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课文内容讲解
本文发表于1958年4月23日,即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后的第二天,当时纪念碑还没有揭幕。人民英雄纪念碑不同于一般的建筑物,它是中国革命历史一百多年的见证,是无数革命先烈生命的象征,更是广大人民对死难烈士的缅怀和崇仰的寄托,所以,作者第一次用文字的形式,把它介绍给广大的读者。
作者在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时候,采用了总分结构。先介绍了纪念碑的所处方位和远景,然后介绍了纪念碑的兴建、奠基、动工时间及工程规模,这种插叙方式的运用,为下文的精雕细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分写时,作者采取了自下而上的顺序,介绍纪念碑的各个部分:由台阶到第二层平台,再对栏杆、碑身正背两面,碑身东西两侧上部和碑顶进行逐一介绍。这样巧妙的安排,突出了重点——对碑身题词和碑文的介绍,让其他部分恰当地对主体部分起到了烘云托月的作用。
而瞻仰大碑座四周的浮雕则是重点介绍,作者首先总写浮雕的尺寸、质地、人物形态,其次按历史顺序,逐一介绍每一幅浮雕的主题。作者介绍浮雕时,采用了先交代浮雕的主题后总结浮雕表现的内容,再由主到次描绘画面的具体内容,最后点明事件的历史意义。这样既突出了画面的主题,又显得层次分明。
因此,作者对纪念碑的介绍,内涵丰富、情感深浓,既介绍了它建筑上的特征,更突出了它的纪念意义,表达了对先烈们丰功伟绩和牺牲精神的崇敬和缅怀。
附:结构图象
(三)写法探究
本文作为一篇新闻特写,注重了新闻的特色:及时、准确地报道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现场,局部和可视性的情况,再现了一幅幅动人的历史画卷,表达了对先烈们丰功伟绩的崇敬和缅怀,这种情感通过文字的再现渗透在文章里。
运用数字。无论是纪念碑动工、修建、揭幕的时间,还是纪念碑的高度,碑心石的重量、高度,以及浮雕的数目、长度、高度、耐久性的年限,都深刻地展示了纪念碑的雄伟、壮观与庄严,提示了人们对人民英雄的崇敬之情。
引用文字。文章三次描写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色大字。第一次引用烘托了纪念碑的庄严肃穆,第二次烘托了它的雄伟壮观,结尾是第三次引用,寄托了作者对先烈的缅怀之情。文章中这样多次出现引用,突出了主题,也升华了作者的情感。除此之外,文章将碑文全部引入,不仅是对“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注释,更是作者借此对先烈的缅怀。
描绘图画。作者让固定不动的十幅浮雕,乘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间的隧道,还原成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和故事,让人民英雄英勇无畏的伟大形象屹立在人们心中。
如描绘“销毁鸦片烟”,愤怒的群众把一箱箱毒害中国人民的雅片运到海边,倾倒在放有石灰的窖坑里销毁,人群后面有炮台和许多只待发的战船,准备随时还击英帝国主义的挑衅,表现了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决定,同时更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再如“武昌起义”的庄严画面,被摧毁了的湖广总督门前的大炮,被打断了的总督府的牌子,被撕碎了的清朝的龙旗,都昭示着一个腐朽王朝的土崩瓦解;而总督府内熊熊的火焰冒向天空,又分明象征了革命形势的如火如荼。
(四)难点讲解
本文在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时,是如何将时间和空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达对人民英雄的敬仰之情的?
文章在行文上以自己瞻仰纪念碑的过程为轴线,以回顾中国革命的史迹为经线,以纪念碑的空间顺序为纬线,立体地呈现了纪念碑的建筑形式、承载内容和历史分量,使得文章既简练清晰又厚重深沉。作者既是一个满怀崇敬之情的瞻仰者,又是一个高明的导游,同时还是一个历史的叙述者。
作为一个普通的瞻仰者,作者详细记录了自己瞻仰纪念碑的全过程,包括心理状态(“万分崇敬”),瞻仰的行动(“越过广场”,“踏着石道”,“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心理感觉(“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汉白玉栏杆……美观朴素,洁白耀眼,使挺拔的碑身显得更加庄严、雄伟。)以及自己的思考(我想:人们从这里可以了解到中国革命所经历的艰苦道路……)。这些真实过程的实录,让热切盼望一睹纪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