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整理:卢佐兴
学小说,最有意思了。我完全把它当成了一个与学生分享体会与收获的课,上得轻松,学得有味。这篇课文很长,准备用两至三节课来上,一切看学生的情况,学生想得越丰富就上多一点。今天上第一课时,在讲述一点背景的情况后,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最后把情节梳理了一下。下面我把实录记在下面。
第一课时 关键词:背景与情节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水浒》的节选《智取生辰纲》。你们已读过两遍,知道这篇文章是主要是围绕哪一个人写的吗?
生:(齐)杨志。
师:是的,讲的正是杨志的故事。杨志是个什么人呢?在《水浒》前面的回目里写道他是“三代将门之后”。他的愿望是“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刀一枪,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但是这个人运气不好。先是失了“花石纲”,要筹钱还别人,就去卖祖传的宝刀,《水浒传》电视剧里专门拍了一集《杨志卖刀》,演得很精彩。在卖刀时遇到了一个无奈牛二,他在盛怒之下杀死了泼皮牛二。被官府抓住,判了他一个充军。在充军之地,由于一身武功得到梁中书,也就是当朝宰相蔡京的赏识,收在门下,听他使唤,后来把押运生辰纲这一重要的任务交托给他。他刚开始是百般推托,但推不掉,只得去押运,这生辰纲是怎么劫走的,相信同学们已经很清楚了。本文之后,文中的老都管陷害杨志,说是杨志与一伙歹徒合伙把生辰纲劫走了。这下子可好,到处都贴满了抓捕杨志的公安部A级通辑令。杨志回去到梁中书那里去吧,不行,既就清楚,又对不起赏识自己的人,那怎么办呢?
生:上梁山。
师:完全是逼上去的。林冲也是一样。我刚才看了同学们的书,好像没什么记录,你们知道老师是怎么学这篇课文的吗?我先是不借助注释读了一遍,不行,方言很多,读不通,心越读越烦,第二遍,我吸取了教训,借助注释,一句一句地弄懂,大家可以看我的书(我把书面翻开展示给学生,上面有我做的很多红色的笔记)我把凡是我遇到不懂的词语,有注释地搬上去,没有注释地自己推测,这样一下来,我感到心情舒坦多了,我读得很顺利,也渐渐地抵达了这篇课文的核心。下面,请同学们用十五分钟的时间把课文像老师一样梳理一遍,把凡是不懂的词语打上记号,有注释地搬上去,没有注释同桌相互推敲,再有不懂的,咱们一起来讨论。
(学生看书,圈面,推敲,用时15分钟)
(接下来师生一起交流不懂的词语。学生提到的词语有“这厮不值得便骂人”中的“不值得”,“两个虞侯在老都管面前絮絮聒聒地搬口”中的“絮絮聒聒”,“奶公”是什么人?“只做走来饶他酒吃”中的“饶”等。师生一起讨论,解答了疑问。)
师:既然没有了,那咱们接下来就完成一件事,哪位同学关上书,把本文的故事大致地讲一下。
一生讲,师生讨论写下了一个情节的板书,如下:
杨志押送生辰纲→杨志改变运送时间→众军汉不满→两个虞侯和老都管不满→行到黄泥冈上军汉休息遭到杨志狠打→遇到一伙贩枣子的客商→卖酒人出场→众军汉想买酒喝,杨志不允→贩枣子的人买酒喝→下药→卖酒人离开→众军汉买酒,喝酒→众军汉倒地→吴用等劫走生辰纲
(下课铃响)
师:今天的课上得很认真,很专心,我很满意大家的学习状态。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今天老师布置两个思考作业,请大家务必加以思考。第一,题目“智取生辰纲”的“智”字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第二,这篇小说在设计情节有什么巧妙之处?记来了吗?(生齐说记下来了)下课!
第二课时 关键词:标题、情节之妙
(这是本课的第二课时,主要目标放在与学生一起讨论标题中的一个“智”字,讨论情节设计的妙处。)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智取生辰纲》这篇课文,昨天布置了两个思考题,咱们今天就一起来群策群力,贡献智慧,把这两个问题弄懂。我们先来谈一谈标题。是谁“智取生辰纲”啊?
生:吴用。
生:梁山好汉,以吴用为首的七个人。
师:到底几个人?
生:八个人,还有装做卖酒的白胜。
师:对的,都要算起来,他们是一伙的。一共八个人。那么梁山好汉们“智取生辰纲”中有哪些智慧之处呢?
生:他们劫取生辰纲选择的时间很好,正是杨志和军汉们充满了矛盾,天气又热,人又疲劳的时候。
师:你的意思是说选择了“恰当的时间”,(板书此句)而且老师认为地点的选择也是很恰当的,(板书“恰当的地点”)这个地点就是黄泥冈上的树林子里,是在炎热的旅途中的一处难得的荫凉之处,可以说吴用是料定了杨志他们是要在这里歇脚的。天热就渴望凉快,在当时的路途中什么地方最凉快呢?当然就是树林子里,所以这些人装成贩枣人早就守候在这里了。这不能不说是智慧的预习啊。还有呢?
生:在吃第二桶酒的时候,一个先来舀一瓢酒往树林子里跑了,白胜去追,第二个人又来舀酒,白胜把第二个人的瓢舀起的酒倒回去了,酒就下进去了。白胜没有追远,而是恰巧逮住了第二个像贪便宜的人。这是一种智慧。
师:是的,很智慧。为什么要两个人来舀酒呢?一个人舀行不行?
生:不行。舀第一瓢酒的人到树林子里去喝,是让杨志的手下人明白这个酒没有问题,众军汉才敢买第二桶酒。而第二个人舀酒实际上是下药,白胜把这瓢酒倒回去,正好完成了下药的过程。一个人舀不足以迷惑杨志和他的手下人。
师:你分析得很好。这个唱双簧的下药方式真是毫不露破绽。(板书:下药的方式巧妙。)很好,继续发现。
生:白胜故意不卖酒给军汉们,吊他们的胃口,这也是智慧的表现。
师:越是不卖给他们,他们就越想买酒。白胜把假戏做得很真。
生:白胜后来饶了众军汉半贯钱,有生意人的斤斤计较,十足的一个生意人的样子。
师:是的,让大家完全相信他是生意人,而与这八个人不是一伙的,大家才敢买他的酒,喝他的酒。还有发现呢?
生:我觉得吴用很会揣摩这些人的心理。他们派一个人躲在树林里故意引起杨志的注意,就是让杨志接近他们,也为他们出场买酒作铺垫。他们买酒其实就是为众军汉作示范,说明这个酒没有问题,而且后面还充好人,送枣子给军汉们下酒。这些都是揣摩了杨志和他的手下人的心理,让他们放松警惕。
师:假戏做得很真。(板书:揣摩心理准确,躲人影、作示范、充好人)还有发现吗?
生:吴用这些人装作卖枣子的客商,打着赤膊,装扮得很像,让杨志放松警惕。而且他们用的是小推车,正好便于他们把劫来的生辰纲运下山去。
师:是啊。装扮成读书人是不行的,因为大热天的读书人是不可能上到这个山上来的,这就会引起杨志的注意了;道具也是巧妙安排的,没有车,生辰纲就很难运下去了。(板书:装作贩枣客商,车正好用来运生辰纲)还有发现吗?
生:我觉得当杨志发现树林子里有人影赶过去时,吴用他们“颠倒问”,故意反过来问杨志是不是歹人,这就让杨志放松了警惕,还有后面像江湖人一样,很豪爽地把自己的枣子给众军汉信下酒,这也让杨志放松了警惕。
师:你这个分析很精彩。(板书:颠倒问,装豪爽)假戏只有做得真,才会不引起人家的怀疑。还有吗?
生:我觉得有一个地方怪怪的?
师:什么地方?
生:就是白胜卖酒不带瓢。
师:(一惊)同学们想一想,白胜为什么卖酒不带瓢呢?这里面有没有智慧之处?
(学生一时思考不出)
师:同学们看瓢是从哪里来的?
生:我明白了。瓢是从吴用他们手中拿来的,正是因为白胜没有瓢,瓢是吴用的,正好便于他们往酒里下药。
师:有道理,仅仅这样吗?
生:还有。这也正像白胜自己说的一样,他要把酒挑到冈下的村子里去卖,说明他根本就不是要把酒卖给山上的这些人吃的,要不然他就要带瓢上来了。这就更让杨志的手下人相信这些酒是好酒。
师:这是更为巧妙的设计。(板书:白胜卖酒不带瓢。)
师:同学们的发现很丰富也很巧妙。我们从整个过程来看,还会发现吴用这些好汉们,分工协作,把假戏做得很真。设计的这个大计谋确实很有智慧,但是我要跟同学们说的,一个计谋要成功,不仅是计定得好,还要把戏做得真,做得真就像靠细节了,只有细节做得像才会不露破绽,让人确信。刚才咱们就是从这些小小细节的安排上看到了吴用计谋的智慧之处,那么用“智取生辰纲”来作题目就非常符合内容的要义了。
师:接下来,咱们来交流一下你对小说情节的设计是怎么看的?认为有没有巧妙之处?在交流之前,请大家为本文大致地分一个段落。
生:分成两部分,分到第2自然段的后面。
师:有没有理由?
生:前面写杨志和手下人的矛盾,后面写他们走上黄泥冈,生辰纲被劫走的过程。
生:我不同意。我认为分到第4自然段的后面,因为1到4自然段都是在写杨志和手下的矛盾,而5到后面的段落才写到骗局。
师:看来有两种意见。同学们同意哪一种呢?
(学生一时陷入两难境地。)
师:我觉得这两种意见都有道理,但我更倾向于第一种意见。为什么呢?因为从时间记叙上看,1到2自然段写矛盾,而3到4自然段是矛盾已经激化了,而且从时间上看,1到2自然段是写14、15天前的押送过程,而从第3自然段开始是他们进入黄泥冈,生辰纲被劫的过程。赞成第二种意见的也可以保持你们的观点。咱们再深入一下,前面这1、2两个自然段可不可以删去不写呢?
生:不行。这是写杨志和手下人的矛盾,因为这人矛盾才导致了后面生辰纲被劫的局面。这样写是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下铺垫。
师:对,矛盾越深,手下人就不会听从杨志的,杨志就没有威信了,所以后面到黄泥冈子上休息时,这些人都不听他的使唤了,只管自己休息了。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如果这些人都听杨志的,生辰纲会劫走吗?
生:可能性不大。
师:你用词很准确。是的,只能说可能性不大,智取是不费一刀一枪,而明抢显然要费力得多,况且杨志是三代将门之后,身怀一身武功,这些人怎么可能轻易劫走呢?所以,这前面写矛盾确实是一个巧妙的而且很重要的铺垫。(板书:铺垫巧妙)这个情节的设计还有什么妙处呢?
(生一时无人响应)
师:你们知道这篇文章的围绕谁来的写的?
生:(齐)杨志。
师:也就是说是从杨志的角度来写的。那如何我们换作是从吴用们的角度来写如何呢?也就是本文主要记叙吴用们怎样得到消息,怎样策划,怎样准备,怎样设局,怎样安排,怎样劫走。大家可以比较这两种不同的叙事角度有什么不同。
生:如果从吴用们的角度来写就没有味道了,因为我们读者一读就知道下面会发生什么事情了,一点悬念也没有。
生:从杨志的角度写,如果不读最后一段,连怎样把药下去的都让读者不知道,智慧用到家了。
师:是啊,换作吴用的角度就没有课文这样能带给读者意料之外的感受了。看来情节的设计也要吊一吊读者的胃口。(板书:叙述角度巧妙)
师:刚才大家说这篇文章是主人公是杨志,那么你觉得杨志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这就是今天晚上回去我们思考的问题。今天我们的探讨很深入,也很有味道。越来越感觉到上课充满趣味了,与你们分享思维的成果真好!下课!
第三课时 关键词:人物、疑问
(这是上这篇课文的第三课时,主要目标是和学生一起讨论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揣摩人物的性格,剩下的时间和同学们各自讨论一下各自的疑问。)
师:同学们好!今天还是学习《智取生辰纲》,因为这是一篇小说,而小说表现社会生活又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为主要手段。所以我们得来研究一下文中的主要人物的性格。你们知道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吗?
生:(齐)杨志。
师:是的。《水浒》的结构就是这样安排的,“先分后合”(板书此词),开头是先写“高俅发迹”,写官府,这是有用意的,写封建统治阶段的内部,写他们的腐朽,堡垒都是先从内部攻破的,《水浒》的大主题是“官逼民反”,所以先把官府的情况写出来,写他们的怎样剥削和欺压的。然后写梁山好汉们,采用的是“先分后合”的写法,先分为介绍他们逼上梁山的经过,然后他们齐聚梁山之后就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写了。那同学们再看一看文章,看小说刻画杨志的主要手段是什么?
(学生翻书沉思一会)
生:语言写得比较多,还有动作描写也很多。
生:也有心理描写。
师:(板书:语言、动作)有心理描写吗?那你把这句找出来跟大家读一读。
生:第145面第6行,杨志寻思道:俺在远远处望这厮们都买他的酒吃了;那桶里当面也见吃了半瓢,想是好的。打了他们半日,胡乱容他买碗吃罢。
师:对,确实是心理描写,像这样的描写在文中还有吗?
(生找不出来了。)
师:那也就是说刻画的主要手段还是语言和动作,是不是这样?(生齐说“是”)心理是相当少的。这也是中国古典小说与现代小说的主要区别,古典小说很少写心理,主要是让人物在场景中说话、做事,他这样说、这样做的心理因素是要靠我们去分析的,但是现代小说就不一样了,像鲁迅的《狂人日记》主要就是写这个狂人的心理。这就是古典小说与现代主说在人物描写上的主要区别。这里只跟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大家以后看书时可以好好地加以体会。既然我们明确了刻画杨志的主要手段是语言和动作,那咱们就进去到文章中去找一找,看这些语言或动作的描写,表现了杨志怎样的性格。大家先思考一会,然后咱们再交流。
(生看书思考。)
师:咱们来交流一下,说的时候要指出地方,带着同学们一起思考。谁先来?
生:第142面,第7段的结尾,杨志道:“你理会得甚么!到来只顾吃嘴!全不晓得路途上的勾当艰难!多少好汉被蒙汗药麻翻了!”这里看出杨志很谨慎。
师:你这个头开得很好。这是什么描写?
生:语言描写。
师:这个语言是在提醒手下人不要随便买陌生人的酒,杨志是很小心谨慎的。同样是体现这一性格的在文中还有描写吗?
生:第140面第5自然段写杨志发现松林里躲着一个人时,就赶紧赶过去盘问。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是非常小心谨慎,一点也不敢疏忽。
师:补充得很好。杨志就是这样一个路小心谨慎地行走过来的,这是他性格中的重要一点。他还有没有其它性格呢?
生:他很粗鲁。第136面倒数第三行,他骂两个虞侯时说:“你这般说话,却似放屁。”
生:不仅骂两个虞侯,还大骂他的手下。第137面结尾写的。杨志大骂道:“你们省得甚么!”
生:还有,还有。他不断地拿藤条打手下人,在黄泥冈上当这些人走不动时,他拿起藤条就打,这个倒下,打这个,那个倒下,又去打那个。他不体恤手下。
师:骂和打,一方面是语言,一方面是动作,都呈现出杨志这个人物的粗暴蛮横的性格。杨志性格还没有其他方面呢?
生:杨志在路途上不断地抽打手下,催他们赶路,这说明他很急躁。
师:是很急躁,想快点把凶险的生辰纲送到领赏升官去。
生:我是从整体上看的,他一路上小心谨慎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他很有责任感。
师:“责任感”?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我觉得他这样做是急功近利的表现。他之所以这样尽职,是因为他想把生辰纲顺利送到,想快点到达自己升官发财的梦想。
师:你这个意见好像更切近杨志的心理一些。因为杨志一直就有“封妻荫子”的梦想,现在受梁中书的安排押送,顺利完成任务就更能受到梁中书的赏识,去实现他的梦想。还有其他方面吗?关于杨志的性格。
(生一时思考不出。)
师:同学们可以看一看第一自然里,老师念几句给你们听。“自离了这北京五七日,端的只是起五更,趁早凉便行,日中热时便歇。五七日后,人家渐少,行客又稀,一站站都是山路。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大家看一看,杨志为什么要改变行路的时间呢?
生:前段时间走的是大路,歹徒少,所以早凉可行。但现在走的是山路,有强盗,早凉时不敢走,热的时候走,遇到强盗的机遇少一些。
师:嗯,强盗们也是怕热的,他们也要休息。杨志改变时间也大概是想出强盗们的意料之外吧。
生:热的时候视野阳光强烈,视野最清楚,最容易发现歹徒。(生笑)
师:不能说没有道理。从杨志把押送的时间改变来看,体现他什么性格呢?
生:头脑精明。
生:精明能干。
师:(板书:精明能干)这一性格在文中还有体现吗?
生:有。不允许手下人买酒喝,看到松林中有人就去盘问。
师:还有等贩枣子的人喝酒没事之后,才允许他的手下人喝酒。这都是精明能干的表现,其实一路上来,杨志都是分外小心,一点也不敢大意的。他是处处在意,时时小心,巧妙安排,但是押送生辰纲的任务还是失败了,这说明了什么?
生:他这聪明能干但还是失败,反过来说明吴用他们更聪明。
师:对的。反衬法。杨志何等精明之人啊,却还是被吴用劫走生辰纲,这不是衬托出了梁山英雄们的大智大勇吗?这也是小说的主题之一。那么,大家看一看,杨志的性格与他的失败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生:有联系。正是因为杨志粗暴的性格,导致了他和手下人的不和,也为后面大家不听他的话埋下了伏笔。
师:很好。假若杨志体恤手下,关心他们的身体,不这样急功近利,后面听他的话,或许就不会导致失败的命运了。看来,“性格决定成败啊!”同学们,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进和退,前和后与我们的性格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呢?我觉得这个问题也是我们从杨志身上得到启示需要引起我们反思的,是不是我们个人性格上的弱点决定了我们的高度呢?
(学生陷入了沉思。)
师:杨志虽精明,但终导致失败,这不能不说是体现了梁山英雄们的大智大勇。而杨志导致失败也与他的性格密切相关。性格决定命运,性格决定成败,说得是多有道理啊。好,咱们对人物性格的讨论就到这里。下面咱们看学这篇课文大家还有什么疑问,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下。
生:老师,昨天肖潇提到一个问题我们还没有讨论呢!
(这时候,老师想起肖潇昨天提到白胜唱的那首歌谣在这篇文章中有什么作用的问题。)
师:白胜唱的山歌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一起来研讨一下。
生:我认为唱这首山歌,是为了把他的卖酒人的身份装得像一点。
师:就像一个地道的山里人,而不能让人怀疑他是歹徒。
生:从这首歌的内容看,“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突出了主题,因为有官府的剥削,才有农民的艰苦,才会有反抗。
师:这个发现很有价值,官逼民才反。这首歌看出人民对官府的不满。还有发现吗?
生:我觉得他用唱歌的这个方式是一个智慧,目的就是引起杨志的注意。
师:嗯,如果杨志和手下人不注意他,他默默无声地走过去,就没有下面的戏了。
生:只能让人觉得他是卖酒的,而不能让他怀疑他是强盗。
师:嗯,装得越像,越不引人怀疑。
生:我觉得这首歌唱的前两句唱出了一种炎热,让这些军汉们一听内心就会觉得更热。
师:来一首歌为炎热的环境添一把火,大家更想喝酒了。还有吗?
生:我认为白胜唱歌是想给同伙吴用他们报信。
师:很独到的想法。就是跟吴用打招呼说:喂,我来了,我们准备好了没有?(生笑)
师:大家的发现真丰富,很有味道。在语文课上和你们一起分享你们的智慧,我觉得非常快乐,希望我们今后的语文课天天像这样既快乐又充实,好不好?
生:好!
师:今天回家作业就是把本课的《精析精练》做好,做之前,先不要看书,不要看答案,独立完成,然后再去看书,与答案对照,发现自己的疑问,再改正这些疑问,你们的做题能力一定会提升。好,本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周三我们看电影(《水浒》连续剧节选),来比较一下看小说与电影有什么不同之处。
【教后反思】
这一课算是上得比较舒展、比较会心的一节课。我说它舒展,是因为没有刻意地去追求什么进度,追求所谓的“效率”,就像某些公开课一样,我们看到的不是学生活动的深刻与深入感受,而是老师的设计。我这三堂课来学习一篇课文,当行则行,当止即止,每课时内容集中,讨论一两个问题,力求学生对问题研讨更深入一些。诸君看,第一课时就学生看小说,扫清一些字词上的障碍,然后把情节复述一下,关键处点拨一下,一节课就过去了。有了第一课时的铺垫,第二课时再深入一下,从细节处来观照标题的艺术性,然后审视情节安排的巧妙之处。第三课时,再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来品味人物性格,剩下的时间学生有什么疑问一起来讨论。从实录可以看到,学习内容少,但是学得深入,学得扎实,讨论相当充分,而且有深度。
我说它上得会心,也是有理由的,因为出现了一些无法预约的精彩。如第二课时讨论标题中的“智”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一问题时,我们研究后深化到,“细节决定成败”,计谋好还得从细节上做得天衣无缝。第三课时,研究人物性格后,发现人物的性格与他的失败竟然有如此紧密的联系,于是得到“性格决定成败”“性格决定命运”的感悟。这都是备课中没有备到的内容,但是通过课,通过引导学生的去发现,就出现了这么多美妙而会心的内容。
上完这一节课,我想对我自己最大的提升就是课不能仅仅去追求什么“设计”的精巧,而要有脚踏实地学习内容的展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展示他们的才情与智慧。学得透彻、学得舒心就是最美好的学习境界了。(卢佐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