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兰诗
|
查询语文课堂实录反思的详细结果
|
4)当然,这里边最高兴的当属木兰,下面几个排比句,从描写她急于回到日常生活
的行动中显出其初到家时的狂喜心情,共同形成一种大团圆的热闹欢乐的气氛:“开我东阀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①为何不先脱战袍,后开门窗?
木兰离开养育她成人的家已经十多年了。十几年来,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这个家,
思念家中的亲人。现在,她又回到了她所热爱、思念的家,一进家门,还来不及卸下戎装,就开门开窗,因为她对这个家庭的一切都感到惬意,都充满感情。
②“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又反映了木兰的什么心理?
一是回到家心情舒畅;二是爱美之心,木兰亦有,表现了她对和平生活的热爱和对正常人生的向往。从而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富真实。
③这几句木兰还原“本来面目”与哪个地方照应?
与开头交待木兰是女儿身照应。
3.读最后一段的附文,你能领悟到什么?
最后一段是木兰对战友们的“惊煌”所作的回答,也是作者对木兰的深切赞美。这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和互文见义的手法,说无论是“雄兔”还是“雌兔”,都是“脚扑朔”、“眼迷离”的,它们在一起跑动的时候,你怎么能分辨雄雌呢?这幽默风趣的比喻,表现了木兰的稳重机智,又使这首诗的结尾余音袅袅,悠扬不尽!更给我们提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女子若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她们的智慧、谋略和才能并不比男子逊色。你还能再举几例吗?穆桂英,李清照,武则天……
女同学不宜妄自菲薄。
4.《木兰诗》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成功在于恰当地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设问、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以及语句连接紧凑、生动畅达的联珠句法,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等,来为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思想感情服务,事奇诗亦奇,不愧为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
(四)总结、扩展
木兰诗是一首优美动人的叙事诗,为了塑造木兰的形象,作者选取了广阔的生活场面进行描写。从时间上说,前后长达十多年;从地域上说,涉及家庭、乡里、战场和朝廷。对这样丰实的生活内容,作者以“木兰是女郎”为准则进行了精心剪裁,使全诗繁简得当。千百年来,《木兰诗》一直被人们传诵着,具有恒久的艺术生命力。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有条件的话课后观看动画片《花木兰》和豫剧《花木兰》
(六)板书设计
扩展资料
作品资料
花木兰是古代时河南省虞城县营廓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凯归,帝封官嘉奖,木兰不受,欲纳宫中,以死拒之。唐初,追封为孝烈将军。人们为纪念她,于唐代修建花木兰祠,祠内现存元代立《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和清立《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石碑,详细记载了花木兰的身世、籍贯、业绩及历代修祠情况。近年来,又修复了木兰祠大殿等一大批景点。花木兰祠已收入《中国名胜词典》。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选自南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乐府双璧另一:《孔雀东南飞》),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怎样搞好古诗文的背写
诵读是打好文言文坚实基础的好办法。在学习文言文时,要搞好文言文的诵读,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至背诵。要把诵读和对文章的理解结合起来,防止死记硬背。在朗读时要搞好默写,做到读准读熟,并能正确地默写。
有些同学感到背诵古文很难,下面谈一下背诵古文的方法。第一是仔细读。对课文要通篇仔细地读,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掉字,对生字、生词和难句更要认真地读。注意力高度集中,专心致志,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这样才能记得住,记得牢固。第二是理解,要在读的过程当中弄清文中实词、虚词和句子的意义。在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揣摩体会,防止不理解而死记硬背,经验证明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第三,要理清结构层次,特别是对于一些比较长的文章,必须注意文中的层次,段落和段落间的关系,要注意抓住一些起关键作用的词语。第四,翻译和复述,在背诵的过程中要注意文章的翻译,这样既可以更好地背诵课文,也利于理解课文内容。第五,经常复习,防止遗忘。背过的文章,如果长期不再背诵,就会遗忘。只有经常复习,才能巩固复习效果。因此要经常背诵已经背过的课文。这样,才能提高背诵效率,使记忆牢固。第六,抄写和默写。这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对课文,特别是重点词句、重点内容要进行背写练习。写可以使课文背诵得更快,更准确。许多地方的阅卷评分标准上规定:背写中有错别字的句子不得分。一些同学能够背诵,但答题时往往由于错别字失分,这是必须注意的。
四美毕聚木兰身——读诗苑奇葩《木兰辞》
卫绍生
在南北朝诗坛被玄言、山水、游仙、公宴之类的诗歌充斥的时候,朴实自然清新流畅的乐府民歌,却为当时的诗坛带来一阵清风,令人耳目一新,《木兰辞》就是最为杰出的代表。
《木兰辞》是北朝民歌,主人公木兰代父从军、功成身退的故事,早已为人们所熟知。北朝民风剽悍,尚武是一个时代的风尚,就是女子也不是整天围着闺房转,动辄就是针织女红,而是和男子一样习武练剑,弓马娴熟,武艺出众。北魏时期的李波小妹就是这样一位女子:“鬟裳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垒双”。(《李波小妹歌》)受当时民风的影响,木兰自幼习得一身好武艺,后来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了令许多须眉男子为之汗颜的巾帼英雄。
木兰这一艺术形象和仅仅是武艺超群的李波小妹比起来,显然更加妩媚可爱,具有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她和其他北方女子一样具有尚武精神,武艺超群,不仅如此,在她身上还凝聚了忠、孝、智、勇等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
首先是其孝。听到将要征其父入伍的消息,木兰十分着急,因为她上无兄长,没有人能够代替父亲应征,于是萌生了替父从军的念头:“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她不愿年迈的父亲去经受征战之苦,毅然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辞别父母,踏上了征程,诗人只是用了“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二句,就写出了木兰见到“军帖”的复杂心情,写出了木兰对“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的焦虑和忧愁,表现出木兰对父母的关爱和孝敬,一个孝女形象自然而然地树立起来。
其次是其忠。孝是忠的基础,木兰代父从军,可谓是忠孝两全。以女儿之身女扮男装,和男子汉一样战场上与敌寇拼杀,既是为父尽孝,又是为国尽忠。她离开父母远征,虽然不能膝前尽孝,但是却用杀敌报国实现了对长辈的孝,而对国家的忠同时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现。
再次是其勇。木兰从军之后,战场上英勇杀敌,奋不顾身:“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十二年之间,木兰像真正的男儿一样南征北战,身冒矢镞,英勇作战,功勋卓著,表现出中华儿女同仇敌忾、抗敌御辱的爱国精神。
最后是其智。一个女孩儿家,和男子汉一样征战十二年,而能不露女儿本色,需要很高的智慧。但最能表现其智慧的,则是功成身退,不慕功名利禄。十二年的厮杀,木兰建立了赫赫战功,天子又是封赏、又是许官,若是寻常人物面对如此显赫的功名利禄,恐怕早就对着皇帝佬儿三叩九拜山呼万岁了。但是木兰很明智,她可以为父尽孝,为国尽忠,却不愿随朝伴君,且不说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就是在天子驾前,焉知不是伴君如伴虎呢?
木兰代父从军,慷慨赴国难,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是为了孝顺父母,报效国家。一旦战火熄灭,刀枪入库,她最大的愿望则是回到家乡,还其女儿本色,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享受家人团聚的天伦之乐。诗歌在简约而凝炼地表现了木兰的忠、孝、智、勇之后,着重描写了她回归女儿本色的天真快乐:“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当她以一身女儿妆出来和昔日的战友相见时,人们都十分吃惊:“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只此两句,诗歌的喜剧效果尽数显现出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伙伴的惊异和木兰“安能辨我是雄雌”的诙谐调笑中戛然而止,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木兰从军与还乡
——木兰诗的思想倾向
王淑珍
《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用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木兰不定实有其人,可是,女扮男装却实有其事。木兰不过是这些女子的一个代表而已。木兰的悲欢离合是富有戏剧性的。因此,千百年来,她的感人的事迹在群众中流传不息。《木兰诗》究竟表现了一种什么思维倾向呢?
这首诗一开头,就把读者吸引到它所描写的场面中了。木兰平日织布时发出的“机杼声”已经被她的声声叹息所代替,原因是可汗“沙场大点兵”。老父名在军籍,家中没有长男,怎能不使木兰焦虑、愁闷?但她终于做出“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抉择。
木兰从军,是迫不得已的,也是不合法的。当她一旦做出“从军”的抉择,她的态度则是积极的。她四处购置行装的繁忙情景就形象地表现出了她的主动性和坚决性。木兰初次远离家园,异乡的山山水水,都会触动她的思亲之情。诗中对此的描写是真挚的,也是非常感人的。从军,使木兰得到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语文课堂实录反思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木兰诗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梦游天姥吟留别 |
下一篇文章: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