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新读
——《观刈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通过古今对比背诵全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由白居易的古诗《暮江吟》《钱塘湖春行》导入新课。
二、新授:
1、让一位学生介绍作者。
2、初读《观刈麦》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观刈麦>>是五言诗,按照诗意,可以按二/三这个节奏来读。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桨。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3、再读全诗,翻译诗句。
庄稼人很少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过,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
妇女们担着竹筩粟饭,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
前行后撵去送晌到田里,小伙子们正操劳在南冈。
两脚被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被灼烤着火般的太阳。
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贪图这夏日好天长。
更有那些穷苦的女人,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
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
听她们相互间三言两语,禁不住引起我无限的悲伤:
"我家的收成全缴了税,拾这点漏儿压压饥荒。”
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蚕桑。
从九品吃禄米足三百石,每年到头来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真是暗自惭愧,整天到晚怎么也不能遗忘。
4、联系现在“新读”《观刈麦》。
(1)读“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你想到了什么?生说:“我们家里常年忙碌,最忙时是每年的八月,棉花都开了,像一朵朵白云。”遍野丰收在望的情景。
(2)“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
生说:“我家拾棉花时,爸、妈也经常不下晌,中午吃几个凉馒头,吃个苹果或梨,喝点水,继续拾棉花。我奶奶六十多岁了,还去地里拾棉花,真不易啊!”
(3)拾棉花时感受?生1:“有一次,我去地里拾棉花,腰上系一个包袱,越拾包袱越沉,累得腰酸背痛。”生2:“父母天天去地里拾棉花,回家后,还要做饭,太累了,我再也不让爸妈生气了。”生3:“我要帮爸妈多干些活。”同学们感受很深刻,让我们齐读“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4)邻居家谁种的棉花多,卖了多少钱?生:“我们村的王大爷种了十亩棉花,收了六千斤,能卖三万多。”生:“我家的李大哥包了三十亩地,他家的棉花能卖十万块钱。”生:“我们村里的生活越来越好了。”那么我们读一读诗中贫妇人的生活“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你读到了什么?生:“揭示了封建社会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地,那就也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师:我们生活在当今社会是幸福的,谈谈自己的理解。生:“我们现在种田不纳税,政府每年每亩地给120元钱,感谢新中国,感谢共产党。”
(5)读读诗的结尾,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生:“这首诗在写了农民在酷热的夏天的劳碌与痛苦之后,诗人同样也联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没有“功德”,又“不事农桑”,可是却拿“三百石”俸禄,到年终还“有余粮”,因而“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在那个时代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十分难得。”生:“现在的国家领导人特别关心民生问题,我们上学不掏钱,还有家电下乡,农机下乡等。”
(6)指导背诵《观刈麦》
三、小结:今天我们用了一种“古诗新读”的方法学习了《观刈麦》希望咱们用这种方法读其它的诗。
课后反思:用“古诗新读”的方法学习了《观刈麦》比较贴近学生实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大部分学生当堂课能背过《观刈麦》,通过古今对比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学不缺少方法,缺少老师的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