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Z >> 智取生辰纲 >> 正文

 

《智取生辰纲》课堂实录

                 徐中华

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倚天屠龙记》知道吧?

生(乱纷纷):知道。

师:看过电视或者书的举手。

一眼看去,学生全部举手了。

师:话说张无忌带了众人下得山来,碰到一个小姑娘佩带着倚天剑,那个女子叫(学生答:“赵敏!”),于是张无忌带了众人去到赵敏的绿柳山庄,那山庄园中山石古拙,溪池清澈,花卉不多,却甚是雅致。 水阁中已安排了两桌酒席。赵敏请张无忌等入座,自己先斟了一大杯酒,一口干了,说道:“这是18年陈酒,各位请尝尝酒味如何?”杨逍等处处小心,细看酒壶、酒杯均无异状,赵小姐又喝了第一杯酒,便去了疑忌之心,放怀饮食。水阁四周池中种着七八株水仙一般的花卉,似水仙而大,花作白色,香气优雅。群豪临 清芬、饮美酒,和风送香,甚是畅快 ……酒过数巡,赵敏酒到杯干,极是豪迈,每一道菜上来,她总是抢先挟一筷吃了,……张无忌道:“赵姑娘, 在下想要请问,姑娘这柄倚天剑从何处得来?”赵敏微微一笑,解下腰间倚天剑,放在桌上,……说道:“小妹不胜酒力,再饮恐有失仪,现下说话已不知轻重了。我进去换一件衣服,片刻即回,诸位请各自便,不必客气。”说着站起身来,学着男子模样,团团一揖,走出水阁,穿花拂柳的去了。那柄倚天剑仍平放桌上,并不取去。侍候的家丁继续不断送上菜肴。群豪便不再食,等了良久,不见赵敏回转。周颠道:“她把宝剑留在这里,倒放心咱们。”说着便拿起剑来,托在手中,突然“噫”的一声,说道:“怎地这般轻?”抓住剑柄抽了出来,剑一出鞘,群豪一齐站起身,无不惊得。这哪里是断金切玉、锋锐绝伦的倚天宝剑?竟是一把木制的长剑。各人随即闻到一股淡淡的香气,但见剑刃色作淡黄,竟是檀香木所制。    周颠一时不知所措,将木剑又还入剑鞘,……当下各人出了水阁,回到大厅,命家丁通报小姐,说多谢盛宴,便此告辞。赵敏匆匆出来,直送出庄来。 群豪抱拳而别,一言不发的纵马疾驰,眼见离绿柳山庄已远,四下里一片平野,更无旁人。周颠大声说道:“这位赵大小姐未必安着甚么坏心眼儿,她拿一柄木剑跟教主开个玩笑,那是女孩儿家胡闹,当得甚么真?杨左使,这一次你可走了眼啦!”杨逍沉吟道:“到底是甚么道理,我也说不上来,只是觉得不对劲。”周颠笑道:“大名鼎鼎的杨左使在光明顶一战之后,变成了惊弓之……啊哟!”身子一晃,倒撞下马。……

师:张无忌怎么中的毒?

生:园子里的荷花香加上檀香木的香就是巨毒。

师(板书:荷花+檀香木=巨毒):荷花香本是没毒的,檀香木香也是没毒的,但两者相加就变成了巨毒。这个结构与我们书里哪一篇小说比较相象?

生(开始猜了几个,然后有人举手):《智取生辰纲》。

师:我们写一个类似的等式    +    =     

生:枣子+蒙汗药=巨毒

师:不对吧,上面两个都是没毒的,这个蒙汗药本身就是有毒的啊。

生:枣子+酒=巨毒

师:其实在这里带毒不是东西,而是——

生:人!

生:7人+1人=巨毒

师:非常好,对于这个毒的安排,我觉得施耐庵还巧过了金庸,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智取生辰纲》,大家把书打开。

师:这个文章是一篇小说,像记叙文、议论文有三要素一样,小说也有三要素。小说三要素是环境、人物、情节。小说好不好看,关键在于情节能不能吸引人。但是我们首先要问一下,这个情节禁不禁得起推敲,换句话说:真实吗?好的故事要能把明明是假的故事写得与真的一样。怎么才让情节逼真,两点:看情节符不符合环境,符不符合人物性格。我们现在来看一下环境,环境有两种: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我们先来找找文章里的社会环境:有哪些文字说明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我举个例子,题目里“生辰纲”三个字就含有社会环境。大家一起看一下有关生辰纲的注释,说说是怎样一个社会,然后有那个情节是符合这个环境的。

生:说明当时官员很腐败,因为腐败,才有了智取生辰纲这件事。

师:现在我们再来找找别的社会环境。

生:142页“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说明贫富悬殊。

师:用马克思的话来说,有阶级矛盾。

生:140页“如今须不比太平时节”说明当时强盗比较多。

师:强盗比较多,导致了什么情节?(学生沉默)或者说导致杨志怎样来安排行程?

生:136页“辰牌起身,申时便歇”

师:就是说挑选最热的时候走。我们现在再来看看自然环境,其实自然环境主要就一个字——

生:热!

师:“热”导致了哪些情节?

……

以下分析“热”带来的情节。寻找杨志这个人物的性格,以及分析他谨慎、暴躁的脾气带来的情节变化。这部分花费时间不少,比较常规,略去。

师:情节要真实,它必须是被动了,它是受制于环境与人物性格的。但真实只是好看的第一步,要把情节写得好看,我们还有注意另外东西。清朝有个才子叫袁枚,他说过“为人贵直,而作诗文者贵曲”“文似看山不喜平”(出示文字)意思就是文章要写得一波三折才好看,我们来看一段文字:(出示)  

是年,正是宣和二年五月,有北京留守梁师宝将十万贯金珠珍宝,奇巧疋段,差县尉马安国一行人,担奔至京师,赶六月初一日为蔡太师上寿。其马县尉一行人,行到五花营堤上田地里,见路傍垂杨掩映,修竹萧森。未免在彼歇凉片时。撞着有八个大汉,担得一对酒桶,也来堤上歇凉靠歇了。马县尉问那汉:“你酒是卖的?”那汉道:“我酒味清香滑辣,最能解暑荐凉。官人试置些饮?”马县尉方为饥渴瘦困,买了两瓶,令一行人都吃些个。未吃酒时,万事俱休;才吃酒后,便觉眼花头晕,看见天在下,地在上,都麻倒了,不省人事。笼内金珠、宝贝、疋段等物,尽被那八个大汉劫去了,只把一对酒桶撇下了。

施耐庵就是根据这段文字写出了我们课本上的故事,大家看看情节上有何不同?

生:这里显得很简单,书上故事复杂。

师:具体。

生:他随便找了个地方就休息了,看到酒随便就喝了。

师:如果用山来做比方。这个就是一圆形丘陵(黑板上画一半圆),它只有一起一落——走啊走,碰到8个人,买了酒,麻翻。而我们书上的故事,就有三起三落——走啊走,休息,碰到7个——可能是贼,结果不像,继续休息,又来一个——可能是贼,结果又不像,放下心来,于是喝酒,于是麻翻。(图示,一三起三落之山)。不仅全文结构曲折,而且这曲折的每一段中都曲折,大家可以看看第一部分,就是开头到停下休息,有多少曲折。现在迅速浏览这一部分,划出杨志与军士、虞候、老都管冲突了几次。

学生寻找,教师小结,略去。

师:我们再来看看施耐庵对杨志整个故事的改造,下面是有关杨志落的素材(出示文字):

朱劫运花石纲时分,差着杨志、李进义、林冲、王雄、花荣、柴进、张青、徐宁、李应、穆横、关胜、孙立十二人为指使,前往大湖等处,押人夫搬运花石。那十二人领了文字,结义为兄弟,誓有灾厄,各相救援。李进义等十名,运花石已到京城,只有杨志,为在颇州等候孙立不来,在彼处阻雪。(下叙杨志卖刀杀人犯法判流。略)那孙立心中思忖:“杨志因等侯我了,犯著这罪。当初结义之时,誓有厄难相救。”只得星夜奔归京城,报与李进义等知道杨志犯罪因由。这李进义同孙立商议,兄弟十一人往黄河岸上,等待杨志过来,将防送军人杀了,同往太行山落为寇去也。 

    大家对比一下水浒里面杨志的故事,我们来看下面这首诗,这首诗道出了杨志的一生,谁来看着这首诗说说杨志的一生。(出示)

殿帅府蒙尘狮子,汴梁惫懒大虫。

大名府里扬名,黄泥冈上魂断,

却道金印制使,原来五世令公。

边庭武功,封妻荫子,噫!

宛子城里,梦碎,已成空。

生:他是令公杨业的后代,做了殿帅府里一个将官,后来丢了花石纲撤职了。沦落到汴京,因盘缠使尽去卖祖传宝刀,不小心杀了泼皮牛二,流放到大名府比武出名;被派来押解生辰纲,丢了生辰纲以后就上山做了强盗。

师:把施耐庵写的与素材写的比一下,就情节而言,可以清楚的看出:素材里的杨志一生是一起一落,水浒里的杨志是两起两落。

自评:这个课没经过琢磨,不够精彩,最近总是在想教学生学语文的方法,课我讲的多,没发挥学生主动性。可能这个课应该让学生在课外花更多时间准备(如何准备,则需要教师的指导),然后在不同文本的对比中自然而然得出结论

 

陈涉世家》课堂实录

 

                    徐中华

 

师:古代,人分两等,贵族与平民,贵族生来是贵族,永远是贵族,平民生来是平民,永远是平民。可能有同学要问了,最先的贵族是怎么来的呢?据说他们是神的后代。(然后举了尧舜等几个例子,略)学《陈涉世家》,我们首先要明确的就是陈涉是一个平民,陈涉起义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平民领导的起义。有同学可能要说了,这个是历史啊,与语文何关呢?我想请大家看两段文字。(出示文章)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斩选=R蝗说校蛔阊В蛉说小?FONT face="Times New Roman">”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资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余人。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行数里,醉,因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

 

 

 

 

人问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告之,妪因忽不见。后人至,高祖觉。后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

 

 

 

 

师:这三个人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是秦末起义军领袖。

 

 

 

 

生:都有远大志向。

 

 

 

 

师:有什么不同点?提示一下,他们的身份。

 

 

 

 

生:项羽祖先是大将,他是贵族。另两个都是很小的官,都是平民出身。

 

 

 

师:我们现在来看一下陈涉起义前的准备工作,(让学生找到卜之鬼部分,先疏通字词),对比阅读刘邦,大家可以看到司马迁的狡猾,呵呵,请谁来说说刘邦与陈涉传记的不同?

 

生:刘邦这里都是很神奇的故事,把刘邦说成是神的儿子,好象有天命的。陈涉这里却告诉了我们所有神奇的事情都是陈涉设计好的。

 

师:司马迁生活在汉朝,他不敢如实的写刘邦,就在陈涉这里给大家露了露底,我们看着陈涉的故事,可以回过去看刘邦的故事。谁来说说刘邦斩蛇起义里面的尿?

 

生:(大意)他让一个朋友故意迟到,然后编了那个白帝子的故事。

 

师:我们还可以比较一下项羽传,大家可以看到项羽传里很干净,没这些个装神弄鬼的事,可知道为什么?

 

生:他是贵族,是项燕的后代,不装神也能让百姓信服他,刘邦他们是平民,不装神弄鬼,百姓不信服他们。

[原创]关于《道士塔》的讨论

我也说说余秋雨

同学们对余秋雨现象的讨论那么激烈,我也忍不住想说几句。看到挺余派(即支持余秋雨者也)以超过一半的气势压过了反余派,本着同情弱者的原则,我决定站在反余派的一边。

客观地说,余先生文中出现的一些人名地名时间等小错误,我觉得都是可以原谅的。本来余先生就不是一个历史学家,散文家而已——当然,这种学术上的不严谨也决定了余先生只是一个通俗作家,而不是一个伟大作家。

我不能接受的是:余先生为了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大面积地歪曲事实甚至捏造事实,无中生有地称王道士是敦煌石窟的罪人。如此欺负我们老王家的人,是可忍,敦不可忍?

散文不是小说,虽然也可以运用寓言想象等虚构手段,但涉及到现实生活,尤其是历史事件,就要求真实可信。北京作家王朔说自己不多写散文,是因为自己写惯了作为虚构艺术的小说,“笔野了”,受不了散文真人真事的拘束。一个作家对文体应该有像王朔这种起码的自觉。而余先生却没有。他用小说笔法来写散文,假作真来真亦假,给读者造成了很大的误导。

余秋雨在《道士塔》一文中对王道士的描写是很不慎重的。“刷壁”、“砸雕塑”这两个支撑着整篇文章的重要情节,对王道士的人格产生了极大的杀伤力,成功地激起了许多读者对王道士的仇恨和鄙视,而这一切,竟然完全是子虚乌有的臆想之辞!这些活灵活现的“罪证”的罗织,很难让人相信是误听传闻而不是刻意捏造——本来余先生只需举手之劳核查一下历史资料,就可以避免这么低级而致命的错误。余先生因为王道士有盗卖经卷的历史污点(卖的后果对经卷有害还是有益是另一回事),就这么轻率地把所有的污水都往他身上泼,真有落井下石的嫌疑。对此,可怜的王道士当然不可能作出任何反驳了;而且王道士作为一个孤苦的底层人物,他的族人或后人,不会也不敢反驳像余秋雨这样高地位的文化大师。话语霸权在强者手中,弱者永远是“沉默的大多数”。

因为余先生的文章流传极广,因此而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惊人的。我就不止一次听到有读者发出要“打死王道士”的呼声,令人心惊又悲哀。下士杀人用刀剑,上士杀人用笔端,说的真是没错。文字上的轻率有时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此外,我还很不喜欢《道士塔》一文中流露出来的文人优越感和对农民的鄙视。斯坦因拍的那张照片中的王道士,可谓是笑容满面,憨厚质朴,典型的西方记者笔下“未被消费时代侵蚀的感人的脸”,但在余先生眼里却是“目光呆滞畏畏缩缩”,而且把它扩展为“那个时代到处可见的平民的脸”,如此断语实在不厚道。余先生对农民的智商和审美观也加以嘲谑,殊不知民俗文化的灿烂和美丽,并不是几篇文人作品便可比得上。余先生一口一个“农民”,真是令人揪心,农民招谁惹谁了,这样受人编排。天才爱因斯坦曾说自己不相信知识分子有比平民更多的道德,伟人和凡人的见解就是不一样。

余先生这种“假”散文的流行其实是有文化土壤的。鲁迅曾概括过中国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欺、瞒、骗”(请原谅我又一次提到鲁迅,只是对中国问题能像鲁迅这样一针见血的人实在不多)。我的理解是弱者欺之、善者瞒之、愚者骗之。概言之,我们的文传统化中有“造假”的文化基因。迫于权威可造假,追逐功利可造假,讨好大众亦可造假,为了一个所谓的“崇高”目的,更会毫不迟疑地造假。

所以在“大跃进时期”,为了“爱国”,一代科学家钱学森可以抛弃常识,用“科学计算”证明亩产可达四万斤,然后全国人民就饿得要死;所以当中日关系紧张时,为了“抗日”的需要,就会有“爱国青年”冒充日本人攻击电台的“罗刚事件”的发生。

可悲的是,当我们经常被欺被瞒被骗,我们就会习惯于被欺被瞒被骗,拒绝真相,甚至仇恨真相。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学者马寅初说了关于“中国人口太多”的真话,就遭到从上到下的猛烈批判,直至他从学术舞台上彻底消失。今天,我们正在为当初拒绝真话付出代价。

更可怕的是,当我们习惯了造假文化,我们自己也会毫无道德底线地去造假。1998年全国语文高考作文题是“战胜脆弱”。结果改卷教师无比惊愕地发现,在每一本作文卷里,都有许多考生写到了他们的“不幸生活”:有的幼年丧母,有的少年丧父,有的则父母双亡,再不济也是恶病缠身或父母离异。考生们以这些“不幸生活”衬托了自己战胜脆弱的坚强意志。我不怀疑其中有一部分是真人真事,但“不幸生活”与真实生活严重不符的高比例,以及部分“不幸生活”的高度戏剧化色彩,令人感到异常痛心。也就是说,为了搏取改卷老师的同情,为了增强文章的煽情效果,为了仅仅是假想中的高分,有一些考生就可以没有心理障碍地,用笔,陷他们的亲人于不幸的境地。我不知道同学们会不会原谅这样的“艺术手法。”而这恐怕不只是考生的错,更是教育的错,实在令人心痛。在造假成风的文化土壤里,很难结出真诚的果。

中央电视台的小品“卖拐”系列的持续走红和赵本山被奉为“忽悠大师”,也从某一角度折射出我们文化中的造假之风。已故作家王小波说得好,我们这个国家天天都过愚人节。在这种自愚愚人的气氛之下,余秋雨散文风格的盛行绝不是一个偶然,也不是一个例外。

我并不想从余秋雨的人格方面去批评余秋雨,因为从某一个角度看,人品和文品可以分开来看。正如波特莱尔生活放纵颓废,并不妨碍他开创了法语诗歌的一代诗风;正如周作人沦为令人不齿的汉奸,也不妨碍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一个作家在生活上可以有缺点,但面对文字必须真诚。真诚是判断一个作家是否优秀的一个标准,也可能是最重要的标准。很遗憾的是,余先生在《道士塔》里的文字实在称不上真诚。这是我不喜欢这篇文章的主要原因。

另外,余先生对针对他的文学批评的态度也令人惋惜。例如,金文明写了一本指出余先生作品中126处错误的《石破天惊逗秋雨》,如果余先生谦虚一点,就当金文明是一个免费的优秀的高级编辑,改掉自己文章中显而易见的错误,也不失为从善如流的大家风范。但令人遗憾的是,余先生又将这次争论往错误的方向引导,去攻击金文明的人格,正如他以往攻击批评他的人是嫉妒他或与盗版集团有关系或是穷人等等。其实,如果余先生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很简单,只需要拿出证据,证明自己的描写有史料的支持就可以了,但余先生很少这样做。

中国当代作家中,喜欢鸡一嘴鸭一嘴“骂人”的王朔,在挨骂的程度上其实不亚于余秋雨。与余先生不同的是,面对铺天盖地的骂声时,王朔的神经比较坚韧。王朔认为喜欢他和不喜欢他都是极其正常的,甚至,王朔因为骂他的人都骂不到点子上,还亲自写了一篇自己骂自己的《我看王朔》。王朔的这种心态的确值得余先生学习,虽然一个被贬为痞子作家,一个被尊为文化大师。如果余先生有了一颗对待文学批评的平常心,就用不着一次次声称自己要封笔,一次次宣布自己要隐退,然后又一次次高频率地出现在电视镜头中。目前对余先生的某些恶评,余先生本人是要负一点责任的。当然,我也反对目前对余先生不分青红皂白的批评,而且特别反感那些揪住余先生的人格进行攻击的现象。文学批评应当有宽容精神。

客观地说,余秋雨的作品也不是没有优点,《道士塔》之外,也自有一些质朴流转的美文,如《信客》、《酒公墓》等。而且余秋雨的才情,也不是一般人所能比得上。

总之,人云亦云地评价余秋雨是无聊之举,品鉴文学作品的能力,也必须在广泛阅读不同风格的文章后才能形成。余秋雨作为当代大陆最有影响力的散文家之一,读一读他的作品,还是非常必要的。余秋雨优秀的写作技巧和宽广的文化视野,也会给同学们带来很多启发。欢迎同学们在读过更多的余秋雨作品后,来发表你们自己的看法。

 

母语为生命而存在

母语为生命而存在

 

当人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的第一声啼哭,就是在告诉世界具有生命的本我出现了,于是就改变了本我父母的生命运动方式,对本我产生了亲情和关爱,这第一声啼哭,则是本我对母语的第一次运用,母语自本我的诞生之日起就无偿地获得并伴随着他的成长拥有一生。

当具有生命的本我将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又用母语或母语的其他体态言语告诉周围的人如何如何,随着本我生命的结束,母语对于本我来说也就不复存在了,她与每个人生命的诞生和消亡相依相伴,是血脉相连不可分割的共同体,只有当人的生命存在的时候,母语才会显示她的生命价值和意义,从这点来说,母语即人的生命和灵魂的呈现形式,离开母语的存在人的生命将无法诠释,正是母语维系着一个个生命本我的存在。

大家听说过一项有趣的实验吗?日本日立制作所、意大利和法国的联合研究小组曾研究发现,婴儿出生几天就能分辨母语。研究人员以出生2至5天的意大利婴儿为对象,进行3种实验:①听普通的意大利语;②听把意大利语语序颠倒、不表达任何意义的录音;③不听任何声音。结果发现,婴儿在听意大利语时,左耳上部被称为语言区的大脑区域活动加剧,血流增加;在听把语序倒过来不表达任何意义的录音时,语言区的大脑区域没有明显变化,血流增加不多;在不听任何声音时,婴儿大脑血流没有变化。研究人员认为,这一结果说明,新生婴儿对母语有很强的分辨力。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婴儿没出生时可听到母亲说话,二是人类遗传有识别语言的能力。虽然原因是可能性的,还没有确定,但这足以说明母语对于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二十世纪初曾经在印度加尔各答西南的一个小村庄里,发现了两只人形动物住在狼洞里。正在当地传教的辛格夫妇以无限的耐心和超人的爱心,想把她俩培养成正常人。可是婴儿时代受狼抚养的姐妹俩却改不掉狼的行为,姐俩先后死去。狼孩、猩猩孩的故事有许多,后期教育成功的却一例也没有,大多以死亡而告终,狼孩、猩猩孩的母语,实际接受的是狼的语言和猩猩的语言,而对于自己的母语则由于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机和环境,也就导致了重新进入人类生活后的失败和死亡,失去母语也就失去了他们的生命。

普鲁士的腓特烈二世曾经违背母语教育的规律做过一项实验:他指示保姆与护士,除了对婴儿喂奶和洗澡外,禁止向婴儿说任何话。这个国王婴儿到会说话的时候,一定会说出希伯来语、希腊语、拉丁语中的任何一种,因此就能判定人类最初的语言是什么。结果这一"非人道"的实验却酿成了婴儿全部死亡的惨剧。

作为正常人来说,每个本我时时刻刻都在运用母语进行着自己生命的诠释,听说读写活动是人们进行日常生活和精神交流的首要途径,用听读来感知、体验、领悟、认识周围的客观世界,来享受别人生命中的文化所在;用说写来表达本我的思想意识和文化价值,用有声的言语和无声的文字来告诉世界上本我的存在。

利用母语,一个个生命的本我即可以在追求真善美的生命历程中创造民族文化,也可以在制造假丑恶的生命存在中毁坏民族文化。

卑鄙的灵魂,可以借助于母语进行着出卖自己灵魂的交易,虚伪的灵魂用母语掩饰着他内心对权力与名利的狂热和崇拜,奴性十足的灵魂用母语表达着他卑躬屈膝的陋形丑态,狡诈的灵魂借助于母语歪曲着正义和真理,盛气凌人的灵魂借助于母语依仗其权势欺压弱小同类。这些丑恶的灵魂,亵渎自己的生命和母语,他们不但丧失了自己生命的尊严,同样也损坏了母语的美好与圣洁。

人所共知的诸子百家,在春秋战国时期应运而生,孔子、墨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商鞅、韩非子他们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运筹自己的社会地位,构建自己的思想大厦,想象自己的理想王国,纷纷创造了自己独到的文化体系,至今也是我们所不能超越的社会哲学文化,他们的思想、生命和母语融为一体,母语不但成为了他们的灵魂归宿,而且也把母语恢弘壮大。

跨过几千年的封建时代,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华民族又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下,各种阶级、阶层涌现出了新文化思潮,华夏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发生了重大变化,东西方的文化出现交融和碰撞,而母语也随着变成了呈现新文化思想的白话文,并为华夏大众所普遍使用,新文化精英陈独秀李大钊恽代英、胡适、鲁迅等人又用母语传递了新的民族精神,创造了近代的社会文化基础,同时也使母语又一次获得了新生。

母语时时刻刻被一个个生命的本我用来交流和沟通,她永远维系着华夏民族文化的命脉和主流,虽然有时会使母语难堪,但更多的还是让母语自豪。正是一个个华夏民族精英灵魂和母语的交融,才使得母语变得宽宏和伟大,才具有了越来越鲜明的人文性,并陶冶养育着一代代的民族精英,打造着一个个中华民族的生命。

母语教育即人的生命之教育。目前在母语教育的语文课程开设中,往往忽视学生本我的文化价值取向和精神需求,统一的教材,统一的选文,统一的习题,统一的答案,这种统一化,又被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进一步归一,而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则失去了自我。

母语的教育,首先要满足的是本我的精神之需求,服务于本我的存在。母语学习是建立在人的个体精神需要的基础之上的,在遵循母语语言规则的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言语风格,尊重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过程和结果,尊重学生对文本兴趣的选择,尊重学生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文化形式。可事实确是那么的不尽人意,把本来能够进行整体和综合学习方式弃之不用,硬是学了理科化的外国的学习模式,把母语拆得七零八落,体无完肤,人为地进行字词句段篇的断章取义的机械训练,看看那一摞摞、一种种的试卷,真是令人眼花缭乱,浪费了多少人力物力资源,消耗了多少学生们的快乐童年和青春,使他们终日钻进机械、枯燥的习题里,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始终找不到自我,找不到学习语文的价值,找到的仅是划一的标准的知识答案,让人何以承受?难怪于漪把标准化试题比喻成肢解了的人体,钱梦龙说是"束缚人,折磨人,摧残人 。"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客观的事实。祖宗传下来的有效考试方式是"一篇文章定终身",尽管这种方式也有问题,可这种方式毕竟是能考查一个人利用母语所进行的文化积淀和人格修养的程度的,学生们能用母语表达他自己的思想,表达他自己的个性,表达他自己的志向,表达他自己的情趣和追求,展示他对母语的学习积累和做人的生命历程,把母语和个体学生密切联系在了一起,使母语学习不再游离于人的生命之外。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郑国民他也在向社会呼吁"历史经验证明通过作文来考语文的综合能力是行之有效的,近些年的事实已经证明从国 外照搬过来的、背离了历史经验的、繁琐的标准化试题是失败之举,因此出路是回归传统之路。" 这么多人,这么多年的呼吁为什么就是动摇不了违背母语教育规律的语文教学体系呢?动摇不了直接影响华夏民族文化根基的语文高考指挥棒呢?

其次,母语教育,本来是能与人们朝夕相处,同生活同命运的,是有一个偌大无比的空间供正在成长中的学生生命享用的,可目前的语文课程却把母语逼向了一个小小的角落,并专门为学习母语编制了语文课本,编者们根据自己的主观想象把母语教育安置的七零八落,一篇篇的选文让学习母语的孩子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使孩子们看不清母语的真面目,不了解写文章的人的人格和灵魂,只是片言只语学点皮毛,这不光是语文圈子里的人自己不满意,就是当今的社会各界人士也不满意,各种传媒和一些文学界的人更是一阵见血的批评,前些年就有"误尽天下苍生是语文"的呐喊,为什么母语教育仍是地为牢呢?

作为在母语环境中长大的人,又有那一个接受不到母语的恩泽,又有何理由不珍惜伴随自己生命而来的传承精神文化的这位语言母亲呢!可学校中越来越功利化的母语教育已经不堪负重,人为的强化了母语的工具性,淡化了生命本我的意义和价值,架空了母语的人文性,简直变成了应试的工具和手段,母语何时返朴归真?

母语为生命而存在,母语教育,不可忽视生命本我。母语,为人的生命的存在而显示她的价值和魅力。

  将进酒》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谢谢,请坐!上课前,想和同学们共同探究一个问题:朗读和朗诵之间,有些什么样的差别。哪位同学以前思考过这个问题的,能不能给大家说说?

可能是问题比较突然,学生们没有回答,个别学生开始翻字典。

师:我看见有同学开始查字典了,这是一种好习惯。学习语文,遇见了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通过查字典来掌握它。请那位查字典的女同学给大家说说,字典上是如何辨析这两个词的。

生:朗读的意思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朗诵的意思是大声诵读诗或散文,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

师:谢谢这位女同学。你刚才介绍这两个词时,是朗读还是朗诵?

生:至多算朗读吧。我只是大声地把解释读出来,并没有表达出什么感情。朗诵是必须要把感情表达出来的。

师:“朗诵是必须要把感情表达出来的 ”,说得太好了。没有感情,最多只能算是朗读。下面,我们开始新课学习。就让我们在琅琅书声中开始我们的新课。大家说,我们是该朗读课文呢,还是朗诵课文?

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有说要朗诵,有说要朗读。我找了一个说应该朗读的学生。

师:请你说说,为什么应该是朗读,而不是朗诵呢?是不是不需要感情的投入?

生:我认为,在刚刚接触诗歌的时候,我们还没有真正读懂诗歌,对诗歌的真实的思想感情还没有理解到位,所以,这时的读,只能是朗读,还算不上朗诵的。

师:说的太好了。看来,要做到真正的朗诵,还真是个不简单的事情。下面,咱们就先不问是朗读还是朗诵了,大家依照自己的理解,把诗歌先大声地读一遍。读完后想想自己的处理,然后再大声读一遍,可以吗。

学生开始自由朗读诗歌。

我在学生读完两遍后提问。

师:哪位同学能说说,两遍读下来,在语气语调处理上,有没有变化?有变化的,为什么要变呢?没变化的,为什么没变呢?

生:我的两遍是有变化的。第一遍速度很快,第二遍我在几个关键地方放慢了节奏。因为我感觉太快了,表达不出李白所想表达的情感。

师:哦?你第二遍时在哪几个关键地方放慢了节奏啊?能不能给大家演示一下?

生:我的朗诵水平太臭,还是不读了吧,免得对不起大家的耳朵。

学生哄堂大笑。

师:哈哈,谦逊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过,有个歌词怎么说来着,该出手时就出手噢。

生:还是不行,我就保留美德算了。

师:好没面子哦(示意学生坐下)。这样吧,咱们请一位愿意暂时牺牲一下美德的同学来给大家读读这首诗歌。大家最愿意听谁来演绎这首诗歌呢?

学生异口同声:王超。

师:好,王超同学,牺牲一回,如何?

生:试试吧。

王超开始读《将进酒》。

说实话,王超的读,一半以上还是停留在朗读的基础上,只有少数地方,体现出了朗诵的特征。但学生们还是在他读完后,自发地给他鼓掌。

师:大家的掌声,代表了一种感谢。我想,你读一次课文,就换来这么多的掌声,你也太赚了。应该把你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课文的朗诵给大家说说,如何?

生:我是这样想的,开头的几个句子,很是气势磅礴,所以,我读得雄壮有力些;中间“天生我材必有用”等句,是一种自信,所以,我想把这种自信表现出来,就读得稍微狂放些;“古来圣贤皆寂寞“几句,我感觉有些消沉,所以就读得压抑些;结尾处,我感觉李白是喝醉了,所以就处理得很是狂放。

师:说的太好了。意思不同,就需要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来处理。有没有哪位同学对课文的理解和王超不一致的?

生:我认为诗歌开头的第一句,并不是为了表现什么雄壮,而是为了表现一种巨大的愁闷。所以,朗诵时,应该突出的是惆怅之情,而不是豪放之情。

师:何以言之啊?

生:这个开头,显然是采用了《诗经》中常用的比兴手法。诗人写“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的目的,是为了引出下句的“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两个句子要表现的思想是时间流逝太快,且一去不复返。这显然是一种面对时光流逝而产生的无可奈何,是一种青春无法挽回的大悲。

师:说的太精彩了!岁月流逝,确实是像黄河水东流一样,一去就不再复返。更何况这流逝又是如此的快,早晨还是满头青丝,暮时就白发苍苍了,这确实是件令人感伤的事。你依照你的理解,给大家朗诵一下开头的这两个句子,好吗?

学生朗诵,读出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感觉。

师:两位同学,由于对开头的内容理解不同,结果朗诵时采用的方法也就不同。对这两句,其他同学还有些什么样的认识?

生:我想起了孔子的一句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想,李白面对着东流的黄河水时,肯定也是想到了孔子的这句话。所以,我的感觉是李白既有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苦闷,同时也有一种警觉。这从后面的“人生得意须尽欢”等四个句子可以看出来。李白是因为时光流逝太快,所以在苦闷中反而激发出了一种精神。

师:分析得很透彻啊,而且有文本作为证据。你能把你所领悟的内容朗诵给大家听吗?

生朗诵前几个句子,到“千金散尽还复来”处。

师:朗诵得很好,前两个大句子,你突出了一种挫折和苦闷的情感,读得很是低沉,后几个句子转而为高亢,是想表达李白的豪放不羁。我的理解对吗?

生:是,我认为,当李白说出“天生我材必有用”时,心中应该是充满了自信的,而且李白也确实值得自信。

师:看来你对李白很欣赏啊。能说说你对“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理解吗?

生:我觉得这句“天生我材必有用”,表达的是李白的一种极端的自信。他从二十五岁时出川到长安,至最后被赐金放还,虽然仕途没能成功,但诗歌成就却登峰造极。所以,这句话在我看来,就是在用一种潇洒的姿态告诉世人,我李白尽管做不成大官,但我可以做最优秀的诗人,我的才干,是不会被埋没的。老天让我李白诞生到这个世界,就会为我提供一个展示才能的舞台的。

这个发言,激起了一阵掌声

师:从你的发言中,我能够感受到你的优秀。能不能给大家说说,你为什么会回答的这么好啊。

一阵哄笑,善意的。

生:我对李白比较欣赏,看过一些专门研究李白的文章。如果我的发言能给大家一点启发的话,那功劳应该归于阅读。

师:阅读让你受益,相信,阅读也会让所有人受益的。对这个句子,有没有不同的理解?

生:我对这个句子的理解,和刚才发言的同学不一样。我认为,这个句子实际上只是一种牢骚怪话而已。

师:此话怎讲?

生:想想看,李白出川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走上仕途。所以,长安城中被提拔为供奉翰林后,李白是很高兴的。但因为性格的原因,最终被罢了官。我想,对于这次被赐金放还,李白的心灵深处是十分怨愤的。这从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旨句可以看出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又何尝不可以理解为一种官场失意后的阿Q精神。同样,这句“天生我材必有用”,依旧不过是阿Q式的牢骚。要说不同,仅仅是因为李白有真才实学而已。

师:你这可以概括为“牢骚说”,而刚才那同学的是“自信说”,不知道还有没有其他的“说”?

生:我不同意刚才的这“牢骚说”。从资料上看,这首诗的创作,比《梦游天姥吟留别》迟了七年。七年时光,李白在游历山水中不断充实着自我,实现着自我。我认为,李白说这句话时,心中应该是充满了自豪的。他是用这句话向皇帝、向权贵宣布,我李白不但没有被罢官打倒,反而是活出了精彩。

师:你这可以概括成什么“说”?

生:非要概括的话,我想应该是“宣言书”。用这句话宣告世人,有得必有失,有失才有得!

师:太好了,失去了官场,赢得了世界。咱们一起琢磨琢磨,李白要是就那么顺顺当当地在长安一直做官,直到老死官场,他会不会获取现有的巨大声誉?

生:肯定不会,李白根本不适合做官,好喝酒,书生气,做官最多也就不是个贪官。

生:我也认为他不适合做官。做官的人,讲究分寸的。李白办事情,只凭性情,不讲分寸。他肯定处理不好与别人的关系。

生:那也不一定。古代的官员,基本上都是书生。苏轼也很豪放,不也做了很长时间的官吗,还做得很好的。如果真给李白一个实际职位,也许他能够成为大唐盛世中的一个名臣的。要是让他做丞相,而不是杨国忠,也许,大唐王朝就不会衰落。

师:这个问题还真难说清。不过,你刚才说的一个话题,很值得思考的,唐王朝的衰落,就因为杨国忠?

生:那到不是,《中国历史》上将唐王朝的衰败归结为四点原因,最重要的是藩镇割据,其次是朋党之争,还有两个好象是宦官和……

有学生在下面递话,我把这个学生请了起来。

生:我记得是宦官专权和农民战争。不过,这两点都是说的中唐时期了,不是李白的时代。严格地说,李白时代还是唐朝最为强盛的开元盛世。

师:看来同学们的历史知识很丰富,不愧是实验班的同学,知识积累就是与众不同。好,我们还是回到前面的话题上,继续研究诗歌朗诵问题。我来指定一位同学朗诵第二个段落的内容。请后面那位大个子的男生,请你给大家朗诵一下,可以吗?请注意,是朗诵,不是朗读。

生读课文,快而少情感。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诵”,揣摩揣摩他对诗歌的处理。他朗诵得符合你的想法的地方,要注意借鉴;不符合你的想法的地方,就注意在自己的朗诵中体现出变化。一分钟时间。

学生揣摩诗句,有的静默着,有的念念有词。

师:有没有哪位再给大家朗诵一次,让同学们一起来做做裁判,给自己的朗诵能力一次检测的机会。

生:我试试。

生读诗歌后部分。

师:感谢这位同学,他的尝试,给了我们又一次思考和领悟的机会。同学们再揣摩揣摩,还是刚才的要求,看看哪些是你可以吸收的,哪些是你不认可的。

学生再次思考领悟。

师:还有同学愿意给大家提供借鉴的机会吗?

生:我也试试。

师:怎么都是试试啊,你已经很勇敢了,干脆再勇敢点,就说,我来!

生:好,我来。

生读课文后半部分,至此,基本上把味道读了出来。

师:有句古话,说读书要怎么样才能理解的?

生齐答: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师:我们读几遍了?

生:五六遍。

师:哦,也不少了,还有没有兴趣把整首诗歌连起来朗诵?

学生没有回答,彼此观望。我从学生的眼睛中看出了疑问,这个借班上课的老师,怎么还要我们读课文啊。

师:刚才听了大家的朗诵,诵读的那么精彩,我也想有个表现的机会了。同学们愿意给我一个机会,也让我表现表现吗,怎么样?

学生兴奋起来,教室中荡起一阵掌声

我开始朗诵。对于这首诗歌,我潜心钻研过几个名家的朗诵录像,自认为是很能够表现出李白的真实心理特征的。在后半部分,我用微带踉跄的步伐,结合有些含糊的语音,来表现醉眼朦胧的李白的外在形象;用赞赏的口吻来诵读“昔时陈王宴平乐”等句,试图体现出李白以曹植自况的情感;及至“五花马”三个短句,则全力表现李白不顾一切的豪放;“与尔同销万古愁”句,则在“同销”“万古”处拉出长音,“愁”字戛然而止,声震教室。

一个短暂的静默,然后,是骤起的掌声,像大潮。

师:谢谢大家的鼓励。回到刚才的问题上,现在,还有没有兴趣把整首诗连起来朗诵?

生:现在有了。

师:重复一下前面说过的话。刚才我的朗诵,大家觉得可以借鉴的地方,就参考着来朗诵;大家觉得处理得不好的地方,还可以依照自己的理解进行朗诵。下面,自由朗诵诗歌两遍。

学生朗诵的声音,比先前高了很多,乱纷纷中虽然听不出什么头绪,但能从学生的眼神和神态中,感受到他们此次朗诵的投入和忘我。

两遍结束后,下课的时间也就到了,我进行了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反复朗诵,应该说,已经初步走进了李白的心灵世界中。诗歌就是这样,要想读懂它,就必须不断地朗诵。在朗诵中领悟,在领悟的基础上再诵读,如此循环,就可以逐步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就可以真正品味到诗歌的思想和艺术的美。当然,仅仅一个朗诵还是不够的,要了解得更完整更理性,我们还需要了解诗歌的背景,了解诗人创作时的心理特征,了解同时代其他诗人的生活样式,这些,都是构成文学鉴赏的基本性因素。针对这课《将进酒》而言,大家就需要深入思考下面一个问题,那就是“李白在这首诗歌中,到底是在劝谁喝酒,为什么要劝酒”,把这个问题理解透彻了,也就能够更好地读懂那时那地的李白了。希望大家课下能探究一下这个问题。

下课。同学们再见。

行走在长满苇的堤岸

——《贵在一个“新”字》教学实录

苏教版高中一年级语文课本必修一,共分为四个主题单元,分别是“向青春举杯”“获得教养的途径”“月是故乡明”“像山那样思考”。《贵在一个“新”字》是“获取教养的途径”这个主题中的第三模块,该模块的主题是“从质疑到创新”。此前的两个模块,一个是“经典的力量”,收录的是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的《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另一个模块是“求学之道”,收录的是两篇古典经典《劝学》《师说》。这两个模块内容,均已在过去的课堂上师生共同学习探究过。依照教材编者的意图,本主题将侧重于问题探讨。所以,今天的课,我的设想是在继续紧扣“获取教养的途径”这个主题的基础上,以王子坤先生的这篇文章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子,尽可能多地链接出可供课堂互文性阅读的生活素材。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探究“独立思考”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明白“独立思考”之于成就事业完善心灵获取教养的重要价值,使独立思考能够成为融入学生心灵中和血液里的一种良好的个体素质,为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服务。

这篇文章,早读课时已经安排了自学,所以,我的课就直接从课文的梳理入手。

师:今天,我们要共同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关于新课文,我们在学习时通常会思考三个问题:一是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二是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三是作者是怎么样写的?现在,我想问同学们,对于课文,我们了解了这三点,是否就是掌握了文章?能不能说,我们把这三个问题弄清楚了,这篇文章就属于我的了?

生1:我觉得仅仅了解这三点是不够的。因为我们学习文章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要了解作者写什么怎么写,更重要的,是要从文章中汲取我们需要的精神养分。所以,读文章,除了了解上面三个方面的内容外,还应该想想:作者的观点,和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否一致?差别在哪里?我从文章中想学到些什么,能学到些什么?

师:很好,你的意思是说,我们学习时,对待课文,还应该采取一种怀疑的态度,不要盲目地完全臣服于作者的意识,要想想作者的观点是否一定是正确的,我理解的对吗?

生1:您概括的比我说的要深刻了点,我只是想用课文来检验我的看法是否正确。现在听了您的话,我感觉读课文时确实应该多琢磨琢磨的,初中时课文中有一句话,叫“学贵有疑”,我想就是这个道理。

师:是啊,“学贵有疑”,“尽信书不如无书”。下面,我们就带着这种怀疑的精神,来一起思考学习这篇《贵在一个“新”字》。先解决四个问题。第一个: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什么身份?

生齐答:王子坤,数学家。

师:噢,这是一位数学家写的文章啊,那一定是一篇数学论文了。

生齐答:是随笔。

师:数学家还会写随笔啊。咱班上不是有同学强烈反对我布置的每天写一点的随笔训练吗,说写随笔没有价值,不如做数理化题目过瘾、有价值吗?

学生哄笑起来。

生2:人家数学家不用考大学,也没有做不完的数理化作业。

师:哦,这么说,错误反而是我的啦。不说废话了,第二个问题,大家想一想,王子坤先生在这篇文章中,想告诉我们些什么?

生3:独立思考。

师:就谈一个独立思考?

生3:还有创新。

师:怎么有逼供的色彩?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

生3傻笑起来,说: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是“要创新,就必须善于独立思考”。

师:噢,要创新,就必须独立思考!你觉得创新和独立思考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生3:独立思考是基础,创新是在独立思考这个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师:好,很好!创新必须要有思考做基础,而且,这种思考还必须是独立的思考。独立思考和思考有什么区别吗?

生4:独立思考更侧重于一种个人的领悟。

生5:独立思考强调的是一种主观能动性,它要求个体的人必须有自己的主见,不盲目听从别人。

生6:独立思考是把问题向更深层次钻研的前提,是思考的进一步深化。

师:好,三位的发言都很好,都是独立思考的结果,看来,任何问题的理解,都确实需要独立的思考意识,否则,一个同学发言了,大家都依照着他的思路往下走,就无法让我们的答案丰富多彩起来了。

再研究第三个问题,王先生是从几个角度入手来探究独立思考问题的?我们可以把他的观点概括成几句话?

生7:王子坤先生首先是提出了一个中心论点“要创新就必须要善于独立思考”,然后通过小标题的形式,从四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的。一是“他的疑问无处不在”,二是“倘(学生读做chǎng)有余暇,何妨多读”,三是“为什么、怎么办及其他”,四是“大用之则大成”。概括起来说的话,那就是要勤于质疑,善于阅读,多思多问,注重实践。

师:概括很到位。有一个字订正一下读音。“倘”,应该是tǎng,组成词汇时,有“倘若”“倘使”等,意思是“假若”。你刚才说的前三个小标题,我一听就明白了,第四个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大用之则大成”?

生7:这是课文中的一段古文中的一个短语,意思是说,大脑越用越灵。

师:你这么说,我就明白了。好,你请坐。再请一位同学把文章中含有“大用之则大成”这个句子的文段翻译一下。

生8:这段的意思是说,心,是一种很神奇的物品。不使用它,它就长期存放在那里;偶尔使用它,它就给你带来小的收获;整日里使用它,它就给人以巨大的收获;灵活变通着使用它,就可以让人的精神达到神奇的境界。

师:翻译很准确,看来你的文言功底很好。能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生8:我觉得这句话中,作者想强调的,实际上不是小用和大用的问题,而是“变用”。从全文来看,也就是“思考着用”。这实际上还是强调的“独立思考”。

师:很好,你很会抓问题的实质,这说明你是一个很善于独立思考的人。我说的对吗?

生8:马马乎乎吧,喜欢琢磨。

师:还很谦虚。了不得,有善于思考的大脑,再有一种谦虚的精神,将来想不成材都困难噢。

学生哄笑起来。

师:继续研究第四个问题。你对王先生的文章怎么看?认同他的观点吗?认可他的写法吗?

生9:我觉得文章的第一和第三点是重复的,都是强调疑问。

生10:我不太喜欢这篇文章,读来似乎很乱。

生11:我觉得这篇文章还是很有价值的。一个数学家,写起随笔来,还头头是道,引经据典,知识面很宽的。

生12:我比较欣赏作者所倡导的独立思考意识。我觉得,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要学会思考学会发现。

师:哈哈,见仁见智了。好,不重复别人的观点,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这本身也正是王子坤先生想要借助这篇文章告诉给我们的。

四个问题研究完了,这篇文章咱们也就放一放了。下面,我们一起来思考其他几个问题。有一句名言,不知大家听说过没有?

(我边说边打开电脑上的课件,展示出帕斯卡尔的名言:“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有思想的苇。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帕斯卡尔)

师:我们把这个句子齐读一下,好吗?

学生齐读。

师:能告诉我,这句名言强调了什么吗?

生13:我认为,帕斯卡尔告诉我们的是,人类和生物界的区别,仅仅在于有思想。一个人要想获取尊严,赢得别人的尊重,就必须有思想。

师:是啊,有思想,这是多么有价值的事情。我时常会想,上苍对我们人类多好啊。他给所有的高等动物以眼睛,让它们发现食物警戒危险;给所有的高等动物以鼻子,让它们来辨识味道搜寻信息;给所有高等动物以耳朵,让它们能够聆听缤纷的声响;给所有高等动物以嘴巴,让它们能够享受美味召唤同伴。可他太偏爱我们人类了,他在给予了我们这些器官之后,更赐给了我们思想,让我们拥有了和其他高等动物的最本质的区别。大家说,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使用我们的大脑,那岂不是对上苍最大的不敬吗。

师:知道帕斯卡尔这个人吗?

生14:物理学家。

师:噢,物理学家。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4:初中物理中有一个帕斯卡尔定律。

师:发明了物理学的定律了,那肯定是物理学家。你再猜猜看,他可能还会是什么家?

生14:我想,还应该是哲学家、思想家。

师:为什么?

生14:从他的这个名言中,我们可以读出他丰富的思想。有这样深刻思想的人,应该能够成为哲学家和思想家的。

师:好,你很会推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还有些什么头衔。

(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现帕斯卡尔的生平概况。目的是通过他的系列成就,来突出独立思考的价值。)

师:请一位同学把屏幕上的内容给大家朗读一下,后面和两边的同学可能看不清楚。

生15:帕斯卡尔,法国17世纪最具天才思考力和发明创造力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十一岁写了论文《论声音》,发现了欧几里德第32命题。十六岁写了《论圆锥曲线》,完成了帕斯卡尔六边形定理。十九岁制造了计数器,为计算机的发明奠定了基础。以后又提出了“帕斯卡尔三角形”,发现了密闭流体能传递压强的物理学定律(帕斯卡尔定律)。他还发明了注水器、水压计,改进了气压计。

师:你觉得这个人怎么样,是不是很了不起?想不想也像他一样的了不起?

生用手摸着自己的后脑勺,笑了。

师:你觉得要想成为帕斯卡尔这样的人,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生15:我认为第一需要的是天分,第二是勤奋,第三是思考。

师:你呢?请你谈谈。

生16:我认为应该把独立思考放在第一位上,其次是勤奋,第三是天分。

师:哦,顺序改变了。你为什么要改变别人的顺序?

生16:我觉得天分这个东西比较唯心,我们可以说所有成功的人有天分,说所有失败的人没有天分。但这些人到底是否有天分,谁也不知道。至于勤奋,我想至少有两种类型吧。一种人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要做,并努力去做;另一种人并不知道为什么要做,只是一味盲目地做。这后一种人,再勤奋也不会有多大成就的。就像我们有些不善于思考总结,只喜欢盲目做题目的同学一样。

师:说得太好了!古话说“勤能补拙”,现在看来,这个“勤”字,前面还要添加点限定成分,这应该添加的内容是什么?

生17:思考!

生18:独立思考!

师:思考和独立思考还有差别吗?你说说看,有独立思考,是不是就有非独立思考存在?

生18:当然有区别。比如课堂上,老师讲解一道练习题时,我们每个人虽然都是在进行着单个的思考,但这种思考都是顺了老师的思路进行的,全班同学中,只要不是不会计算,那么,绝大多数人进行的思考,应该都是相同的。我觉得这就不能算是独立思考,只能是一种集体思考。

师:思考中原来还有这么多的学问啊。你能不能再举点不属于独立思考的例子?

生18:我觉得,我们国家的法律法规,各种规章制度等,就都不属于独立思考的结果。他们都是集体思考后形成的。

师:了不起,上升到国家的高度了。其他同学对这个问题有些什么样的观点?

生19:我觉得前面这位同学说得很有道理。思考和独立思考是有差别的,很多时候,我们看起来是进行独立思考,实际上却仅仅是一种习惯性的思考。这种思考,并没有什么属于自己的内容。很多时候,还可能是被别人的意志牵着走的。

师:哦?你这个说法很深刻,能展开来说一说吗?

生19:我就是从前面同学的发言中想到了这些,暂时还没法展开。

师:噢,没有关系,课下再仔细琢磨琢磨,我觉得你这个想法很有价值,说不定这中间就包含着一种十分深奥的哲学命题的。

师:通过帕斯卡尔,我们加深了对独立思考的认识。下面,我们再来接触几位伟人,看看能不能从他们的业绩中发现点什么。(此处,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如下课件)

课件一:布鲁诺,意大利哲学家和思想家。1583年,布鲁诺到英国,批判经院哲学和神学,反对亚里士多德——托勒玫的地心说,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1585年去德国,宣传进步的宇宙观,反对宗教哲学,进一步引起了罗马宗教裁判所的恐惧和仇恨。1592年,布鲁诺在威尼斯被捕入狱,在被囚禁的八年中,布鲁诺始终坚持自己的学说,最后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

课件二:林则徐,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著名军事战略家。面对封建衰世,潜心钻研经世致用之学,探索历朝兴衰盛废的原因,以岳飞文天祥、于谦等为榜样,立志做一个振衰除弊、治国安邦的良臣廉吏。广州禁烟期间,深感了解外国的重要,一面派人多方收集情报,一面组织力量翻译西方书报,被后世称做“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课件三:毛泽东,1925年冬至1927年春,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关注中国国情的论文。1927年8月,他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后领导秋收起义,创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他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的道路。

生20:我觉得,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伟人,主要在于他能够在面对世俗的庞大的力量时,不盲从于前人的经验,而是勇于独立思考,比如布鲁诺、伽利略。更主要的,还要有一种为了坚持自己的独立见解而不怕牺牲的勇气。

生21:我认为,伟人的了不起,就在于能够在别人没有想到或者不敢想到时,就率先想到,并敢于去实践。

生22:我觉得,伟人的伟大,就是体现在他始终能够把自己的独立思考放在坚持真理的基础上。为了坚持自己的这种见解,布鲁诺不惜牺牲生命,林则徐不怕丢官流放,毛泽东不怕被孤立被排挤。如果他们当时屈服了,也就成为不了伟人了。

生23:我觉得这三个人的共同特点是敢想并敢做。首先,他们在面对现实时,不是消极的,而是用积极的心态去思考着怎么样来改造世界。其次,他们的思考,也都不是脱离实际的胡乱琢磨,而是从现实情况出发,立足于造福人民的。

师:四位同学都说得很好。概括一下四位的发言,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伟人的伟大,就在于他敢于冲破世俗观念,去进行独立思考,而且,他的这种思考,不是为了自身利益,而是为了追求真理造福人民。所以啊,如果我们想成为一个伟大的人,那么,前提条件就是……

生齐答:独立思考。

师:是啊,独立思考。不过,不知大家注意了没有,刚才一位同学在发表观点时说了,为了坚持自己的独立见解,布鲁诺不惜牺牲生命,林则徐不怕丢官流放,毛泽东不怕被孤立被排挤。可见,要想坚持一种独立思考的意识,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的。对此,大家怎么看?

生24:前面有同学说了,独立思考是不同于集体思考的。那么,也就可以说,独立思考实际上很多时候是并不被集体思考所接受,甚至是会被放到集体思考的对立面上的。这样,就会被排挤被打击甚至被杀害。

生25:我想到了屈原的话,“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独立思考其实就是选择了一种痛苦。因为很多时候,不能够被别人理解。但历史会证明独立思考者的价值的。

生26:我对独立思考的看法,可能和大家不一样。

师:不一样好啊,都一样的话,那还叫独立思考吗。给大家说说看。

生26:我觉得,独立思考虽然重要,但如果这种思考只是一种没有多少意义的乱琢磨,那思考再多,也不会成为伟人。毛泽东他们能成为伟人,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独立思考了,更因为他们关注社会,有社会责任感,想为国家做点事情。再有,即使这种独立思考是建立在为了国家的基础上的,也还是有区别的。像希特勒、东条英机,我们不能说他们在发动战争前没有进行过独立的思考,但他们的思考带来的实际上是对全人类的危害。所以,我觉得,独立思考也要看是一种什么样的思考。

师:好,有见识!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呢,仅有独立思考是并不能成为一个伟人的,要成为伟人,还要有不怕被孤立不怕被流放不怕被杀头的胆量,有真正造福人类的意识和实际行动?

生26:我想应该是这样的。

师:我刚刚概括的这个观点,大家认可吗?

生齐答:同意。

师:我有一个问题,一直没有弄明白,这两天备课时总在想着,现在拿出来,大家共同思考一下,看看这中间包含着什么样的道理呢?我们都知道,毛泽东主席晚年时错误的发动了一场文化大革命。这场运动,给新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那么,大家考虑考虑,毛泽东在战争年代通过独立思考,提出了正确解决中国问题的主张,并用这个主张带动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为什么到了新中国成立后,他却会犯发动文革的错误?发动文革,是毛泽东独立思考的结果,还是中央集体思考的决定?

生27:应该是个人思考的结果。因为毛泽东是最高领导,这场运动是他提出来的。

师:既然是个人思考的结果,那么,这样的思考算不算个人独立思考呢?

生27:我想应该算是一种个人独立思考。

师:既然是个人独立思考,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一个正确一个错误的结局呢?我们不是一直在赞扬着个人独立思考吗?

生27回答不出来这个问题,继续提问了两位同学,也说不出什么见解。

师:看来这个问题有点难度了。没关系,各个讨论小组讨论讨论,看看大家对这个问题是如何看的。

学生依照开学二十天来养成的习惯,四人一个讨论小组,展开了讨论。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对这个问题发表发表自己的看法?随便说说,就算是我们独立思考的一种展示吧。这个问题应该没有什么标准答案的。

生28:我们讨论的结果是,早年毛泽东的独立思考,是建立在他对中国农村现状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的。他的调查,符合中国国情,故而思考的结果,也符合中国国情。把这种思考落实到行动中,就能够取得胜利。而晚年的独立思考,显然是脱离了中国国情的,是一种凭空想象的思考,这样的思考,自然也就不会带来正确的行动了。

师:太好了!把辩证法的观点运用到课堂上来了。别的小组还有什么看法?

生30:我们认为,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毛泽东在进行个人思考时没有把他的思考放到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中去检验,也没有把他的独立思考的结果去交给集体讨论研究。这样就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要避免这样的错误,就应该在坚持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充分发挥集体思考的作用,用集体的智慧来检验独立思考的问题。这样,也许就可以避免错误了。

师:哦,应该把个人思考的东西,放到集体会议上去讨论讨论。那要是反对的人很多,该怎么办?

生30:那就说明这样的思考可能是不正确的,是应该改变的。

师:那可不一定哦。当年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时,不是反对的人很多吗。

生30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了,教师示意他坐下。

师:还有谁对这个问题有想法的,咱们自由发言,不用举手,就坐在座位上说。

生31:我同意前面那个讨论小组的观点。个人独立思考的结果,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主要是看这种思考是否是建立在真实的国情的基础上的。我看过关于文革的书,那上面说,毛泽东发动文革,是因为对当时的国情做了错误的判断。他的独立思考,是建立在错误判断的基础上的,因此,这种独立思考,也就是一种错误的思考。而错误的思考运用到具体的行动中,自然也就是错误的。

师:太棒了!我们应该为你的思考而鼓掌喝彩!

(师生鼓掌)

师:我们共同来小结一下,看看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运用独立思考意识来为我们服务呢?

师生共同归纳,七嘴八舌中归纳出四点:一是应该拥有一个善于独立思考问题的大脑。二是这种独立思考应该是一种有价值的思考,最好是能够为多数人造福的思考。三,我们的独立思考,应该是建立在真实的现实的基础上的。四,我们的独立思考,应该能够经受得住历史的检验。

师:纸上谈兵了将近一节课,大家对独立思考应该拥有了一定的认识了。下面,咱们进行一个训练,看看大家在面对一个相同问题时,是如何进行独立思考的。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三张图片:一张是背了孩子的农家妇女,正弯腰低头在给坐在椅子上吃冰激凌的城市孩子擦鞋;一张是公交车上,一个抱着孩子的妇女站着,旁边座位上的学生和青年人视而不见的场景;一张是三个年轻的中国女子,穿了日本人的军服拍照的场景。)

师:三张照片,每个人只选取一张来谈,看看你从这照片中读出了些什么。

学生思考,并在讨论小组中交流。

生32:这几张照片,我在网络上都看到过,当时见到中国女子穿日本军服照相的照片,特别生气,感觉这几个人的素质太差。今天再看时,冷静了很多,我想的是,她们为什么要穿日本人的衣服照相呢?我不认为她们这样是崇洋媚外。实际上,她们一定仅仅是觉得好玩。但是,正是这种好玩,才更可悲。因为这说明她们从心底就没有被侵略被欺凌的概念了。列宁说,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这些年轻人,显然是忘记了过去的耻辱了。

生33:我也对这照片特别反感。我想,她们这种以丑为美的做法,并不是因为她们就喜欢丑恶,而是她们心灵中的美和丑被颠倒了。她们并不觉得这样做不对不好,而是觉得这样好玩,是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我记得前两年还有一个演员也做过这样的事情,当时骂她的人很多。

生34:刚才我们讨论时,对擦鞋这幅图片有点争议。有同学认为,这是一种社会分工问题,并不能体现出什么社会不公。又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不平等,是社会的丑陋。还有人认为这恰恰体现了一种应该有的价值取向,它体现的是社会底层人民的市场经济意识的觉醒。不过,我对这个图片的认识是,我觉得它不但体现了一种贫富差距,更体现了一种人格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是一个繁荣富裕的国家所不应该出现的。所以,我觉得,国家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消灭这样的不平等。

(此时,下课铃声响了。依照课前计划,还应该在课堂上结合独立思考问题,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介绍给学生的。我想通过需要层次论,来让学生明白:独立思考是一种高层次的活动,它是用来满足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但时间关系,只有留在下一个课时补充了。)

师:下课的铃声,打断了我们的思考。简单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的是独立思考问题。所以要探究这个看起来很简单的哲学命题,是因为我们眼下在繁重的学业负担盘剥下,已经基本丧失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现在,我们相当多的老师相当多的家长,只要求我们做题目拿分数,只要求我们在名次表上拥有一个好的位置,几乎没有人要我们去思考那些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家国大事。这是一种悲哀,一种时代的悲哀,更是中国教育的悲哀。我们这个主题单元学习的核心,是要做一个有教养的人。那么,让我们就从独立思考开始做起吧,让我们在挣扎于名次和成绩的苦痛的缝隙里挤出时间来,多读书多思考,努力做一个“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人。因为“天下者,是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是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是我们的社会。我们不管谁管,我们不问谁问”!下课!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智取生辰纲,施耐庵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智取生辰纲》课堂实录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智取生辰纲》同步练习
    智取生辰纲教案及教学实录
    《智取生辰纲》教案
    智取生辰纲导读
    我教《智取生辰纲》
    智取生辰纲教学
    课文智取生辰纲研讨
    《智取生辰纲》创新性学习教学设计
    《智取生辰纲》线索分析
    智取生辰纲原文
    说课稿:《智取生辰纲》
    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示例
    岗位大练兵《智取生辰纲》教材分析
    《智取生辰纲》课本剧
    智取生辰纲:杨志的相关分析
    《智取生辰纲》“智”多少
    智取生辰纲教学内容
    《智取生辰纲》教学实录
    《 智 取 生 辰 纲》教案
    《智取生辰纲》教案3
    《智取生辰纲》教案设计1
    智取生辰纲(免费教案)
    说课指导:《智取生辰纲》说课稿
    智取生辰纲教案
    智取生辰纲 同步练习含答案
    《智取生辰纲》同步练习(附答案)
    《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
    智取生辰纲学科教学
    《智取生辰纲》教学实录2
    《智取生辰纲》教案2
    《智取生辰纲》课堂教学实录
    《智取生辰纲》教案设计
    《智取生辰纲》课堂实录及评析
    《智取生辰纲》说课稿
    《智取生辰纲》教与学
    《智取生辰纲》教案4
    《智取生辰纲》同步练习
    《智取生辰纲》学法指导
    《智取生辰纲》句段品味
    《智取生辰纲》审美鉴赏
    《智取生辰纲》重点难点讲解
    《智取生辰纲》问题探究
    《智取生辰纲》强化练习
    《智取生辰纲》同步达纲训练
    《智取生辰纲》同步达纲练习
    《水浒传》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智取生辰纲》参考图片
    《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
    《智取生辰纲》有关资料
    《智取生辰纲》同步训练
    《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
    《智取生辰纲》电子教材
    《智取生辰纲》整体把握
    《智取生辰纲》问题研究
    《智取生辰纲》研讨与练习说明
    《智取生辰纲》自学评估
    《智取生辰纲》课文两大类矛盾
    《智取生辰纲》课文剖析
    《智取生辰纲》背景材料
    《智取生辰纲》课文赏析
    《智取生辰纲》补充材料
    《水浒传》人物分析
    《水浒传》人物介绍
    施耐庵生平考证
    关于鉴赏课文语言的建议
    《智取生辰纲》同步练习
    《智取生辰纲》教学反思
    《智取生辰纲》同步练习
    《智取生辰纲》整体感知
    施耐庵惩恶
    施耐庵的故事
    施耐庵的传说
    施耐庵简介
    《水浒传》中的“水浒”是什么意思
    《智取生辰纲》电视剧本
    《智取生辰纲》教学反思
    施耐庵与水浒传
    《智取生辰纲》词义辨析
    《智取生辰纲》教学建议
    《智取生辰纲》学前导引
    《智取生辰纲》素质教育新学案
    《智取生辰纲》学法导引
    《智取生辰纲》课文背景知识
    《智取生辰纲》生字注音
    《智取生辰纲》形似字辨析
    《智取生辰纲》多音字辨析
    《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
    《智取生辰纲》知识延伸
    《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
    《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
    《智取生辰纲》艺术特色
    《智取生辰纲》结构分析
    《智取生辰纲》重点难点突破
    《智取生辰纲》线索分析
    《智取生辰纲》写作特色
    《智取生辰纲》学习要点及方法
    《智取生辰纲》疑难解析
    《智取生辰纲》词句综合运用
    《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
    《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
    《智取生辰纲》教学反思
    《智取生辰纲》阅读指导
    《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
    《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
    《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
    《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
    《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
    《智取生辰纲》古今异义词
    《智取生辰纲》环境描写的作用
    奇思妙想 防不胜防──谈《智取生辰…
    《智取生辰纲》研读赏析
    《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
    《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
    《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
    《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
    《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
    《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
    《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
    《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
    《智取生辰纲》教学分析及反思
    《智取生辰纲》核心知识
    七百年前的一场抢劫诈骗案──《智取…
    古典名著教学怎样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智取生辰纲》教学实录及反思
    《智取生辰纲》词语解释
    《智取生辰纲》教学案例与反思
    《智取生辰纲》教学反思
    《智取生辰纲》案例与反思
    《智取生辰纲》教学反思
    《智取生辰纲》教学笔记
    质疑《智取生辰纲》
    《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
    《智取生辰纲》教学杂谈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