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单元目标 1.了解传记写作的一般特点,了解传主的基本性格特征。 2.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基本用法,并作分类积累。 3.揣摩人物语言,体会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4.学习传主的高尚品德与可贵精神,陶冶情操,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5.评价传主的功过是非,形成科学的史学观。 11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课文研习 一、要点解析 1.用参差交错的双线叙事之法记叙复杂的故事。 文章以双起法开篇,同时推出廉颇与蔺相如,而后又单写蔺相如,将廉颇的悬念留给了读者。写蔺相如,则先借缪贤之口,道出其平时为人的性格,推崇其临机处事的智谋,为下文张本。接着才开始写“完璧归赵”的故事。“渑池会”仍以蔺相如为主,虽只附带提及廉颇,但已露端倪,一人陪赵王会盟秦王,一人盛设兵善后,二人各司其职,合力为国。“廉蔺交欢”中,廉颇才正式登场,这个故事里,作者写法是两人并重。先写蔺相如度量宽宏、先公后私的襟怀,次写廉颇识大局、勇于改过的勇气。如此参差交错,即节省了笔墨,又表现了廉蔺二人之于赵国的重要。 2.用反衬之法,以客体衬托主体,从而突现主体形象。 运用反衬手法,可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显得更加鲜明突出。选文的主要人物是蔺相如,但还写了其他一些人。秦王就是一个重要角色。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这两个故事中,作者写了秦王的贪欲、欺诈、色厉内荏、窘态毕露,主要是为了反衬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褊狭,反衬出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廉颇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鄙视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蔺相如在与舍人的对话中则说:“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在这里,作者又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斗争,反衬出蔺相如的见识独胜廉颇一筹。这样的反衬,蔺相如智勇双全,顾全大局,忠于国家的形象跃然纸上。 3.用巧妙的言辞从容地应对,展现了人物擅长外交辞令的特点。 本文中蔺相如的语言充分体现出外交语言有理、有利、有节,不失使者身份的鲜明特色。表现了他 “能言善辩”“娴于辞令”的外交家的身份和“知死必勇”“血气刚盛”的策士风度。献璧之后,发现秦王“无意偿城”,他必须机智取璧,随口说 “璧有瑕,请指示王”,出语平和,意态从容,诚恳之意可见,机巧之心难明。因而得“王授璧”。下面一番话,则雄辩折人,“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先交代事情的缘起,指出是秦王首先求请,则逼使对方不得无礼违诺。“赵王悉召群臣议”,显示了赵对此的重视,是认真研讨过的,暗示对方不可轻率,且为下文开口决流。“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一针见血地指出秦王的欺诈行为,词锋犀利,刺戟有力。可是接着张而后弛,刚而后柔。“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明为奉承秦王,实为讽刺秦的言而无信。接着提出赵王斋戒五日,拜送书于庭,对比秦的“礼节甚倨”,且用以死相拼的誓言相胁,真是有理、有利、有节,不失使者身份,不致把事弄坏,擒纵自如,轻重得当,利害昭彰,缓急适度。再如蔺相如二上秦廷,渑池之会等处的讲话,也都显示了他巧舌如簧,思辨过人。 二、学法指导 1.学会整理、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 对一篇课文多次出现的词语,应当分辨它们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同时回忆以前所学课文中关于这个词的例句和义项,将他们整理、归类,以便形成知识网络。如“引”字本文多次出现,义项:①(拉);②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③(掉转)。“引”的本义是“开弓也,从弓”(《说文解字》),它有两条引申途径:其一,“牵、拉”(由开弓的动作引申),如,左右欲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延长、伸长”(开弓时,弦被拉长)如,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孟子•梁惠王上》)→“延请”,如,引赵使者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引导、诱导、疏导使流”,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兰亭集序》)→“率领、带领”,如,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赤壁之战》)→“招致、邀请”,如,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李愬雪夜入蔡州》)→“引用”,如,凡所称引,自公所知(《论盛孝章书》)→“自杀”,如,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报任安书》);其二,“退避、避开”(开弓时弦往后退移),如,操军不利,引次江北(《赤壁之战》)→“掉转”,如,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另外,“引”也是文体名(如,恭疏短引《滕王阁序》)。 2.从细节描写入手,感知人物,体会遣词的妙处和表达的效果。 鲁迅先生说:“传神的写意画,并不细画须眉,并不写上名字,不过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本文的细节描写传神达意,神情毕肖。如: 例1.如蔺相如于章台见秦王时,“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一个“视”字,活画出蔺相如察言观色的精明,从容应对的气度。 例2.“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冲冠”,先写其动作,“持”“却”“倚”,显示了他运筹于胸,表露于形,动作迅速,快而不慌,退而有意;怒发冲冠的表现,更是使其怒不可遏的神态跃然纸上。 例3.“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睨”不但说明了相如是“倚柱”而立的位置,而且透露出“头与璧俱碎于柱”的决心,显示了以死相拼的勇武之气。 3.从“人”与“事”的关系入手,学习分析和概括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史传文属于叙事类作品,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往往离不开事件。正所谓“人不离事,事不离人”。司马迁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则典型故事来显示蔺相如的智与勇。 蔺相如的智表现以下方面。第一、是审时度势之智,他从情况变化上,采取应变措施。他决定许璧于秦,确定与赵王赴会,忍让廉颇,都是首先从国势的强弱上考虑的,不囿于一事之象、一时之见,因而他的判断符合客观形势,从而作出取胜之策。他廷叱秦王和见廉颇而引车避匿,是因为情况变了,采取了相应的办法。第二、是知人论事之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他能完璧归赵,在渑池会上不受欺负,就在于他深知“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尽晓秦的现状,秦强赵弱,秦恃强凌弱;揣摩到秦王的心理,从秦王接待献璧时的状态,揣知秦王“无意偿赵城”的心理,而制服了对方。第三、是随机应变之智。在“完璧归赵”故事中,秦王以“书”骗璧,以“图”骗璧,以“礼”骗璧,蔺相如献璧、取璧、归璧,制胜了对方,不为假象迷惑,不因一时获胜麻痹,随迁而变。第四、是争取主动之智。在秦强赵弱的形势下,争取居于有理方面,从而获得斗争主动权。在秦以城易璧问题上,他主张“宁许以负秦曲”;在渑池会上,他对等地要秦王击缶,要以秦首都咸阳为赵王寿,言之有理,持之有故,使赵王由被动地位转为主动,迫使秦王理屈词穷,无法可施。 蔺相如的勇:第一、是敢挑重担之勇,当秦求璧而赵无人可使时,蔺相如不怕任务艰巨,主动承担了重任;第二、有不畏强暴之勇,面对威武的秦王和如虎似狼的秦臣,蔺相如临场不慌,临危不惧,从容应对,且廷叱秦王,辱其群臣;第三、有不怕牺牲之勇,为了维护赵国尊严,他敢于头与璧俱碎于柱,敢于以颈血溅秦王;第四、有隐忍退让之勇,蔺相如退避廉颇,忍辱抱屈,尽力克制自己。 总之,由于他的智,采取了勇斗之法;因为他的勇,使他的智得以胜利。智与勇互为表里,互为因果,互为作用。 三.延伸拓展 1.课文时代背景简介 战国(前403-前221)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公元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 2.班固称赞《史记》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 3.历代名家评《廉颇蔺相如列传》 茅坤:两人为一传,中复附赵奢,已而复缀李牧,合为四人传,须详太史公次四人线索,才知赵之兴亡矣。(选自《史记钞》卷四九) 凌稚隆:相如渑池之会,如请秦王击缶,如召赵御史书,如请咸阳为寿,一一与之相匹,无纤毫挫于秦,一时勇敢之气,真足以褫秦人之魄者,太史公每于此等处,更著精神。(选自《史记评林》卷八一) 基础测评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贪,负其强 负:依恃,凭仗 B.肉袒负荆 负:用背载物,背着 C.宁许以负秦曲 负:承担,使……承担 D.负约不偿城 负:辜负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语:告诉 B.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孰:谁,哪个 C.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 使:令,让 D.请以十五城为秦王寿 寿:祝寿 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勇气闻于诸侯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B.而君幸于赵王 使不辱于诸侯 C.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吾羞,不忍为之下 D.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 4.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于是相如前进缶 B.璧有瑕,请指示王 C.不如因而厚遇之 D.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5.下列句子中均有词类活用的现象,其中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是( ) A.左右欲刃相如 B.使其从者衣褐 C.驴不胜怒,蹄之 D.臣请完璧归赵 6.下列句子有省略现象,补充的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 B.请(允许我)奉盆缶(于)秦王 C.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秦王)不若(廉将军)也。” D.相如闻,不肯与(之)会 7.下列对各句的句式特点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 ) A.秦,虎狼之国 (判断句) 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被动句) C.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判断句) D.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省略句)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译文: (2)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译文: (3) 译文: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9、下列加点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间:间接 B.大王必欲急臣 急:着急 C.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谢:谢罪 D.固请,召有司案图 案:案牍 10.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B.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C.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乃使其从者衣褐 1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选段叙事一波三折,秦王得璧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相如持璧怒斥秦王,为一折;秦王诈许斋戒、割城,相如使从者怀璧归赵,为二折;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相如毕礼而归。 B.归璧于赵后,蔺相如首先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接着干脆说明璧已经归赵,再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璧来”, 然后表示自己知道有罪,最后提出希望,暗示秦王杀使者不是好办法。 C.选段运用了直接描写的手段,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来表现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的性格特征;写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主要是用来表现秦王的威仪和强横。 D.蔺相如运用“诈术”,以诈还诈,痛击秦王,这充分表明蔺相如镇定自如,智勇双全的性格及非凡的外交才能。 12.将上述文言选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 译文: (2)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译文: (3)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译文: 13.结合文段分析蔺相如得以完璧归赵的原因。 答: 。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明 王世贞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 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宝也;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巿,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14.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 称:谈论 B.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 绐:欺骗 C.而归直于秦 直:通“值”,价值 D.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巿 僇:侮辱 15.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得其情而畏之则予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 之二虫,又何知 C.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D.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6.将上述文言选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 译文: (2)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译文: 17.下列不能表现“未敢以为信”的一项是( ) A.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B.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 C.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D.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 18.对于蔺相如完璧归赵一事,王世贞认为是天意,而司马迁认为是 。 四、片段写作 19.阅读课文,展开想象,将“秦王坐章台见相如”一段改编成剧本。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原文赏析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