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兴市三中 何玉梅
创意说明
《观刈麦》是白居易作的一首叙事讽喻诗。诗人欲通过作讽喻诗达到“呕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目的。这首诗描写了农民夏日割麦的艰辛和贫妇田中拾麦的可怜与悲苦,揭示了赋税的繁重,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白居易的叙事诗较为浅显,诗意并不难懂,但由于学生生活的年代与诗人相隔甚远,加之其“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特点,学生要把握诗情还是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通过反复诵读涵咏,来品味诗中的情。这是一首叙事诗,叙事性和画面感都很强,在以诵读涵咏为主线的教学过程中,加上配 画、补白、改写等环节,让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增加个性化体验,更深入地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能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诗歌,体会农民生活的艰辛和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2、掌握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班哪些同学有过农村生活的经历?农民最忙是在什么时候?请给大家描述一下农民“双抢”的情景。
“双抢”时节,农民抢收抢种,最是忙碌劳累,但看着一担担谷子进仓,虽累,心里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可是,在白居易生活的年代,即使是在丰收的时节,农民心中装着的却还是悲苦。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白居易的《观刈麦》,体验一下中唐时代农民的生活。
二、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1、指定一个基础较差的学生朗读诗歌,其它学生正音,并对其朗读作出评价。
刈 荷箪 童稚 饷田 灼 秉 穗 吏禄
2、请二至三个学生再读诗歌,要求读得准确流畅。
3、老师朗读诗歌,学生评价。
三、再读诗歌,读准诗意
1、出示思考题:这首叙事诗描绘了几个场景?请各用两个字进行概括。
2、学生默读课文,回答问题。老师归纳:
丰收——割麦——拾麦——感慨
3、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这几个场景,尽可能生动地描述。
4、学生根据诗歌内容把诗歌分成四个节,然后分节放声朗读,读出节奏。
四、解读诗歌,读出诗情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深入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教师简要归纳:
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组诗、《观刈麦》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作讽喻诗目的:“呕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2、学生分组讨论:
①农民的生活怎样?请用一个字概括。诗中哪些词语句子生动地再现了农民的生活状况。请用“……用得好,好在……”的句式品味诗中词句。
教师示范:“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中“蒸”和“灼”用得好,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气的炎热,农民劳动环境的恶劣,劳动的艰辛。
明确:农民因为“税”虽辛苦劳作却食不果腹,因“税”而变得一无所有,今日的拾麦人即昨日的割麦人,今日的割麦人也有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人。
农民:苦(劳作辛苦,生活困苦)——输税尽
诗人:愧——同情——关心百姓疾苦
②诗人观刈麦后心情怎样?也用一个字概括。
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请绘出贫妇和诗人的形象,并评价教材中的插图,是否符合诗意。绘画基础好的同学用画笔绘出来,不擅长绘 画的同学用语言描述出来(包括他们的衣着、形体、动作、表情等)。
4、补白
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写一段心理描写:①诗人看到“夜来南风起,小麦覆笼黄”的丰收景象后的心理活动?
②农民“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的心理活动。
③诗人“听其相顾言”后的心理活动。
5、指导朗读
从停顿、重音、声音的延长、语调的处理等方面给学生以朗读指导。
例: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重点放在“少”和“倍”字上,突出劳动人民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用沉重的延长音读出农民在烈日下劳作的艰辛,读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6、 教师提供几段乐曲(古筝,二胡,琵琶,钢琴等古典名曲),学生选择背景音乐。
7、 教师与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背景音乐,一起配乐深情朗读诗歌,读出诗情,赛一赛谁读得准,诗情把握得好。
五、探究拓展
1、有人说: 白居易完全可以帮助贫妇度过难关,可是他却只在旁边发发感慨,袖手旁观,他与其他官员没什么两样,你怎么看?
2、古诗中有许多反应百姓辛勤劳作却一无所有的诗作句,如“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陶土》)“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你还知道有哪些?
六、小结
这是一首叙事讽喻诗,诗歌描写了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场景和一位贫妇人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和赋税的繁重,也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诗中写事与写心的完美统一。诗中运用对比,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较之一般的叙事与抒情的统一,更能震撼人心。
六、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