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属于典范的文言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文章并不难理解,因为教学的重点不应在字词上;完璧归赵,渑池相传,负荆请罪的故事学生小学时就熟悉,因此教学时不应以从作为切入点,应蹊径独辟。
一、诵读指导
虽然课前布置预习,但教学依然从朗诵全文开始。
教师范读前两段,指出朗诵重音,理解重点。
比如写廉颇处重音为:良将――大破――勇气,这“良将”“ 勇气”恰恰准确的概括了廉将军的特点。然后每位学生一段,一开始教师点名朗诵,后来学生自己站起来。每位学生朗诵后,教师适当点评,重在重音和断句的处理,以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感性的认识。
比如读到这一段时:
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我让学生体会“王许之”三个字的语气,如何断字,赵王此时的心理?
学生此时亦不好理解,继续引导。
此处的“之”指代什么?――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
一个国君答应别人不让他再做国君该是怎样的心情。
由此再看一字――“诀”,此“诀”何意――告别,有准备不再相见的意味。我们平时写作――“决”。学生再读此段时,感情就自然而满出来了,即使没有读好,也理解了。
可知对文章的品评鉴赏,应和朗诵含咏咀嚼紧密联系。
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平时不读书的张宇站起来两次,虽不甚好,然已经有意识的去体味人物的感情。
二、内容赏析
笔者教授《廉颇蔺相如列传》时,开篇没有介绍《史记》,没有翻译,而是直奔文章主旨处:
观其写……处,须眉毕动;……处,声色如生。奇事编得奇文以传之,遂成一段奇话。
廉将军居赵,事业甚多,《史》独纪其……二事而已,非略之也。见此二事,皆非常事,足以概廉将军矣。读此可悟作史去取之法。
――李晚芳(《读史管见》卷二《廉蔺列传》)
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廉颇蔺相如最精彩的地方,师生共同赏析。也可根据上面文字的提示去找。
找到原文相对容易,关键在于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去品评其中妙处。如何“须眉毕动”,如何“声色如生”。这就要求教师对文章烂熟于心,对内容的理解要深刻、透彻、精到,只有如此方能很好的引导、点拨学生。
(一)廉颇
廉将军居赵,事业甚多,《史》独纪其与王诀及谢如二事而已。
――李晚芳(《读史管见》卷二《廉蔺列传》)
与王诀――王行,度道里会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此话的目的,学生很容易找出――绝秦望,从此如何理解廉颇之形象,则有难处,在学生分析后,教师引用李晚芳的点评作总结:
人只知廉颇善用兵,能战胜攻取耳,亦未足以尽廉颇;观其与赵王诀,如期不还,请立太子以绝秦望之语,深得古人社稷为重之旨,非大胆识,不敢出此言,非大忠勇不敢任此事。
谢如――这一情节简单,蔺相如知错能改,乃真勇士也。
平时不太爱发言的姜丽丽又指出一处: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这一段文字中廉颇的自傲、自负跃然纸上。有此一段映衬才有下文“谢如”的精彩与可贵。
(二)蔺相如
观其写持璧睨柱处,须眉毕动;进缶叱左右处,声色如生。
――李晚芳(《读史管见》卷二《廉蔺列传》)
持璧睨柱――如何体现其“智勇双全”的特点。
勇――“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智――:“璧有瑕,请指示王。”其中“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中的“持”“却”(后退几步)“倚”亦可见其智。
进缶叱左右――如何体现其“智勇双全”的特点。
勇――“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因学生初中学过《唐雎不辱使命》,此处定要和唐睢作比较。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唐雎不辱使命》
智――“前进”――上前进献。为“五步之内”以颈血溅之作准备。
还有后文的“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中的“顾”(回头――而不是回身,时刻和秦王保持五步的距离)字非常关键。
至此可拈出作者司马迁的观点作总结。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何谓智勇双全?此之谓也!
可对学生进行启迪、教育,轻轻一笔,一带而过。哥们意气,拿着棍子、砖头就上只是匹夫之勇矣。
至此写蔺相如还缺少最精彩的一笔。
蔺相如最让廉颇佩服的是不是他的智勇双全?如果不是,那是什么?
引避廉颇――紧扣文本,这一故事体现蔺相如的哪一方面?
学生作答,教师引导。廉颇负荆请罪时语言中有一字最妙――“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中的“宽”字。在此可以理解为宽容、宽恕、大度等等。
以李晚芳的评论作结:
人徒以完璧归赵,渑池抗秦二事,艳称相如,不知此一才辩之士所能耳,未足以尽相如;惟观其引避廉颇一段议论,只知有国,不知有己,深得古人公尔国尔之意,非大学问人,见不到,亦道不出,宜廉将军闻而降心请罪也。
如有时间,还有一精彩环节可引导学生共同赏析:
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如果用一个成语可以说是――洞若观火,体现了蔺相如的洞察力和远见卓识。
洞察力+智勇双全+宽=蔺相如
三、从历史的角度再读文本
鲁迅先生对《史记》有一精当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以上我们仅仅从文学欣赏的角度分析、鉴赏廉颇、蔺相如形象,作者司马迁是文学家,然他首先是史学家,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此文,作者想借《廉颇蔺相如列传》表述怎样的观点?
学生回答此问题有一定难度,然从自己教学实际来看,学生能很快从文本中找出相关语句。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於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教师适当补充,此传为四人合传,除廉颇蔺相如,还写了赵奢、李牧,提到了赵括。
其中,廉颇最后的命运,在学习过的《京口北固亭怀古》一文有所了解――“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李牧和赵国的关系重大,苏洵《六国论》中说: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纸上谈兵的赵括,学生更是熟悉:
(赵)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赵前後所亡凡四十五万。
这就是著名的长平之战,此后赵国士气已经趋近崩溃,国家衰微。
至此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并表达出,一些将领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命运与生死存亡。学生再次分析后,教师总结:
以廉颇、蔺相如主名,中间赵奢、李牧周旋穿插,断续无痕,而赵之兴亡,节目全在于此。共数人之传,只如一人。贤才关系国家,自文字章法中奇正错综而出,此史之识也。
――钟惺《葛氏<史记>卷八一引》
(亦可点明现代社会的人才竞争,中国发展在我们――这未来之贤才。)
四、课堂随笔
(一)学生调动
这篇课文是昨天第四节课在(2)班上的,这里要对第四节课时间和(2)班学生情况作一说明。
(2)班是这所学校首届学生中最令人头痛的班级,不用说主动学习,就是正常的课堂秩序都很难维持,经常有教师上半节课就被气回办公室。
第四节课从5:50到6:35,炎炎夏日,面对这样一批学生,在下午第三节课后讲古文,想想很有趣。
意想不到的是在朗诵阶段,学生就被调动起来。
平日里不发言的张宇,不喜欢听课的赵星、张泽阳、刘代磊等等非常积极,在讨论“王许之”的语气时,很多学生自己放声来读、体会。赏析到蔺相如“进缶叱左右”处,竟同时有两位学生自己站起回答问题。我被这群可爱而“淘气”的孩子感动着,于是生出无限感慨。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所要教的教材在他看来浅显得如同识字课本一样时,他才能把精力从教材转到学生身上,才是用一辈子来备课。”
犹记自己初教此文时,只是对照着翻译书,有条不紊的读了下来,只不过中间尽量的把重点字词、写作手法突出出来,从头分析到尾,根本没有学生(更不用主体)意识,家乡的俗语说,“哪黑哪住”(下课时讲到哪里就在哪里停下来)。不止没有学生意识,又何尝有教材意识,教师只是按着葫芦抠籽子。
可以想象,当教师没有对教材的整体、全盘意识,只能就局部的字词、段落、写作特点进行分析;教师根本不考虑学生的接受、心理、兴趣等等,何来教学艺术,何来学生的热情与参与?!
(二)教师的基本素养既体现在对课堂的调控上,更体现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的处理上,教师对教材应该能够打碎重组。教师已经目无全“文”,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剖析、审视与鉴赏。
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才如风行水上,行云流水那般自然。苏轼说:吾文如万斛泉渊,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汨汨,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
文如此,品评如此,真实、自然、充满了期待与张力的语文课亦如此。
至此境界,教学方可称为艺术。
吾听课,发现大多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赏析与学生的感觉是“两条道上跑的车――各不相干”。特别是公开课上,很多时候,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君入彀。
事先预设好了答案,亦可谓之“坑”“陷阱”。教师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到达那个目的,反复“引导”,学生无法到达时,推也要把他们推到“坑”里去,方才有成功。
(三)教师的生存状况、生活质量是有目共睹的,太辛苦、太劳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极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笔者如大家一样,曾经批判过,反抗过,悲愤过,最终发现自我救赎之路,就在于努力追寻教学的艺术境界。
教学如艺术一样,要入境,只是浮在表面,仅仅当作一项工作、义务来做,当然苦不堪言。而当你沉浸在艺术境界与氛围中,你会发现这是享受。
此课上完后,如坐春风,敲打这此文字时还面带微笑,精神振奋。
也许我们不能时时达到这种境界,虽有时力不能及,应心向往之,努力追寻之。
陈染在她的《时光倒流》散文集《如同飞着》一文中说:
人世间有四种“飞着”的形式。即生理本能:性;心理体验:情感高潮;消极方式:毒品或浓度酒精;积极方式:艺术创作。
把课堂教学当作艺术创作来对待,你就可以享受到生命“飞着”的美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