探究式学习的核心是讨论法,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可以互相启发,互相促进,有的放矢,提高效率。 二、教材分析: 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选修课程”系列二“小说与戏剧”中指出了教学要求: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从优秀的小说、戏剧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学习鉴赏的基本方法,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作品,力求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
本课旨在通过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典型意义,引导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更多的收获。
三、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有一定的思想和认知水平,但受阅历等方面的影响,对文本的解读还不足以独立完成。
《陈奂生上城》写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距离现在二十多年了。现在的高中生会觉得小说里的人和事离他们很远,感觉很陌生。教读时如果让他们消极被动接受,不会有什么效果,他们也体会不到这篇小说优秀之处及意义所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借助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或者与同学交流,解决部分疑问。但这都必然是小范围的,要真正吃透文本,达到鉴赏目的,还需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讨论。
四、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1、联系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家的写作意图,感受人物形象。 2、通过对小说人物的鉴赏,了解陈奂生这一形象的意义。 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根据作家透露的对人物的感情倾向,对人物形象做理性的分析,提高他们对人物形象从感性到理性的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比较准确地理解作品主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本文,再进行迁移,课下阅读作者所写的《漏斗户主》《李顺大造屋》等小说,进而多读一些农民题材的小说,以期走进农民,认识这一群体。 五、重点难点:体会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典型性,领悟陈奂生这一形象的意义。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合作讨论,共同探究。 七、课前准备:
让学生动起来,抓住文本,有效预习,不懂的地方提出问题来。 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汇集到一起,找出普遍关注又不大好解决的问题进行整合,做成课件,出示讨论题。
随堂进行,把学生分成几组,营造讨论氛围。
准备话筒,以便各组代表面向全体发言,从而交流意见,展开更广泛的讨论。
八、教学过程:这是教学设计的主体部分,分几个环节具体说明教师指导活动、学生学习活动及师生交互活动。
(一) 导语: 今天我们来鉴赏当代小说《陈奂生上城》。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已经让同学们预习过,今天我把大家在预习中提出的一些问题展示 出来,对于这些问题,大家要抓住文本深入仔细研读,然后广泛发表意见,言之成理给大家启发就可以。 (二) 出示问题 1、第一部分里,1978年农村改革之后,陈奂生物质生活改善了,精神生活又发生 了什么变化? 2、第二部分里,作者为什么写了一些偶然事件? 3、住高级旅馆花了陈奂生五元钱,付出前后他有哪些不同表现? 4、陈奂生回家之后为什么“一直很神气”? 每组讨论时要指定一个人作记录并发言,其他同学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提出来共同交流 一下。 下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开始讨论。 (三) 讨论探究过程 1、讨论探究(学生热烈讨论,教师巡视答疑) 2、学生代表到讲台前发言(下面摘录部分发言要点) 关于讨论题1: 生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陈奂生的物质生活提高了,但精神上感到饥渴,于是开始寻求精神生活。他渴望精神、人格的平等,但不善言谈,自惭形秽。这是他表现自我的缺口,只是小小的愿望,并不知真正的精神生活到底是什么,不懂如何满足。他是个有进取心的人,但自身还存在局限性。 生2:物质改变带动精神改变,在生活富起来、不用再去为生计担心后,陈奂生开始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于精神生活的提高。卖油绳赚点零钱买帽子戴,摆脱四十多年没一顶像样的帽子戴的历史,就是其渴望提高精神生活的表现之一。不过,他对精神生活更多的表现在于爱听故事,爱热闹,听得爽,看得爽,但苦于自身语言表达能力上的缺陷,他只能自卑,而羡慕他人的话语。 关于讨论题2: 生3:三个意外事件是:买帽子忘记带钱,卖油绳少了三角钱,在火车站生病发烧。所表现出的陈奂生的性格是见过世面少、勤俭计较、阿Q精神。 生4:小说内容是一环扣一环的,如果少了其中任何一环,那么前后故事就会脱节。因此,看似偶然,实则必然,是为后文作铺垫的。我们都学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知道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物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搞活了,这才使得陈奂生有上城做买卖的机会,但由于长年的“漏斗户主”的帽子刚脱掉,陈奂生来不及跟上“精神文明”,才使得他的小农思想的狭隘性特别突出,作者在文中也集中刻画了这一点,同时,这也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矛盾。 关于讨论题3: 生5:陈奂生行为、心理前后一一照应;农民对五元钱的重视——五元钱,在当时是一笔财富——表明了陈奂生的节俭;农民自私狭隘的心理和自我满足的阿Q精神——在他的价值观中所实现的五元钱的价值。 生6:在付出五元钱后,对陈奂生的种种行为描写逼真地写出他自私狭隘的心理,显出离现代文明人的距离之远。至于陈奂生对五元钱价值的换算就更没有摆脱贫困的落后的农民的烙印、农民劳动所得与高消费之间的不协调。在他的身上,带有阿Q式的幸灾乐祸,精神胜利的可悲烙印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关于讨论题4: 生7:为什么陈奂生神气起来了?因为他碰到了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坐过吴书记的汽车、住过五元钱一夜的高级房间。吴书记把他当朋友,看得起他,他认为所有的一切都算是见过世面,不同于村里其他人的。究其原因,是他经济生活的贫困导致精神世界的贫困,这是农民的局限性的体现。
生8:陈奂生把坐过吴书记的车、给他住五元钱一夜的房间当作一个可自豪的资本,这是非常可悲的。陈奂生为什么神气?这是一个农民对权力极度崇拜的荒诞表现!这是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皇权制度种下的毒果!权力似乎是他们精神生活的唯一饲料,小农阶级的局限性把权力上升到了一个美学的高度,权力是一扇门,门内是享不尽的荣华富贵,门外是老百姓的俯首称臣,统治者把权力变成一本官方的教科书,到底谁能说不,谁敢说不?当时小农阶级的精神生活就是一座被曾经的封建制度和权力摧毁的废墟,亟待重建!
生9:小说只有置身于现实才更具有可读性,过去只有和现在相连才能彰显其价值。环顾现实,我们不难发现,陈奂生所代表的农民形象时至今日仍大有人在。当胡总书记、温总理对那些贫困农民进行探访时,他们的表现总是惊人的相似:蜷缩在床边或椅上,耷拉着手,低着头,机械似地一问一答,战战兢兢,表情近乎木讷。使整个访问看起来总是说不出的别扭。我想,小农阶级的封建等级观念绝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改变的。
师:同学们的讨论分析得深入透彻,甚至把问题提高到了哲学、政治、美学层面,表现出同学们丰富的才情和较宽的知识面,尽管有些话或许有些偏激,但也表现出了[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