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第一部分
师:今天我们要讲哪一课? 生:《月光曲》。 师:《月光曲》的“曲”是什么意思? 生:我觉得“曲”就是歌曲的意思。 师:那怎么不叫“月光歌”?(众笑) 生:因为它没有歌词。 师:那么你再重新解释一下这个“曲”。 生:没有歌词的歌曲叫做曲。 师:没有歌词就不是歌曲了。 生:没有歌词的音乐叫做曲。 师:没有歌词的音乐,“音乐”这两个字还不合适。 生:我觉得是没有歌词的,用乐器演奏的曲。 师:乐曲,对。没有歌词的,用乐器来演奏的那叫什么? 生:曲。 师:这个“曲”字还有一个读音,读曲(qū)。谁能按“曲”(qū)来组词。 生:弯弯曲曲。 师:弯弯曲曲,对不对? 生:对。 生:曲水流觞。 师:对,曲水流觞。这是咱们绍兴的一个名胜。讲王羲之《兰亭序》的事,是不是? 生:是。 师:还有吗? 生:曲折。 师:对,还有吗?我再组一个吧。行不行? 生:行。 师:曲服,决不曲服。(生有说对,有说不对) 师:那是哪个“曲”呀? 生:应该是屈原的屈。 师:对,咱们绍兴的同学不愧是历史名城的人,组词都用历史名人在组词。好,《月光曲》这篇课文是讲谁的? 生:贝多芬。 师:贝多芬是什么人? 生:他是一位早在一百多年前德国的一位音乐家。 师:是个什么样的音乐家? 生:是一个著名的音乐家。 师:你怎么知道他著名? 生:我以前从书上看到过。 师:今天的书里有吗? 生:有。 师:那你为什么不说今天的书啊?今天的书是怎么说的? 生:今天的书上说的是“一百多年前……” 师:我就要能说明“著名”的那一点。 生: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 师:对了,是他谱写的乐曲很著名,当然他也就著名了。这篇文章说的是他的什么曲子? 生:《月光曲》。 师:我们刚才说的是课文的第一段,是吗? 生:是。 师:那咱们挺痛快,把第一段已经学完了对不对? 生:对……不对。 师:你说第一段没学完,你读读第一段,大家听一听还有哪儿没学?(一学生读第一段) 师:大家听出来没有,刚才哪儿没讲?都讲了没有? 生:都讲了。 师:整篇文章是写他谱写《月光曲》,那整个课文还有哪一段和他描写《月光曲》的过程没有什么关系? 生:是课文的最后一段。 师:他说最后一段和谱写过程没有关系。那么他弹完钢琴,飞奔回客栈,连夜写下来曲子,这个曲子叫什么曲子? 生:《月光曲》。 师:一个曲子为什么这么着急,干嘛飞奔回客栈,还要连夜写下来? 生:因为他当时有了灵感,如果第二天写的话,灵感就没有了。 师:“当时有了灵感,”就回去创作了?不是这样吧? 生:因为我们俗话说,“趁热打铁”他是趁着灵感还记着,如果明天,灵感消失了,那就不可能把它记下来了。 师:“灵感”这个词这样说不太合适。但我明白你的意思,按你这么说,他刚才弹的曲子不是他心里早已有的? 生:对。 师:临时弹出来的,对吗? 生:是。 师:所以他赶紧回去把它记录下来。那么他回去做的只是个记录过程,而不是创作过程是不是? 生:是。 师:是不是现在我们把最后一段也学完了? 生:是。 师:哪儿还没学完,再看一看,学完没有? 生:学完了。 师:我们这两段课文学得真痛快!好了,你们把还没学的部分好好读一遍。注意,我让大家读书,有一个要求,这个要求很简单,但也很难。我要求一边读,一边想,一边思考,读完了就有话想说,想压你也压不住。有这种激情,才是最好的阅读。能不能做到这一点? 生:能。 师:一边读,一边准备一下要说什么话。开始。(学生各自读课文) 师:读完了吗? 生:读完了。 师:想说站起来就说,不用举手。 生:我读了第二段到第九段,我觉得贝多芬是一个同情穷人、热爱劳动人民和热爱大自然的伟大音乐家。 师:你怎么看出他热爱大自然了? 生:因为他谱写了《月光曲》是与自然结合在一起,第九段里有明确的说明。 师:你的认识超过了我的认识,非常好。谁还讲? 生:我从第九段知道了《月光曲》的内容。我还知道了…… 师:(打断)你先等一下,你说你知道了《月光曲》的内容,能不能再谈具体一点? 生:是月光照耀下波涛汹涌的大海。 师:好吧,接着讲。 生:我从第二段到第九段还知道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我还知道了贝多芬非常热爱同情可怜人,他是名人,却不要钱为一个穷苦的人弹琴。 师:好,还有吗? 生:课文第三节的最后一句“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这一句是姑娘说的,其实她不是“随便说说”,她是为了安慰哥哥,不让哥哥内疚而说了“随便”。这说明妹妹很懂事,对家里的处境也很清楚,表现了兄妹互相关心的情感。还有我想给刚才那位同学补充一句:第九段不仅仅写了月光照耀下波涛汹涌的大海,它写了大海从平静到波涛汹涌。这一段是皮鞋匠的联想,通过皮鞋匠的联想,写出了贝多芬琴声的优美和穷兄妹俩对音乐的热爱。 师:好,好。谁还想说就快点。 生:我读了这篇课文,从第三节可以看出盲姑娘十分懂事,因为她想去听贝多芬的音乐会,可是哥哥说音乐会的入场券很昂贵,我们家又穷所以买不起。从这里可以看出盲姑娘很懂事。 师:好的,但没说太清楚。 生:我想说的是,贝多芬为什么给盲姑娘弹琴。有两点原因:第一是他不嫌贫爱富,他身为一个高级音乐家,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却义务为盲姑娘弹自己写的曲子;第二是贝多芬觉得盲姑娘是自己的知音,她不但爱音乐,还十分懂音乐。所以贝多芬要为她弹曲子。 师:非常好。 生:我读懂了(读)“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我觉得这一句是分两部分来写的。第一部分是盲姑娘对贝多芬的弹琴的评价,说他弹得十分纯熟,还有感情很深;第二部分写了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还十分懂音乐,她有很高的欣赏水平。 师:你们说的把我要讲的都说完了,那这堂课就别上了。好,同学们注意,下课!(学生不动)我打算要讲的你们都说了,那不是该下课了吗?我再讲是不是多余了?下课,起立!(同学们起立)哎呀,我又想起来了,先坐下。(众笑)我不知道你们还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能不能提一提呢? 生:课文第七节他说:“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我想问一下为什么贝多芬没有承认自己就是盲姑娘所说的贝多芬先生,他为什么不肯承认呢? 师:你的意思是贝多芬应该这个时候站起来掏出一张名片来给她,(众笑)也就是说应该亮明自己的身份,是吗? 生:对。 师:但他没有亮明,为什么?那你就带着你自己的这个问题来听讲。看能不能明白,如果最后问题还是不能解决,你就站起来再问我,好不好?(生点头)谁还有问题? 生:我想问为什么贝多芬弹了一首还要弹一首? 师:是啊,弹一首行了吧?为什么还要弹一首?谁还有问题?你们没问题了,我可有问题。让不让我提? 生:让。 师:这一篇文章的题目是《月光曲》,我备课的时候读了半天,刚才你们也说了半天,可是文章并没有写《月光曲》,这《月光曲》在哪儿呢? 生:第九节。 师:那是大海和月光的变化,没写《月光曲》呀! 生:我觉得他是通过写兄妹俩的想象,来写出贝多芬弹的这首曲子非常好。皮鞋匠和盲姑娘联想到了这个景色,所以我认为他在从侧面来写这个《月光曲》。 师:我还是没有听清。你没有解释得太清楚,谁能解释清楚给我听? 生:他写大海,是写《月光曲》的意境,就是说他在即兴创作这首曲子的时候,兄妹俩想象到的意境,所以这也是说他在写这首曲子。 师:你是说大海和月光的变化是《月光曲》的意境。我连《月光曲》的旋律是什么都不知道,我怎么知道它的意境呢?比如有的文章写弹一首曲子,他就写这首曲子是多么高亢,多么低沉,节奏是什么样的。有的还要比喻成什么“莺鸣空谷”、“珠落玉盘”等等。这些都一定要说的。这一篇呢,我什么也没看到,曲调怎么样,节奏怎么样? 生:我从第九节上,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开始是波光粼粼的海面,后来霎时间洒满了月光,最后是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师:没听懂,这还不是在写月光和大海吗?——不过,我也听出你们的意见了。你们都认为第九节是讲《月光曲》的曲调的,对吗? 生:对。 师:那么你们把第九节很有条理地读一下,然后讲给我听,我才能明白。现在自己看第九节,想朗声读就朗声读,想默读就默读,想互相读也可以,用各种方式读都可以。读完了讲给我听,开始。 (学生开始以不同方式读文)
第一课时 第二部分
师:谁能说给我听? 生:我觉得(读)“月亮正从水天……轻纱似的微云。”这里写它的意境很美,说明它的旋律很优美。 师:你能不能概括一下你刚才读的这几句话是什么情景? 生:就是讲海面上很静,月亮从水天相接的地方慢慢升起来。 师:月亮升起来,还有吗? 生:就是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师:等等,现在月亮升起来了,(板书“月亮升起“)后面呢? 生:(读)“被月亮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 师:没到那么远吧?你先思考一下,另一位同学接着讲。 生:应该是月光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光。 师:海面上洒满了银光,还有一个词呢? 生:霎那间。 师:你把这一段读一下我听听。 生:(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洒满了银光。” 师:洒满了银光以后整个海面上是什么样?有一个词,是什么? 生:微波粼粼。 师:我不会写这四个字,你帮我写吧。(一学生上前在“月亮升起”后写“微波粼粼”)谁还接着说?已经告诉我了,月亮升起来了,大海上波光粼粼。接着往下解释,后来月亮怎么样了?海面怎么样了? 生:后来“海面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师:那月亮跑哪去了? 生:月亮…… 师:书上怎么说你就怎么读。 生:应该是(读)“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师:你的意思说现在月亮升高了,接着往下说,穿过微云以后呢? 生:(读)“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师:是不是月亮和大海都产生了变化? 生:对。 师:(指板书)这里是月亮刚刚升起,海面上微波粼粼,刚才说的是什么样的啊? 生:月亮升起。 师:我再写个“月亮升起”? 生:越升越高。 师:谁越升越高? 生:月亮。 师:那怎么写啊?月亮越升越高,我只要四个字。 生:月亮升高。 师:对,海面上怎么概括? 生:海面上波涛汹涌。 师:不对,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是不是这两句呀?那这两句用四个字能概括吗? 生:刮风起浪。 师:也可以,但不太美。 生:狂风巨浪。 师:这风有点太大了。(笑声) 生:刮风卷浪。 师:能不能这么说,风怎么样? 生:卷。 师:卷什么样的浪? 生:巨浪。 师:对了,“风卷巨浪”这四个字多好呀!把两个意思都说了。(板书“风卷巨浪”)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概括成“风卷巨浪”行不行? 生:行。 师:(对一学生)你去把“月亮升高”写在“风卷巨浪”的前面。(学生上前写)再往下看,还有吗?后面月亮怎么样呢?大海又怎么样呢?说不来的“使劲”读一读,谁把皮鞋匠看他妹妹后面那一段读一读。 生:(读)“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涛汹涌的大海。” 师:大家一起来读。接着我的话来读“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生:(读)“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师:现在月光怎么样了? 生:照耀。 师:大海怎么样了? 生:波涛汹涌。 师:谁来写这八个字?(一学生上前写)既然海面是这样变化的,你能不能通过你的读把这个变化读出来呢?放开声音,各自练一遍,把海面上的三次变化用不同的语调读出来。开始。 (学生各自读课文) 师:谁愿意读“月亮升起,微波粼粼”这一点儿?谁接着他读“月亮升高,风卷巨浪”这一点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