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关注课堂生成 ──《小小竹排画中游》一课引发的几点思考 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实验小学 卢雪红 【教学片断实录】 读课文,感悟课文。 1、自己拼拼读读课文,能读通读正确。 反馈:指名读──齐读。 2、T:你对江南又知道了些什么? S1:我知道江南树很多。 T:你从哪儿知道的? S1:两岸树林密。 S2:密就是说树很多。 S3:我知道江南很美。 S4:我知道禾苗绿油油的。 S5:我知道河里有鱼,树上有鸟。课文中说“鸟儿唱,鱼儿游。” …… 3、小朋友还有什么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吗? S1:什么叫鱼米乡? S2:为什么说小小竹排画中游,不说水中游呢? S3:竹排是什么? …… 4、解疑: ⑴ 利用课文插图,投影认识“竹排”、区分“竹排、木排”。 ⑵ 你认为“鱼米乡”什么意思? S1:鱼和米是香的。 S2:鱼和米烧好后是香的。 S3:鱼和米的家乡。 T:你觉得哪个小朋友的说法有道理,为什么? S:XX(S3)的说法有道理。 S1:鱼米乡的乡是家乡的乡。 T:为什么说江南是鱼和米的家乡呢? S2:江南的河里有鱼。 S3:我们这儿是种禾苗的。 S4:禾苗长大了会长出稻子,稻子加工就成了米。 S5:我爷爷家有很多很多的稻子和米。 S6:我舅舅家也有许许多多的米,他们还拿到我家呢! …… S7:河里有许许多多的鱼。 S8:我们这儿每天都可以吃到鱼。 S9:菜场里每个卖鱼的都有许许多多活的鱼,不像北方只有死鱼、冰冻的鱼。 …… T:我们江南盛产鱼和米,人们就把我们江南叫做“鱼米乡”。 ⑶ 理解“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反思】 针对上述课堂实例,谈谈我对课堂,对课堂中的学生、教师、文本几点思考: 一、在师生的平等对话中生成课堂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更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营造一种充满生机的课堂氛围──和谐、开放。再说课堂中教师是活生生的人,学生更是活生生的、性格迥异的一个个不同的个体。课堂学习不可能在教师预设的环节中按部就班地展开,应在“活生生的人”的活动中形成,应在孩子积极地思维、自主地探究中,在孩子惊喜的发现中,在情感的共鸣中,在独特的感悟中热闹有序,活泼而又有所得中生成。如在上述课例中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自己对江南的了解,有孩子说“密就是说树很多”、“我知道江南很美”、“我知道禾苗绿油油的”、“我知道河里有鱼,树上有鸟。课文中说“鸟儿唱,鱼儿游”。这是孩子的自读自悟,是孩子自己的发现,是孩子读的成果的展示,更是孩子自己个性的张扬。孩子的话语是具有个性化的,孩子要说的内容是无主次、无次序的,孩子的理解是有深浅的。在此基础上让孩子质疑。有学生问“什么叫鱼米乡?”“为什么说小小竹排画中游,不说水中游呢?”孩子的畅谈教师是可以预先估计的,但不可能是完全预设的。课堂就在孩子的自我展示中,在教师有效的调控中,在师生的合作中、平等对话中逐步的展开、生成。二、在孩子和文本对话中生成课堂 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有着自己的魅力:可以在富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去体验五彩斑斓的生活,去感悟善恶美丑的人性,去实现心灵与心灵的沟通。一篇篇课文就是一个个敞开的文本,一个个有灵性的生命。也有人说:“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这些话形象地告诉我们:读书要把书看成动态的,有灵性的东西,要调动自身的经验去进行心灵的交流。《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此,我们应摒弃以往教师机械的讲解,学生木纳的接受;在课堂中关注学生的存在,根据学生的所需调控课堂,展开教与学。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要让学生独立、充分、深入与文本对话,让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在主动参与中,在个性化的感悟中理解课文、学习语文。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在“人”的活动中,在独具魅力的对话中展开。在上述教学中我就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借助问题引导孩子与文本多次的对话。先让孩子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这是孩子与文本的初次对话,目的在与读通读正确。接着让孩子在此基础上,说说自己对江南的初步认识,这是孩子与文本二度对话。在孩子的各抒己见中孩子对课文的字、词、句子有了一定的理解。再让孩子根据这些理解,再读课文质疑,这是孩子与文本的三度对话。在这中孩子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在孩子的问题,也生成了下一步的课堂任务──借助文本的文字、插图、与文本相关的信息解疑。孩子在与文本无数次的对话中真正走进了文本,融入了文本。学生在教师引领下,在与文本的对话中知识、技能目标自然达成,过程与方法潜移默化,情感自然萌发,价值观又得以提升。三、在孩子的自主、合作、探究中生成课堂 新课标倡导“倡导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提出“要发展个性”、“让每个孩子个性化地发展”。我们也都知道课堂是孩子的,是数十孩子的。我们要促进每个孩子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课堂中,让每一个孩子都动起来。这就要求关注每一个孩子,关注孩子的个性差异,在生生的互动中展开教与学。也就是说课堂应在孩子的主动参与中,在孩子的相互合作交流中,在孩子的探究发现中动态的生成。如在上述课例中当有孩子说“我知道江南树很多。两岸树林密。”时,马上有孩子补充说“密就是说树很多。”孩子在课堂上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互动的整体。孩子的思考是自觉、自发、主动的。又如孩子在理解“鱼米乡”时,三个孩子说了三种理解:⑴ 鱼和米是香的;⑵ 鱼和米烧好后是香的;⑶ 鱼和米的家乡。孩子就在老师“你觉得哪个小朋友的说法有道理,为什么?”问题的引导下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说“因为鱼米乡的乡是家乡的乡”。有的学生说“我们这儿是种禾苗的”,有学生补充说“禾苗长大了会长出稻子,稻子加工就成了米;我爷爷家有很多很多的稻子和米;我舅舅家也有许许多多的米,他们还拿到我家呢!”还有学生说“我们这儿的河里有许许多多的鱼;我们这儿每天都可以吃到鱼;菜场里每个卖鱼的都有许许多多活的鱼,不像北方只有死鱼、冰冻的鱼。”在孩子的众说纷纭中“鱼米乡”的理解水到渠成,自豪感也油然而生。课堂的高潮也在孩子思维火花的碰撞中生成。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新所倡导的探究学习,也就是思,就是解惑。要开展探究必须有究可探,就要引导学生质疑,要从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孩子学会问“为什么”。在上述课例中我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提出“为什么”。再让孩子与文本对话去探究,去解疑。在这中把读懂课文的方法化于无形之中;在质疑、探究中学生的思维多次被激活,课文在大家的讨论、争议中理解,三维目标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轻松地达成,课堂在质疑、探究中再次生成、升华。 学生是人,是大写的“人”。我们只有关注学生,让课堂在学生思维的火花中诞生,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中生成,赋予课堂真正的生命力。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四季,小小竹排画中游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关注学生,关注课堂生成──《小小竹排画中游》一课引发的几点思考原文赏析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