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片柔情的月光 ――感受王文丽教学《月光曲》 周益民 赵江
不知道是否最早的源头,从叶圣陶的《开明国语课本》算起,《月光曲》这个如月光般清丽的动人故事在中国已经流传了数十年,停驻几代学子的心怀。也曾阅赏多位名师大家的深情演绎:霍懋征的启悟、李吉林的诗情、张平南的深刻、于永正的“五重”,每每思之、念之,必感动、感叹之。 自然,我并非说王文丽的教学已经达到与上述前辈比肩的高度。作为她的同龄人与同行者,我其实是从心底叹服,叹服她的高山前的敢于突破、彰显自我的勇气。 看完《月光曲》的教学,只觉得心中一片柔软,犹若清泉淙淙流过,那是完全属于王老师的自我的歌唱。 目前,行进在“拐点”上的语文教育正面临着许多走向:走向生活、走向“主题”、走向诗意、走向文化……而从王文丽的课堂中,我读到了她的追求——走向心灵。 我以为,“走向心灵”应该是从一个角度抓住了语文的魂灵的。语文固然无可厚非地承担着发展儿童言语能力的学科职责,这是其不至“越轨”“出轨”“偏轨”“错轨”的有力缰绳,然而缰绳用过了劲、引错了道也会有异化作“锁链”的危险。最近几年来,人们已经愈益意识到语文的“润泽”功能与母语的“根”的情怀,我把这理解为对语文“魂灵”的追寻。只有具备了这样一种“寻根”意识,我们的语文教育才有可能在“缰绳”的适度规范下意气风发、志存高远。 走向心灵建筑在深度解读之后。课程实施中“走向心灵”的理想追求是有层级与维度之别的,一方面指教师要具备这样的课程意识,另一方面是指学生通过课堂生活之后的目标达成。无论着眼哪个角度,对文本的深度解读都是其必要的前提与中介。 “走向心灵”不是虚空飘渺的幻象,也决非简单粗陋的操作,它的物化与效应首先取决于教者对教学文本的触摸程度。《月光曲》所讲述的传说寄托了一种怎样的情怀?编者之意是否仅在例指“事实与联想”的文法?这些都是教者必须明了的文本的基本所蕴。透过课堂,我们完全能够感受出王老师课前的对文本的反复琢磨与打量。这就为帮助学生“走向心灵”找到了一条适宜的路径。 很多人常常感叹语文教育在“易”“难”之间彷徨。确实,单纯的知识获得、技能形成,只需正确的阐释加上反复的演练即可,似乎可谓“易”。不过,这决非“语文”的全部,更非“语文”的真义。一旦找到“走向心灵”的目标,我们就会觉察其间的“不易”。心灵的融入不*告诉,不凭训令。它是无声的,潜藏的,渗透的,因之它是深刻的,有穿透力的。当然它也决非不可捉摸、神秘莫测,它达成的另一个重要前提是学生跟文本的了然程度。 透过王老师的课堂,我们可以感受到王老师对课文《月光曲》的准确而独到的解读。作为大音乐家贝多芬即兴创作的名曲《月光曲》,是有其音乐灵感诞生的环境与条件的。生活在破屋里的一对穷兄妹相依为命,却又相互理解,贫困并没有磨灭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音乐的追求。不远处的小镇上有着贝多芬的演奏会,穷兄妹俩身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盲姑娘打开琴盖,尽管钢琴显得破旧,断断续续的琴声让哥哥心潮难宁,也让路过的贝多芬停住了脚步。富于同情,易于感动是音乐家固有的气质。音乐让三颗纯洁的心灵紧紧地*在了一起。身处此情此景,贝多芬激情难抑,从起伏的手指间流淌出不朽的《月光曲》,这是一首从心灵间流淌出来的旋律。 王老师的课堂不正流淌出这样动人的旋律,弥漫着水一样的月色吗? 一、兄妹情深,月色罩心头。 盲姑娘对音乐会不无憧憬,哥哥满足不了妹妹的愿望心有愧意。一曲完了兄妹俩之间的简短对话,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王老师将内在的细节加以放大,他们对话时是怎样的表情,可以轻声细语地说,可以无奈忧伤地说,甚至是笑着说。学生在揣摩想象兄妹俩对话的表情时,同时也走进兄妹俩的内心世界。以同桌为单位,一个演兄,一个演妹,问问他们对话时内心的真实想法。穷兄妹俩相依为命、相濡以沫的情义深深打动了学生的心灵,而这也正是打动音乐家贝多芬的所在,学生的思想也与贝多芬一道推开了那扇小屋的门。 二、琴声荡漾,心海起波澜。 贝多芬一共弹奏了两首乐曲,而他弹每一首曲子的心态是不一样的,如果说弹的第一首乐曲是弥补了盲姑娘未能聆听音乐会的遗憾,第二首曲子则是为知音而弹,更是贝多芬情到深处的自然倾诉,为穷兄妹俩,为音乐,为美丽的灵魂。王老师的课堂鲜明地体现出了这种情感起伏的层次,“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您一定是贝多芬先生!”仅仅数字之差,却被王老师在课堂里演绎得如此深刻而意味深长,“人生难得一知己,自古知音最难觅。”穷兄妹俩对音乐的理解与痴迷让贝多芬情如潮涌,对学生而言又何尝不为之感动。月光照着大海,照着可亲的穷兄妹俩,圣洁般的宁静中,音乐就是最好的语言。
三、乐坛佳话,美丽驻心田。 一次偶然的邂逅,一次巧合的机缘,留下一段动人的传说。教学接近尾声之时,故事真实与否,学生已不关注。因为胸中的情感、心头的感动是那么清晰而又真实。《月光曲》的传说与音乐家贝多芬联系在一起,而不是与别的音乐家;因为是贝多芬,所以这篇动人的故事才会经久不衰。《欢乐颂》《田园交响曲》《命运交响曲》……那一曲曲经典辉煌的乐章已成为人类共有的宝贵精神财富。他热爱劳动人民,深入到贫苦的群众中间,他的作品属于他所热爱的人民。而这则传说不正是他创作生涯与人格精神的鲜明写照吗?王老师那一句质疑,“这传说流传了百年,到底在流传些什么呢?”流传的是音乐,是精神,是不朽啊! 化难为易,化深刻为感性。课堂里,王老师紧抓实质,款款道来,静态的文字有了生命的气息。王老师曾要求学生想象拍一段心灵的MTV,学生的想象丰富,各具形态。我想,再过若干年,王老师的课连同这传说一起,会在孩子们的心灵里交织起一片柔和的月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