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炼,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总是的另一个方面是,他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短文再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上,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这是针对国君说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国君就会耽忧安乐。由此自然导出这一章的中心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形式把握
根据本文的内容和表达特点,本文作为教材的意义就在于能引导学生通过孟子的笔触去感受孟子说理散文严密的逻辑、精辟的语言、鲜明的观点、深邃的思想、充沛的气势、洋溢的感情,同时通过阅读,走近“亚圣”孟子,探究他的思想,学习他的精神,理解他“施仁政”“行王道”的治国思想,领悟“逆境出俊杰”的真谛。
在教学中可让学生反复吟诵、体会语言、感受精神、激发探究是关键,必须建立在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探求的基础之上。
四、语言揣摩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本文语句整齐、流畅,气势磅礴,有说服力。比如: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作者用四个并列的否定句,充分铺张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徒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更强的说服力。又如在阐述他的“得道者多助”时,作者也是先用了三个否定的排比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结论;然后又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结论。流畅的语言使得说理更成功。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本文开始就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顺此事实连用几个短语得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结论,让人不能不信服。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最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这样有事实根据‘有理论说明的文章富有气势和说服力。
一、句子翻译。 1、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 2、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 3、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 4、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国恒亡 译: 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译: 二、古今义辨析。 古义 今义 1 池非不深也 2 委而去之 3 亲戚畔之 三、通假字归类。 句子 通 意思 1 亲戚畔之 2 所以动心忍性 3 曾益其所不能 4 衡于虑 5 入则无法家拂士 四、填空 1、 孟子,是_______家的代表人物,后世常“__________”并称,他主张行“ _____________”以统一天下。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文第一段举6个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论证方法上看, 是属于__________________。 5、《生……》文有一句是从反面论证经受磨练的益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而其它都是正面论证。从论证方法上看,这是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证。 五、默写 1.日本政府审议通过了右冀势力编写的历史教科书,肆意串改历史,美化侵略,遭到许多支持正义国家的强烈谴责,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孟子》二章中名句填写)。(2002年安顺市) 2.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关系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3年青海省,无锡市) 3.成语“居安思危”和《〈孟子〉二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山东省2003年) 4.《〈孟子〉二章》中,揭示忧乐与国家兴亡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02年广东省湛江市) 5.故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 (2002年辽宁省,) 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002年荆州市,上海) 7.陈水扁要搞“台独”,遭到了海峡两岸人民的强烈反对。这正是如《〈孟子〉二章》中写的那样: 。(2004年玉林市) 8.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 。(2004年靖西) 9.孔子和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的思想博大精深。请你分别写出一句你所知道的最能体现二人智慧和主张的名言或短语。(课内外皆可)(2004年济宁市) ①孔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孟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