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L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正文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设计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设计
邢台二中 方毅 选编

教学目的

 

1.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的精神。

 

2.了解史传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

 

3.学习文言实词词义辨析的方法。

 

教学设想

 

教这篇课文,应当考虑以下两点:(1)这是学生升入高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必须以单元知识和训练的精神为指导,着重培养学生诵读、领悟和积累的习惯;(2)本文是一篇史传,篇幅又较长,要使学生在熟悉人物言论行事、认识人物思想品质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领会作者在文章布局上的用心,就必须有效地利用评点。因此,诵读加评点是这篇课文的基本教学方式。

 

关键是要读得充分。本文尽管篇幅较长,但可读部分很多。对可读部分要做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例如有关事件背景部分及过渡性的句段可以一读而过;有关人物思想品质、精神境界的句段,可以反复朗读、品味;个别精彩的段落则应熟读成诵。

 

在课时安排上要考虑到:(1)在高中语文全套课本中共选《史记》四篇,本文是第一篇,似应对司马迁作比较详细的介绍,以利今后的学习;(2)本文实词涉及词的本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知识,应很好地加以整理,使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3)要求背诵的部分最好能当堂成诵,以减轻学生负担。据此,本文拟用四课教读:

 

第1课时:介绍作者和有关课文的内容的历史背景,讲读课文第1至5段。

 

第2课时:讲读课文第6至13段。

 

第3课时:讲读课文第14至18段,背诵第17、18两段。

 

第4课时:讲读最后三段,连贯背诵最后五段,人物分析总结,整理实词。

 

教学进程

 

预习要求:

 

由于课文较长,可以采取分段预习的方式。先指出课文可分三部分,即“完璧归赵”“渑池会”“廉蔺交欢”。第一课时前预习第一部分,要求如下:

 

(一)复述蔺相如“完璧归赵”一事的梗概。

 

提示:要叙述得简而明;要抓住“被荐——对策——献璧——取璧(使人怀璧归赵)——斥秦王”这条线索;要用自己的话来说,不是翻译原作。

 

(二)把能表现蔺相如胆识的语句划下来,并反复品味。

 

提示:要想想缪贤为什么敢于推荐蔺相如、赵王及群臣为什么同意派蔺相如使秦以及诸如此类的问题。

 

(三)在书上标出段落顺序。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略)

 

二、司马迁和《史记》简介

 

1.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 ̄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

 

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笃。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并告诫他不要“废天下之史文”。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

 

附注:可预备一张中国全图,讲述时指出司马迁游踪的大致方位。

 

2.《史记》简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不仅如此,其中《陈涉世家》肯定了陈涉起义的作用;《河渠书》《平准书》《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叙了少数民族的活动,这些都是本书的优点。

 

《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我们将对此有深刻的体会。

 

三、时代背景简介

 

战国(前403-前221)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

 

教法:在讲解上述内容之后,可以先一个《赵大事纪年表》,按课文填写可填的项目,然后提问学生:

 

“完璧归赵”“渑池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各发生在哪一年?

 

赵大事纪年表

 

附注:此表与《史记?六国年表》在个别地方有出入,但渑池会的年代是以《年表》为依据的。

 

四、检查预习情况:学生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五、讲解课文第1至5段

 

1.阅读课文第1至2段。先解释“合传”体例,然后提问:

 

①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看,文章以记述蔺相如为主,为什么开篇介绍人物履历将廉颇置于蔺相如之前?(廉颇拜为上卿时,而蔺相如为“舍人”,地位相差悬殊。补充:传的后半部叙廉颇事迹较多。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②“为宦者令缪贤舍人”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舍人地位低微,况为宦者令舍人乎!又,为蔺相如被荐使秦设伏。)

 

注:括号内的话是答案要点,其中加着重号的语句即点评语,可写在黑板上。下同。

 

2.齐读第3段。

 

①让学生概括大意。(故事缘起)

 

②指出“求人可使报秦者”为本段关键句,并加分析。(为相如出场作铺垫)

 

③提问:本段写赵国君臣议而不决,有什么用意?(烘托相如胆识)

 

3.齐读第4段。

 

①指出古代宦官不得干预朝政,当时又有荐人不当一并治罪的规定,然后叫一个学生重读“臣尝有罪”至段末这一部分,让全班学生仔细品味。

 

②叙史贵简。从这个原则出发,能不能将这段话改写为:“于是缪贤荐蔺相如,王许之。”(不能)

 

③讨论中可提出一些辅助性问题:缪贤是怎样的人?(挺身而出,亦有胆识。)对表现蔺相如有什么作用?(先虚写一笔)划出关键语句。(“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4.齐读第5段。

 

①教师将蔺相如的对策语连贯起来朗读一遍,然后带领同学分析它的特点。(见事深刻、决断明确——真乃快人快语;对奉使一事,早已成竹在胸。)

 

②联系上文说说在安排主要人物出场上的特点。(设伏——陪衬——虚写——一出场便不同凡响。)

 

5.整理前五段词语。

 

①通假字:斧质(鑕)可予不(否)奉(捧)璧

 

②古代惯用语:“见”用于表示被动(徒见欺)

 

“于”也用于表示被动(幸于赵王)

 

试比较二者的不同。

 

六、布置作业

 

1.熟读下面两段话:

 

①“夫赵强而燕弱……则幸得脱矣。”

 

②“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宁许以负秦曲。王必无人……臣请完璧归赵。”

 

2.朗读第6至13段。熟读如下两段:

 

①“大王欲得璧……俱碎于柱矣!”②“秦自穆公以来……孰计议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第1题

 

主要看能否读出语气,能否基本上成诵。

 

二、讲解第6至13段

 

1.学生朗读“大王欲得璧……俱碎于柱矣”这段话之后,提出以下的问题进行讨论:

 

①这段话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秦王无意偿赵城”。)蔺相如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注意行文前后照应。)“章台”——“列观”;“以示美人”——“传之美人”。

 

②划分这段话的层次。(述“奉璧”使秦经过;斥秦王无礼,说明“复取璧”原因;预防秦王“强夺”之策。)

 

③讨论这段话的内容及表达方式: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借赵群臣语揭出秦王要害)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由抑转扬,缓和气氛)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说明赵方诚意,以退为进)

 

说“斋戒五日”一事(“修敬”是关键,为要求秦王“斋戒”五日设伏,何等周密)

 

不可“逆强秦之欢”(又何等委曲)

 

“戏弄”(“怒发上冲冠”之由,照应上文)

 

“臣头与璧俱碎于柱”(一夫决死,万乘莫当,秦王入我掌中)

 

④从秦王的反应来看,这段话有怎样的特点?秦王“辞谢”是否仅仅因为“恐其破璧”?(这段话义正辞严,切中秦方要害,使秦王理屈辞穷。)

 

⑤从这段话看蔺相如的策略。

 

提示:要联系上下文,例如上文未提赵王“斋戒五日”一事;要着眼于“完璧归赵”的全过程。

 

“璧有瑕”(“复取璧”的办法何等巧妙)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向秦王提出同样要求的前提,暗藏归璧于赵的计划,使秦王入彀。)

 

“拜送书于庭”(为提出“设九宾于廷”设伏,这关涉到相如的下一步计划,以进为退。)

 

⑥小结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有胆识,有智谋,善于相机行事,掌握主动)

 

⑦要求全班同学将这段话重读一遍,再抽查个别学生,看看是否已达到基本成诵。

 

2.学生朗读“秦自缪公以来……孰计议之”这段话后,提出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①指出这话是在“九宾礼”上说的,要求学生细读有关注释,体会蔺相如说这番话的意图。

 

②划分这段话的层次。(声称璧已送回赵国——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甘愿受刑)

 

③这段话的要害是什么?(“先割十五都予赵”——击中秦王要害。)(抓住这个要害,则蔺相如之使人持璧归赵,要求“设九宾于廷”等等作法之用心,无不豁然而明。)

 

④这段话还有哪些特点?(解释“令人持璧归”,归罪于秦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故秦王之受欺,咎由自取,而相如不过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先割十五都予赵”检验秦王是否有“易璧”的诚意;自己承担“欺大王之罪”,与赵王无关。)

 

⑤快速背诵练习:把这段话齐读两遍,然后抽查个别学生。

 

3.试简要回答下列问题,体会《史记》写作上的某些特点。

 

①次要人物的处理。

 

作者是怎样描写秦王的?哪些属于正面描写?哪些属于侧面描写?(“传之美人及左右”——正面;“左右皆呼万岁”——侧面。极写秦王之贪及傲慢。“恐其破璧……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正面写心理及动作,表现其狡诈。“秦王因曰……毕礼而归之”正面,写人物语言,表现秦王在关键时刻能从大局着眼,有大国之君的风度。)

 

②说说下面两组细节的作用

 

a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表现相如怒不可遏的神情,很传神)

 

b左右皆呼万岁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写出秦廷的气氛:前者写狂喜之态,后者写懊丧之情,而皆源于贪利。)

 

三、巩固学习的收获,齐背蔺相如的两段话

 

四、布置作业

 

1.熟读第14至21段,准备背诵最后五段。

 

2.完成练习第四至五题。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抽查个别学生,背诵蔺相如的两段话。

 

2.检查练习第四、五题的完成情况。

 

二、用提问方式导入新课

 

问题:蔺相如这次赴会跟上次出使的身份有什么不同?(官职不同:上次是以舍人充当使者,这次是以上大夫充当国君副手)从什么地方看出?(唯书

 

“相如从”,他人不书;“顾召赵御史”。)跟上次出使相距几年?(三年)

 

三、进行新课

 

1.讲解第14至16段(“渑池会”)

 

①渑池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举行的?(“其后,秦伐赵……杀二万人”。补充说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在战后有举行双方国君会晤的惯例。)这样的背景说明了什么?(赵是以战败国身份与会。)

 

②秦王为什么主动提出举行这次会晤?赵王为什么“畏秦,欲毋行”?(秦王不怀好意,借会晤取得战场上没有取得的东西,所以赵王畏秦诈骗。)

 

补充史实:秦一向以诈和力制服诸侯。前340年商鞅伐魏,以“为好会”为名骗魏主将公子卬来会,然后扣留他;魏失主将,大败。前313年,张仪以献地六百里诱使楚怀王与齐断交。齐楚断交后,张仪改为献地六里。

 

③学生齐读廉颇送别赵王时说的那一段话,然后提问:

 

根据这段话说说廉颇对待国家大事的态度。(考虑到渑池会的最坏结果:秦方扣留赵王。以“请立太子为王”击破秦的阴谋。说明他谨慎持重,对敌斗争坚决,有长远眼光。)作者详写这段话有什么用意?(为“廉蔺交欢”张本。)

 

④学生默读第15.16两段,复述渑池会上的斗争经过,然后提问:

 

从蔺相如跟秦方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过程可以看出什么?(秦方蓄意进行挑衅;蔺相如不畏强暴。)

 

赵王认为蔺相如“功大”,是否有理由?(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表示了敢于跟秦斗争的决心。)

 

⑤廉颇是否也有功呢?(有。“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一句暗写廉颇。以军事力量作后盾,挫败了秦方以武力相胁的阴谋。)

 

2.讲解第17至21段(“廉蔺交欢”)

 

①指出这部分要求背诵,然后齐读。

 

②划分本部分层次,为诵读作准备。(相如“拜为上卿”→廉颇“宣言”→相如“避匿”→相如答舍人谏→廉颇“负荆”)

 

③在你看来,这部分的核心是哪一句话?(“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国家之急”是指什么说的?(强秦加兵。)“私仇”又是指什么说的?(“两虎共斗”)

 

④诵读蔺相如“夫以秦王之威……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一段话,然后回答问题:明人李贽评相如“引车避匿”一事说:“节节见相如智勇俱妙。”试结合这段话说说“妙”在什么地方。(相如深知廉颇公忠体国之心,故以“秦王之威”相比,又以“国家之急”相许,足见其胸襟阔大,如此方能使廉颇顿悟已非。)

 

⑤廉颇始而“宣恶言”,闻蔺相如语即“肉袒负荆”,“至蔺相如门谢罪”,这前后对比说明了什么?(说明他的居功自傲是他思想中次要的一面,所以听了蔺相如的那一番话后,十分感愧,立即从计较个人得失的立场转到维护国家利益的正确立场上来,表现了公忠体国、勇于改过的精神。

 

四、巩固收获,齐读17~21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17-21段。

 

2.想想本文在选材和布局上有怎样的特点。

 

3.完成练习第三题,归纳解词的方法。

 

第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快速背诵练习

 

1.逐层练习背诵。

 

①相如拜为上卿(提示:“位在廉颇之右”为此层核心句。)

 

②廉颇“宣言”(提示:由两段话组成,前一段说原因,重在比功劳;后一段说行动,这是此层的核心句。)

 

③相如“避匿”(提示:包括“称病”不朝和“引车避匿”两件事,由此引出舍人进谏。)

 

④相如答舍人谏(提示:这一层是重点,要结合诵读进一步理解内容,要读出语气。以下各点可供参考:

 

a舍人的话乃世俗之见;

 

b相如问“孰与秦王”,使人反思;

 

c“顾吾念之”以下乃相如正意,居高临下,使人叹服,真乃字字金玉,掷地有声;

 

d要比较下面两组句子的语气: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反问中包含递升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反问兼感叹)

 

⑤廉颇“负荆”(提示:核心是“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这一句,要表现自责很深的语气。)

 

2.贯穿背诵。

 

二、选材及布局研究

 

1.有人说,第2段“蔺相如者,赵人也。为宦者令缪贤舍人”一句可删。理由有二:(1)删去此段则第1段和第3段衔接得自然;(2)此句与第4段开头“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重复。试据文章布局的道理给予反驳。(不可删的理由有二:(1)本文是一篇“合传”,廉蔺二人,一将一相,相互配合,对维护赵国的安全起了重要作用。按《史记》体例,在传记开头将二人并提,表明二人的事业是密不可分的。(2)这样开头既突出了廉颇的战功,又突出了蔺相如的出身低微,可使读者了解缪贤举贤、赵王破格提拔、廉颇“宣言”而后“负荆”的深刻意义。)

 

2.相如奉璧使秦一节是按怎样的层次来叙述的?

 

这样的布局有什么好处?(在献璧后作者依次描绘了蔺相如三次有步骤的行动:取璧、保璧、归璧。无不紧扣着和氏璧的命运。这样的布局使蔺相如如同置身于一个五光十色的舞台,其机智果敢的性格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3.本文第12段已将“完璧归赵”故事叙述完毕,为什么作者在它后面又加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在全文结构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揭露了秦王“以城易璧”的骗局,肯定了赵反欺骗斗争的胜利;另一方面又暗示秦王恼羞成怒,导致对赵采取军事行动,由此过渡到下文。”

 

4.从来史笔求简。试比较下面两组话,说说哪一种写法好?

 

①a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b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勇而有谋,宜可使。”

 

②a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臣等不肖,请辞去。”

 

b于是舍人相与谏蔺相如,欲辞去。

 

(b的写法不好。①用b的写法,则缪贤敢于荐舍人去充当使者、赵王同意召见相如,均不可得而知,视国家大事为儿戏,不符合史家选材原则。②用b的写法,略去谏的内容,则下文“独畏廉将军哉”失去所本。)

 

※5.紧接本文,原作还有这样一段话:

 

“是岁,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居二年,廉颇复伐齐畿,拔之。后三年,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后四年,蔺相如将而攻齐,至平邑而罢其明年,赵奢破秦军于阏与下。”

 

说说这段话在文章中的作用。

 

※表示参考题,下同。

 

(这是对上文的补笔,略写“廉蔺交欢”后五年间赵国的大事,从侧面赞扬廉蔺二人精诚团结,在军事上产生了积极的结果。)

 

三、整理字词

 

1.检查练习第三题的完成情况。

 

2.分类。

 

A一词多义类:

 

负:①依仗(负其强)

 

②承担,使承担(宁许以负秦曲)

 

③背着(肉袒负荆)

 

④辜负(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⑤背弃(负约不偿城)

 

引:①把箭射出去(引而不发)

 

②拉(欲引相如去)

 

③延请(引赵使者蔺相如)

 

④掉转(引车避匿)

 

幸:①侥幸(则幸得脱矣)

 

②表敬用(大王亦幸赦臣)

 

③宠幸(幸于赵王)

 

小结:①抓住一个最基本的意思;②结合上下文内容加以引申。

 

B引申的一个特殊种类——词义随用法的变化而变化:

 

①名词活用如动词。

 

衣:穿(乃使其从者衣褐)

 

刃:杀(左右欲刃相如)

 

舍:安置住下(舍相如广成传舍)

 

②形容词、动词的活用。

 

完:使……完好(臣请完璧归赵)

 

毕:将……进行完毕(毕礼而归之)

 

归:送回(毕礼而归之)

 

破:把……弄破(恐其破璧)

 

急:使……急、逼迫(大王必欲急臣)

 

小结:要注意变化后的意思跟原义是有联系的。

 

四、布置作业

 

1.背诵最后五段。

 

※2.明人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认为,“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他的理由是:“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秦将白起)十万众压邯郸(赵都),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

 

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任命为上卿。于是廉颇以他的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

 

蔺相如是赵国人,做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骗;想不给吧,又担心秦兵打过来。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凭这个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蔺相如对我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现在您竟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质上请罪,就能侥幸得到赵王赦免’。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幸而大王赦免了我。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是可以出使的。”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蔺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他的要求。”赵王说:“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蔺相如说:“秦王用城换璧而赵国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赵国给秦璧而它不给赵国城,理亏的是秦国。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赵王问:“可以派谁去呢?”蔺相如回答说:“大王果真找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保证完整无缺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赵王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向西进入秦国。

 

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呈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人员看,群臣都欢呼“万岁”。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把城酬报给赵国的意思,就上前说:“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怒发竖立,像要把帽子顶起来。他对秦王说:“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议,都说:‘秦国贪婪,依仗它强大,想用空话来求和氏璧,补偿给赵国的城恐怕得不到。’打算不给秦国和氏璧。但是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而且因为一块璧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不应该。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和氏璧,在朝堂上行过叩拜礼,亲自拜送了国书。这是为什么?为的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现在我来到秦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宫殿里接见我,礼节显得十分傲慢;得到璧后又将它传给妃嫔们看,以此来戏弄我。我看大王无意补偿给赵国十五座城,所以又把它取回来。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蔺相如拿着那和氏璧,斜视着柱子,就要撞击在柱子上。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并召唤负责的官吏察看地图,指点着说要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国。

 

蔺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以欺诈的手段假装把城划给赵国,实际不能得到,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赵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献出来。赵王送璧的时候,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秦王估计这种情况,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把蔺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里。蔺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违背信约,不把城补偿给赵国,就打发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那块璧,从小道逃走,把它送回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仪,延请赵国使者蔺相如。蔺相如来到,对秦王说:“秦国自从秦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国君,不曾有一个是坚守信约的。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再说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大王派一个小小的使臣到赵国,赵国会立刻捧着璧送来。现在凭借秦国的强大,先割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怎么敢留着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该处死,我请求受汤镬之刑。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商议这件事。”

 

秦王和大臣们面面相觑,发出无可奈何的苦笑声。侍从中有的要拉蔺相如离开朝堂加以处治。秦王就说:“现在杀了蔺相如,终究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断绝了秦、赵的友好关系。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让他回赵国去。难道赵王会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终于在朝廷上接见蔺相如,完成接见的礼节,送他回赵国去了。

 

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到诸侯国家能不受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

 

此后秦国没有给赵国城池,赵国也到底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

 

后来,秦军攻打赵国,攻下石城。第二年秦军又攻打赵国,杀了赵国两万人。秦王派使臣告诉赵王,打算与赵王和好,在西河外渑池相会。赵王害怕秦国,想不去。廉颇、蔺相如商量说:“大王不去,显得赵国既软弱又怯懦。”赵王于是动身赴会,蔺相如随行。廉颇送到边境,跟赵王辞别时说:“大王这次出行,估计一路行程和会见的礼节完毕,直到回国,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大王三十天没有回来,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以便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念头。”赵王同意廉颇的建议,就和秦王在渑池会见。

 

秦王喝酒喝得高兴时说:“我私下听说赵王喜好音乐,请赵王弹弹瑟吧!”赵王就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盟饮酒,命令赵王弹瑟。”蔺相如走向前去说:“赵王私下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地的乐曲,请允许我献盆缶给秦王,(请秦王敲一敲),借此互相娱乐吧!”秦王发怒,不肯敲缶。在这时蔺相如走上前去献上一个瓦缶,趁势跪下请求秦王敲击。秦王不肯敲击瓦缶。蔺相如说:“(如大王不肯敲缶),在五步距离内,我能够把自己颈项里的血溅在大王身上!”秦王身边的侍从要用刀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眼睛呵斥他们,他们都被吓退了。于是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缶。蔺相如回头召唤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的众大臣说:“请赵王用赵国的十五座城为秦王祝寿。”蔺相如也说:“请把秦国的都城咸阳送给赵王祝寿。”直到酒宴结束,秦王始终未能占赵国的上风。赵国又大量陈兵边境以防备秦国入侵,秦军也不敢轻举妄动。

 

渑池会结束后,回到赵国,因为蔺相如功劳大,赵王任命他做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说:“我做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劳,而蔺相如只不过凭着几句言辞立了些功劳,他的职位却在我之上。再说蔺相如本来是卑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位居他之下!”扬言说:“我碰见蔺相如,一定要侮辱他。”蔺相如听到这些话后,不肯和他会面,每逢上朝时常常托辞有病,不愿跟廉颇争位次的高下。过了些时候,蔺相如出门,远远看见廉颇,就掉转车子避开他。在这种情况下,门客一齐规劝他说:“我们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现在您与廉颇职位相同,廉将军散布一些恶言恶语,您却怕他,躲着他,怕得太过分了。平庸的人对这种情况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我们实在没有才能,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吧!”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门客回答说:“(廉将军)不如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凭秦王那样的威风,我蔺相如敢在秦的朝廷上呵斥他,侮辱他的臣子们。相如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偏偏害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都活下来。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

 

廉颇听到这话,解衣赤背,背着荆条,通过门客引导到蔺相如家门请罪,说:“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两人终于和好,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设计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3
    廉颇蔺相如列传  练习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题解·注释·…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司马迁
    《廉颇蔺相如列传》创新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
    文言文翻译|《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
    廉颇蔺相如列传 原文+翻译+字词整理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5篇赏析)(译…
    语文课本上的BL《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
    探究《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人物…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导学
    《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3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
    《廉颇蔺相如列传》复习学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复习学案教师版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学案(1)…
    《廉颇蔺相如列传》《屈原列传》教学…
    文言文翻译: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二)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设计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4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设计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3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导学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白对照、重点字…
    语文教案-《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3
    语文教案-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2
    14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反思
    《将相和》教学反思 2
    人教必修4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反思
    廉颇蔺相如列传1教学反思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反思2
    《廉颇蔺相如列传》说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反思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3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教学设计示…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教学设计_…
    14《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 2
    欣赏的人之蔺相如【《史记·廉颇蔺相…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反思
    《廉颇蔺相如列传》和《苏武传》引发…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教学实录及…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
    《廉颇蔺相如列传》说课稿
    《廉颇蔺相如列传》说课稿2
    《廉颇蔺相如列传》说课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原…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教学设计
    二十一 廉颇蔺相如列传
    〖转载〗《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教…
    《廉颇蔺相如列传》欣赏
    胸中有丘壑――我教《廉颇蔺相如列传…
    古文经典赏读之四:《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赏析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文言文翻译|《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
    《廉颇蔺相如列传》说课稿 2
    《廉颇蔺相如列传》说课稿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