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 瑜 巴金曾这样说过:“友情从这里开始,苦难巩固它,欢乐装饰它,在寒冷中我感到它的温暖,在黑夜里我感到它的光辉。”蹬三轮的老王与作家杨绛的交往,在那个“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年代,使我们感受到他们生活的凄苦与艰辛,也体会到他们人性的真诚与善良。 作者笔下的老王,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憨厚老实,质朴善良,酷似白居易诗中的卖炭翁,鲁迅笔下的闰土以及老舍小说中的骆驼祥子。 这篇文章的叙述很简单,概括来说就是“三送”:送冰、送人、送香油和鸡蛋。在“三送”中,一是老王因为给人家送冰,所以顺带给作者一家送冰,这样可以“车费减半”;二是在“文革”中,作者一家落难,人人避之唯恐不及,老王却不避嫌疑。很热心地用三轮车送钱先生上医院,还坚决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尤其是那句“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的问候,其中蕴含了多少发自内心的人性关爱;三是老王受了人家的好处并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于是临终前,挣扎着把他的香油和鸡蛋送给了作者。这“三送”,可以看出他作为劳动人民热心助人、忠厚善良的品质。 作者也特别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香油、鸡蛋,不让他白送,也给了钱;当老王的载客三轮变成平板三轮后,生意不好做,作者就关切地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而且作者的女儿也关心老王,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给他大瓶鱼肝油。 由此可看出,身为知识分子的作者并没有抬高自己的身价,而是同样给老王以尊重、平等与理解,体现了作者平易近人的高尚品格。文中有两个词特别形象生动,“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这里的“强笑”、“镶嵌”不但准确,而且很含蓄,透露出作者见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却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酸楚和悲痛。 这种友好善良的人性品质让我们感到些许的欣慰,在那个“文革”恶的年代,人们之间还有温情存在,人性尚存。 文章结尾写到:“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呢?杨绛真的很幸运吗?文章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放心。”由此可见,作者一家人生活的并不好。而且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受了许多苦。大多数的知识分子经历了文革以后,都会以自身的不幸去控诉,而作者面对老王却说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在千万个善良的逝去的不幸者中,作者幸存了下来,这里面体现出一种对待苦难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文中最后一句原文是“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作者为什么要说自己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呢?从“三送”中可以得知作者在物质上是没有让老王“吃亏”的,不管是附带送冰、送先生上医院还是送来香油和鸡蛋都是付了钱的,按道理说不上“多吃多占”,更谈不上“愧怍”!但作者却是“几年过去了”才“渐渐明白”,看来作者一直在思考自己与老王的交往,这一切是真的让她“愧怍”不已! 在那个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老王不顾自己身体多病,省吃俭用,将省下的香油和鸡蛋送给作者,还说“我不吃”,这对作者而言,就是“多吃多占”,更何况自己因为知识分子的“特殊”身份而曲解了别人真心的帮助。当然有许多东西是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但在那个特殊的时期,真挚的感情却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因此,作者“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觉得自己是“拿钱去侮辱他”,心中很是“愧怍”。 作者心中感到“愧怍”,写了此文来纪念那位曾经丢掉的老朋友,可知作者依旧是心中充满了慈爱,一颗善良的心永没改变! 刘瑜,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