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奂生上城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育点
1、 分析文中陈奂生的形象特点,领悟小说的主题
2、 了解我国小说揭示人物心理的传统手法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快速阅读疏理小说情节的能力,引导学生领悟其巧妙
2、分析形象,培养学生整体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下的人性中善的力量
二、重、难点
思考时代的进步给农村带来的变化,认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同步进行的重要性。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自读课文,疏理小说情节结构。
2、讨论分析,把握人物性格。
3、朗读片断,体会精神笔法。
4、思考鉴赏,揭示形象意义。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导入新课——
从《故乡》引入农业与农村问题。
2、自读课文,完成以下思考题:
(1)作品的主人公陈奂生是一个农民,而作品中的故事都发生在城市,作者是怎样将这二者联系在一起的?
(2)疏理作品三部分主要情节。
(3)陈奂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形象,他与我们熟悉的闰土、阿Q等形象有什么不同?
(4)作者表现人物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它与《项链》中的心理描写有何不同?
3、讨论,明确。
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换并且讨论。
着重讨论当时的社会环境——刚刚走出封闭、贫困的农民与现代物质文明的县城之间的联系。
4、 品读相关文段,分析衬托人物特点
(1) 上路:充满喜悦,满怀希望,老实善良
(2) 车站:啃僵饼,喝生水,躺长椅
(3) 住招待所:怜惜——作贱,自私狭隘
与闰土、阿Q相比较:
异:
同:
5、 品读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心理描写,讨论归纳其特点:
二、总结与引申
读了课文,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三、作业布置
作文:迈向现代文明的思索
——《陈奂生上城》读后感
四、板书设计
环 境 情 节 人 物
进城 ——满怀希望 老实善良
在车站 ——买油绳 勤俭节约
住招待所 ——五元钱的代价 自私狭隘3
陈奂生上城教案 湾里一中 黄莉 n 重点难点: 把握陈奂生这个人物形象 n 领悟小说的主题 n 了解我国小说揭示人物心理的传统手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生活分为两种: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什么是物质生活?就是我们的吃穿住行。而平时我们同学听MP3,唱歌,看小说等都是精神生活。现在我们都可以享受到这么丰富的精神生活,而以前呢?中国虽有五千年的文明,但除了那些达官贵人以外,没有谁可以享受精神生活,可见精神生活是建立在物质生活的基础之上的。在物质生活改善之后才会有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如果把话题提前到三十年前的陈奂生身上,或许同学们会有更深的体会。 二作者介绍: 高晓声 江苏省武进县人,当代作家。代表作有《李顺大造屋 》、《陈奂生上城 》分别获1979、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三研习课文第一部分(自读6分钟) (1) 提问:小说描写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首先在农村展开,党的政策使农民渐渐富裕起来的事,本节中有哪些句子能体现农民在物质生活方面得到很大的改善? 学生回答:“陈奂生肚里吃得饱,身上穿得新”,“囤里有米,橱里有衣……”,有“油绳”可卖等。 板书:物质生活改善 (2) 提问:物质生活改善后的他,心情怎么样?课文里怎么体现的? 学生回答:“兴致勃勃睡不着……” 上城提着旅行包“简直就像拎了束草”“经不起它几晃荡”…… 板书:他轻松愉快,充满希望充满力量 (3) 提问:为什么陈奂生感觉到“自卑”“惭愧”“比别人矮一头”? 学生回答:“因为他不会讲话”“他无话可说”“想到处说故事” 提示:“生活好转以后,他渴望过精神生活”,但这种而这种精神生活的内容却不能说是丰富或者高尚,只是想和被人说三道四,到处吹嘘。 板书:精神追求可笑 卑微可笑甚至可怜的小农意识 在这里,我们的作者写他摆脱物质贫困后对精神生活有了追求的时候,内心是高兴的,而精神生活的卑微可笑却让人感慨。 四 研习课文第二部分。(自读4分钟) (1)当发现卖掉油绳时,他发现了什么?有想了些什么?说明了什么? 明确:发现了少了三毛钱时“他叹了一口气……两眼难估八方”,也就是三毛钱,他居然想了这么多,有这么多可以想,可见他患得患失,心里很脆弱。 (2)当他起身“凯旋回府”,忽然感觉到身体不适的时候,他又想了什么? 明确:他想到“举目无亲”,要“送了老命”,说明他太悲观。可忽想到自己“一生干净,问心无愧”时又高兴起来,大概是认为上天还不会把他带走,“完全没有匆忙的必要”这样的想法安慰自己,说明他还性格里的脆弱和迷信。 五.了解课文第三部分 看电影片断15分钟。http://6.cn/w/sXd43h08unPBaOTDQLh8Fg
陈奂生上城教案 湾里一中 黄莉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 二.研习课文第三部分。 这部分是小说的重头戏,最经典的就是陈奂生住招待所的前前后后。现在,我们把这前前后后分为三部分:付款前,付款时,付款后三个片断来欣赏。 (1)学生朗读“陈奂生想罢,心头暖烘烘……才算部来呢”部分。 分析这段行动描写刻[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