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增强文言文语感。
2、积累、掌握有关的文言知识(有关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知识)、文学文化常识。
3、把握文意,领略课文记人、叙事的精髓,学习蔺相如、廉颇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
积累、掌握有关的文言知识(有关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知识)、文学文化常识。
教学难点:
领略《史记》记人、叙事的精髓。
教学用具:
常规教具、投影;练习篇子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设计:
《史记》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著作,《廉颇廉相如列传》又是其中的名篇,也是传统课文篇目。其充分显示出
司马迁《史记》语言典重、朴厚的语言风格,是文言作品中的典范。所以,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应利用相应(直接诵读课文、诵读白文)手段,引导学生认真诵读,以增强文言文的语感。
文言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积累有关文言的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
鲁迅曾高度评价过司马迁的《史记》,赞誉她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
离骚》”。
司马迁也在《报任安书》中曾说,他忍辱负重,写作《史记》的目的,是“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要探究自然现象的变化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关系,弄懂古今历史盛衰演变的规律,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那么,我们今天就来深入分析这部历史巨著和文学巨著。
一、历史探讨。
本文中,相对弱小的赵国能够两次战胜强大的秦国,原因是什么?学习本文,从国家、个人的角度来说,你能从中得出哪些启示?
学生讨论交流,并进行书面表达。
教师点拨:
(1)君、臣必须团结。(2)君主或管理者要察纳雅言,从善如流。(3)大臣之间要团结,尤其必须“
将相和”,国家才有安宁。(4)处事要顾全大局,不能仅从个人的私利出发。国家的利益、荣誉高于一切。(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要敢于承担国家重任,肩负历史使命。(6)要善于发现人才,勇于推荐人才,更要敢于重用人才。(7)学会宽容,和睦共处,共建和谐社会。(8) 成大事者要勇敢,有机智, 讲策略。(9)勇于改过,完善自我。(10)抓住机会,珍惜机会,报效祖国,成就自我。
二、课文赏析
(一)选段揣摩
1、比较课文第六段和第十段中的两句话,回答问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庭,引赵使者蔺相如。”
①作者在叙述中,对蔺相如的称呼前后有什么变化?
②为什么要作这样的变化?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点拨。(略)
2、读下列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A)赵王畏秦,欲毋行。(B)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C)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①仅从A句看,赵王是怎样的一个人?
②比较A句和B句,可看出赵王与廉、蔺二人在分析问题的出发点上有什么区别?
③把A、C两句结合起来看,可以看出赵王具有怎样的品行?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点拨。(略)
3、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渑池会上,秦王设计侮辱赵王,“令赵王鼓瑟”,且命御史载于史册;而蔺相如针锋相对,刚柔相济,软硬兼施, “请奉盆缶”,“以相娱乐”,否则“请得以颈血溅大王”,最后迫使秦王就范, “为一击缶。”蔺相如马上召赵御史书曰: “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秦王不怿,为一击缶”一句表现了秦王怎样的心态?
②你觉得“秦王不怿,为一击缶”中哪一个字最妙?为什么?
③秦御史和赵御史所记有何区别?哪一方对自己更有利?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点拨。(略)
(二)人物形象分析
本文不仅真实而详尽地记述了当时的史实,而且运用多种文学手段揭示人物性格,将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
请结合课文谈一谈作者是通过哪些文学手段来塑造这些人物形象的?这些人物形象有什么鲜明的特点?(蔺相如、廉颇、赵王、 秦王、缪贤)
学生分组分人物进行讨论并进行交流。
教师点拨。(略)
(三)选段品读
1、请同学给下列文字断句。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找三人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感情。
教师点拨。(略)
(四)小结:(略)
三、布置作业
1、一词多义总结:负、使、引、徒、幸、顾、以、因。
2、这篇课文无论是从国家还是从个人角度带给我们诸多启示,请选取其中一点,写一篇议论文。要求:①题目自拟;②字数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