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现代 >> B >> 边城 >> 正文

 

《边城》(节选)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学习小说,体味作品中体现出的写意性与抒情性。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习作品中特殊的“诗意抒情”的表达方式,即将散文的笔法和诗歌的抒情因素导入小说之中。

2.学习文中前后情节相照应的技法。

3.学习文中细腻生动的心理刻画和富有诗情意的环境描写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1.引导学生体会小说所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2.理解文中极力讴歌传统文化中残留至今的美德,发扬光大纯朴的人性。

(四)美育渗透点

1.体味生活中的美——朴素、清淡;

2.追求一种自然、健康、优美的“人生形式”;

3.体会本文所折射出来的伦理之善与道德之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师应补充一些有关沈从文及《边城》等知识,如沈从文的美学思想、伦理观念等,用以激发学生对美的不同理解。

2.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翠翠的心理发展过程。

3.在粗知全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抓住重点情节和人物行动,透视人物的思想感情,印证作者的写作动机。

4.《边城》是一部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鼓励学生阅读全文,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体会作品中的写意性和抒情性。

2.小说中怎样表达普通生活中的爱。

3.环境对人物心理活动有怎样的影响。

4.体会文中的人性之美。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师生互动设计

1.学生对沈从文及其作品风格不够了解,教学中应适当介绍沈从文和《边城》,再让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情节,了解翠翠的心理发展过程。

2.《边城》在艺术形式上很有特色,如它的散文化倾向,它的乡土意味。这些可以给学生讲一讲,引导学生体会小说所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3.设计一些启发性问题,以自主学习和课堂讨论为主要教学形式,教师做好适当的点拨工作。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美字笔并不多,可是似乎很不容易认识,爱字虽人人认识,可是真懂得它的意义的人却很少。”这是沈从文先生在他的散文《在昆明的时候》中的一段话。如此简单,如此熟识的两个字却鲜有人能参透其深意。世上最美丽的东西无过于缠绵的情思,那爱不管凄婉抑或豪迈都永远那么美丽,于是玉谿生说“春心莫与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鲍照也说“两相思,两不知”,如此之凄婉,如此之缠绵。沈从文用湘西的青山绿水、古朴淳淳的世俗人情去反照他心中的缠绵而质朴的爱和那人性之美,那么今天我们一起去发现这种美,用你我的心去共同体味。

2.作者介绍

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苗族。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1923年到北京。1926年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7年到上海,曾与胡也频、丁玲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了新月社。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继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1949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子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与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于一炉,展示其民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一定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关于《边城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这篇中篇小说以川湘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二三十年代的恬静生活为背景,展开了一个悲剧故事。在风光秀丽的湘西,在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有一个与世无争的70岁摆渡老人和15岁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翠翠美丽纯洁,情窦初开,她爱上了城中管水码头的船总的次子傩送,麻烦的就是船总的大儿子天保也喜欢翠翠。天保先求婚,老人也似有允意,但翠翠怎肯作答。这种复杂的多角关系势必引起矛盾冲突。

弟兄俩夜晚上山唱歌,约定谁得到翠翠回答算谁赢。这种爱情“决斗”真是有地方特点。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乘船离家,结果失足死于河里。翠翠因天保之死,对老船夫有所误解。老人在雷雨夜猝死,傩送因反对父亲包办婚姻出走。从此翠翠终年孤苦伶仃守渡口,盼望傩送归来,可是“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作者曾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这些话正可证实小说的主旨。这篇作品人物形象生动细腻,山光月色描写得诗意盎然。著名评论家李健吾称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亚洲周刊》在评选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时,将《边城》评为百强第二名,真是很有见地。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掌握基础知识,理清文章的脉络。

1.读准下面加黑字的音。

喁喁(yú)私语    (mán)怨        忌(huì)

皮(xián)       (wǎn)尔而笑    应(hè)

2.试概括文中三部分的大意。

[明确]

第一部分:写翠翠爱情的萌动和对爷爷深深的依恋。

第二部分:写翠翠甜甜的梦境和爷爷为翠翠的婚事暗地探访大老。

第三部分:写爷爷小心探询翠翠的心事和翠翠对傩送情歌的期待。

3.教师、学生针对阅读理解中出现的问题提问讨论:

(1)“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为什么凄凉是薄薄的?

[点拨]首先时间是在黄昏,给人的感觉是日已迟暮,天空有了桃花色的薄云,此刻人心中总会有些凄凉,恰是翠翠刚刚迈进17岁的花季,对爱情已经有了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所以下文中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并且此时祖父作为她惟一的依靠又不在她身边,去忙他自己的事了,似平连天晚都没注意到,似乎连自己都忘却了,于是翠翠有了胡思乱想。因此这种感觉融在一起,既有当时的特殊时间、特殊情境,又有人物的内心感受,哪一点都有些,哪一点儿又都不是主要的,所以那凄凉是薄薄的。

(2)翠翠“就忽然哭起来”……“很觉得悲伤”。从“凄凉”到“哭”又至于“悲伤”,反映了当时翠翠怎样的心理?

[点拨]爷爷没有意识到翠翠的心事,依然去忙自己的事,翠翠心中对祖父的埋怨、委屈一起涌上心头,感受从凄凉转到悲伤。

(3)祖父又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厂如何从这一段内心独白看祖父的性格?

[点拨]通过注释,可以了解翠翠母亲的身世,翠翠母亲的殉情自杀在老船夫心中烙下了深深的痕迹。他在许多年的忘我工作中去消磨对女儿的思念。但翠翠长大了,不可测的未来使老人想起了死去的独生女,也更为翠翠的命运担忧。他深悔自己对女儿的疏忽,所以他对翠翠十分谨慎,而且他的隐忧也有了潜台词:“爷爷不在了,你怎么样”,“我来慢了,你就哭,这还成吗?我死了呢?”这是这位不幸的老人的做人准则,也是他对翠翠的期望,这一段独白正反映了祖父身上闪光的人性。

(4)翠翠“似乎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想挪移得远一点,才呼着这种气,可是却无从把那种东西挪开。”心中沉重的东西是什么?“无从挪开”又反映出翠翠怎样的内心活动?

[点拨]心中沉重的东西是自己母亲的悲剧。祖父向翠翠叙说了翠翠母亲的乖巧与性格强硬处。肯定要涉及翠翠父母爱情的悲剧。此时情窦初开的翠翠既有对那种爱的憧憬,又有对那种爱的害怕,所以百感交集,无从排遣。

(5)第14章中出现了一种植物——虎耳草,而且虎耳草一直伴随着翠翠朦胧的爱情故事的发展。试说说虎耳在文中的作用?

[点拨]虎耳草可以说是翠翠爱情的寄托。它随着歌声出现,伴随着翠翠美丽的梦,它是美的,也是有趣的,因为翠翠“可以选顶大的叶子作伞”。虎耳草从梦中的幻境到现实的企盼再到第15章最末“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为止,反映出翠翠的爱情从朦胧到清晰,从矜持到热烈的变化。虎耳草的叶子是心形,在中国人的心态中,心形的东西都是一种寄托和象征。所以虎耳是翠翠爱情的象征。

(6)老船夫“忧愁又快乐地听下去”。为什么老船夫此刻的心情是既忧愁又快乐的?

[点拨]老人的女儿因为做父亲的疏忽而殉情了,所以老船夫谨慎而且小心地关注着翠翠生活里的一切。老人在命运的罗网里不安地挣扎,他隐隐感到“这母女二人共同的命运”,所以当他听到有人向翠翠表达爱情时,既为翠翠即将迎来的爱情感到高兴,又为自己即将逝去的生命感到担心,因此他此刻是既忧愁又快乐的。

(7)天保大老“轻轻地”说与老船夫“轻轻地”说,各反映出人物当时怎样的内心活动?

[点拨]老船夫的“轻轻”是一种暗示、试探和赞许,大老的“轻轻”则若有所思,内心中有一种无可描摹的悲哀与无奈。

(8)“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白雾,这时节对溪若有人唱歌,隔溪应和,实在太美丽了。”这一大段的意象是什么?

[点拨]这是一幅很美的月夜寒江图,仿佛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意境。景是美丽的、祥和的,只是一“若”字,又为此情此景平添了无奈与遗憾。

(9)“她似乎为了等这样的歌声,沉默了许久。”为什么将翠翠的内心感受加上了一个“似乎”?

[点拨]爱已渐渐萌生,可她不懂,或者还没有确定,单纯得只是想去听歌,听完歌后会有好梦,但“沉默”的背后是对那浮着薄薄的白雾的爱情的思考,用“似乎”更能写出当时人物不可名状的感受。

(10)“老船夫把那个芦管竖在嘴边,吹了个长长的曲子,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为什么心被吹柔软了?

[点拨]段首写她“心里当真愿意听一个人来唱歌”,表明她已经有了对爱的渴望,心被柔柔的曲子所感染,她现在已经浸润在自己憧憬的温柔甜蜜里。

4.小说是怎样表达普通人生活中的爱的?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明确]这篇小说在表达普通人的爱时,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进行了细腻而曲折地描绘。一是写了相依为命的祖父外孙女之间的亲人之爱。祖父关心孙女的终身大事,给她讲她父母之歌的故事;为她借故到城里送药,探探情形,还作提亲暗示,操心费神;祖父还劝翠翠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本配活到这块土地上”,把自己在艰难环境中坚强生活的不屈精神传授给她;祖父还暗示自己会死亡,要翠翠能够接受必然会到来的严峻考验。这个祖父真是善良,有酉水河水那么多的爱心,这种亲情真是感人肺腑。二是写翠翠萌动的爱情,写得生动而又波澜起伏。作者写她“成熟的生命中”、“好像缺少什么”,想像出走,青春的烦恼,说不出的冲动,在少女心湖上如乍起的风波,回环激荡。还写她梦听歌声,灵魂飞上山崖摘虎耳大叶作伞;写弟兄俩为她而作的爱情“决斗”,使文章冲激起感情的波澜。最后写她的羞怯,写她的暗恋,写感情的潜流起起伏伏,一次又一次冲动读者的心弦。“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真是写出了路随岭转,水绕山来的曲折。

5.归纳翠翠和外公的性格特征。

[点拨]小说叙述了一个美丽感人的爱情故事,小说里有平凡的人、平凡的梦和平凡的坎坷,几十年来深受读者的喜爱。其魅力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它是一幅充满浓郁乡风乡情的风俗卷;第二,它是一首人性美、人情美的赞歌;第三,它是一曲富有神韵的“爱与善”的挽歌。

抓住人物心理,理清情节。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明确]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让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了她爱的执著。外公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他对孙女翠翠亲情无限。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爱情的实现。在生活上,对翠翠也是无比关怀,不让翠翠坐热石头,惟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话、唱歌。

6.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试就下面两段文字,分析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天已快夜,别的雀子似乎都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各放散出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木气味,还有各种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②翠翠抱膝坐在月光下,傍着祖父身边,问了许多关于那个可怜母亲的故事。间或吁一口气,似乎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想挪移得远一点,才吁着这种气,可是却无从把那种东西挪开。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变成一片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莺“哺哺瘫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眼儿安睡了。

[点拨]①情窦初开的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翠翠渴望爱情而还没有着落,有孤单失落之感。这时祖父在渡船上忙个不息,顾不上她,杜鹃叫个不息,泥土、木、各种甲虫类气味,生意人的杂乱声音,更增添了翠翠内心的纷乱和孤独之感,因此她“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这里的环境描写成为人物心理活动的契机并映衬着人物的心情,还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②月夜是如此静谧、安详,犹如明丽纯静、纤尘不染的童话世界。翠翠母亲为爱殉情的故事,在这种氛围的浸润中,更显其热烈、执著与浪漫。

[要点]总之,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仅为我们展示出一幅幅湘西边陲特有的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更重要的是烘托了人物的心理活动,使人物的情感沉浸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氛围中。在作者笔下,啼声婉转的草莺、繁密的虫声、美丽的黄昏、如银的月色、肥大的虎耳……其景如,美不胜收。这些又都随着人物感情世界的波动而自然展开。或是以黄昏的温柔、美丽和宁静,反衬翠翠爱情初萌时内心的躁动、落寞、薄薄的凄凉;或是以柔和的月光、溪面浮着的一层薄薄的白雾、虫的清音复奏,烘托翠翠对傩送情歌的热切期待,以及少女爱情的纯洁和朦胧。美景与人物心境密切相联。

7.这篇小说,情节前后有许多照应。如翠翠梦中听歌,“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一段,照应前面外公讲翠翠父母唱歌相恋的情节。试再找出这样的例子,加以品味。

[明确]中国的小说喜欢用“灰蛇线”的技艺,前后情节往往有一定的照应,前文为后文埋下伏笔。如这篇小说中以下的几段情节照应:

(1)翠翠梦见自己在山崖摘虎耳——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故事。

[明确]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耳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耳,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

(2)翠翠问外公:“我万一跑了呢?”——翠翠想“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外公“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

[明确]翠翠问外公:“我万一跑了呢?”其实是要说:“爷爷,我一定不走。”翠翠以前想出走让爷爷惊慌,是因为她心里觉得委屈。她看着薄薄的红云,“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母亲早死,自己女儿家的心事不知向谁诉说。所以她怪外公不懂她的感情,想让外公着急。“惩罚”一下外公;而现在翠翠知道外公是关心她的,外公知道她喜欢傩送,她感到很安慰。所以说自己不走了,而且反而担心不能和外公长期在一起。

(3)翠翠梦中听歌,“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外公讲翠翠父母唱歌相恋,“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

[明确]翠翠梦中听见傩送的歌声“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梦的真有趣!”没有听外公讲父母唱歌的故事,翠翠心里的爱情是不会清晰和坚定起来的。听了父母的故事,翠翠真正明白爱情是什么,所以她梦见“得到了虎耳。”

(4)最后翠翠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翠翠梦见摘虎耳,“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

[明确]翠翠最后听外公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情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这时她已经知道虎耳草要交给谁了。而以前她梦见摘了虎耳,却“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正表现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5)外公为翠翠唱的十首歌,“原来便是那晚上听来的歌”。——傩送唱了一夜的歌。

[明确]外公唱的十首歌,原来就是傩送夜里唱的歌。傩送夜歌翠翠并没有听见,她以为是一场梦。而外公把傩送的情歌又唱了一遍,翠翠“闭着眼睛听下去”,心里很踏实。如果没有外公的复唱,翠翠就不能了解傩送对自己的情意。

8.文章中多次写到“唱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点拨]做这个题目要从这三章的全部来看,分析它们相互照应以及思想内容的表达和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①情节上的照应。如翠翠梦中听歌,“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对山悬崖半腰”作什么?“摘虎耳草”,“选顶大的叶子作伞”。这里就照应了前面祖父为翠翠讲她的父母唱歌相恋的情节。这个情节还与课文最后写的“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傍在祖父身边,闭着眼睛听下去,等到祖父不作声时,翠翠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了’”遥相呼应,文章材料似乎由歌声串了起来。

②思想内容的表达。前面写祖父讲翠翠父母的相恋之歌,既写出了湘西男女恋爱的特点,写出了湘西风情,又交待了翠翠的父母之事,使人解一悬念:为何翠翠依着祖父。又如后面写翠翠爱听不知谁唱的歌,写出了翠翠爱情的萌动,歌声对她的爱情真像催化剂,越唱越浓,越唱越激,越唱越悲。

③推动情节的发展。如兄弟俩为爱情而“决斗”,兄自知唱不赢弟,所以自觉退让,离乡,下驶,于是失足落水。无疑,这里的唱歌唱得故事不断向前发展。

[明确]文章多处写到唱歌,这样写有三个作用。一是使情节上有照应。文章处处有歌声。二是表达了重要的思想内容,歌声唱出了一个爱情悲剧。三是推动了情节发展,故事在歌声中波谰起伏地推进。

9.小说作者总是通过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来描绘他所处的时代,寄寓他所理解领悟的生活哲理。而读者也往往通过人物形象来把握作品所反映的生活本质。那么怎样分析欣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呢?

一、注意分析人物的行动和语言。因为人物的性格与人物的行动是统一的,性格决定行为,行为表现性格;言为心声,不同性格的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习惯,什么样的人讲什么样的话。例如,在河街,老船夫和天保大老的一段对话就很有特色。老船夫一见面就对天保说:“大老,你这个人,又走车路又走马路,是怎样一个狡猾东西!”短短的一句话,把老船夫对天保的爱怜、欣赏和对天保的些许不满写活了。而大老的拒绝也是委婉的:“算了吧,你把宝贝孙女儿送给会唱歌的竹雀吧。”透过这句话,我们看到了天保内心的痛苦:明明爱着翠翠,却无法去爱,因为他不忍心看到弟弟的痛苦。

二、联系人物所处的环境来理解人物形象。环境决定和影响人物性格,同时人物性格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二者相互统一,注意分析环境与人物的关系,尤其要注意环境对人物性格的体现起着强化作用。如小说开头一段,写“天空被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写“为白日晒了一整天的石头泥土和木”,写“空气中的各种甲虫类气味”,一方面表现了边地特有的自然景物,另一方面烘托了人物内心“薄薄的凄凉。”

三、分析人物的心理。

首先,是注意写出人物内心的隐秘。如翠翠关于自己出逃爷爷追杀的臆想,是自己成熟的生命中感觉到缺少什么的一种骚动,是对爱情来临的期盼。她无端的哭和赌气,是她被自己产生出来的感情感到迷乱而无人理解的发泄。她的梦,则是现实中她对傩送爱情的真切表达。总之,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体会到异样感情,又不能清楚地认识它,因而迷乱、孤寂的情态,都被作者细腻人微、逼真传神地写出来。

其次,是利用梦境,来表现翠翠在清醒时不明朗的情感。她被歌声托起而飘荡,表现了傩送带给她的欣快怡悦感,与白塔、虎耳一起反映了现实中翠翠对傩送爱情的真实感受。

再次,是利用景物来表现心理。课文开头黄昏景色,优美宁静,充满了诗情意。而夕阳在山,红霞如染,人们纷纷归家,这一切,让翠翠有所期待的心灵产生一种孤寂感,备感凄凉。当暮色笼罩一切,一点烟又加重了夜色,她当然更觉独自一人,内心一切无人诉说的感动,就哭了起来。

四、从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人手,把握住人物在诸多矛盾冲突中的行为,心理等,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的历史,它体现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五、以发展的观点来分析人物。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社会关系错综复杂,因而社会中的人物性格往往是复杂的并且是发展变化的。

(四)总结扩展

[总结]此三章内容主要写了翠翠的成长过程中少了一点乖巧,多了一些沉思:少了一些欢笑,多了一份羞涩,对爱情的希冀是她此刻占据心灵的一件事,又写和祖父的亲情。对爱情的期盼、猜测相互交织,从中折射出人性的美,一种自然的人类本性。

《边城》被人们誉为“田园诗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通过学习《边城》节选的三章,我们初步品析了沈从文先生清亮明静、潇洒随意的文字美。在这种文字美中,更感受到一种似乎已为我们所陌生的自然、优美、健康的人性,那种如大自然本身一样凝重、明慧而又本色真实的人生形式。因此,读这样的作品,我们获得的不只是文学艺术的美的享受,更有着对我们的心灵人性的滋养与疗补。读《边城》如此,读沈从文的其他优秀作品也如此。

[扩展]

读《边城

汪曾祺

请许我先抄一点沈先生写给三姐张兆和(我的师母)的信。

三三,我因为天气太好了一点,故站在船后舱看了许久水,我心中忽然好像彻悟了一些,同时又好像从这条河中得到了许多智慧。三三,的的确确,得到了许多智慧,不是知识。我轻轻地叹息了好些次。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缓缓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三三,我不知为什么,我感动得很!我希望活得长一点,同时把生活完全发展到我自己的这份工作上来。我会用自己的力量,为所谓人生,解释得比任何人皆庄严些与渗入些!三三,我看久了水,从水里的石头得到一点平时好像不能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然与人不同了。我觉得惆怅得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受难者了,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三三,倘若我们这时正是两人同在一处,你瞧我眼睛湿到什么样子!

这是一封家书,是写给三三的“专利读物”,不是宣言,用不着装样子,作假,每一句话都是真诚的,可信的。

从这封信,可以理解沈先生为什么要写《边城》,为什么会写得这样美。因为他爱世界,爱人类。

从这里也可以得到对沈从文的全部作品的理解。也许你会觉得这样的解释有点不着边际。

二、翠翠形象的三个来源

一个是泸溪县绒线铺的女孩子。

我写《边城》故事时,弄渡船的外孙女,明慧温柔的品性,就从那绒线铺小女孩印象得来。(《湘行散记·老伴》)

一个是在青岛崂山看到的女孩子。

故事上的人物,一面从一年前在青岛崂山北九水看到的一个乡村女子,取得生活的必然……(《水云》)

这个女孩子是死了亲人,戴着孝的,她当时在做什么?据刘一友说,是在“起水”。金介甫说是“告庙”。“起水”是湘西风俗,崂山未必有。“告庙”可能性较大。沈先生在写给三姐的信中提到“报庙”,当为“告庙”。金文是经过翻译的,“报”“告”大概是一回事。我听沈先生说,是和三姐在汽车里看到的。当时沈先生对三姐说:“这个,我可以帮你写一个小说。”

另一个来源就是师母。

一面就用身边新妇作范本,取得性格上的朴素式样。”(《水云》)

但这不是三个印象的简单的拼合,形成的过程要复杂得多。沈先生见过很多这样明慧温柔的乡村女孩子,也写过很多,他的记忆里储存了很多印象,原来是散放着的,崂山那个女孩子只是一个触机,使这些散放印象聚合起来,成了一个完完整整的形象,栩栩如生,什么都不缺。含蕴既久,一朝得之。这是沈先生的长时期的“思乡情结”茹养出来的一颗明珠。

(五)布置作业

高二语文学习重在鉴赏,强调学生的内心感受,诗词的鉴赏已为小说鉴赏打下了基础,教学时应恰当引用古诗词来体味本文如诗般的意境,拓展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发表见解的能力。

阅读《边城》,就小说的思想内容或艺术形式的体会感受,写一篇随笔。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边城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边城》(节选)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边城》备课资料
    边城 第二章
    边城  第三章
    边城 第四章
    边城 第五章
    边城 第六章
    边城 第六章2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创作风格
    沈从文《边城》赏析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乡下人视角
    沈从文的《边城》
    《边城》赏析
    “隐伏的悲痛”——《边城》内蕴新探
    《边城》教学反思
    《边城》《荷花淀》说课稿
    沈从文:《边城》赏析
    沈从文小说《边城》中人性美与风情美…
    沈从文的《边城》赏析
    沈从文的 《边城》赏析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文学理想与城乡…
    《边城》教案
    《边城》——沈从文的精神神庙
    沈从文《边城》 赏析
    重读《边城》:叙述的潜流
    来自《边城》的美——沈从文《边城》…
    行走边城山水间
    狐眼看文:梦幻的写作—《边城》赏析
    《边城》赏析
    对《边城》美的赏析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乡恋情结
    边城 第一章
    心中的沈从文
    《边城》说课稿
    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湘西的质朴美好
    洗尽铅华见真情--试探沈从文《边城…
    赏析<边城>中艺术与人性的回归美
    洗尽铅华见真情——试探沈从文《边城…
    赏析<边城>中艺术与人性的回归美
    小说《边城》赏析
    边城的赏析
    《边城》赏析
    <<边城>>赏析
    将凋零的爱与美——从《边城》看沈从…
    <<边城>> 赏析
    生存于一种环境——《祝福》《边城》…
    《边城》赏析
    情节淡化人物虚化环境诗化——沈从文…
    梦沉西湘——《边城》杂感
    《边 城》阅读指导
    为何美丽总是愁人的——《边城》“淡…
    赏析“边城”的“歌”
    毕业论文:关于对《边城》美的赏析
    《边城》:淳美的世界,忧郁的牧歌
    边城
    《边城》教学设计
    在现代性进程中城乡对立——《边城》…
    《边城》教学实录
    《边城》教学实录2
    《云南的歌会》教学实录
    语文下册教参——暗香浮动月黄昏 ——…
    《边城》教学实录
    《边城》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边城》教学实录
    《边城》(节选) 教学设计
    公开课《边城》教学设计
    《边城》文本教学设计
    《边城》写景文字赏析
    高中语文鉴赏课程与审美发展——以高…
    《边城》(教案)
    县级公开课《边城》教学设计
    以重庆市一堂高中语文《边城》的教学…
    《边城》(节选)教学设计
    《边城》教学设计
    边城翠翠外貌描写
    《边城》知识要点
    汪曾祺:读《边城》
    沈从文《边城》教学反思
    《边城》教学反思
    《边城》教学反思2
    沈从文《边城》教学反思
    《边城》教案
    边城(人教版高二必修)
    <<边城>>教案
    《边城》教案
    《边城》教案1
    《边城》教案3
    《边城》教学设计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