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现代 >> B >> 边城 >> 正文

 

以重庆市一堂高中语文《边城》的教学设计为例

赵石屏

 

    摘要:新课程标准将高中语文课程定位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并强调文学鉴赏对学生审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高中语文课《边城》的教学为例,试分析高中语文鉴赏教学与学生审美发展的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文本的审美价值以及《边城》所代表的人性美的现代意义。分析审美发展的特点,鉴赏教学如何遵循其规律,实现语文鉴赏的审美发展目标。

  关键词:鉴赏教学;高中语文课程;审美发展;人性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把“文学鉴赏”提高到1949年之后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对审美发展,强调文学课程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重新赋予高中语文新课程发展学生现代人文精神和审美情怀的使命。

 

  新课程标准指出:“文学艺术的鉴赏是重要的审美活动,未来社会更加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充分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其中有几个重要理念值得强调,一是语文课程要提供学生情感发展的优秀文本,二是教学条件下学生获得审美发展的规律和途径。为此,笔者通过一堂高中语文《边城》的鉴赏教学,探讨高中语文鉴赏教学的理论背景、审美发展规律和特质,展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原则的教学途径,兼评《边城》的教学设计与教学。

 

  笔者选评的这一堂课系获得重庆市“重点高中2004年讲课大赛”一等奖的《边城》教学课杨桦(重庆市第八中学)教学设计并执教,获重庆市重点高中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一等奖。,执教教师以其对沈从文“湘西世界”的独到理解,对人性之美的准确诠释,对古朴的人生形式由衷的赞赏,引领学生去到边城——弥散着迷人的“美”的意境之中,领悟人性光辉,追寻在现代都市中丢失的精神家园。深刻的文学见解,精致的教学设计,传达了高中语文鉴赏教学的宗旨,创设出语文鉴赏教学的独特意境,展示了语文教师独具的人文涵养和语言魅力。

  一、语文鉴赏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1人文主义与语文课程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是人类精神发育的两大支柱。“人文主义”一词,源自西方。它是西方哲学在两千多年探索一些不可解问题的过程中,培育起来的一种精神,包含人性、超越性等,主要精神就是尊重人,尤其尊重人作为一种精神存在的价值。现代人文精神把人看作宇宙间最高价值来尊重,肯定每个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价值和意义,强调人在这个世界上人生价值的体现,最重要的是人除了在自然界生存的自然规律之外,还是精神性的存在。

 

  有学者指出,人是精神性的存在,要求教育帮助人超越其生物性存在,形成内在的精神价值导向,明确人的生存与生活的意义所在,使人从现实的物质利益及功利主义价值观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工具化的存在状态中解放出来。叶朗.人的存在方式与教育的乌托邦品质.高等教育研究,2004.4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教育体系,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人文学科是要设立一种理想人格的目标和典范,引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去追求人的完美化。

 

  在20世纪的大半时间里,哲学文化领域中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思潮的争论,始终没有停止,迄今也没有停止。我国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也仍在继续之中。人文性着眼于文化功能、精神培育,文学鉴赏的功能属于人文性范畴。

 

  目前世界各国高中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强调课程目标超越教育的工具化倾向。对本次课程改革,有学者指出:“新课程的文化精神的根本点之一,在于建立科学人文性课程文化观。新课程标准要求课程的价值取向指向人的本质力量,课程设计能够包含更为丰富的文化要义和人类的理想、情感。”靳玉乐.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文化转向.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33因此,人文主义成为新课程的两大支柱之一,是时代的必然,也是课程发展的必然。

 

 2现代性、人性与语文课程

  《边城》的现代意义极为深刻。沈从文先生用笔写下边城、翠翠以及许许多多善良纯朴的人们,以他们的人性光辉荡涤着城市人被污染的心灵,引领着人们流连在边城优美的意境当中。这是《边城》的核心意义所在,那就是:科学主义给人类带来丰厚的物质满足的同时,人类却发现因此丢失了极其宝贵的、自己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这正是现当代哲学、文化、教育、政治面临的难题,即解决现代性与人性的冲突问题。而现代性与人性的冲突问题,是真正的哲学问题。

 

  现代工业文明的一切成果都是理性思维的产物,与此相对,非理性的主要目标是某种精神的、神圣的东西。人文精神就是一种非理性的人类精神,它区别于理性的、工具的价值取向。因此,语文课程的鉴赏教学目标的设置,同样是真正的哲学问题,它必须面对文化哲学的基本问题:科学与人文、现代与传统、“工具”与人性、理性与非理性、价值与功利、经典化与世俗化,都需要在教学设计中予以具体的诠释和传达,其难度之大不言而喻。

 

  工具理性在教育领域的取向体现为学校必须重视对学历的追求,应试情景全面控制着高中语文教育。在这种不可替代的应试情景下,语文鉴赏似乎显得比较“奢华”,但是这种“奢华”又如此的重要和迫切。新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意义也在于此。《边城》的教学,可以充分实现引领学生“品味语言,感受艺术美,涵养心灵,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提升审美境界”。

 

  事实上,《边城》的整个教学过程也证明了这一点:高中语文鉴赏教学完全可以实现审美发展的课程目标,当代高中学生急需人文的精神营养,急需来自学校的精神抚育,他们对人性的美的认同程度,比成人高得多,因为他们与人性更接近,他们青春的生命更渴望美。《边城》的深刻就在于此,作为文本的意义也在于此。

 

  (1)《边城》的人文价值

 

  在人类发展史上,文学与人性的关系甚为密切,“文学即人学”。文学是人类经验生活、精神世界的反映,是人生的语言化,是人性的全面探索,展示人性的美,张扬人性的美,具有极高的人文教育价值。

 

  沈从文是现代“人性文学”大师,作品以“湘西文学”为代表,而《边城》则是沈从文“湘西世界”的典型。“湘西世界”以人性、人生形式基本元素为主要内涵,并以“湘西世界”与现代都市文明病的对照,寄托着作者对人性之美、自然之美的无限深情和向往。“边城”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同时是一个时间概念、文化概念。

 

  “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汪曾琪.读《边城》.文学评论.。沈从文对都市社会的腐朽生活、“庸俗、小气、自私、市侩”深恶痛绝,对故乡的淳朴民风十分怀念。他执著于对人性的探索,投入了全部深情和爱。他在《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说到: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汪曾琪.读《边城》.文学评论.

 

  为此,沈从文正面提取了未被现代文明浸润扭曲的人生形式,这种人生形式的极致,近乎“神性”,这就是“爱”与“美”的结合。汪曾琪.读《边城》.文学评论.《边城》主人公翠翠是沈从文的“理想人物”,是他崇拜的爱神和美神。为了表现这种“人性的极致”,作者以极富浪漫的诗情意,制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意境,他的理想人物身上,闪耀着一种神性的光辉,体现着人性中原本就存在的、未被现代文明侵蚀和扭曲的庄严、健康、美丽和虔诚。汪曾琪.读《边城》.文学评论.

 

  《边城》不仅是沈从文的人生理想,而且也是他的文学理想。《边城》里不仅有他崇拜的代表着自然人性的理想人物,还有他追求的代表着自然天性的理想文体。因此,在人物性格的描写上,《边城》达到了至朴至善的地步,沈从文的笔墨对那种不曾异化的、有着充分自由的原始生命形式倾注着无限的深情。沈从文努力使文学让人获得“真美感觉之外,还有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并且“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启发,对人生或生命能作更深一层的理解。”把人性“解释得比任何人皆庄严些与透入些!”汪曾琪.读《边城》.文学评论.因此,《边城》的人文内涵深刻而丰富。

 

  (2)《边城》的审美价值

 

  沈从文作品具有的高度的审美价值,散文的笔法和诗歌的意境,现实与梦幻,人生和自然,水乳交融地掺和在一起,意境美,语言美,人物美,景致美。

 

  首先,边城具有从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趋向,以一种和谐、圆融、静美的美学理想,牧歌田园诗的风格,抒情性手法的运用,展示着悠长、舒缓、优美的人生方式。《边城》的意境舒缓而优美,如翠翠的梦,就如极美的电影慢镜头:“翠翠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飞窜过悬崖半腰。”

 

  其次,有学者指出,“《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最好的语言,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汪曾琪.读《边城》.文学评论.

 

  第三,人物美。《边城》对主人公翠翠赋予自然的美:“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事情。”生动展现翠翠自然的活力与印记。

 

  《边城》的景致描写也极美:“潭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有小小的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游来游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的颜色,逼人眼目。”无处不美,美不胜收。

 

  沈从文执著于文学的独立价值,他用自己的智慧、对人生的挚爱、一生的磨难,供奉着“人性”,供奉着“美”,昭示着后人不断追寻在现代文明中丢失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的精神家园。《边城》入围高中语文课程文本,标志着“人性”被课程理论承认,对健康的、人性的、美的追求,已经提到课程目标的高度。

 

  因为上述原因,《边城》具有了语文文本的经典性,《边城》以其经典性入选课程的意义还在于:在文化世俗化、阅读影视化条件下长大的当代青少年,经典文本完全可以被他们认同、接纳、内化,他们与经典文本对话的愿望非常强烈,原因很简单,审美是青少年的需要。

 

  总之,文本是美的,才能促进学生的审美发展。据此,《边城》符合所有的条件:“人文的”“丰富的”“健康的”,更重要的,是非常“美”的。《边城》在当代重新脱颖而出,无疑是因为它的“美”,淳朴的美,缠绵的美,苍翠的美,含蓄的美,卷的美,语言的美,意境的美,回旋往复,余音绕梁,成为审美发展的教学珍品。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边城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以重庆市一堂高中语文《边城》的教学设计为例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边城》备课资料
    边城 第二章
    边城  第三章
    边城 第四章
    边城 第五章
    边城 第六章
    边城 第六章2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创作风格
    沈从文《边城》赏析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乡下人视角
    沈从文的《边城》
    《边城》赏析
    “隐伏的悲痛”——《边城》内蕴新探
    《边城》教学反思
    《边城》《荷花淀》说课稿
    沈从文:《边城》赏析
    沈从文小说《边城》中人性美与风情美…
    沈从文的《边城》赏析
    沈从文的 《边城》赏析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文学理想与城乡…
    《边城》教案
    《边城》——沈从文的精神神庙
    沈从文《边城》 赏析
    重读《边城》:叙述的潜流
    来自《边城》的美——沈从文《边城》…
    行走边城山水间
    狐眼看文:梦幻的写作—《边城》赏析
    《边城》赏析
    对《边城》美的赏析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乡恋情结
    边城 第一章
    心中的沈从文
    《边城》说课稿
    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湘西的质朴美好
    洗尽铅华见真情--试探沈从文《边城…
    赏析<边城>中艺术与人性的回归美
    洗尽铅华见真情——试探沈从文《边城…
    赏析<边城>中艺术与人性的回归美
    小说《边城》赏析
    边城的赏析
    《边城》赏析
    <<边城>>赏析
    将凋零的爱与美——从《边城》看沈从…
    <<边城>> 赏析
    生存于一种环境——《祝福》《边城》…
    《边城》赏析
    情节淡化人物虚化环境诗化——沈从文…
    梦沉西湘——《边城》杂感
    《边 城》阅读指导
    为何美丽总是愁人的——《边城》“淡…
    赏析“边城”的“歌”
    毕业论文:关于对《边城》美的赏析
    《边城》:淳美的世界,忧郁的牧歌
    边城
    《边城》教学设计
    在现代性进程中城乡对立——《边城》…
    《边城》教学实录
    《边城》教学实录2
    《云南的歌会》教学实录
    语文下册教参——暗香浮动月黄昏 ——…
    《边城》教学实录
    《边城》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边城》教学实录
    《边城》(节选) 教学设计
    《边城》教学设计
    《边城》文本教学设计
    《边城》写景文字赏析
    公开课《边城》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鉴赏课程与审美发展——以高…
    《边城》(教案)
    县级公开课《边城》教学设计
    《边城》(节选)教学设计
    《边城》教学设计
    边城翠翠外貌描写
    《边城》知识要点
    汪曾祺:读《边城》
    沈从文《边城》教学反思
    《边城》教学反思
    《边城》教学反思2
    沈从文《边城》教学反思
    《边城》教案
    边城(人教版高二必修)
    <<边城>>教案
    《边城》教案
    《边城》教案1
    《边城》教案3
    《边城》(节选)教学设计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