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江六中于雅秋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观刈麦》。以下我将从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五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学内容分析
《观刈麦》是长春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中的第十课《唐诗四首》中的一首。提到唐诗,很容易让人想起的就是李白、杜甫、白居易。我们把李白、杜甫看做是盛唐的顶尖作者,那白居易就是中唐最负盛名的伟大诗人。白居易的诗继承了自《诗经》、汉乐府、杜甫诗歌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广泛而深刻地放映社会现实、针砭时弊。同时在语言艺术上追求平易浅近,达到“老妪能解”。《观刈麦》就是诗人早期的一首著名的讽喻诗,也体现了白居易诗歌艺术上的特色。这部作品作者通过自己所见所感,表达了自己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中指出: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文化的营养。并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古诗是民族文化中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中考必须考察的内容。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更注重诗歌的思想性和审美性。在这之前的诗歌教学中,主要以诵读、积累为主,学生还未形成系统的学习、欣赏诗歌的知识、能力,本课时的教学就可以继续引导学生巩固学习诗歌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将相关的知识系统化,通过课堂实践转化为阅读诗歌的能力,形成欣赏诗歌的能力,同时注意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同时,在学生中攀比之风日盛的今天,学习本诗可以达到学文育人的目的,培养学生对父母(劳动人民)的感情,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二、学情分析
初一下学期,对于学生来讲,已经适应了初中的学习生活。面对诗歌,他们能从整体把握文字的意思,同时也能对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做粗浅了解。加之现在的孩子手中有无数各样的教学资料,因此即使在学习中遇到障碍,也能在教辅材料的帮助和互相合作的讨论中求的正确的答案。学生自学的能力在不断提高。因此在教学中老师的指责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做重点的点拨和对学生学习做最后的检测。
三、教学目标的设立
课程标准中对古诗词的要求是: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而中考考试说明中对古诗的要求是:考察名句的积累与运用。以此为标准我设立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场景描写来反映主题(方法培养点)。 2、理解诗歌大致内涵,记诵名句,积累名言妙句并能背诵。 3、感受白居易平实的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音韵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和合作学习,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悟诗歌意境
2.发现诗歌的美点,初步形成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关键】 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关键在于以场景描写作为切入点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朗读是学习诗歌的最好方法。朗读有利于记忆,朗读能刺激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入的理解,朗读有利于“诗性美”的再现。因此运用多样的方式朗读,能够帮助学生走进作者的思想深处,挖掘作者的讽喻意义。
2、合作法: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五、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将着重来讲教学过程。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图片导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习题演练四个大环节。在这些环节中,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希望通过合作学习,达到教学目标。
(一)图片导课
给出的这幅图片上,稻穗饱满,颜色金灿闪光。能给人以丰收的想象。通过它,也能让学生体悟到丰收是多么令人快慰。但本文中的收获季节却不能让农人和作者感到这样的欢乐。原因是什么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带领同学们走进白居易的《观刈麦》,让学生有兴趣追究原因。
(二)自主学习
一. 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作者介绍. 很多人会觉得这个环节似乎不应该放在这里。应该在开篇解释一下为什么。提到白居易,所有学过诗歌的人都会对其有所了解。因为他和李杜一样著名。所以简单的常识是性的介绍就不必要了。而那些与本文相关的作者的思想和做法,学生并不一定知道。所以,为了能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思想,老师要在这里介绍一些相关的知识。让学生在一个大环境下来理解作者的讽喻诗。这样能更好的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 2、解题:这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讽喻诗。诗歌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并对自己的“不事农桑”而“吏禄三百石”深感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 3、朗读《观刈麦》请二至三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正音。注意句读 .反复朗读. 4、齐读、概括内容 : 整理归纳:农忙季节-------送水送粮-------南冈刈麦--------贫妇诉苦---------惭愧不已
本环节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完成学习目标,我设计了自主学习这一环节,就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之上,完成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并且通过读百遍,意自现来复述这首叙事诗的故事情节。
三合作探究
第一幅画,秋麦图。当一夜南风出来,所有的小麦都成熟了。那所有的农人就更加忙碌起来了。丰收的图景展现在我们面前。其实,按照常理,这应该是让人兴奋,让人快乐,让人幸福的时刻。我们的故事就在这样的一幅图画中展开了。写景的作用是烘托,那到底是正面烘托还是反面烘托,这需要我们看下面的两幅图画。
第二幅图画,收割图。烈日炎炎灼烧着弯腰割麦的农人,脚下的土地也被烈日烘烤的烫脚。他们挥动镰刀,不知疲倦的辛勤劳作着。当吃饭的时间到了,只见女人、儿童都携带者食物来到麦田,为劳作的农人们送饭。所有人都在忙,为了收获而忙。但这些收获是不是真的为自己所有呢?“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一反常的心理,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到此,作者写本文的真正目的还是隐藏着,只有看到下幅图片,才能揭晓谜底。
第三幅图画,拾麦图。作者在人群中看到了另一群忙碌得人。一些拾麦的妇女。她们也是忙碌的,只不过不是忙着给自家的男人端茶送饭。而是在拣拾别人家遗失的麦穗。她为什么不给自家的男人送饭呢?原来“家田输税尽”。那么是不是今日的拾麦人正是昨日的刈麦者,而今日的刈麦者势必也要陷入拾麦者的窘境呢?其实不用作者给我们答案,我们都知道了。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