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课教师:深圳市宝安区石岩公学谢红卫老师
授课班级:初一(1)班 授课时间:2003年9月27日 星期三,第三节 教材分析:两首古诗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五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古风”和”近体诗”两种诗歌体裁的基础上所要学习的内容,它们是宋词和元曲中的经典之作,为学生领会和学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提供了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课例。 学生分析:属年级第一层次班,感悟能力强,思维比较活跃。 设计理念:多渠道引导学生品味写景语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情之能力。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欣赏这两首古诗,培养学生的古诗朗读能力,学会如何阅读欣赏古代诗歌。 教学流程:
师: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脍炙人口的古代诗歌。 [投影课题并板书:《西江月》(词)、《天净沙.秋思》(散曲)] 师:我们知道古代诗人往往借助唐诗、宋词、元曲等多种古诗体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那么,这两首古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呢?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这两首诗歌,细心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和感情。 生:自由朗读 师: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那么,这两首诗歌分别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生:(应答热烈)(答案众多,但都言之有理) 师:都答得很好!我想请两位同学读一读这两首诗歌,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西江月》是怎样来抒发作者的高兴喜悦情感的,《天净沙 秋思》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悲伤情调呢? 生:(踊跃举手,一生起来高声朗读第一首) 师:同学们觉得这位同学读得怎样? 生:(对此进行评议,并纠正两个错误读音:见、社。) 师:第二首谁来读?我希望读的同学能改正刚才出现的一些不足之处,争取读得更好,谁来? 生:(踊跃举手,一生起来高声有感情朗读,完毕,全班学生用掌声给予充分肯定) 师:同学们的掌声已经说明了你读得很棒!通过同学们的朗读,我们成功地体会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由此可见,通过朗读,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这两首诗歌有没有直接写到悲伤、喜悦? 生:没有。 师:作者是怎样写出这两种感情的呢? 生:借景抒情。 [评:准确地整体把握是反复朗诵的必然收获。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还学生阅读的自主权是此课设计成功的第一步。]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先通过学习《西江月》来体会这种写法。老师把它也读一遍,希望同学们能够找出其中最明显地表现出作者喜悦心情的一句话。(师范读) 生:(掌声雷鸣) 师:是哪一句? 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找得好,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同学们在读这句诗的时候,有没有在脑海中出现一副心旷神怡的画面,大家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任意翱翔。 师:稻香扑鼻,小溪潺潺、蛙鼓阵阵,一群人围在一起笑谈着丰收的年成。这一切怎么能不令人喜悦呢?让我们想象着画面再一次把这句诗朗读一遍。 生:齐读 师:很有诗意,这就是加入了想象的原因。同学们再看前面的诗句,作者还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呢?你们能不能借助想象,也能构思出一副美好的画面,然后像老师那样描述一下?试一试,看谁的语言组织得更好? 生:(静心思索后,分别有两生作答。) 师:这两位同学展开自己的想象,为我们描述了一个非常美丽的场景,由此可见,想象产生美丽,我们在品味诗歌之美的时候,一定要大力借助想象。 师:这首诗写得很美,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它呢?是不是高昂? 生:舒缓、明快。 师:那么我们来读一遍。 生:(齐读) 师:前面我们读得那么舒缓,好象怕惊动了什么似的,为什么要读得那么那么轻、那么慢呢? 生:因为写的是静景。 师:写静景为什么要写到惊鹊和鸣蝉呢? 生:也是为了写静景。是为了反衬出农夜的寂静。 师:对,以动写静。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大家熟知的“推敲”之说。(简介了“推敲”的故事) 师:请同学再次把它朗读一遍。 生:齐读。 师:如此清新的夏夜美景,怎不令人心旷—— 生:——神怡 师:可是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下雨了。 师:对,“两三点雨山前”,夏天天气说变就变,而且夏雨多是瓢泼大雨,改为“两三阵雨山前”好不好? 生:(议论纷纷)不行,“阵雨”太大了,让夜里散步的人狼狈之极,哪来喜悦?反而会让高兴之情一扫而空。 师:说得真好,就那么两三点“豆大”的雨,夜话的人可以不紧不慢地找地方避雨,喜悦悠闲自在之情不言自明。这不,接着往下读诗,诗人喜在—— 生:喜在找到了避雨的地方。 师:对,想什么就来什么。为什么要特意说“旧时”?喜在旧时—— 生:旧时茅店社檐边 师:旧地重游。哟,实在是喜上—— 生:——加喜。 师:喜出—— 生:——望外。 师:由此可见,这一部分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 生:喜悦 师:那么请同学们用喜悦的语气把这一部分读一遍。 生:(齐读) [评:抓词句,抓想象,美表达,让学生在品味语言中悟情感,也在品味语言中自觉提炼美化自己的表达。源于语言品味,归于语言运用,学生同时收获的还是一种美的享受。] 师:读得真好,真有滋味。作者借景抒情,展现了农村夏夜的静谧甜美、闲适宜人,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那么同学们再悉心揣摩、慢慢品咏,看那位同学读得最好。 生:(全班自由朗读,后来有三个学生依次主动站起进行个人朗读)(师进行简单评说) 师:同学们刚才欣赏了这首诗歌,感觉如何? 生:美。 师:对,美在不染纤尘、美得令人心仪。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怎样去欣赏一首诗歌。 生:先要读。 师:对,接着呢? 生:理解。 师:理解什么? 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怎样才能理解呢? 生:要了解诗意。 师:如何了解诗意呢? 生:找出诗中所写到的景物。 师:好。同学们不仅读得好,还答得好,总结归纳得也很好。老师也总结归纳了一下。(出示投影并讲读:反复朗读,体会感情;抓关键词,品味语言;读景组画,情景交融。) 师:我们知道了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那么,我们不妨尝试着自己来欣赏《天静沙 秋思》。同学们对照我所出示的思考题,组成学习伙伴,四人一组,展开讨论。到时,你们选出最强的选手代表你们出来发言,看那组说得最好?好,开始! (出示投影:1、这首诗歌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一关键诗句可以体现出来?) 生:(开展热烈讨论。) 师:准备好了没有? 生:准备好了。 师:哪位同学第一个站起来说? 生:表现了作者伤心欲绝的感情,这可以从“断肠人在天涯”看出。 师:“伤心欲绝”用得很好。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呢? 生:因为他远在天边。 师:你怎么知道他背井离乡,远在天边呢? 生:从“天涯”二字可以看出。 师:“天涯”是什么意思呢? 生:天边之意。 师:因为他远在天边,所以才会伤心欲绝,愁思万千,肝肠寸断,哪些景物可以帮助表现作者的伤心之情呢? 生:通过十二种景物,表现了作者的伤心之情。 师:这位同学具有很强的概括能力,但能否把它们一一列举出来呢? 生:(一一列举出各种景物。) 师:能否把它组成一个场景? 生(纷纷回答):枯藤缠绕着老树,黄昏时分,上面栖息了晚归的乌鸦 一座小桥横卧潺潺流水之上,波光里映出几户人家的房宇 荒凉的古道上,西风飒飒,一匹瘦马踽踽独行 那肝肠寸断的游子,远在天边遥望着故乡 师:说得真好,太美了。简直重新作了一首现代诗。希望这位同学努力成为一名真[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