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应邀做评委,是优课竞赛,上课文章自选。巧合的是几位老师不约而同都选了杨绛先生的《老王》,但几位老师对《老王》的读解我却实在不敢苟同。在课堂上,竟有老师认同学生这样的理解:“从老王身上,我们学到了舍己为人、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回来查查资料,才知道大家对此讨论很热烈,《语文建设》06年第9期、07年第1期、《语文教学之友》07年第8期分别发表了怀宁老师的文章《是人物的颂歌,更是灵魂的拷问》、胡卓学老师的《也谈对〈老王〉主旨的探索与思考》和周长青老师的《对〈老王〉中杨绛反思的反思》等文章,谈的都是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不过,对这些文章的观点,笔者也并不完全赞同,不揣鄙陋,写出来,以就教于方家。
套用钱钟书先生的话说,《老王》也只不过是那个特殊时代“大背景的小点缀,大故事的小穿插”①,习惯于政治解读者多半会轻视它的意义,因为有它不多,没它不少――它对历史不会产生多少影响。但这篇“老王小传”却自有它不容忽视的地方。文章内容并不复杂,第一节写我与老王关系很熟,旨在引入写作主体,然后用三小节简要介绍老王的职业、亲人、长相、住所等等信息,其后介绍老王一生的四件“大事”,最后以自己的反思作结。但不少人看了文章之后很感动,它的动人之处在哪?
近几年来,孙绍振先生一直在倡导“去蔽”的文本分析,并亲自操刀分析了好多文章。他认为,文本分析的前提是提示矛盾,而矛盾是潜在的,隐含的,为此,他提出了以“去蔽”为目的的“还原”分析方法。②苏教版必修三教参认为,《老王》一文“叙述(作者)与一位人力车夫的交往,写底层劳动者在不幸的生活中不改善良纯朴的天性”,③这一分析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我认为,问题就出在这里。为什么学生在学习此文后竟然会说“从老王身上学到了舍己为人、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原因就在于他们还没有弄清老王身上表现出来的到底是什么样的善良,这就是读解本文的“蔽”之所在。
老王之“善”有何与众不同之处?笔者注意到,大家都注意到了老王的“三送”,如苏版教参,如上述三文。但他们都没有对“三送”作更细致的分析,或许是认为不需要吧。叶圣陶认为,文本解读中,“一字未宜忽”,要“语语悟其神”。④在“三送”中,送冰之善是人人都能脱口而出的,但送人就不是这样。请大家注意“我”给钱时老王的反应:“坚决不肯收钱”,并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坚决”是态度,“送钱先生看病”是理由。这一理由可以有两种重读方法,一是重读“钱先生”,一是重读“看病”。前一重读反映的是他与钱杨一家的特殊情谊,而后一重读则反映的是“道德底线”,是送人看病,这样的事人人该做,这样的事不能收钱。此即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估计老王不太可能读过孟子,但这一“是非之心”却早已深入老王之心,深入其骨髓。老王之所以“坚决”,其后在杨绛勉强之下收钱后“还不大放心”,原因大约就在这里。这一行为纯出于本能,纯出于天性,是“助人天性”,而不是道德说教者口中的带有功利色彩的“助人为乐”。在这一点上,苏版教参的“天性说”有其道理,但可惜的是它仅是一词带过,没有展开,以致不少老师根本就没有意识到。
为了证明“老王善良”说,不少老师在教学或撰文时都省略了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这一回事。就笔者目力所及,只有浙江的张寒老师注意到了这一“闲笔”的深意⑤,他把这一行为理解为老王对照顾他生意的主顾的感谢,这自然可作一解,但我宁可相信这是老王之“善”的又一次闪光――他怕乘车者掉下去,这是他的安全措施,尽管这一措施很可笑。但也正因为它的可笑,傻,我们才更可以看出老王心地的善良――这个傻乎乎的老王可能就剩下一点关心别人的意识了,他连一个更好的办法都想不出来。
上面,我们通过对语言的分析看到了老王与众不同的“善”,同样,从另外的角度我们也能见出老王之“善”,而且,从这里,我们更能见出老王之“善”之可敬,之难能可贵。
我们为什么说老王“善”?这固然是因为老王自身的行为,但我们也不能不承认这与杨绛的个人倾向性不无关系――老王应该是个木讷人,但在多数读者那里,可能根本就没有把老王与木讷联系起来,这就是作者倾向的效应。
其实在本文中有多个视角,一是杨绛的,一是老王的,当然也有老李的。在杨先生眼里,老王“善”,可是,老王是如何自我评价的呢?老王可曾因为自己的“善”而萌生出一丝得意?在文中,我们听到的只是老王的感叹,“老了,没用了”,我们感受到的是老王“失群落伍的惶恐”。在老王的心目中,他的善良他的老实不是炫耀的资本,而是他谋生的障碍,成为“没用”的代名词。甚至,我认为,老王根本就没有认同过自己的“善”,甚至,老王根本就没有察觉自己身上有“善”的品质――老王从来没有自我夸耀过,在文中,我们见得更多的是他的谦卑。
“善”而不自以为“善”,这是真“善”,这是赤子之“善”。
他的邻居老李又是如何看待老王的呢?他珍惜老王之“善”了吗?我们一起来听听老李的话:
“早埋了。”
听听,是“埋了”,是对待死猫死狗的处理方法,而不是对“人”的“葬了”。这话里哪有丁点儿的怜惜之意?连摆在嘴边的常见话“好人不长寿啊!”都没说。或许在老李眼中他根本就不是什么好人――因为文章明言,“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按常理,这话多数是他周围人说的,而且,“这老光棍”这样的语言也是他们特有的。然后,老李就绘声绘色地给杨绛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老李感兴趣的是这个――“多少尺全新的白布”以及回民特殊的丧葬习俗,而不是老王的“善”。“善”而邻居――同伴并不认同其“善”,甚至也是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他的“善”,这是行“善”老王的悲剧。但是,请注意,老李并不恶,他是个比较恪尽职守的代人传话者,而且,他在叙述老王之死时除了好奇外并无恶意,至多说他有些冷漠而已。
老王的自视与他视存在着巨大的反差――老王,“善”而不自觉;老李,面对“善者”而忽视其“善”,冷漠其“善”;“我”,认可其“善”,受用其“善”,却并未尽力报答其“善”。正是这一反差形成了文本的张力,让人对老王的境遇有一种揪心的“恻恻”,文章扣人心弦之处也正在这里――尤其是在老王对此境遇毫无怨言的情况下。由此,作者的“追忆”、“不安”、反思便成为一种必然,成为张力的释放。
这一“蔽”去了能怎样?或许有人会说,你说来说去还不是说了苏版教参的那句话,文章“写底层劳动者在不幸的生活中不改善良纯朴的天性”,还不是在认可“灵魂拷问”观。当然,到此为止,我们还可以这样说,但是,假如我们注意到孟子的那句话,可能就会有更多的理解。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换句话说就是,要“知人”才能更好地“论文”。于是,焦点就又集中到了“杨绛其人”上了。
杨绛在《丙午丁未年纪事》中说:
“丙午丁未年同遭大劫的人,如果经过不同程度的摧残和折磨,彼此加深了一点了解,孳生了一点同情和友情,就该算是那一片乌云的银边或竟是金边吧?――因为乌云愈是厚密,银色会变为金色。
常言‘彩云易散’,乌云也何尝能永远占领天空。乌云蔽天的岁月是不堪回首的,可是停留在我记忆里不易磨灭的,倒是那一道含蕴着光和热的金边。” ⑥
对此,她的小辈至交吴学昭评价道:“她从来相信人性,而同情和友爱正是人性的一种表现,人性不会泯灭,乌云也不能永远占领天空。”“杨先生这话说得多么温柔和煦。她真不愧是一位境界高、气度宽宏的人性论者。” ⑦是的,在阅读了杨先生的著作之后,好多人都会有同样的看法,而且,杨先生也赞同这一说法,吴学昭的评价是得到杨先生同意的。
那么,相信人性的杨先生为什么要写《老王》呢?我们不妨来看看杨先生的自述,《老王》等“怀人忆旧之作”,都是“兴来就写,不循先后”。兴者,兴致之谓也。杨先生其时的兴致在什么地方?杨先生自述:
我近来常想起十九世纪英国诗人蓝德(W.S.Landor)的几行诗:
“我双手烤着
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⑧
这就是兴之所在。她从老王身上看到的,是生命之火的跳动,看到的是人性的闪光。所以,在了解了杨先生之后,我们认为,《老王》是一曲人性的颂歌。
循着这样的思路,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来理解最后一句:“善者”老王在生活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与回报,正如上文所说――老李,面对“善者”而忽视其“善”,冷漠其“善”;“我”,认可其“善”,受用其“善”,却并未尽力报答其“善”。是所谓不幸。而“我”,在那场灾难中却得到了老王的真诚的善意的无私的关怀,是所谓幸。但是,“我”这个所谓的“幸者”却没能够给予“不幸者”更多的帮助,甚至在老王病重期间都没能去看一眼,这就是“愧怍”的缘由。至于有人说作者与老王等人还有隔阂,这是不了解杨绛所致,杨绛很清楚地告诉大家:“老王、顺姐、林奶奶等,都是我的贫贱朋友呀。他们和我要好,和我什么都谈。” ⑨至于责备作者和老王的相互关心没有做到知心的程度,这就近乎强人所难了――依老王的志趣,可以与杨绛很熟,但很难与杨绛先生知心。
杨先生今年已经九十八了,我们就别拿《老王》的读解问题去扰她老人家的清修了吧。祝老人家安康。
附注:
①钱钟书《〈干校六记〉小引》,见于《杨绛散文》P72,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②参见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及近年来发表的相关文章。《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
③黄厚江等编《语文(必修三)教学参考书》P43,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④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叶圣陶集》第4卷,P251。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⑤《阅读与鉴赏(教研版)》2008年第3期
⑥杨绛《杨绛散文》P225,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⑦吴学昭《听杨绛谈往事》P309,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08年10月版
⑧杨绛《杨绛散文》P395,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按:《老王》最初收于杨绛散文集《杂忆与杂写》,此处文字引于《〈杂忆与杂写〉自序》
⑨吴学昭《听杨绛谈往事》P347,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08年10月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