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没有好好教过《边城》,一是小说未必为学生所喜欢或者说教师没有能力让学生喜欢;二是节选的问题,一部21节的中篇小说,任意选出四五节来,真的很难处理,也很难让人真的喜欢。
从前一直是电影一放完事。因为没有找到清晰的电影,所以这次只得自己勉强试了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作者;情节。
一、沈从文是学生比较陌生的伟大作家,立足从人、命运的角度来解读作者,期望给学生一直感性的认知,而非单纯的条条块块的知识。
1、学历――小学毕业当兵。
2、作家――两度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到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到填补空白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3、沈从文和张兆和的爱情故事。
1933年初春,沈从文写信给大学毕业赋闲在家的张兆和,信里婉转地请求兆和的二姐允和代为向她爸妈提亲,并说如果同意了,请兆和打电报告诉他,让他“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允和一说,亲事就成了,于是允和亲自去电报局发喜讯,斟酌了半天,结果写下这样的电报稿: “山东青岛大学沈从文允。”这个“允”字一字两用,既署了名,又表明婚事应允了。这就是坊间流传的“半个字的电报”的故事。但兆和不放心,怕从文看不明白,于是自己也悄悄坐人力车到电报局,拟了一份电报:“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兆。”当时电报文规定使用文言,报务员看了这句话觉得奇怪,这是什么?密码吗?不收!兆和涨红了脸,说这是喜事电报,交涉了半天,才算发出去了。
4、小城凤凰的两位名人――沈从文、黄永玉(沈的表侄)。
5、沈从文的碑文:
一个士兵不是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黄永玉
二、情节。紧扣住爱情这一话题。
1、翠翠父母的爱情;
2、湘西爱情风俗――车路;马路。
3、磨坊与渡船的较量。
4、课本删去的有关边城娼妓的一段故事,从中看民风或爱情的纯朴:
吊脚楼上唱曲子声音热闹了一些,只听到下面船上有人说话,一个水手说:“金亭,你听你那婊子陪川东庄客喝酒唱曲子,我赌个手指,说这是她的声音!”另外一个水手就说:“她陪他们喝酒唱曲子,心里可想我。她知道我在船上!”先前那一个又说:“身体让别人玩着,心还想着你;你有什么凭据?”另一个说:“我有凭据。”于是这水手吹着唿哨,作出一个古怪的记号,一会儿,楼上歌声便停止了,两个水手皆笑了。两人接着便说了些关于那个女人的一切,使用了不少粗鄙字眼,翠翠不很习惯把这种话听下去,但又不能走开。(中间楷体字为删去部分)
余下一些时间让学生自读课文,就自己喜欢或不懂的地方写一些批注。
第二课时
教学关键词:爱情;边城。
一、悄悄生长的爱情。
先生在他唯一描写爱情的中篇小说中这样说过:这是真的,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那么小说中翠翠的爱情是从何时开始种下种子?那粒种子又是何时开始生长的呢?
这种方式比较直白,当然也可以从其它角度来设问。
1、课文节选的四节文本都描写的同一场景或风俗――端午赛龙船。就时间上来看分别属于中一年?
第四节――当前的端午;
第五节――两年前的端午;
第六节――上一年的端午;
第七节――又回到眼前的端午。
2、端午,在“边城”这个地方有哪些风俗――走进文本:
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能成为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
船与船的竞赛,人与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本节中描写翠翠有一处十分可爱的地方――黄狗先在太阳下睡着,忽然醒来便发疯似的乱跑,过了河又回来,就问它骂它:
“狗,狗,你做什么!不许这样子!”
可是一会儿那声音被她发现了,她于是也绕屋跑着,且同黄狗一块儿渡过了小溪,站在小山头听了许久……
一个十多岁的丫头,和狗一样绕屋跑着,想想都觉得有趣的很。那么这一切都是为什么?
让那点迷人的鼓声,把自己带到一个过去的节日里去。
3、翠翠同他的祖父,也看过这样的热闹,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
现在端午是为了怀想两年前的端午,上一年的端午也毫无印象,唯独那两年前端午――甜而美。到底是怎样的故事让翠翠对两年前的端午如此眷恋?
4、学生简述故事。
翠翠对待傩送先后的态度变化:
先:
“你个悖时砍脑壳的!”
“狗,狗,你叫人也看人叫!”翠翠意思仿佛只在问给狗“那轻薄男子还不值得叫”
后:
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那句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
翠翠对祖父那一点儿埋怨,等到把船拉过了溪,一到了家中,看明白了醉倒的另一个老人后,就完事了。但另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
引导学生品味那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的不关祖父的另一件事。
这端午节的故事不止让翠翠当时沉默不语,而且在她心里种下了种子,文中还有许多语言于此相互照应,教师和学生一起去寻找:
认喽罗――有人扛凳子从身边过去,翠翠认得那人是去年打了火把送她回家的人,就告给祖父:
“爷爷,那个人去年送我回家,他拿了火把走路时,真象个喽罗!”
两年一个普普通通甚而没有名姓的人为何在翠翠的记忆里如此清晰?
青浪滩――翠翠一面听着一面向前走去,忽然停住了发问:
“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
祖父不说什么,还是唱着,两人皆记顺顺家二老的船正在青浪滩过节,但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
“爷爷,你还以为大鱼会吃掉我?是别人家说我,我告给你的!你那天只是恨不得让城中的那个爷爷把装酒的葫芦吃掉!你这种人,好记性!”
“我人老了,记性也坏透了。翠翠,现在你人长大了,一个人一定敢上城去看船不怕鱼吃掉你了。”
还有这文中时时出现的大鱼的意象,既是对那个端午节故事的回忆,还有传统文化中鱼(爱情、生殖)意象的象征。
翠翠这复杂而微妙的爱情心理,在文中的其它文字中也可以映射出来,而且描写的极美,可以教师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慢慢想像:
一伙人上了渡船后,翠翠同祖父也上了渡船,祖父拉船,那翠翠却傍花轿站定,去欣赏每一个人的脸色与花轿上的流苏。拢岸后,团总儿子模样的人,从扣花抱肚里掏出了一个小红纸包封,递给老船夫。这是当地规矩,祖父再不能说不接收了。但得了钱祖父却说话了,问那个人,新娘是什么地方人,明白了,又问姓什么,明白了,又问多大年纪,一起皆弄明白了,吹唢呐的一上岸后,又把唢呐呜呜喇喇吹起来,一行人便翻山走了。祖父同翠翠留在船上,感情仿佛皆追着那唢呐声音走去,走了很远的路方回到自己身边来。
祖父掂着那红纸包封的分量说:“翠翠,宋家堡子里新嫁娘年纪还只十五岁。”
翠翠明白祖父这句话的意思所在,不作理会,静静的把船拉动起来。
到了家边,翠翠跑还家中去取小小竹子做的双管唢呐,请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到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祖父睡着了,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
我们之所以说翠翠的爱情是悄悄生长的,就是因为在文中翠翠从来未曾言明过她的爱情,甚而连她心思也是那样微妙而朦胧。而且翠翠的身边没有任何可以倾诉的人,父母早亡,爷爷年龄过大,所有的少女的心思,对爱情美好而隐约的期待只能悄悄的藏在心底。这恰恰是最初的爱情的模样。
传说李清照初见未来的丈夫赵明诚时写过这样的句子: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我们可以套用辛弃疾《丑奴儿》中的诗句,用八个字概括翠翠的心思:
欲说还休,欲说还羞。或者是――欲说还羞,欲说还休。
二、何处是边城?
如果上面一个问题深入剖析,那么下面的问题可以在课堂上稍稍点拨,然后留在课外。
沈从文先生为什么要用“边城”为题,“边城”是一个文化符号,生活在边城的人纯洁,美好,联系到从文先生自身的生活经历,“边城”是在实指,还是“另有所托”这个问题上,学生讨论时会有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
边城是实指,就是作家的故乡,沈从文自17岁那年走出湘西,以后尽管几次回到湘西,从《沈从文文集》中可以看出,沈从文先生对于湘西有着一种无以言说的情感。先后有作品集《湘行书简》、《湘行散记》、《湘西》、《新湘行散记》等,并且以湘西为背景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如最具盛名的《边城》、《长河》、《阿丽思中国游记》等中长篇小说。
另一种意见认为:
边城是作家精神追求的一种境界,是一种诗意的栖居所在。我们与其说边城在中国版图上某一个地方,不如说边城是存在于作家心中的一块灵地,一方净土。这是作者生活的理想,是作者所设想的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因此,欣赏《边城》,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如果仅拿它当一般的小说,就不能领略个中真趣。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赏析有关边城的风俗人情。给他们一点时间,学生完全可以做的很好。比如翠翠父母对待爱情的态度,比如翠翠爷爷和边城中人们纯朴的关系,但还有一些同样为边城所独有似乎“迷信”的东西:船总无法接受间接害死大儿子的女孩做二儿子的媳妇;在大老出事后傩送也一时也无法接受翠翠;还有小说结尾的“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等等现象都可以引导学生慢慢探讨。
反思:
一、有些问题不必避讳,反而应该积极引导,比如爱情。“边城”故事中最美的就是翠翠,就是翠翠悄悄生长的爱情。或许偏激一些说,如果高中阶段没有对爱情隐约的期待与感知的学生是非正常的。
二、教学主线,或曰主问题的设计最见处理教材的能力。
任何一部作品都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方式,可以从不同的点来切入,关键是这个主问题如何才能激活学生,贴近学生生活,并且这个问题可以深入的追问下去。
如果能够符合以上几点抓住一到二个问题来处理教材,我以为就是好的课堂教学设计。
三、立足文本。
前些年刚刚教书时是死扣教材,而后喜欢抛弃文本的“拓展”,现在,我认为立足文本是为根本,然后在这个根本之上适度拓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