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疏通“完璧归赵”部分的文意
(1)结合本文,复习并掌握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2)继续积累文言常用实词,巩固词类活用中使动、意动、名词做状语等用法
(3)简析故事情节,解读蔺相如的斗争策略。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的精神。
二、教学过程和方法
(一)、教学方法:
“温故而知新”法,体现高三教学的特点;小组讨论探究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其学习中的探究能力。
(二)教学过程:
步骤
一、导入语:
上节课我们结合单元知识短文的学习,了解了史学中的巨子、文学上的奇才司马迁及其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并通过《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学习,了解史传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一)判断句式:
1)……者,……也式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阿房宫赋》)
2)……,……也式 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战》)
3)“者也”都不用式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4)用皆、乃、为、即、则表示判断。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家》)
5)用“是”直接表示判断
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二)被动句
1、无语言标志,是一种意念上的被动。如“洎牧以谗诛(被杀)”
2、有语言标志的被动句:
1)……于……式。
2)……见……式。
3)……见……于……式。
4)……为……式。 5)……为……所……式。
6)……受……于……式。
(三)变式句
1、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有下列四种情况:
1)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提前。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2)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 宋何罪之有?(《公输》)
4)在疑问句中,介词宾语移到介词之前。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2、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3、介词结构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介词结构放在谓语之后的现象,一般由与、以、为、自、于等为标志。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词类活用
(一)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 ,表示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行为。例如:
项伯杀人,臣活之
晋侯饮赵盾酒。(晋侯让赵盾饮酒)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现在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
( 3) 名词的使动用法
表示使宾语成为某种人或事物。例如: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二)、意动用法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表示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状态
例如:渔人甚异之 (认为……奇怪)
2、名词的意动用法,表示把宾语当作某种人或事物
例如: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把……当作老师)
(三)名词用作状语
1、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作比喻,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2、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3、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5、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文言实词的特点
第一,单音节词占多数
第二,有些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第三,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普遍
第四,有大量的通假字
小组学习
1、分组分段学习,根据前面复习,找出相关的句法、词法现象;翻译重要的实词。
2、小组选代表发言,老师纠正并做补充。
3、老师提问,小组选代表回答。
1、分组分段学习,根据前面复习,找出相关的句法、词法现象;翻译重要的实词。
2、小组选代表发言,老师纠正并做补充。
3、老师提问,小组选代表回答。
提问内容:每段中的重要语句(随堂提问)。这样做的目的是规范学生文言文翻译,让他们努力做到“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步骤六:布置思考题
展示课件:
布置思考题
问题一、蔺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赵城”?
问题二、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赵城”后怎么办?
问题三、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策?
问题四、归璧于赵后,蔺相如又是如何对秦王交代的?
以问题四为例提示:
首先,蔺相如
以问题四为例提示
首先,蔺相如指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
其次,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秦先割城予赵,赵立捧璧来。
再次,表示自己知道有罪,且不怕死。
最后,提出希望:“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暗示秦王杀使者不是好办法。
布置作业:
课后按上述提示,完成其余三个思考题。
后记:本堂课的设计很好地体现了高三语文教学特点:一是温故而知新的教学原则;二是高密度的教学内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学生活动占课堂教学2/3的时间,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改原则。另外,这是一堂文言文的教学,有朗读、有重点字词的解读,有重要句式的把握,很好地完成了文言文教学的要求。特别是这堂课多媒体运用很成功,课件的设计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回忆起到了引领和提示作用。同时通过视觉也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当然,一节课下来,还是反映出一些问题:首先是教学思路不错,但容量有些太大了,完成起来有些牵强;其次是受时间的限制,学生的发言不够充分,对问题的认识不够深刻,今后在教学中目的性要强,不能贪多。例如这堂课只达到疏通本部分的文意,掌握重要的文言知识就可以了,不要把品读加进去。讨论时专家在肯定优点的同时提出:前面对知识的回顾太细了,例如名词作状语的分类没必要说;再者,对知识的回顾太多、太快,这样下来,对一部分基础差的学生来说,收获不大。这些问题确实存在。另外,他们建议,把知识的回顾设计成表格,让学生在学中练、练中学。其实这种方法,我们在平时也用,我也在反思:这堂课用这种方法设计是否会更好些?教学方法的探讨是我们做老师永恒课题。
总之,这堂课上得很有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