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是一篇自读课文,按照现在每周4节语文课,自读课文很多时候就不在课堂上处理了。昨天要求同学们浏览了课文,把课文的故事情节做了介绍,今天就留了三个题目给同学们。 第一个题目是课文里面的生字注音;第二个是:如何理解作者要在文中表现一种优美的人生形式?第三个是:小说以爱情悲剧结束,文中有没有悲剧因素? 今天的检查结果,第一题找了四五个同学才把十几个字的读音读准。 分析原因:有很多同学没有查字典的习惯,或者根本就没有这一类的工具书,根据自己的理解随便把音注上,而往往练习的内容就是容易出错的内容。这些简单容易做的积累,同学们竟然做不到,可见学习语文的态度如何。 第二题和第三题更是无话可说。站起来的同学保持沉默不语状,不知如何作答。 这可是我昨天亲自从导学案上选出来的两道题,学生们即使不能够思考到位,把正确答案解释出来,也不应该站以来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我通过读题,分析课文内容,再三启发,有的同学能够站出来说点什么了,也是离题目的宗旨相差很远。 没办法只能我自己去诠释,深入的挖掘沈从文的《边城》的写作目的,以及文中所表现的清新的故事情节、如画的自然风景,淳朴的民风,之外还有因为封闭和落后,人们的蒙昧导致的人生的悲剧。文中所表现的自然的人生形式,提倡人性自然的回归,但其中有一种凄凉的美,让人产生淡淡的遗憾,氤氲着浓浓的悲情色彩。 分析大家不能够很好的回答出问题的原因,一是对课文不能很好的深入的理解,这当然和同学们没有认真思考和及时翻阅一些相应的材料有关。这其中除了态度问题,还有对语文学科的不重视使然。同学们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学习英语和数理化上,课下学习语文只是把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在形式上能完成,就万事大吉了。缺少对一些文章的深刻理解,思想认识上缺乏高度。我不禁为他们担忧,读书的境界低,效率就差,收获就少。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里如此说。我们提倡学生多读书,广泛涉猎,但是也需要精读,提升阅读能力,更深透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只有广和精才能够使学生的知识量和思维能力上一新台阶,从而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同学们的读书问题令人堪忧啊!我们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成为语文学习的当务之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