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96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原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其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鲊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注释: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①,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②,拜为上卿③,以勇气闻于诸侯④。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⑤。 注释 ①、赵惠文王十六年:即公元前二八三年。赵惠文王,赵武灵王的 儿子,公元前二九八年——前二七O年在位。
②、取:攻占。阳晋:齐地名,在今山东省郓城县西。
③、拜:任命官吏。上卿:战国时代地位最高的卿。卿,位在大夫 之上的官。
④、以勇气闻于诸侯:凭着勇敢和有力闻名各国。
⑤、宦者令缪贤:宦官的头目缪贤。宦者令,宫中管理宦官的头 目。舍人:战国时期王公贵族家里所养的食客。
赵惠文王时,得和氏璧①。秦昭王闻之②,使人遗赵王书③,愿以十五城请易璧④。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⑤,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⑥;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⑦。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⑧,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⑨,臣舍人相如止臣⑩,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⑾,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⑿’。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⒀,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⒁,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⒂。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⒃,则幸得脱矣⒄。’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⒅。” 注释 ①、和氏璧:据《韩非子·和氏篇》记载,楚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玉 璞(未经凿制包含有玉的石头),献给厉王。厉王的玉工说是 石头。厉王命人削去其左足。武王继位后,卞和又将该玉璞献 给武王,玉工仍说是石头,又削去他的右足。及文王继位,卞 和抱玉哭于山脚下。文王知道后,派玉工理璞,果得一宝玉, 便名为“和氏璧”。
②、秦昭王:即秦昭襄王,公元前三O六年——前二五一年在位。
③、遗:送给。书:信。
④、请易璧:请求换和氏璧。易,交换。
⑤、欲予秦:想要送给秦国。予,给予。
⑥、徒见欺:白白地被欺负。徒,徒然,白白地。见,表被动的助 词。
⑦、即患秦兵之来:就担心秦国军队来攻打。即,就,便。患,忧 患,担心。之,助词。
⑧、求人可使报秦者:寻求可以担任回答秦国的人。“可使报秦 者”与“人”是复指关系。使,出使,担任。报,回答。
⑨、窃计欲亡走燕:独自打算要跑燕国去。窃计,私自打算。燕, 战国时七雄之一。
⑩、止臣:劝阻我。臣,宦者令缪贤自称。
⑾、会境上:在国境上会面。
⑿、结友:结为朋友。
⒀、幸于赵王:受赵王宠爱。幸,宠爱。
⒁、君乃亡赵走燕:您却逃离赵国跑到燕国去。君,对宦者令缪贤 的称呼。乃,却。
⒂、束君归赵: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束,动词,捆绑。归,送 回。
⒃、肉袒伏斧质:解衣露膊,伏在刀斧的砧板上。这是古代请罪的一种方式。肉袒:袒露出肉搏。质,指承接刀斧的砧板。请罪:请求处罪。
⒄、幸得脱矣:侥幸得以脱免。幸,侥幸。
⒅、宜可使:合适可以出使。宜,合适。 正文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①,可予不②?”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吾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③;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④,宁许以负秦曲⑤。”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⑥,臣愿奉璧往使⑦。城入赵而璧留秦⑧;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⑨。”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注释 ①、请易寡人之璧:请求交换我的璧玉。寡人,诸侯自称。
②、不:同“否”。
③、曲在赵:理亏的方面在赵国。曲,理曲,理亏。
④、均之二策:衡量这两种办法。均,权衡,衡量。之,此。
⑤、宁许以负秦曲:宁可答应给秦璧,使其负理曲的责任。
⑥、王必无人:赵王果真没有可使之人。必,假设连词,语气较 “若”为重。
⑦、奉:同“捧”,双手拱持。往使。前往秦国出使。
⑧、城入赵:城送给赵国。入,同“纳”。
⑨、完璧归赵:保持璧玉的完整无损,送还赵国。完,使……完 整。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①,相如奉璧奏秦王②,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③,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④,乃前曰⑤:“璧有瑕⑥,请指示王⑦。”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⑧,倚柱,怒,发上冲冠⑨,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⑩,赵王悉召群臣议⑾,皆曰:‘秦贪,负其强⑿,以空言求璧⒀,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⒁,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⒂,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⒃,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⒄。何者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⒆。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⒇,礼节甚倨(21);得璧,传之美人(22),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23),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注释 ①、章台:秦离宫中的台观之一,故址在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南角的 渭水边,不是秦王正式接见外国使臣的地方。秦王用非正式的 方法接见蔺相如,是对赵国所派使者的藐视。
②、奏:进献。
③、传以示美女及左右:把璧玉依次传给姬妾及左右随从看。示, 给……看。美人,指姬妾。左右,指在秦王身边侍候的随从。
④、偿:抵偿。
⑤、前:动词,向前。
⑥、瑕:璧玉上的斑点。玉以纯白为贵,有斑点即为缺点。
⑦、请指示王:请允许我指点给大王看。请,请允许我……。指, 指点。
⑧、因持璧却立:于是拿着璧后退几步站立。却,退。
⑨、发上冲冠:头发都竖立起来冲撞了帽子。这是用夸张的说法, 形容愤怒的情形。
⑩、发书:送信。
⑾、悉:全部。
⑿、负其强:依仗自己的强盛。负,依仗,凭借。
⒀、以空言求璧:用空口白话赚取宝玉。
⒁、布衣之交:普通老百姓的交往。布衣,平民。
⒂、逆强秦之欢:伤害了强秦的友好感情。逆,拂逆,违背,伤 害。欢,友谊。
⒃、斋戒:古代的一种礼节。在祭祀或其他大礼之前,要洁身净 心,排除杂念,以表示恭敬。本文所记,是指对送璧给秦的事 非常重视。
⒄、拜送书于庭:跪拜递送国书于秦的殿廷。拜,一种礼节,古人 的拜是先跪下,合掌,然后低头。庭,同“廷”。
⒅、何者:什么原因呢?
⒆、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大国的威严而表示特殊尊敬。严, 尊重。以,连词、修敬,加倍尊敬。
⒇、见臣列观:是“见臣(于)列观”的省文。列观,普通的台 观,指章台。
(21)、倨:傲慢,不礼貌。
(22)、传之美女:把璧玉传给姬妾。是双宾语句。
(23)、急臣:逼迫我。
相如持其璧睨柱①,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②,召有司案图③,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④。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⑤,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⑥;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⑦,臣乃敢上璧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⑨。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⑩,怀其璧,从迳道亡⑾。归璧于赵。 注释 ①、睨:斜视。
②、辞谢:婉言道歉。固请:坚决请求。指请求相如不要以璧抵柱 而使之碎。
③、有司:负责专职(此指管版图)的官吏。案图:察看地图。
④、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指出地图上从这到那里的十五城给赵国。都,城。
⑤、度:估计。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只是用欺骗手段假装把这些城 划给赵国。特,仅仅,只。诈,欺骗。详,同“佯”,假装。 为,做,成。
⑥、天下所共传宝也:(是)各国公认的宝物。
⑦、设九宾于廷:在朝廷上设立九宾,招待使者。这是古代外交上 的一种隆重的礼仪。九宾,即九傧,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吏。
⑧、上璧:献上璧玉。
⑨、舍相如广成传:安置蔺相如住在广成传。舍,留居,安置。广 成,传舍的名称。传,传舍,迎宾馆。
⑩、乃使其从者衣褐:就叫他的随从人员穿着麻布短衣。即化装成 老百姓的样子。衣,穿。褐,粗布短衣,是普通老百姓的服 装。
⑾、径道:小道,便道。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①,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③。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④,赵立奉璧来⑤。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⑥,唯大王与群熟计议之⑦。”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⑧。左右或欲引相如去⑨,秦王因曰⑩:“今杀相如,终不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⑾,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⑿?”卒廷见相如⒀,毕礼而归之⒁。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⒂,使不辱于诸侯⒃,拜相如为上大夫⒄。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注释 ①、缪公:就是秦穆公,名任好,公元前六五九年——六二O年在 位。执政期间东服强晋,西霸戎夷,是秦国较有作为的君主之 一。
②、未尝有坚明约束者:未曾有过坚定明确地遵守信约的人。坚 明,坚定明确。约束,恪守信约。
③、间至赵矣:抄小路回到了赵国了。间,抄近路,抄小路。
④、一介之使:一名小小的使者。一介,一个,含有渺小微贱的意 思。
⑤、立:立即。
⑥、就汤镬:受烹,投到煮着热水的镬里。就,近,投入。镬,无 足的大鼎。把人投到汤镬中是古代的刑罚之一。
⑦、唯:句首语助词。表示希望。孰:同“熟”,详细,仔细。
⑧、嘻:惊怒时发出的声音。
⑨、引相如去:拉相如去就刑。引,牵,拉。去,离去,指离开宫 廷去就刑。
⑩、因,于是,就。
⑾、因而厚遇之:趁机好好招待他。因,趁。厚,优厚。遇,招 待,款待。
⑿、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怎么能因一块璧的缘故欺骗秦国呢?
⒀、卒廷见相如:终于在朝廷(正式)接见了蔺相如。卒,终于。 廷,朝廷的殿堂,作“见”的状语,表示“见”的处所。
⒁、毕礼而归之:完成礼仪,放回蔺相如。毕,终,完成。
⒂、以为贤大夫:认为是有才能的大夫。
⒃、使不辱于诸侯:出使(国外)在诸侯面前不受羞辱。使,出 使。
⒄、上大夫:大夫中地位最尊的一级。
其后秦伐赵①,拔石城②。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③,欲与王为好④,会于西河外渑池⑤。赵王畏秦,欲毋行⑥。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⑦:“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⑧,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注释 ①、秦伐赵:赵惠文王十八年(前281年)秦发兵攻打赵国。
②、拔石城:攻下石城。石城,在今河南省林县西南。
③、使使者:派遣使臣。第一个“使”用作动词,派遣。
④、欲与王为好:希望同赵王结为友好。
⑤、会于西河外渑池:在西河外渑池举行会见。西河,黄河在陕 西、河南、山西境内的一段。渑池,在今河南省洛阳西渑池 县。
⑥、欲毋行:想不去。毋,不,此表否定。
⑦、诀:诀别,最后的告别。这里是表示作最坏的打算。
⑧、度:估计。道里:犹言路程。会:会见。遇:接待。
秦王饮酒酣①,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②,请奏瑟③。”赵王鼓瑟④。秦御史前书曰⑤:“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⑥,请奉盆缻秦王⑦,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⑧!”左右欲刃⑨,相如张目叱之⑩,左右皆靡⑾。于是秦王不怿⑿,为一击缻⒀。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⒁:“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⒂。”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⒃。”秦王竟酒⒄,终不加胜于赵⒅。赵亦盛设兵以待秦⒆,秦不敢动。 注释 ①、酣:饮酒到畅快高兴的时候。
②、好音:喜欢音乐。
③、奏瑟:弹瑟。瑟,古代的一种带弦的乐器,身比琴长,通常配 有二十五根弦。
④、鼓:动词,弹奏。
⑤、御史:战国时各诸侯国掌管图书、记载国家大事的史官。书, 动词,写。
⑥、善为秦声:擅长奏秦地的音乐。
⑦、请奉盆缻秦王:请允许我奉献盆缻给秦王。缻,同“缶”,盛 酒浆的瓦器,秦地亦以缶为乐器。
⑧、得以颈血溅大王:能拿头颈里的血溅到您的身上。意思是要和 秦王拚命。得,能,表示客观允许。以,介词,用,拿。
⑨、刃:用作动词,用刀杀。
⑩、张目叱之:瞪着眼睛大声叱责他们(指秦王左右的卫士)。
⑾、靡:退却。
⑿、不怿:不高兴。怿,喜悦,高兴。
⒀、为一击缻:给他击了一下缻。为,介词,后边省略宾语。
⒁、顾召赵御史:回过头来召呼赵国的史官。顾,回过头。
⒂、为秦王寿:给秦王祝寿。
⒃、咸阳:秦国的都城。旧址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
⒄、竟酒:喝完酒,即开完宴会。竟,动词,终止,完毕。
⒅、终不能加胜于赵:始终不能取胜于赵国。加胜,取胜,占上 风。
⒆、盛设兵:大规模集结军队。
既罢①,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②。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③,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④,吾羞,不忍为之下⑤。”宣言曰⑥:“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⑦,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⑧。已而相如出⑨,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⑩。于是舍人相与谏曰⑾:“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⑿,徒慕君之高义也⒀。今君与廉颇同列⒁,廉君宣恶言⒂,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⒃。且庸人尚羞之⒄,况于将相乎⒅!臣等不肖⒆,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⒇,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21)?”曰:“不若也(22)。”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23),辱其群臣;相如虽驽(24),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25),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26)。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27)。”廉颇闻之,肉袒负荆(28),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29)。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30)。”卒相与欢(31),为刎颈之交(32)。 注释 ①、既罢:(渑池会)已经结束之后。
②、位在廉颇之右:地位在廉颇之上。秦汉以前以右为上首。
③、徒以口舌为劳:仅仅凭言辞成就功劳。
④、素:本来。贱人:地位低贱的人。
⑤、不忍为之下:不能忍受做他的下手。之,代词,此处相当于 “其”。
⑥、宣言:扬言,公开散布言论。
⑦、每朝时:每当上朝的时候。
⑧、争列:争位次。列,朝会时的上下排列。位尊的在上,位卑的 在下。
⑨、已而:过了些时候。
⑩、引车避匿:牵车躲藏起来。匿,藏。
⑾、相与:相互,一齐。
⑿、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我们离开亲属而服事您的原因。君, 指相如。事,事奉。
⒀、慕:仰慕。高义:崇高的品德。
⒁、同列:职位相同。
⒂、宣恶言:散播坏话。
⒃、殊甚:特别厉害,过分。
⒄、庸人尚羞之:平常的人尚且为此感到羞惭。羞之,以之为羞。
⒅、况于将相乎:何况对将军国相这样高位的人呢!意思是说将相 更应感到羞惭。
⒆、不肖:不贤,不才。
⒇、固止之:坚决阻拦他们。指不让他们辞去。
(21)、公:对对方的尊称。廉将军孰与秦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厉 害。
(22)、不若:不如。
(23)、廷叱之:在朝廷上叱责他。廷,作状语。之:指秦王。
(24)、驽:愚顽无能。
(25)、顾吾念之:但是我考虑这样的问题。顾,连词,但。
(26)、不俱生:不能同时存在。俱,同时,都。
(27)、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以国家的危难为先而以私仇为后。意思 是先顾念国家危难而后计较个人的恩怨。
(28)、肉袒负荆:露出赤膊,背着荆条去请罪。意思是愿意受到责 罚。荆,有刺的藤条。
(29)、因宾客:凭着宾客(调停)。谢罪:道歉,赔罪。
(30)、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不了解将军宽宏大量到这种程度。宽,指 心胸宽广。
(31)、卒相与欢:终于相互和好。
(32)、为刎颈之交:做了誓同生死的朋友。刎颈,割脖子。
译文
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任命为上卿。于是廉颇以他的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
蔺相如是赵国人,做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骗;想不给吧,又担心秦兵打过来。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凭这个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蔺相如对我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现在您竟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质上请罪,就能侥幸得到赵王赦免’。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幸而大王赦免了我。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是可以出使的。”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蔺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他的要求。”赵王说:“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蔺相如说:“秦王用城换璧而赵国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赵国给秦璧而它不给赵国城,理亏的是秦国。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赵王问:“可以派谁去呢?”蔺相如回答说:“大王果真找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保证完整无缺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赵王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向西进入秦国。
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呈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人员看,群臣都欢呼“万岁”。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把城酬报给赵国的意思,就上前说:“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怒发竖立,像要把帽子顶起来。他对秦王说:“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议,都说:‘秦国贪婪,依仗它强大,想用空话来求和氏璧,补偿给赵国的城恐怕得不到。’打算不给秦国和氏璧。但是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而且因为一块璧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不应该。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和氏璧,在朝堂上行过叩拜礼,亲自拜送了国书。这是为什么?为的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现在我来到秦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宫殿里接见我,礼节显得十分傲慢;得到璧后又将它传给妃嫔们看,以此来戏弄我。我看大王无意补偿给赵国十五座城,所以又把它取回来。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蔺相如拿着那和氏璧,斜视着柱子,就要撞击在柱子上。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并召唤负责的官吏察看地图,指点着说要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国。
蔺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以欺诈的手段假装把城划给赵国,实际不能得到,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赵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献出来。赵王送璧的时候,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秦王估计这种情况,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把蔺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里。
蔺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违背信约,不把城补偿给赵国,就打发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那块璧,从小道逃走,把它送回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仪,延请赵国使者蔺相如。蔺相如来到,对秦王说:“秦国自从秦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国君,不曾有一个是坚守信约的。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再说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大王派一个小小的使臣到赵国,赵国会立刻捧着璧送来。现在凭借秦国的强大,先割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怎么敢留着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该处死,我请求受汤镬之刑。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商议这件事。”
秦王和大臣们面面相觑,发出无可奈何的苦笑声。侍从中有的要拉蔺相如离开朝堂加以处治。秦王就说:“现在杀了蔺相如,终究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断绝了秦、赵的友好关系。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让他回赵国去。难道赵王会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终于在朝廷上接见蔺相如,完成接见的礼节,送他回赵国去了。
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到诸侯国家能不受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
此后秦国没有给赵国城池,赵国也到底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
后来,秦军攻打赵国,攻下石城。第二年秦军又攻打赵国,杀了赵国两万人。秦王派使臣告诉赵王,打算与赵王和好,在西河外渑池相会。赵王害怕秦国,想不去。廉颇、蔺相如商量说:“大王不去,显得赵国既软弱又怯懦。”赵王于是动身赴会,蔺相如随行。廉颇送到边境,跟赵王辞别时说:“大王这次出行,估计一路行程和会见的礼节完毕,直到回国,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大王三十天没有回来,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以便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念头。”赵王同意廉颇的建议,就和秦王在渑池会见。
秦王喝酒喝得高兴时说:“我私下听说赵王喜好音乐,请赵王弹弹瑟吧!”赵王就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盟饮酒,命令赵王弹瑟。”蔺相如走向前去说:“赵王私下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地的乐曲,请允许我献盆缶给秦王,(请秦王敲一敲),借此互相娱乐吧!”秦王发怒,不肯敲缶。在这时蔺相如走上前去献上一个瓦缶,趁势跪下请求秦王敲击。秦王不肯敲击瓦缶。蔺相如说:“(如大王不肯敲缶),在五步距离内,我能够把自己颈项里的血溅在大王身上!”秦王身边的侍从要用刀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眼睛呵斥他们,他们都被吓退了。于是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缶。蔺相如回头召唤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的众大臣说:“请赵王用赵国的十五座城为秦王祝寿。”蔺相如也说:“请把秦国的都城咸阳送给赵王祝寿。”
直到酒宴结束,秦王始终未能占赵国的上风。赵国又大量陈兵边境以防备秦国入侵,秦军也不敢轻举妄动。
渑池会结束后,回到赵国,因为蔺相如功劳大,赵王任命他做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说:“我做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劳,而蔺相如只不过凭着几句言辞立了些功劳,他的职位却在我之上。再说蔺相如本来是卑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位居他之下!”扬言说:“我碰见蔺相如,一定要侮辱他。”蔺相如听到这些话后,不肯和他会面,每逢上朝时常常托辞有病,不愿跟廉颇争位次的高下。过了些时候,蔺相如出门,远远看见廉颇,就掉转车子避开他。
在这种情况下,门客一齐规劝他说:“我们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现在您与廉颇职位相同,廉将军散布一些恶言恶语,您却怕他,躲着他,怕得太过分了。平庸的人对这种情况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我们实在没有才能,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吧!”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门客回答说:“(廉将军)不如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凭秦王那样的威风,我蔺相如敢在秦的朝廷上呵斥他,侮辱他的臣子们。相如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偏偏害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都活下来。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
廉颇听到这话,解衣赤背,背着荆条,通过门客引导到蔺相如家门请罪,说:“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
两人终于和好,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
课文说明
这篇课文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传全文记叙了战国时代赵国的四个重要人物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的事迹。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集中描写了蔺相如,对廉颇也作了生动的记述。
战国末期,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秦的势力最强。秦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较强。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时候,秦国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然虎视眈眈,不时蚕食欺压,却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大举进攻。课文所讲的秦赵两国之间、赵国内部将相之间的矛盾冲突,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叙述,歌颂了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精神,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的可贵品质。
赏析一: 谈《廉颇蔺相如列传》人物形象的刻画(徐应佩周溶泉)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汉以前的历史散文主要是写历史事件。《史记》则以记述人物为主,通过描写人物去体现历史事件。这是由历史散文进到传记文学的一个重大发展。《廉颇蔺相如列传》为其七十列传之一,它成功地刻画了蔺相如和廉颇两个历史人物。这篇传记,不仅有较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在人物刻画上也有较高的文学成就。
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具体可信。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能信(伸)意强秦,而屈体廉子,用徇其君,俱重于诸侯,作《廉颇蔺相如列传》。”在这篇传记的后面又说:“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伸)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可见司马迁写蔺相如,主要就在于表现其智勇。作者不是以抽象的概念、空洞的言词来表述,而是通过具体描写,让读者披文见意。蔺相如一生行事极多,不可能一一罗列,只能择要而写。司马迁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则典型故事。这三件事反映了两种矛盾,一是秦、赵之间的矛盾;一是廉、蔺之间的矛盾。前一个矛盾发展的结果,导致了后一个矛盾的爆发。这样,通过这些事例足可说明相如的智勇,是“用徇其君”,有利对其作功过评断。而这三件事又能较好地显示其智与勇:蔺相如有审时度势之智,他决定许璧于秦,确定与赵王赴会,忍让廉颇,都是首先从国势的强弱上考虑的,不囿于一事之象、一时之见,因而他的判断符合客观形势,从而作出取胜之策。能表现他从情况变化上,采取应变措施。他廷叱秦王和见廉颇而引车避匿,是因为情况变了,采取了相应的办法。有知人论事之智。有利于表现蔺相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他能完璧归赵,在渑池会上不受欺负,就在于他深知“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尽晓秦的现状,秦强赵弱,秦恃强凌弱;揣摩到秦王的心理,从秦王接待献璧时的状态,揣知秦王“无意偿赵城”的心理,而制服了对方。有随机应变之智。在“完璧归赵”故事中,秦王以“书”骗璧,以“图”骗璧,以“礼”骗璧,蔺相如献璧、取璧、归璧,制胜了对方,不为假象迷惑,不因一时获胜麻痹,随迁而变。有争取主动之智。在秦强赵弱的形势下,争取居于有理方面,从而获得斗争主动权。在秦以城易璧问题上,他主张“宁许以负秦曲”;在渑池会上,他对等地要秦王击缶,要以秦首都咸阳为赵王寿,言之有理,持之有故,使赵王由被动地位转为主动,迫使秦王理屈词穷,无法可施。这些故事也有利于表现蔺相如的勇:有敢挑重担之勇,当秦求璧而赵无人可使时,蔺相如不怕任务艰巨,主动承担了重任;有不畏强暴之勇,面对威武的秦王和如虎似狼的秦臣,蔺相如临场不慌,临危不惧,从容应对,且廷叱秦王,辱其群臣;有不怕牺牲之勇,为了维护赵国尊严,他敢于头与璧俱碎于柱,敢于以颈血溅秦王;有隐忍退让之勇,蔺相如退避廉颇,忍辱抱屈,尽力克制自己。
这三则故事,都有利于表现蔺相如智勇兼备,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例如他章台斗秦王,能看出秦王无意偿赵城,复取璧,以璧击柱胁迫秦王,这些是智;他直斥秦王,欲以死相搏,这些是勇。由于他的智,采取了勇斗之法;因为他的勇,使他的智得以胜利。再如在渑池会上,叫秦王击缶是智勇的表现,“前进缶”是智的行动。如果不“前”,则不能构成与秦王相距“五步之内”的条件,那么“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的勇武便没有威胁作用,“张目叱之”也收不到“左右皆靡”的效果。作者所选用的材料,较好地表现了智与勇互为表里,互为因果,互为作用。
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作者写人物活动,将其置身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从而水涨船高,使人物形象如雕似镂,须眉毕现。写“完璧归赵”故事时,先写蔺相如入秦前的情况,作为这个故事的引起。这部分写了“三难”:“秦王求璧”,给赵王设一难题;无人可使,为赵王第二难题;相如如何完成使命,为第三难题。面临秦王求璧,赵君臣都感到“予”或“勿予”都不行,处于“两难”之地;才有“求人”报秦之议,缪贤荐才之举,赵王召见之事,相如入秦之行。虎狼之秦国势强盛,今以十五城请易赵王璧,诚意少诈骗多。这构成赵王面临的难题,实为蔺相如安设了一大障碍。矛盾尖锐,愈能显示蔺相如化“两难”为“两全”的智与勇。写蔺相如入秦后的斗争,也是矛盾步步激化,终于在蔺相如的智勇兼行下,使之转化,且看蔺相如与秦王斗争的两大回合。
第一个回合,蔺相如献璧后又索回了璧,胁迫秦王作了让步。这部分写秦王的诈和怯与蔺相如的智和勇之间的矛盾,构成波澜曲折的情节,显示人物的思想性格。秦王得璧而“授璧”,为一折;秦王诈许割城,为二折;秦王许斋五日,为三折。凡三折,把蔺相如的慧眼和勇气崭露如生。当秦王得璧之后,蔺相如一眼就看穿秦王无意偿赵城。他看出:章台不是正式接见外臣的处所,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狂呼万岁庆贺诳骗成功,不是尊重外臣的礼节。但璧已到了秦王手中,相如便提出“璧有瑕,请指示王”的要求。因为王爱璧,所以提出璧有“瑕”,能打动对方,使之垫下“授璧”的思想基础;要“指示王”,造成索璧到手的条件。将璧取回,就把握了斗争的主动权。蔺相如得璧还不等于得胜,于是他进一步紧逼,“持璧却立”,远离了秦王,获得了头与璧俱碎于柱的自由;“倚柱”,构成了头与璧俱碎于柱的条件;“怒发上冲冠”,显出了头与璧俱碎于柱的决心。同时,他以言相逼,指出秦王心不诚礼不隆。蔺相如深知能操胜券者,因为和氏璧乃天下共传之宝,秦王以前只是闻璧,而后是想璧,接着是求璧,现在是先已得璧,于得意时又失璧,必然懊恼至极。蔺相如抓住了对方“恐其破璧”的心理,才迫使秦王作了让步,并答应了斋戒五日的要求,这又为蔺相如归璧创造了条件。蔺相如不信秦王的话,有着清醒的头脑,且能脱身保璧,终于未落得“城璧两空”的最坏结局。从这个回合中,可见蔺相如对秦王了解之透,对问题考虑之周,对事情处理办法之巧。
第二个回合,是在璧已归赵的情况下,蔺相如还能不辱使命。秦王第二次接见,由“章台”改为“廷”,是议处国政的处所;人员由美人、侍从改为“九宾”,是礼待外宾的仪式,且已如约斋戒了五日,可谓既“诚”且“尊”了,而相如却要秦王先割城再献璧,加之璧已归赵,这就形成了“曲在蔺”的态势。而蔺相如先是据理力辩,从历史和国势两方面说明赵不敢留璧而得罪秦王,由“理屈”转为有理。接着作让步,但退中有进,柔中有刚,绵里藏针,提出“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的要求,叫对方不要个人专断,不要轻率决断,实际上在于暗示对方:璧已回赵,仅杀相如,有害无利。从这个回合中可见,蔺相如熟知秦的历史,详明秦的现状,洞察秦王的内心,采用了针锋相对的对策,因而人、璧两全,不辱于诸侯。
写“渑池之会”与“廉蔺交欢”也同样是在尖锐激烈的矛盾中。渑池之会是在危险的局势下进行的。秦伐赵“拔石城”,复攻赵,“杀二万人”,约赵王“相会”。这明明是恃强凌弱,不怀好意。渑池会上,一主一宾,一众一寡,一有预谋一为被动,蔺相如却在剑拔弩张的局势下夺得了胜利。“廉蔺交欢”,矛盾的引起,在于廉颇的争名位;矛盾的展开,是由于廉颇见相如“必辱之”;矛盾的激化,是相如的舍人皆请辞去。矛盾的解决,首先是蔺相如退让避辱,委曲求全,继而是他“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表白。在这一组矛盾中,展示了蔺相如性格的另一侧面。
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生动逼真。就如鲁迅所说:“传神的写意画,并不细画须眉,并不写上名字,不过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司马迁也是这样,善于画“眼睛”──代表性的细节,从而传神达意。蔺相如于章台见秦王时,“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一个“视”字,活画出蔺相如察言观色的情态,从容应对的神色。“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冲冠”,先写其动作,“持”“却”“倚”,显示了他运筹于胸,表露于形,动作迅速,快而不慌,退而有意;怒发冲冠的表现,更是使其怒不可遏的神态跃然纸上。“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睨”不但说明了相如是“倚柱”而立的位置,而且透露出“头与璧俱碎于柱”的决心,显示了以死相拼的勇武之气。在渑池会上,蔺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前”这一极为普通的动作,可是却表现出蔺相如极不平常的机智,唯其“前”,才构成与秦王“五步之内”的距离;“跪”,貌似恭敬,实则为其“以颈血溅大王”作蓄势,可以一跃而起。再如左右欲刃相如时的“相如张目叱之”,均神形兼备,如闻其声,如见其状。有的细节,极大地丰富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蔺相如迫使秦王击缶后,“顾召赵御史”书,他要回过头来召唤,说明他已“前”,而御史还伫立在原处,他不回过身来,仍据守威胁秦王的地位,可见他是处处谨慎,一着不让,决不授敌以可乘之机。这些细节描写,作者只在行文之中随加点染,并不加以工笔细描,或是重彩涂抹,可是由于其精练和准确,却极为俭省地勾画出人物的外形和内心,显示了他的智和勇。
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个性鲜明。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也是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重要手段。本文中写蔺相如的语言,充分表现了他这么个“能言善辩”娴于辞令的外交家的身份和“知死必勇”血气刚盛的策士风度。“璧有瑕,请指示王”,出语平和,意态从容,诚恳之意可见,机巧之心难明。因而得“王授璧”。下面一番话,则很为雄辩折人,“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先交代事情的缘起,指出是秦王首先求请,则逼使对方不得无礼违诺。“赵王悉召群臣议”,显示了赵对此的重视,是认真研讨过的,暗示对方不可轻率,且为下文开口决流。“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一针见血地指出秦王的欺诈行为,词锋犀利,刺戟有力。可是接着张而后弛,刚而后柔。“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明为奉承秦王,实为讽刺秦的言而无信。接着提出赵王斋戒五日,拜送书于庭,对比秦的“礼节甚倨”,且用以死相拼的誓言相胁,真是有理、有利、有节,不失使者身份,不致把事弄坏,擒纵自如,轻重得当,利害昭彰,缓急适度。再如蔺相如二上秦廷,渑池之会等处的讲话,也都显示了他巧舌如簧,思辨过人。
《廉颇蔺相如列传》着力刻画了蔺相如的形象,除了运用以上几项主要方法外,还注意气氛的渲染、陪衬映托,以及呼应勾连等。例如表现蔺相如的智勇,不只描写了他的具体表现,而且揭示了他这种品格形成的原因。蔺相如的智勇不是天赋才能,而是由于实践和他的爱国思想造成的。交代了蔺相如出身卑微,原只是个宦官头儿家的门客,早先就有着为缪贤出谋划策的锻炼。由于他有爱国心,所以在完璧归赵上,他出使不辱国;在渑池会上,他相君不辱国;在廉蔺交欢上,他忍让为国,处处表现他“先国家”的思想。本文还刻画了另一个人物廉颇。本文详写蔺略写廉,是因为:第一,在《廉颇蔺相如列传》全文中,继这节选部分之后,接着就是写赵奢、赵括、李牧,再写到廉颇,最后写到李牧为止,关于廉颇的刻画散见于各个部分。第二,从课文节选的部分看,文章开头廉、蔺同举并出,而后详写蔺相如,廉颇的活动则隐现其间,逐步明朗,最后两线汇合,以交锋、交欢结束,即突出了重点,又兼顾了双方。第三,这部分刻画廉颇虽然着墨不多,但却也勾勒出廉颇勇武粗豪、勇于改过的形象,尤其于“廉蔺交欢”的一段叙写,其音容笑貌、思想性格均披沥无遗,使人对他不觉可恨,但觉可爱,也是写得成功的。
《史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且是多方面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对后世影响较大的篇章之一,以“将相和”为题材的戏曲、小说颇多。今天我们研究这篇文章,除了从历史和思想方面获得启示,而且学习其人物刻画的方法,也有助于传记文学以及小说的创作。
赏析二: 略谈《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艺术特色(王伟民)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第一个艺术特色是选材典型。一个人一生中所做的事情很多,可是写人物传记时,就不能事无巨细,统统罗列,而是必须对这些传记的素材进行加工、提炼,选择最能表现人物主要性格特征的典型事件来写。这些典型事件,往往是历史人物一生的关键所在。写好这些关键之处,不仅可以表现出历史人物一生的主要功罪,而且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进程及其特点。廉颇、蔺相如所处的时代,正是战国后期。当时“七雄”并峙,彼此攻城略地,弱肉强食,战祸频繁,民不聊生。“七雄”中秦国最强,强秦力图兼并六国,六国则与强秦抗衡,故又有“连横”“合纵”之举。秦国自“连横”以后,想对六国各个击破,而赵国则首当其冲。唯赵在当时还有一些实力,秦尚难轻取。赵国在“七雄”纷争局面中,为了自身的生存,自然要重视军事、外交的措施。廉颇和蔺相如,一武一文,一个是忠于赵惠文王的、富有沙场经验的宿将,一个是忠于赵惠文王的、智勇双全的外交家,两人自然成了赵国封建统治集团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司马迁为了要表现廉颇、蔺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征,不是给廉颇、蔺相如各开一张履历表,而是选择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件事来写。这三件事反映了两种矛盾:一是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一是廉、蔺两人之间的矛盾;前一个矛盾发展的后果,是构成后一个矛盾的原因。通过这两种矛盾冲突,廉颇和蔺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征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同时,秦、赵争夺和氏璧与渑池之会两件事,实质上是两国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政治威信的两次实力较量,是秦国大举进攻赵国的前奏。所以写这两件事,也显示了历史发展进程的特点。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第二个艺术特色是一详一略的写法。“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件事中,特别是前两件事,作者着力写蔺相如,笔墨酣畅,具体入微;写廉颇则较简略。在三个历史故事中,有关廉颇的素材,几乎被作者提炼到“浓缩”的程度。为什么这样详略不同?从这篇文章的本身,我们可以找到答案。廉颇早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在文章中一开始就以上卿的身份出现。蔺相如原为“宦者令缪贤舍人”,是个门客。廉、蔺两人开始时地位高下悬殊。但由于蔺相如获得了两次重大外交斗争的胜利,被“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当时“七雄”纷争的局面中,外交斗争的作用已经重于军事斗争,“斗智”已经重于“斗力”,“谋”已经重于“勇”。作者之所以对蔺相如详写,而对廉颇略写,就是因为蔺相如是一个忠于赵国的、智勇双全的、出色的外交家,他在秦、赵两国的矛盾斗争中所起的作用自然大于廉颇,在当时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比廉颇显著。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第三个艺术特色是反衬手法的运用。运用反衬手法,可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显得更加鲜明突出。该文的主要人物是蔺相如,但也还写了其他一些人。“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作者还写了秦王的贪欲,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又写了秦王的欺诈,如“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这是秦王耍花招,继续制造骗局。在“渑池之会”的故事中,也对秦王有所描述,先写秦王令赵王鼓瑟,戏弄赵王。当相如提出“以相娱乐”的要求时,“秦王怒,不许”。但最后还是“不怿,为一击缶”。写出了秦王的色厉内荏、难以下台的窘态。在这两个故事中,作者写了秦王的贪欲、欺诈、色厉内荏、窘态毕露,主要是为了反衬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褊狭,反衬出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廉颇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鄙视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蔺相如在与舍人的对话中则说:“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在这里,作者又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斗争,反衬出蔺相如的见识独胜廉颇一筹。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第四个艺术特色是注意了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细节与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描写,对于重大事件来说,犹如人体之血肉对于骨骼,能使人物形象显得更加丰满。如“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的“视”,虽是细节,却写出了蔺相如善于观察情势、分析情况的才能。“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运用夸张的手法,写了蔺相如的几个利落的动作和怒不可抑的神态,突出了蔺相如的“智”“勇”。“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描摹蔺相如的神态,十分逼真,突出了蔺相如的“勇”。“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也突出了蔺相如临危不惧的“勇”。这些细节描写,能使读者对于蔺相如的“智”“勇”认识得更具体更深刻。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也是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重要手段。如在“完璧归赵”的故事中,相如廷叱秦王的这段话,先说出了赵群臣开始时对秦索璧的看法,“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一针见血地揭出秦王的欺诈行为;接着说出当时自己的看法,“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实质是讽刺秦王的言而无信;接着又对比了赵王送璧时的隆重仪式和秦王受璧时傲慢的神态、轻率的动作,指出了秦王的欺诈迹象;最后表示了不受秦王欺诈的决心。这一段话,真是刚柔相济,充分写出了“能言善辩”的战国时期外交家的形象与“知死必勇”的策士风度。再如蔺相如二上秦廷怒斥秦王的一段话也是如此。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第五个艺术特色是前后照应。文章开始概括介绍廉、蔺两人身份,前为上卿,后为门客,一贵一贱,两人地位高下悬殊,这是为后面廉、蔺矛盾安下伏笔。在后面“负荆请罪”的故事中,廉颇居功自傲,囿于贵族等级观念、甚感不平的一段牢骚话,就是有力地回应了这开头的伏笔。再如“渑池之会”写到最后说:“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点出了赵在外交上的胜利是以军事力量作后盾的,暗点了廉颇的作用。在后面“负荆请罪”的故事中,蔺相如回答门客时说到“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也是照应了前面,表现了蔺相如看问题的客观和全面。
如要细细分析起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还有其他一些艺术特色,以上五点是就其主要而言的。
赏析三: 这篇课文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传全文记叙了战国时代赵国的四个重要人物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的事迹。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集中描写了蔺相如,对廉颇也作了生动的记述。
战国末期,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秦的势力最强。秦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较强。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时候,秦国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然虎视眈眈,不时蚕食欺压,却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大举进攻。课文所讲的秦赵两国之间、赵国内部将相之间的矛盾冲突,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叙述,歌颂了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精神,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的可贵品质。
一、层次结构
课文共21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介绍廉、蔺二人的身份和地位。介绍廉颇较详;介绍蔺相如极为简略。一个是战功赫赫、地位显贵、天下闻名的良将,一个是地位卑微、不为人知的小小食客。对比鲜明,为下文两人矛盾的产生埋下伏笔。
第二部分(第3至第13段),完璧归赵。这部分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3至第5段),写蔺相如奉璧出使前,初步表现出来的胆识。从推荐者缪贤的介绍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接着,写蔺相如向赵王分析强弱形势,权衡曲直利害,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对策,并自告奋勇接受出使秦国的重任。
第二层(第6至第11段),写蔺相如奉璧出使后与秦王斗争的经过。这一层是“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重点。蔺相如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在他与秦王斗争的几个回合中。
第一个回合,献璧取璧。蔺相如献璧后,从秦王的倨傲无理中,敏锐地看出“秦王无意偿赵城”,就略施小计,把璧收回。然后将赵王“修敬”与秦王“甚倨”进行对比,面责秦王无理无信。最后用自己与璧同归于尽的决心来威胁对方,利用秦王贪婪的心理,迫使他不得不同意“十五都予赵”。蔺相如取得了初步胜利。
第二个回合,归璧于赵。蔺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就一方面以“赵王恐,不敢不献”的话来迎合秦王的虚荣心,一方面向秦王提出“斋戒五日”和“设九宾于廷”两个条件,以获得回旋的余地。秦王考虑到急切不能得璧,被迫接受了条件,于是,蔺相如采取断然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第三个回合,廷斥秦王。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引用历史上秦国失信的事实,揭露背信弃义是秦的惯用伎俩,并理直气壮地告诉秦王,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秦王无可奈何。至此,蔺相如取得了“完璧归赵”的胜利。
第三层(第12、13段),写蔺相如功成加官,秦赵两国的矛盾暂时缓和。
这一部分只写蔺相如,不写廉颇,但由于文章开始时对廉、蔺的对比介绍,人们仿佛可以感到廉颇的忿忿不平。
第三部分(第14至第16段),渑池之会。这部分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14段),写会前计议。“渑池之会”是在赵国战败的情况下,由秦国提出的。形势严峻,从而反衬出蔺相如的非凡作用。廉颇诀别赵王的一席话,表明他的忠心和深谋远虑,为后文廉、蔺矛盾的解决作铺垫。
第二层(第15段),写会上斗争。渑池会上,秦王步步进逼,耍弄赵王,蔺相如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秦王终于由“怒”而“不肯”,由“不肯”而“不怿”,虽“不怿”而不得不“为一击缶”。这段文字运用对比的手法把这场短兵相接的斗争写得有声有色,扣人心弦,把蔺相如那蔑视强权的凛然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层(第16段),写斗争结果。秦“终不能加胜于赵”,这是会上的胜利。由于“赵亦盛设兵”(暗指廉颇)使“秦不敢动”,这是会后的胜利。
这部分重点写蔺相如在外交场合中的智和勇。和第二部分相比,仍以写蔺相如为主,但对廉颇的描写的分量增加了。
第四部分(第17至第21段),负荆请罪。这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7、18段),写廉颇居功自傲,蔺相如退让回避。写廉颇,只写他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写蔺相如,只写他的行动,透过“称”“望”“引”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活动。
第二层(第19段),写蔺相如不得已向舍人说明避让廉颇的原因。“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表现出蔺相如不计私怨,以国家前途和命运为重的高贵品德。
第三层(第20、21段),写廉颇悔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这部分并写廉、蔺二人,写廉、蔺矛盾的激化与解决过程。
赏析四: 历代名家评《廉颇蔺相如列传》
茅坤
两人为一传,中复附赵奢,已而复缀李牧,合为四人传,须详太史公次四人线索,才知赵之兴亡矣。(选自《史记钞》卷四九)
凌稚隆
相如渑池之会,如请秦王击缶,如召赵御史书,如请咸阳为寿,一一与之相匹,无纤毫挫于秦,一时勇敢之气,真足以褫秦人之魄者,太史公每于此等处,更著精神。(选自《史记评林》卷八一)
李晚芳
人徒以完璧归赵,渑池抗秦二事,艳称相如,不知此一才辩之士所能耳,未足以尽相如;惟观其引避廉颇一段议论,只知有国,不知有己,深得古人公尔国尔之意,非大学问人,见不到,亦道不出,宜廉将军闻而降心请罪也。人只知廉颇善用兵,能战胜攻取耳,亦未足以尽廉颇;观其与赵王诀,如期不还,请立太子以绝秦望之语,深得古人社稷为重之旨,非大胆识,不敢出此言,非大忠勇不敢任此事。钟伯敬谓,二人皆古大臣风,斯足以知廉蔺者也。篇中写相如智勇,纯是道理烂熟胸中,其揣量秦王情事,无不切中者,理也。措辞以当秦王,令其无可置喙者,亦理也。卒礼而归之,非前倨而后恭,实理顺而人服耳。观其写持璧睨柱处,须眉毕动;进缶叱左右处,声色如生。奇事编得奇文以传之,遂成一段奇话,琅琅于汗青糜间,千古凛凛。廉将军居赵,事业甚多,《史》独纪其与王诀及谢如二事而已,非略之也。见此二事,皆非常事,足以概廉将军矣。读此可悟作史去取之法。(选自《读史管见》卷二《廉蔺列传》)
赏析五: 本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廉蔺交欢”三个故事,表现了蔺相如在关系国家利益和尊严的斗争中,多谋善斗、机智勇敢的品格,和为了国家利益,忍辱退让、宽宏大量的爱国精神;以及廉颇忠于国家,勇于改过的可贵品质。 文章由三个故事组成,每一个故事都构成相对独立的一部分,其间又有内在的联系。三个故事反映了两类性质不同的矛盾;前两个故事,反映了秦、赵之间的争霸斗争;后一个故事,反映了赵国将相之间的矛盾。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廉颇和蔺相如的主要活动,是抵抗秦国的侵侮,保卫赵国的利益和尊严。在抗秦保国这一点上,二人是一致的,所以三个故事着重叙述的是秦赵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而廉蔺矛盾是服从于秦赵之间的矛盾的。文章就是在这两个矛盾或明或暗的斗争中,刻划廉颇和蔺相如的性格、精神面貌和思想品质的。
文章一开始,分别介绍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个人物。对廉颇文章说他是“赵之良将”,曾为赵国立过战功,是赵的卿,而蔺相如却仅是个宦者令的舍人。两相对照,一个是屡建战功的高官显宦,一个是居人篱下、地位卑微的食客,这就为后来廉蔺矛盾设下了伏笔。
蔺相如这样一个居人篱下、地位卑微的人,是在赵王面临着不可解决的困境下走上政治舞台的:强秦以交换为名,强要赵国的和氏宝玉,赵国面临着若给秦国,则“徒见欺”,若不给,又怕“秦兵之来”的局面。给与不给,赵国特别为难,而能解决这个难题的,据宦者令说,就是蔺相如。
蔺相如一踏入政治舞台,就首先分析了予璧与否的利害得失,提出了戳穿秦国企图依势强取的办法,解决了赵王“计未定”的困难,这充分突出了蔺相如不同于常人的“智”;当赵王提出“谁可使者”时,蔺相如挺身而出,毅然担起出使秦国的重担,提出或以璧易城,或完璧归赵的办法,这突出地表现了他的“勇”。
蔺相如入秦以后,于章台献璧。秦王得璧,“大喜,传以示美女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蔺相如意识到“秦无意偿赵城”,就机智地诡称“璧有瑕”,从秦王手中夺回和氏璧,“怒发上冲冠”,斥责秦王“负其强,以空言求璧”,一语揭了秦王的老底,并指出秦王章台接见,传璧美女左右的“礼节甚倨”。文章通过许多传神之笔,集中地描写了蔺相如随机应变的“智”和“廷叱秦王”的“勇”。
蔺相如面对贪婪自负的秦王,为实现“完璧归赵”的目的,提出“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的要求,以获得谋取对策的余地。经过分析,蔺相如认清“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便“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只留下自己和秦王继续进行斗争。这些都表现了相如过人的智慧和勇敢。接下去写相如再上秦廷。相如一到秦廷,就指责“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然后又申明,已“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从而断绝了秦王再用压和欺取得和氏璧的念头,并表示了“请就汤镬”的必死决心,迫使秦王意识到杀了蔺相如仍得不到和氏璧,却“绝秦赵之欢”,从而胜利完成了“完璧归赵”的使命。
“完璧归赵”以后,秦国屡次攻伐赵国,都以秦胜赵败为结局。在这种形势下,秦王提出要在两国边境地区会面,显然不怀好意。所以赵王不敢应邀成行。蔺相如出于对赵国国家威信的考虑,指出“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终于赴会。渑池会上,秦王依势侮辱赵国,蔺相如针锋相对,迫使秦王击缻,维护了赵国的尊严。作者笔下的蔺相如面对秦王的挑衅,步步紧逼秦王,先是“请奉盆缻”,“以相娱乐”,继而是“跪请秦王”,最后则“请得以颈血溅大王”,迫使秦王由“怒,不许”,“不肯”,转为最后竟“不怿,为一击缻”。作者从秦赵双方斗争中,写出了蔺相如不畏强暴,勇于抗争的勇敢精神和爱国热情。秦国群臣仍想以势压人,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的无理要求,蔺相如以牙还牙,提出“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戳穿了秦国要求的荒谬,击败了对手的阴谋。蔺相如在宴会上,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慷慨陈辞,据理力争,表现了他的大智大勇。
蔺相如为赵国屡建奇功,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引起了廉颇的嫉恨。蔺相如在深得赵王信任的情况下,对廉颇的侮辱言辞,不做正面回答,却取回避对策:或“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或“望见廉颇”,“引车避匿”,再三退让。因为他知道“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表现了他“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可贵品质。
文章对廉颇写得比较简略,但给人的印象却很深,这是因为作者在描写蔺相如的活动时,常常或明或暗地写到廉颇。文章一开始即点明廉颇是赵国的名将,曾为赵国屡建战功。秦王发书,表示“愿以十五城易璧”,文章特意写道:“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表明了他不同常人。在渑池会前,赵王不敢赴会,而廉颇、蔺相如考虑国家的尊严,主张赵王赴会,以不示弱,可见廉颇也是一个颇有见地的爱国将军。送赵王赴会时,廉颇又提出“王行,度道理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的建议,更显出他的深谋远虑,忠诚为国。而蔺相如在渑池会上,针锋相对,痛斥秦国挑衅,秦“终不能加胜于赵”,是和廉颇“盛设兵以待秦”有着直接关系的。
由于蔺相如在外交上的重大成功,使他跃居廉颇之右,廉颇以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自居,开始嫉妒相如;但当他认识到与相如的团结对国家兴亡的重要性时,就丢掉大将军的架子,“肉袒负荆”,悔过请罪,这表现了他坦率的性格和勇于改过,效忠国家的精神。
当然,蔺相如、廉颇的爱国主义是和效忠封建君主紧相关联的,有着阶级的局限性。
本文是一篇合传,但对人物的描写与叙述却有详有略,在不详写中为略写做准备,如对蔺相如写得详,对廉颇写的略;在写蔺相如的时候,暗写了廉颇,这样就突出了重点。在对同一人物的不同事件的描写上,也有详有略。如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廉蔺交欢”三个典型事例中,对前二者写得详,对后者写得略,特别是对二人如何矛盾,廉颇如何辱骂蔺相如等,写得尤其简略,这样就使笔墨集中在揭示和刻划人物的“智”、“勇”及其为祖国不顾自己生命的可贵品格这一点上,使文章简洁,人物生动。
其次,文章善于用人物的语言行动和环境的烘托表现人物的性格。如蔺相如秦廷献璧,其中有环境的烘托(如“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有人物行动神态的描写(如“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相如持其璧睨柱”),有人物语言的描写(如相如斥责秦王,慷慨陈辞,“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这样就把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他在强敌面前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一心为了国家的精神和品格,写得有声有色。
作者介绍: 司马迁(前145—前90)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于公元前90年,55岁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