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4—7段):描绘了在幽美的夜色中,海滨沙滩上“劳动者休憩、谈笑”的情景。 第三组画面(8—12段):描绘了从“月亮上来”到“夜深”这段时间里月光下海滨沙滩上“劳动者休憩、谈笑”的情景。 抓住海滨仲夏夜的特征写景 ,用语准确生动,是本文的主要特点 。霞光色彩的变幻,从启明星闪烁到繁星满天,从夜色渐浓到明月升起 ,正是夏夜晴空特有的景象。如“ 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后面的一排,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动态的霞光,表现了霞光的色彩变化 。作者不仅抓住了色彩、光线的变化 ,更紧扣了“海滨”这一特定的环境。借海浪写霞光 ,用蓝天衬明星 ,主映在海面的灯火与天空的星斗辉映 ,写夜中和月光下海滩上的笑语欢声,等等,使用权景物描绘得形象生动。 6.第3段的灯图与“天上的市街”的意境地有哪能些相似之处?有哪能些不同?分析:相似处,都有真的灯光和天上的“明灯”,《天》用街灯引出明星,这里是用星星引出真的灯光,写法类似。不同处,《天》重点写天上的明星,街灯只是引子和陪衬;这里天上的“ 明灯 ”、山坡上的灯火、海面上“ 流动着的珍珠 ”三个层次 ,上中下互相辉映 ,更多彩多姿,富有画趣。 7.文中为什么在写启明星之前要写霞光由渐淡而消失的过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分析:这一部分绝非闲笔 ,它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写启明星出现前的情景 ,突出霞光由淡而灭的变化过程 。二是突出夏夜晴空“ 高而远 ”的特点,只有霞光消失 ,天才显得“高而远”。三是为下文写启明星作铺垫,霞光由淡而无,创造了一个宁静、辽远的意境,对写启明星的“大”、“亮”起到了绿叶扶红花的作用。 从全文来看,重点是体会第一部分描写的自然美,难点是理解文章二、三部分蕴含的生活中的美。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朱自清的《春》,在《春》这篇课文里,我们领略过春天的美丽。那你想知道夏天的景色如何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描写仲夏时节海滨景色的文章 ,看了它 ,你将被海滨那迷人的景致所陶醉。 板书课题、作者。 1.解题: 海滨(地点);仲夏(季节);夜(具体时间)。 2.简介作者: 峻青,原名孙俊卿 。山东海阳县人。幼年贫困,曾当过徒工 。抗战爆发 ,参加革命。主要作品有短篇集《黎明的河边》、《海燕》、《最后的报告》、《胶东纪事》;散文集《欧行书简》、《秋色赋》。 3.课文介绍: 《海滨仲夏夜》一文节选自散文集《秋色赋·海滨仲夏夜》。作者抓住夕阳落山不久——月到中天这段时间的光线和色彩的变化 ,描绘了夏夜海滨特有的景色和劳动者闲适 、欢愉的休憩场面,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 (二)指导自读。 1.出示小黑板。(要求学生运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霍霍 绯红 广漠 苍穹 煞 皎洁 2.散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3节):写海滨夏夜的美景。 第二段(4~7节):写“我”在夜色中的感受。 第三段(8~12节):写月下沙滩。 3.播放录音。学生看书并思考: 作者在这一部分中描绘了哪两幅图景?各抓住了什么特征? 提示:这一段按“夕阳落山”、“夜色加浓”的时间顺序推进,以苍穹和大海为背景,抓住海滨夏夜的景物特征,描绘了两幅图景: 教师边讲边板书: 小结:一天一海,一静一动,互为映衬。让人读来自有一种自然美。 4.再让学生速读第一段。要求:边读边展开想象。在具体形象中获得美的实感。 5.学生表达各自的感受。在此基础上指名学生运用抑扬顿挫、轻重疾徐、高低升降的语调朗读这一段,使学生受到感染,进入美的意境。 6.学生默读第二、三段。 要求带着下列问题去读课文: 作者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描写沙滩上景物的变化的?作者为什么用更多的笔墨写了沙滩上的人? 提示:以上问题的第二问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可启发学生分步思考。 (1)先想一想写的是什么人? ——在各个岗位上劳动了一天的人们…… 从田里割麦于归来的人们…… 这些英雄的人们…… (2)他们在怎样的环境中?心情怎么样? ——在软绵绵的沙滩上,休着海风,望着夜空,尽情地说笑…… 点拨:作者从描绘海滨夏夜的自然美进入到描绘海滨夏夜的生活美。 7.学生齐读:“我漫步沙滩……”到文章结尾。 8.教师归纳:这一部分,作者由景及人,从描绘海滨夏夜的自然美,进入到描绘海滨夏夜的生活美。 板书: 尽情说笑、休憩 人们: 生活美 议论年景、笑声 9.小结:作者先描绘大海月色,再写沙滩也突然明亮了起来,写了沙滩上乘凉人们的众多和欢闹。随着月亮的升高,夜已经很深了,沙滩上的人也“变化”了,有的睡着了,有的还在谈笑。最后,作者以抒情的笔调将眼前的情景和人物结合起来,以更多的笔墨写人们在这自由的天幕下酣畅地休憩,目的在于写生活美,从而将文章推进了美的境界。 10.学生讨论本文写作特点。 (1)抓住特征,有层次地描写景物。(动态) (2)贴切的比喻和形容词的运用。
课堂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同“课堂教学设计1”) 二、难点、重点分析 (同“课堂教学设计1”)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速读测试。 1.本文题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_。 3.本文选自____________中的________。 4.这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依次描绘了五幅流动的画面,这五幅画面是: (1) (2) (3) (4) (5) 5.文章开始既写晚霞又写大海,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6.文章是怎样描写星空的? 7.文章是怎样描写海滨灯火的? 8.文章是怎样描写沙滩的? 9.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10.下列比喻描绘了景物的什么特征? (1)简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 (2)活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 (3)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 测试记录: 阅读速度:___________字/每分钟 理解率:__________% 阅读效率:__________字/每分钟 (二)激疑质疑。 1.文章最后几段正面写到“人们”,但为什么只写了人们的“声”,而没有写一个个人的“形”和“貌”。 2.这篇散文在布局安排上有什么特色?各个画面之间是什么关系? 3.这篇散文是怎样把景写活的? (三)精读导引。 第1题:可以着重从写作的真实性方面,以及从全文的结构特点来看为什么这样写。 第2题:主要体会作者在驾驭这么多景致时,精心安排的技巧,要体会出各幅画面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3题:应当主要体会学习作者善于观察、善于写出景致的变化和动态的特点。 (四)疑难讨论。 1.(1)从写作的真实性看。人们的种种情景,作者是在幽静的夜色中一路散步所看到的,在浓重的夜色中,在随意的一瞥中,无法仔细观察到人们细致的音容笑貌,而给他留下突出印象的,是人们欢乐的声音,是这种笑语声所透露出的发自内心的欢乐的情绪。 (2)从全文结构看,本篇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仲夏海滨的人们是作为滨海夜景整体的一部分来写的,人在景中,人使景动了 ,活了,人和景融合成了一体。如果突出写一个个人的形貌,就会显得繁杂,丰收不这篇叙文严谨的结构。 2.这篇散文在布局安排上的特色是,以时间为顺序,由傍晚写到深夜海滨的景物,井井有条。 文中所写的晚霞、星空、灯火、沙滩四幅图景虽然写的角度各不相同,但并非各自孤立而是紧针密线、紧紧相连,结构十分严谨。描写景物或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或由静到动,或由动到静;或由巨到细,或由景及人,层次井然,清晰地表现了中心思想。 3.从本文可以看出,作者把景写活的技巧是:(1)善于写出景物的变化 。例如,“ 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淡下去了,深红的颜色变成了绯红,绯红又变成为浅红”,这是写霞光色彩的变化。“当这一切红光都消失了的时候 ,那突然显得高而远了的天空 ,则呈现出一片肃穆的神色”。这是写天空距离与气氛的变化。“夜色加浓,苍空中的‘明灯’越来越多了。而城市各处的真的灯火也次第亮了起来”。这是写星星与灯数量的变化。 景物的动态,如写晚霞,作者借助比喻,形容它像火焰在“燃烧”,就有了动感。接着把晚霞放在大海的倒映中去写 ,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 ,简直就像一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而后面的一排,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这就把晚霞写得有声有色,活了起来。 作者之所以能够把景写活,除了写作的技巧之外,主要还依赖于对事物的精细观察。善于观察是把景物写活的根本。 “速读测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海滨仲夏夜》。 2. 峻青。 3.《秋色赋》 《海滨仲夏夜》。 4.(1) 夕阳落山不久,浪峰上的霞光。 (2) 霞光由渐淡而消失,启明星在深蓝的天幕上闪烁。 (3) 夜色加浓,海面上灯火与星光辉映。 (4) 幽美夜色中劳动者休憩、畅谈的场面。 (5) 海滩月色。 5.写大海是为了写晚霞,只不过是从大海浪峰的倒映中去观察晚霞。把海天连在一起写,就把霞光写活,写得壮观了。 6.文章描写了一幅变化着的星空图。先写了霞光的消失,又在“肃穆”“高远”“深蓝色”的天幕背景上,描绘那令人注目的启明星。这幅星空图背景恢宏,中心突出,富于动感。 7.先写苍空中的“明灯”越来越多,再由天上写到海面,写海港周围山坡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