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文的弊端,已经很有见地了。他在长安立志恢复古文写作,常常求教于梁肃,在这位文坛大家的指点下,古文水平得到了提高。
韩愈在平时的学习中,总经了不少学习经验。韩愈强调“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认为学习第一要嘴勤,多吟诵古人诗篇;第二要手勤,多翻阅古代典籍;第三要脑子勤,多思考、揣摩文章精髓。他通过实践,体会到要想有学问,必须在博的基础上求精。因为没有博,就不可能精;没有精,博也只是个大杂烩。所以他读书时,提其要,钩其玄,把握要点,然后融会贯通,掌握其精神实质。
韩愈不迷信古人,虽以古人为师,却不拘泥于章句,而是学习借鉴古人的思想和思维方法,他对别人说,不能只模仿古代圣贤的语录,要敢于创造并超越古人。
他极力赞同恢复古文写作,摒除写作上的文字游戏,但韩愈的这种新思维,已远远超过了那个时代的脚步,所以不被多数人接受,还有人极力反对,给他制造麻烦。其间,韩愈独自一人在长安奋斗,除了结识了梁肃之外,还拜见了一位将军,但此次长安之行,求仕上没有收获。
韩愈考上进士,无官可做,内心充满苦闷
公元787年,韩愈在取得乡贡资格后,再次前往长安,应礼部进士试。 但这次考试失败了。接着,他又考了两次,均名落孙山,这对韩愈打击很大,他感到愧对祖先、愧对家人,写诗云:“古人虽已死,书上有遗辞。开卷读且想,千载若相期。”
其实,并非韩愈的成绩差,而是他的写作方式不讨主考官喜欢。譬如第三次考进士,出的试题为“不迁怒不贰过”,大意是“若自己不高兴,不要转移到别人身上,不犯两次同样的错误”。韩愈看后,立即有了主题,他没有用骈体,而是用古文体挥笔而就,写得很顺利,但主考官看了以后,却把试卷放在一边,第一次考试就这样落榜了。
公元792年,韩愈再次来到长安,第四次参加进士考试。这一次,主考官是宰相陆贽,试题和上年的差不多,韩愈没有犹豫,一字不改地把去年的旧作写在卷面上,很快交卷了。陆贽看后,感到此卷似曾相识,反复看了几遍,自语道:“好文章!完全是古文风格,没有半点骈体文的味道,去年怎么没有录取?差点埋没人才了!”就这样,韩愈考中了进士。
其实,韩愈这次考上进士,也与其他考官梁肃、王础有关,梁、王这次辅助主考官陆贽,两人都爱好古文,都欣赏韩愈,都有提携韩愈之意。所以,韩愈25岁考上进士,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在唐代,考上进士,仅仅意味着有了做官的资格,要取得官职,还须通过吏部的考核。倒霉的是,在接下来的吏部考试中,韩愈三次参加,又三次落选,那一套国家公务员的试题,实在是毫无创意,机械的程度令韩愈难以适应,所以,韩愈考不上。
韩愈没得到一官半职,内心充满忧伤苦闷。
今后的路怎么走?嫂嫂和侄子还在家里等他的俸禄呢!怎么办?一个文人总不能去经商吧?韩愈想来想去,还得靠手中的笔!于是,他给朋友写了封信,想到汴州(今开封)做幕僚,以维持生计。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