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最可贵品质的是什么? 你对梵高自杀有什么见解? 有人说梵高是“疯子”,你的观点呢?
这样,教学就进入一个高远阔大的境界了。是为“大语文教育”。
徐学
诗人余光中一生写诗、教诗、论诗、编诗、译诗,为此,他日复一日地吞食咀嚼大量的诗歌和各种艺术理论,然而,他却告诫:“诗人如果能多读生命,少读诗,或者多读诗,少读理论,或者读理论而不迷信理论,那就是创作的幸福了”。多读生命,尤其是卓越的超越时空的艺术生命,大多数人只能借助间接经验,特别是通过阅读艺术家的传记而接近他们。余光中就是一个艺术家传记的爱好者,上世纪80年代,他在散文中吐露心声:退休后,要“做一个退隐的译者,把格列柯、劳特累克、透纳等画家的传记一一译出”。
琳琳琅琅的艺术家群星中,余光中钟情于梵高,在余光中的精神地图上,法国南部的小镇阿罗和圣瑞米长久占据着醒目的位置,两个小镇是画家梵高艺术生命灿烂焕发之处。梵高是我的第二自我,余光中多次这样说。百年前一个异国画家,为何能使诗人如此倾倒且引为知己,这得从《梵高传》这本书说起。
1954年,余光中大学毕业才两年,诗人后来回忆,“那是我一生最烦恼的时期,身多病而心常乱,几乎无日安宁”。正是在这样的状态下,余光中读了《梵高传》。《梵高传》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传记作家伊尔文·史东(Irving Stong 1903———1989,大陆译史东为斯通),他一生著有传记小说二十多部。《梵高传》于1934年出版,是史东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之作。
梵高如今已誉满全球,他的故事走上银幕,谱成歌曲;他的书信有各国译本;他的作品引动千百学者著书立说;艺术拍卖会上,他一幅画的售价足以开办几所艺术院校了。可是,在生前,他只卖掉一幅画,只在生命将尽时看到一篇肯定他的评论。他的家族经营着欧洲最著名的画廊,却从不认可和接纳他的画作;他的爱情热烈而且执着,却没有一个女人肯让他携手走上红地毯;他常常三餐不继,一贫如洗,世人视为浪子、疯子。世界之大,只有一个弟弟毫无保留地爱他,安慰他,供养他,看重他……
27岁学画,37岁自杀,十年中,这个元气淋漓、热血翻腾的大孩子,心甘情愿地过着苦行僧的日子,只为了把他的生命,他的创造,他对人世的深爱和关切,挥洒成一幅幅辉光颤动灿烂得近乎白热的画。十年的创作生命是短暂的,可是,梵高留给人类的艺术遗产却是无可估价的。
梵高反差巨大的凄苦与辉煌,使余光中深受震撼。感动之余,他决定动手翻译。他把这计划与梁实秋商量,梁实秋也读过这本奇书,可是觉得书太长,又牵涉到许多西方艺术史上的专业问题,就劝初涉译事的余光中不如节译算了。但余光中认定,一本书既然值得翻译,就该全译,否则干脆不译。
翻译果然艰难,余光中回忆道,“本已身心俱疲,又决定要揽下这么一件大工程,实在非常冒险。开始的时候,只觉不胜负担,曾对朋友说,‘等到我译到梵高发疯的时候,我自己恐怕也要崩溃了。’可是随着译事的进展,我整个投入了梵高的世界,朝夕和一个伟大的心灵相对,……在一个元气淋漓的生命里,在那个生命的苦难中,我忘了自己小小的烦恼……就这样,经过十一个月的净化作用,书译好了,译者也度过了难关。梵高疯了,自杀了,译者却得救了。”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