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刈麦》赏析
张慧军
作于元和元年(806)年的《观刈麦》是白居易早期一首著名的讽喻诗。诗人通过描写盛夏五月农家麦收繁忙的场景,表现了对穷苦百姓的深切同情和愧疚之情。
两个场面,一种命运 开篇四句交代背景,一“少”一“倍”,写出农人的繁忙,同情之情已现;“覆陇黄”写出一派丰收之景。但丰收带给农民的是什么呢?这里为下文埋下伏笔。主体部分写了两个繁忙的劳动场面:一是全家人抢收小麦,一是“贫妇人”拾“遗穗”。“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如此炎炎酷暑,如此高强度的劳动,农人们竟然有如此反常的心理,其生活之艰辛令人痛心!与无麦可收而捡拾“遗穗”的“贫妇人”相比,有麦可收者似乎是幸运的,但一听之下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家田输税尽”,“贫妇人”才“拾此充饥肠”的,很自然让人想到,她的昨天正是刈麦者的今天,而她的今天,或许正是刈麦者的明天啊!在繁重的赋税徭役之下,农民只有这样一种悲惨的命运!
两种生活,一份悲悯 诗人一“观”之下,想到自己“不事农桑”,却“有余粮”。两相对比,不由心生愧疚,以至于“尽日不能忘”。这在当时是一种多么难能可贵的悲悯情怀啊!可惜诗人只是一名小小的县尉,无力改变现状,只好怀着沉重的心情,作此《观刈麦》,“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语出柳宗元《捕蛇者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