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现代 >> B >> 边城 >> 正文

 

高中语文鉴赏课程与审美发展——以高中语文《边城》的教学设计为例

摘要:新课程标准将高中语文课程定位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并强调文学鉴赏对学生审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高中语文课《边城》的教学为例,试分析高中语文鉴赏教学与学生审美发展的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文本的审美价值以及《边城》所代表的人性美的现代意义。分析审美发展的特点,鉴赏教学如何遵循其规律,实现语文鉴赏的审美发展目标。

  关键词:鉴赏教学;高中语文课程;审美发展;人性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把“文学鉴赏”提高到1949年之后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对审美发展,强调文学课程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重新赋予高中语文新课程发展学生现代人文精神和审美情怀的使命。
  新课程标准指出:“文学艺术的鉴赏是重要的审美活动,未来社会更加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充分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其中有几个重要理念值得强调,一是语文课程要提供学生情感发展的优秀文本,二是教学条件下学生获得审美发展的规律和途径。为此,笔者通过一堂高中语文《边城》的鉴赏教学,探讨高中语文鉴赏教学的理论背景、审美发展规律和特质,展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原则的教学途径,兼评《边城》的教学设计与教学。
  笔者选评的这一堂课系获得重庆市“重点高中2004年讲课大赛”一等奖的《边城》教学课杨桦(重庆市第八中学)教学设计并执教,获重庆市重点高中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一等奖。,执教教师以其对沈从文“湘西世界”的独到理解,对人性之美的准确诠释,对古朴的人生形式由衷的赞赏,引领学生去到边城——弥散着迷人的“美”的意境之中,领悟人性光辉,追寻在现代都市中丢失的精神家园。深刻的文学见解,精致的教学设计,传达了高中语文鉴赏教学的宗旨,创设出语文鉴赏教学的独特意境,展示了语文教师独具的人文涵养和语言魅力。

  一、语文鉴赏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1人文主义与语文课程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是人类精神发育的两大支柱。“人文主义”一词,源自西方。它是西方哲学在两千多年探索一些不可解问题的过程中,培育起来的一种精神,包含人性、超越性等,主要精神就是尊重人,尤其尊重人作为一种精神存在的价值。现代人文精神把人看作宇宙间最高价值来尊重,肯定每个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价值和意义,强调人在这个世界上人生价值的体现,最重要的是人除了在自然界生存的自然规律之外,还是精神性的存在。
  有学者指出,人是精神性的存在,要求教育帮助人超越其生物性存在,形成内在的精神价值导向,明确人的生存与生活的意义所在,使人从现实的物质利益及功利主义价值观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工具化的存在状态中解放出来。叶朗.人的存在方式与教育的乌托邦品质.高等教育研究,2004.4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教育体系,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人文学科是要设立一种理想人格的目标和典范,引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去追求人的完美化。
  在20世纪的大半时间里,哲学文化领域中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思潮的争论,始终没有停止,迄今也没有停止。我国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也仍在继续之中。人文性着眼于文化功能、精神培育,文学鉴赏的功能属于人文性范畴。
  目前世界各国高中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强调课程目标超越教育的工具化倾向。对本次课程改革,有学者指出:“新课程的文化精神的根本点之一,在于建立科学人文性课程文化观。新课程标准要求课程的价值取向指向人的本质力量,课程设计能够包含更为丰富的文化要义和人类的理想、情感。”靳玉乐.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文化转向.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33因此,人文主义成为新课程的两大支柱之一,是时代的必然,也是课程发展的必然。

  2现代性、人性与语文课程

  《边城》的现代意义极为深刻。沈从文先生用笔写下边城、翠翠以及许许多多善良纯朴的人们,以他们的人性光辉荡涤着城市人被污染的心灵,引领着人们流连在边城优美的意境当中。这是《边城》的核心意义所在,那就是:科学主义给人类带来丰厚的物质满足的同时,人类却发现因此丢失了极其宝贵的、自己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这正是现当代哲学、文化、教育、政治面临的难题,即解决现代性与人性的冲突问题。而现代性与人性的冲突问题,是真正的哲学问题。
  现代工业文明的一切成果都是理性思维的产物,与此相对,非理性的主要目标是某种精神的、神圣的东西。人文精神就是一种非理性的人类精神,它区别于理性的、工具的价值取向。因此,语文课程的鉴赏教学目标的设置,同样是真正的哲学问题,它必须面对文化哲学的基本问题:科学与人文、现代与传统、“工具”与人性、理性与非理性、价值与功利、经典化与世俗化,都需要在教学设计中予以具体的诠释和传达,其难度之大不言而喻。
  工具理性在教育领域的取向体现为学校必须重视对学历的追求,应试情景全面控制着高中语文教育。在这种不可替代的应试情景下,语文鉴赏似乎显得比较“奢华”,但是这种“奢华”又如此的重要和迫切。新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意义也在于此。《边城》的教学,可以充分实现引领学生“品味语言,感受艺术美,涵养心灵,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提升审美境界”。
  事实上,《边城》的整个教学过程也证明了这一点:高中语文鉴赏教学完全可以实现审美发展的课程目标,当代高中学生急需人文的精神营养,急需来自学校的精神抚育,他们对人性的美的认同程度,比成人高得多,因为他们与人性更接近,他们青春的生命更渴望美。《边城》的深刻就在于此,作为文本的意义也在于此。
  (1)《边城》的人文价值
  在人类发展史上,文学与人性的关系甚为密切,“文学即人学”。文学是人类经验生活、精神世界的反映,是人生的语言化,是人性的全面探索,展示人性的美,张扬人性的美,具有极高的人文教育价值。
  沈从文是现代“人性文学”大师,作品以“湘西文学”为代表,而《边城》则是沈从文“湘西世界”的典型。“湘西世界”以人性、人生形式基本元素为主要内涵,并以“湘西世界”与现代都市文明病的对照,寄托着作者对人性之美、自然之美的无限深情和向往。“边城”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同时是一个时间概念、文化概念。
  “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汪曾琪.读《边城》.文学评论.。沈从文对都市社会的腐朽生活、“庸俗、小气、自私、市侩”深恶痛绝,对故乡的淳朴民风十分怀念。他执著于对人性的探索,投入了全部深情和爱。他在《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说到: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汪曾琪.读《边城》.文学评论.
  为此,沈从文正面提取了未被现代文明浸润扭曲的人生形式,这种人生形式的极致,近乎“神性”,这就是“爱”与“美”的结合。汪曾琪.读《边城》.文学评论.《边城》主人公翠翠是沈从文的“理想人物”,是他崇拜的爱神和美神。为了表现这种“人性的极致”,作者以极富浪漫的诗情意,制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意境,他的理想人物身上,闪耀着一种神性的光辉,体现着人性中原本就存在的、未被现代文明侵蚀和扭曲的庄严、健康、美丽和虔诚。汪曾琪.读《边城》.文学评论.
  《边城》不仅是沈从文的人生理想,而且也是他的文学理想。《边城》里不仅有他崇拜的代表着自然人性的理想人物,还有他追求的代表着自然天性的理想文体。因此,在人物性格的描写上,《边城》达到了至朴至善的地步,沈从文的笔墨对那种不曾异化的、有着充分自由的原始生命形式倾注着无限的深情。沈从文努力使文学让人获得“真美感觉之外,还有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并且“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启发,对人生或生命能作更深一层的理解。”把人性“解释得比任何人皆庄严些与透入些!”汪曾琪.读《边城》.文学评论.因此,《边城》的人文内涵深刻而丰富。
  (2)《边城》的审美价值
  沈从文作品具有的高度的审美价值,散文的笔法和诗歌的意境,现实与梦幻,人生和自然,水乳交融地掺和在一起,意境美,语言美,人物美,景致美。
  首先,边城具有从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趋向,以一种和谐、圆融、静美的美学理想,牧歌田园诗的风格,抒情性手法的运用,展示着悠长、舒缓、优美的人生方式。《边城》的意境舒缓而优美,如翠翠的梦,就如极美的电影慢镜头:“翠翠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飞窜过悬崖半腰。”
  其次,有学者指出,“《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最好的语言,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汪曾琪.读《边城》.文学评论.
  第三,人物美。《边城》对主人公翠翠赋予自然的美:“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事情。”生动展现翠翠自然的活力与印记。
  《边城》的景致描写也极美:“潭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有小小的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游来游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的颜色,逼人眼目。”无处不美,美不胜收。
  沈从文执著于文学的独立价值,他用自己的智慧、对人生的挚爱、一生的磨难,供奉着“人性”,供奉着“美”,昭示着后人不断追寻在现代文明中丢失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的精神家园。《边城》入围高中语文课程文本,标志着“人性”被课程理论承认,对健康的、人性的、美的追求,已经提到课程目标的高度。
  因为上述原因,《边城》具有了语文文本的经典性,《边城》以其经典性入选课程的意义还在于:在文化世俗化、阅读影视化条件下长大的当代青少年,经典文本完全可以被他们认同、接纳、内化,他们与经典文本对话的愿望非常强烈,原因很简单,审美是青少年的需要。
  总之,文本是美的,才能促进学生的审美发展。据此,《边城》符合所有的条件:“人文的”“丰富的”“健康的”,更重要的,是非常“美”的。《边城》在当代重新脱颖而出,无疑是因为它的“美”,淳朴的美,缠绵的美,苍翠的美,含蓄的美,卷的美,语言的美,意境的美,回旋往复,余音绕梁,成为审美发展的教学珍品。

  3高中学生审美需要的特点

  (1)语文鉴赏的心理学基础
  鉴赏是人的心理需要。人的属性,即人性,有物理属性、生理属性、心理属性和社会属性。审美发展则既是生物属性,也是心理和社会文化属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说”来解释驱动人类全部行为的动力来自人的不同层次的需要。在他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生理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然后是爱的需要、归属的需要、认知的需要、美的需要。美的需要促使人去获取精神营养。鉴赏则是满足精神需要的一种途径,鉴赏的最终结果,是满足人对情感、对审美、对爱、对智慧追寻的需要。在鉴赏过程中,把握美的灵魂,领悟美的魅力,抽出那些永恒的美的要素以及美的象征,发掘人性的灵慧,最终获得精神的自由和享受。这个过程持续不断,则为人的精神发育提供持续不断的滋养,保证精神世界的健全美好。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的心理需要是鉴赏的基础,也就是鉴赏教学的基础。
  (2)高中阶段学生审美需要特征
  现代教育往往是以种种预设为前提的,高中学生最基本的审美需要,是情感审美(如“爱情”)、价值审美(如“善”)、自然审美(如“空灵”)和理智之美(如“智慧”)。
  高中学生是最具审美需求的人群,他们的青春激情、浪漫情怀,与语文新课程鉴赏的宗旨高度吻合,积极的鉴赏态度、审美体验的强烈需求、丰富的内心世界、旺盛的生命力、奇特的想像力,是成人的内心世界所无法匹敌的,但也往往是成人世界容易忽视的。因此,学生高质量的审美潜质,如果缺乏来自学校途径的审美培育,完全可能在现实的某种生存压力(如升学)之下,变得无足轻重。在我国,高中学生必须为自己争取学历,不言而喻,审美鉴赏的需要是强烈的,但也是非常脆弱的。
  我国的青少年的人文素质,在世界排名倒数第几位,这应该引起我们学校高度的警惕,尤其是学校教育。《边城》一类的文本,对于高中学生的精神发育、审美启迪,显得尤为可贵,学校应该提供优质的鉴赏教学条件,成为培育高中学生审美发展的主渠道。

二、《边城》教学设计

  1“鉴赏”的界定

  鉴赏就是审美,“鉴”是评价,“赏”是欣赏,鉴赏就是评价美、品味美、欣赏美、领悟美,对道德美、理智美、自然美甚至简单美的欣赏和感悟。有学者指出,审美发展就是感性的发展。“审美发展是指人的感性能力及其观念意识的发展。这种感性认识和观念主要包括感知、想像、体验、直觉的能力以及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这些能力和意志主要是在审美活动中得到发展的,而且它有别于理性的发展。”汪曾琪.读《边城》.文学评论.

  2《边城》的教学程序

  (1)引入边城地理概念
  (2)介绍《边城》故事梗概
  (3)由故事人物切入课文
  (4)分析课文:围绕人物、景物、心理描写,重点引导学生领悟“人性之美”
  (5)学生讨论“翠翠与现代少男少女的情怀有什么不同”
  (6)教师点题

  三、思考和分析

  1遵循教学条件下审美发展的规律

  鉴赏是审美,审美发展是感性的发展,而鉴赏教学与其他形式的鉴赏不同在于,它是在教学条件下进行的鉴赏。教学条件下的鉴赏和审美,涉及几对关系的教学处理:非理性与理性、价值与功利、经典化与世俗化。因此有两个问题很重要,一是审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二是教学如何遵循这些规律和特点。
  审美发展的规律是什么?总体上讲,审美是感性的、整体的、超越的、模糊的、个别的、自由的。据此,教学设计如何遵循它的规律?如何创设培育学生审美发展的教学条件?对此,笔者提出几点思考:
  (1)审美的感性特点——强调非理性方式,而非“以理服人”
  审美是非实证主义的、非理性的,审美发展是感性的发展,因此它不同于理性的、学科逻辑的把握方式,它并不依靠概念的推理,也不依靠寻找实验结果来证明某种假设,既不需要进行灌输,也不需要鼓动意志和毅力。文学审美始终是在人的情感、灵性、直觉、参悟、态度领域内进行,始终是以具体形象昭示美,借助语言的象征性、暗示性、隐喻性,凭借人的复杂心理机制,获得审美满足。如果追求“以理服人”的教学方式,会破坏鉴赏的非理性过程,审美教育无从谈起。
  审美的培育更多的是应该通过启迪学生的领悟,通过直觉把握来实现的。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和艺术表现力”,用“感受”启动感受,用“领悟”启发领悟,用“感性”昭示感性,用对美的热忱情怀滋养学生对美的热忱。从教学设计角度看,“体验”、“陶冶”、“涵养”、“感受”、“品味”、“领悟”是教学条件下鉴赏的主要方式。
  (2)审美的整体性——强调浑然一体,不能割裂
  感性的就是整体的,审美具有独特的整体价值,任何人为地割裂,都会破坏其整体的审美价值。常言道,“七巧宝塔,拆开不成片断”,审美的整体价值必须依靠人的直觉,才能被把握,尤其是审美对象具有生命,就更是如此。心理学家强调感性在审美过程的重要作用,感性整合心理机制,使审美对象整体呈现,浑然一体,因此审美培育就是培育用感性方式把握世界。有学者指出:“美育的功能之一,就是训练用整体有机的眼光看待事物,而不是动辄分割”。在《边城》里有一段对“歌声”的描写,首先是翠翠父母的歌声,他们“在歌声中慢慢相知、相爱”。然后是翠翠梦里的歌声,“我昨天在梦里听到一种顶好听的歌声,又软又缠绵”。教师用“因为翠翠觉得她梦中听到的歌声更好听”,来引导学生对歌声的整体把握,这歌声似乎听得到婉转、触摸得到软软的、想像得到缠绵,然而又缥缈、悠远、恍如梦境。美的感受和想像浑然一体,“心被吹柔软了”,却很难说得准确,鉴赏效果却恰恰因此而非常的好。
  (3)审美的超越性——强调非功利
  超越性是人文精神的极重要命题。康德一生为追寻审美特质费了不少心血,最终他提出“审美无利害关系”,“无利害关系是鉴赏的第一契机”黄良.审美力.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9.205,康德认为只有当人自觉到能以一种无利害关系的态度去看待一个对象时,所得到的愉快才是审美的愉快,在感到这种愉快的同时,感到自己是自由的,并且这种愉快可以与他人共享。这也是鉴赏具有普遍性的缘由和基础。
  审美超越是审美感觉区别于非审美感觉的重要标志。这一堂《边城》的教学设计重点之一,是突出翠翠的父亲和母亲的爱情。教师启迪学生:“翠翠在听爷爷讲到母亲的故事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神往而倾心。母亲的故事是一个什么故事?是一个凄美的、浪漫的爱情故事。你们看,为情而死,说明是什么爱情?伟大、忠贞的、至死不渝的爱情。”课堂一片肃穆,这就是美育的功能。当学生为凄美、忠贞、至死不渝的爱情感动的时候,非功利的超越性就被认同,就是价值的内化。不管人类处于何种时代,这种非功利的超越性,始终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和向往,是人类永恒的精神支柱。
  可贵的是,教师牢牢地把握了《边城》的浪漫唯美的文学理想,并没有因为现实的物欲横流而有所犹豫,毫不含糊地引领学生认同《边城》的人文精髓——超越性,非功利性。在这一点上,教学设计十分到位。
  (4)审美的个别性——强调个性,不能统一
  鉴赏、审美是人的心理需要,对于个人来说,是无可替代的、独特的。新课程标准强调:“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发展想像能力。”
  在语文课程领域,审美发展的个性化条件是充分的。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语文鉴赏教学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语言具有的特有的多义性,每一个审美个体鉴赏的经验背景差异极大,复杂的人生经验在特定的语境中,个体审美具有极强的侧重性和选择性,产生独特的感受、理解和想像,以致“一百个《红楼梦》读者心目中有一百个林黛玉”,鉴赏《边城》的学生心目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想像中的最美的翠翠,较之视觉艺术形象,文学鉴赏的独到之处即在于此,审美的个性化也基于此。
  这里顺便提及鉴赏教学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即教学设计要谨慎使用视觉形象。尤其已经形成的影视形象,教学中最好不轻易出现,如果要使用则一定要慎、要精,在教学条件下尤其如此。否则,在很大程度上破坏文学鉴赏审美领悟的个别化。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评价学生对作品整体把握,特别是对艺术形象的感悟和文本价值独到的理解。鼓励学生个性化、创造性的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1《边城》的风格是牧歌,是田园诗话,是近乎“神性”的人性美,语文鉴赏教学必须充分调动学生通过语言的心理机制,才能完成审美领悟,形成独特的文学形象。
  这一堂《边城》对此处理得当,故事梗概之后,屏幕出现翠翠的侧影,像静物写生一般,很美。教师介绍说,“这就是翠翠,一个15岁的湘西少女,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内心。”之后完全依靠文本的语言魅力,教师的语言才能,唤起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唤起学生的丰富联想,很成功。
  (5)审美的自由状态——强调自由,而非约束
  黑格尔指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没有人的心灵自由状态,就没有美,就没有“令人解放”的幸福、飘逸的感觉。语言的多义性、象征性、隐喻性使语言获得丰富的生命力,理性与非理性交织,意识与潜意识混合,认识与联想互为条件,可以实现比天空更宽阔的心灵的自由想像。“言有尽而意无穷”表达的就是这种审美状态的自由自在。
  教学条件下培育审美的自由状态,一是教师的引领,二是教学评价的原则,鉴赏教学评价有相当的难度,重庆市有课程实验区提出:“在课程标准中有大量的感悟、体验、领悟、体味、揣摩、想像等行为动词,作为目标要求,难以掌握,教学中不好实施,评价检测的度主观性太大重庆市教科院.课程标准在重庆地区适应性研究成果专辑.14。”然而审美就是感性的,因此问题又回到起点,感性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是什么,教学评价的标准就是什么。
  在这一点上,教师可采用中性评价,没有对错之说。如在仔细聆听学生的见解之后,表示“我在这里谈谈我个人的一点看法,不是惟一的答案。”然后展开,这样可以形成课堂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保持审美所需的舒缓、自由的教学条件,这一点很重要。
  (6)审美的模糊性——强调非规范性而非“清晰”
  所谓模糊性,也称为含蓄性,文学语言往往具有内涵和外延难于精确诠释的语言性质,由此构成的境界,犹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前”黄良.审美力.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9.205,即“不可言传”的含蓄性。审美的复杂机制也需依靠语言的这种模糊性,依靠它的不确定性和非规范性。从心理学角度看,语言的模糊性非常符合人的心理的无意识作用和直觉的特点,语言这种模糊性本身就是美,甚至“无言之美”胜于有声之美,还可能模糊到“羚羊挂角,无迹可循”,其美奇妙如此。故而非理性的、情感的、价值的东西,鉴赏教学只能强调心领神会,避免追求清晰性、规范性,以免遏制审美的意境、激情、感悟和灵性。

  2教学风格、教学内容及教学延伸

  实现审美发展的鉴赏教学还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教学设计要体现教学风格与教学内容的一致性,二是需要教学具有延伸性。
  (1)教学风格与内容的一致性
  ①课堂氛围。《边城》鉴赏的教学风格处理难度较大,尤其公开课,其难度在于教学风格与内容要求一致。一般来说,公开课的教学设计比较重视“表现性目标”:热烈、活跃、教学的行为交往频繁,而《边城》是一副绝美的山水,和谐、圆融、静美、绿水迢迢、悠远、淳朴、至美。为此,教师选择了自始至终保持与内容一致的课堂风格,着意创设宁静、悠远的课堂氛围,引领学生通过领悟、感觉、赏心、神往,实现审美教学目标。
  ②板书、课件。这一堂课的板书很精当,题目、作者、主题词随机出现,整体简洁,同时教师十分注意学生内心活动的连贯性,不因板书有丝毫中断。课件的使用很恰当,出示的面都非常的美,出示的主题词很简洁,如“人性之美”,课件出示课文里描述翠翠内心的一组词串联而成:“薄薄的凄凉”、“神往而倾心”、“甜蜜而迷茫”、“憧憬而惆怅”、“明晰而陶醉”,将人性的爱的至美,点缀得入情入理,极其动人。
  ③背景音乐。这堂课的背景音乐使用于教师点题的衬托,选用竹笛曲,悠扬、婉转,似由湘西穿山渡水而来,有绕梁三日、不绝于缕之功,令人神往而倾心,余味无穷。
  教学风格与鉴赏内容的一致性是必需的,包括教师的语调、肢体语言、表情,不能与文本所要求的分离。尤其是在特定的场合,单纯追求教学的表现性目标,破坏二者的一致性,是教学的致命伤。
  (2)教学的延伸性
  有学者指出,审美领悟的心理机制是无意识的,只有当无意识达到一定量的时候,才有“悟”的发生。教育研究,2002.663~64所以,鉴赏课程的延伸是必需的,也就是鉴赏的基础在课堂之外,是教师对学生阅读的指导。目前高中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总量不够,直接影响着鉴赏的质量,甚至导致鉴赏的困难。从本次课堂学生经过讨论之后的回答问题看(本次大赛“借班教学”,非执教教师原班),学生的阅读积累与文本对话的距离还比较大。如有学生认为,自己是紧跟时代脚步的现代青年,而翠翠却是保守的、少文化的、旧时代的。这虽可以当作“一家之言”,但毕竟相去甚远。
  调查表明,高中学生对文学名著有着强烈的阅读愿望,然而他们的确生活在“远离经典”的“读图时代”语文建设.2004.526,因此,学生与经典名著之间的距离,学生的精神发育如何获得人类精神的滋养,形成健全的精神世界,学校的指导和引领显得尤为重要。
  这堂课的结束语里,教师将课程延伸至课外,“今天我给大家讲的只是《边城》这部小说的一枝、一节,《边城》的内容和思想还有更深刻的内涵,所以我希望大家下去能够通读《边城》全书,能够仔细去体味沈从文先生给我们展示的‘自然、健康和不悖人性的人生形式’”。这样恰到好处。
  鉴赏教学的延伸,要注意有度。笔者接触有的鉴赏教学课,延伸不着边际,例如一堂《红楼梦》节选课,教师就布置了《老子》《庄子》等七八部古典名著,这样的教学设计就缺乏依据。

  3语文教师的语言水平

  最后,要强调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水平,是鉴赏教学成败的关键之一。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语言是语文的灵魂,语言符号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领域而产生神奇的美感,因此语言对于文学审美具有非凡的意义。这一堂课教师展示了高水平的教学语言魅力,尤其充分动用了修辞的独特功能,排比、反复、对比、比喻、隐喻,并成功运用语音的抑扬、顿挫,一唱三叹,如歌如诗,加上简洁准确的手势、身体语言,将《边城》的主题传达得极为精彩,最后在最精彩处收住,结束教学。这里录入执教教师的点题和结束语,也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我认为,翠翠与大都市的少男少女相比较,大都市的少男少女由于物欲的迷惑,他们的情感更多地带有一种世俗的功利性。而翠翠的情感,却是那样的质朴、含蓄、纯真、执着,弥散着迷人的魅力,焕发着至纯、至真的人性魅力,就是常说的人性之美。”
  “物质生活发展到现在,我们还需不需要这种至纯至真的人性之美呢?需要!当我们有朝一日厌倦了都市的繁华、都市的庸俗、都市的自私、都市的物欲的时候,我们就会努力去追寻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此时悠悠的竹笛声起,婉转如诉如语)
  “六十年前,沈从文就是这样一个流浪在大都市的湘西汉子,在物欲横流的北京城,沈从文先生总是会满怀深情地追忆起湘西那一片充满着至纯至真的人性之美的精神家园。于是,他用满腔的爱,用自己的笔,给我们写下了这篇优美的小说——《边城》,并给我们塑造了翠翠,以及许许多多像翠翠一样淳朴、善良的人们,并以他们的人性光辉一次又一次地荡涤着城市人被污染的心灵,一遍又一遍地引领着我们读者,流连在边城的优美的——意境当中。”
  一曲终了,文已尽而意无穷,课堂里一片宁静,下课的铃声似乎没有被注意。毋须询问学生得到了什么,他们似乎可以获得一种无限性:对至纯至真的人性之美,神往而倾心,明晰而陶醉;也许对人性至美的向往,会成为他们的追求,因为也许他们通过翠翠认同了人性之美,认同了边城——永恒的人性光辉的所在。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边城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高中语文鉴赏课程与审美发展——以高中语文《边城》的教学设计为例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边城》备课资料
    边城 第二章
    边城  第三章
    边城 第四章
    边城 第五章
    边城 第六章
    边城 第六章2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创作风格
    沈从文《边城》赏析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乡下人视角
    沈从文的《边城》
    《边城》赏析
    “隐伏的悲痛”——《边城》内蕴新探
    《边城》教学反思
    《边城》《荷花淀》说课稿
    沈从文:《边城》赏析
    沈从文小说《边城》中人性美与风情美…
    沈从文的《边城》赏析
    沈从文的 《边城》赏析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文学理想与城乡…
    《边城》教案
    《边城》——沈从文的精神神庙
    沈从文《边城》 赏析
    重读《边城》:叙述的潜流
    来自《边城》的美——沈从文《边城》…
    行走边城山水间
    狐眼看文:梦幻的写作—《边城》赏析
    《边城》赏析
    对《边城》美的赏析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乡恋情结
    边城 第一章
    心中的沈从文
    《边城》说课稿
    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湘西的质朴美好
    洗尽铅华见真情--试探沈从文《边城…
    赏析<边城>中艺术与人性的回归美
    洗尽铅华见真情——试探沈从文《边城…
    赏析<边城>中艺术与人性的回归美
    小说《边城》赏析
    边城的赏析
    《边城》赏析
    <<边城>>赏析
    将凋零的爱与美——从《边城》看沈从…
    <<边城>> 赏析
    生存于一种环境——《祝福》《边城》…
    《边城》赏析
    情节淡化人物虚化环境诗化——沈从文…
    梦沉西湘——《边城》杂感
    《边 城》阅读指导
    为何美丽总是愁人的——《边城》“淡…
    赏析“边城”的“歌”
    毕业论文:关于对《边城》美的赏析
    《边城》:淳美的世界,忧郁的牧歌
    边城
    《边城》教学设计
    在现代性进程中城乡对立——《边城》…
    《边城》教学实录
    《边城》教学实录2
    《云南的歌会》教学实录
    语文下册教参——暗香浮动月黄昏 ——…
    《边城》教学实录
    《边城》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边城》教学实录
    《边城》(节选) 教学设计
    《边城》教学设计
    《边城》文本教学设计
    《边城》写景文字赏析
    公开课《边城》教学设计
    《边城》(教案)
    县级公开课《边城》教学设计
    以重庆市一堂高中语文《边城》的教学…
    《边城》(节选)教学设计
    《边城》教学设计
    边城翠翠外貌描写
    《边城》知识要点
    汪曾祺:读《边城》
    沈从文《边城》教学反思
    《边城》教学反思
    《边城》教学反思2
    沈从文《边城》教学反思
    《边城》教案
    边城(人教版高二必修)
    <<边城>>教案
    《边城》教案
    《边城》教案1
    《边城》教案3
    《边城》(节选)教学设计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