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D >> 渡荆门送别 >> 正文

 

《唐诗名篇赏析》——【渡荆门送别】(李 白)2


 
  【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玉阶怨》为乐府旧题,历来都是专写宫怨之曲。李白此诗亦写闺中怨情,但构思却极见高妙,全诗无一字言怨,而幽怨之情暗传言外。诗写闺中女子望月怀人,独立阶砌,以致露水浸湿罗袜,可见夜色之深,伫望之久。无奈入室,却又怕明月照见室内幽独,故而下帘,既已下帘,复感无眠之夜更难消受,故隔帘再望明月。短短二十字,写出幽微曲折之情,全诗含思婉转,余韵如缕,令人咀味无穷。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此诗写羁旅夜宿时的思乡之情。诗写静夜之景,以“月”为中心。首句夜宿时见床前月光,第二句误以为月光为秋霜,第三句写举头望月,三句写月,由月光到疑惑再到望,在客宿情态的毕现中,可见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的心境。第四句直接写明“思故乡”,点出“思”字及思之对象,以望明月与思故乡对举,看似突兀,实则意绪流动已水到渠成。这首小诗语言平实,传神婉转,“百千旅情,虽说明却不说尽”(沈德潜《唐诗别裁集》),极耐寻味。
 
  【春思】
 
  燕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此诗摹写思妇心理。春思之春,既点明时节,又具有男女情爱之特定含义。开篇倒装,言秦桑低绿之时,燕方生,以两地春光之时差逗出两地相思之情丝。中二句承前起兴之句,直赋思念之情,且以“断肠时”对照“怀归日”,见思念时间之久与程度之深。末二句突然抓住春风掀动罗帐的瞬间情景,寄寓复杂心绪,既可见对春风不解人意的怨恨,又表明自心不为外物所动的贞洁。清人王夫之评此诗“字字欲飞,不以情不以景”(《唐诗评选》),其实正是触景生情、亦情亦景之妙境。
 
  【子夜吴歌】(其三)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诗题一作《子夜四时歌》,共四首,分咏春夏秋冬四时,此首原列第三。作为乐府旧题,此体向为四句,多写女子思念情人。李白则将之改为六句,并用以写思念征夫。诗以秋夜捣帛制衣寄远表达思妇希冀胡虏早平、良人罢征之情怀。开篇二句在整个长安的一片月色之中托出万户捣衣之声,可见范围之广,声势之大。中二句将之定向“玉关”,并化入秋风而成吹不尽之情,可见情深不可止遏。末二句直表心声,“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沈德潜《说诗晬语》),使思想性大为加强,具有了深刻的社会意义与鲜明的时代色彩。
 
  【江上吟】
 
  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此诗大约作于客游江夏之时。诗旨“因世途迫隘而肆志以行乐”(唐汝询《唐诗解》),通过江上遨游起兴,表达出荒诞求仙、庸俗富贵之蔑弃,对文学事业之歌颂,对高尚理想之追求。头四句写江游情景,虽为声色之娱,但却由华美描绘,造就绝尘氛围,表现一种超现实的理想境界。中四句,就人生模式作两两对比:愚昧求仙,难寻黄鹤;海客无心,则超然自适。屈原、楚王,皆楚地人物,屈原虽被逐沉沙,其词赋却可与日月争辉;楚虽富贵至极,然其台榭却早已荡然无存。末四句先承屈平,活自身兴会,后承楚王,蔑弃庸俗富贵。全诗情感激荡,气势雄豪,既绵密工致,又一气呵成。
 
  【梁园吟】
 
  我浮黄河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平台为客忧思多,对酒遂作梁园歌。却忆蓬池阮公咏,因吟渌水扬洪波。洪波浩荡迷旧国,路远西归安可得。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平头奴子摇大扇,五月不热疑清秋。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如雪。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昔人豪贵信陵君,今人耕种信陵坟。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先归不相待。舞影歌声散渌池,空余汴水东流海。沉吟此事泪满衣,黄金买醉未能归。连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赌酒酣驰晖。歌且谣,意方远。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此诗作于入长安求仕不得,浮舟游梁宋之时。诗中所写之梁园系汉梁孝王建,平台系春秋宋平公筑。诗写希望落空、抱负难伸之忧愤,以及以行乐排遣愁怀并对前途充满自信的复杂心绪情感。首段六句抒写离长安后的抑郁情怀,“波连山”既是黄河之实景,又是仕途险阻之喻象。次段二十句由访古而及昔人昔事,由阮籍咏怀,触及自身心事,由信陵、梁王、枚乘、司马相如等前贤之不见,叹古今之兴亡。末段八句再由怀古转入现实,以及时行乐、待时而起作结,表达出旷达的情怀与进取的精神。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秋浦在今安徽贵池西,李白漫游到此而作歌十七首,此篇原列第十五首。诗以强烈的激情,宣泄报国无门、年华流逝的深重忧愁与怨愤,塑造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李白怀抱浓厚的理想主义,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出则平交王侯,隐则俯视巢许,抒愤之作亦同样挺立自我。此诗开篇即以“白发三千丈”将自身耸立于宇宙中心,正是自我中心形象的逼肖展现。紧接着说明缘愁而生,点出诗旨,同时也使三千丈的白发具有了双重意蕴,使奇想奇句具有了震撼人心的逻辑力量。后二句再转一层,问镜里秋霜何处而来,进而将思绪引向社会、人生的广阔领域,使小诗中蕴含无穷深意。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所作,表现了对故乡山水与友人的依恋之情。首二句写月,以“峨眉山”修饰“月”,则月成为峨眉山独占之月,可见爱月缘于乡情,而将高悬于秋夜天穹之月同时引入平羌江水之流,则江、天、山、月互映,诗境顿生。平羌江,即今青衣江。后二句承江水写舟行,由清溪向三峡,明月相随,而思君不见,怀人之情顿生,未点月而月恒在,写怀人而月为媒。通篇写月,实亦写人,峨眉山月,亦即峨眉山人。此外,四句中嵌入五地名,却流畅自如,略无斧凿牵强之迹。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李白寓居湖北安陆时期,常往来襄汉一带,与孟浩然友情深笃,此诗即赞美孟浩然隐居不仕的高尚品格,并表露无限仰慕之情。首联点题,开门见山,一个“爱”字,既剖白内心情怀,又构成全诗主线。中二联描绘孟浩然高卧林泉、风流脱俗形象,由“红颜”至“白首”,概括其从少壮到晚岁生涯,弃轩冕、卧松云,俨然一幅高人隐逸图,而明写“不事君”,更突出其高洁品格。中圣,即醉酒,魏徐邈嗜酒,呼清酒为圣人,浊酒为贤人。尾联承此顺势将仰慕之情托出。自然流畅,一气舒卷,亦颇似孟浩然诗风。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天宝十四载,李白自秋浦往泾县游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酿酒以待,临行又送别,李白因作此诗留赠。前二句叙事,写自己即将乘舟离去,忽有人前来相送,以“将欲”、“忽闻”出轻舟待发之际突然出现的送别场景。三、四句抒情,先说桃花潭水之深,用以衬托汪伦情意之厚,“不及”二字使无形之情变为可测之象,“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集》),造成情怀既真切又自然,诗境既生动又空灵。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天宝四载,王昌龄因“不护细行”(《新唐书·文艺传》)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李白闻知后作此诗遥寄。首句写景,兼明时令,取象飘浮之杨花与啼声如“不如归去”之子规,已含飘泊、伤离两重意蕴。二句即直叙其事,点明题旨。后二句抒情,天涯阻隔,无从相见,只有托付两地共明的月魄寄去愁心。五溪,在今湖南西部。夜郎,指今湖南沅陵之夜郎,非贵州桐梓之古夜郎国。两地皆指王昌龄贬所。李白特别爱月,常托月抒情,此诗中的月,更具人格化特征,以月为最知心,可见世无知音,深蕴遗世独立之感。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后,于上元元年从江夏往浔阳重游庐山时作此诗寄友人殿中侍御史卢虚舟。首段六句自叙行踪及平生志趣,为以下仙境之游作好铺垫。中十七句以浓墨重彩正面描绘庐山雄奇风光,极力渲染其神奇境界,即题中之“庐山谣”。末段六句再回笔写志趣,自言已与神仙期于九垓之外,暗寓对世俗之超脱与对朝政之失望,并委婉地劝友人引退,与自己同作名山之游。卢敖故事见《淮南子·道应训》,卢敖游北海遇一怪仙,想与仙同游,怪仙谓已与汗漫期于九垓之外,遂径入云中。李白在此,反用其意,以怪仙自比,以卢敖借指卢虚舟,邀卢同游仙境。此诗想象丰富,境界开阔,笔力如椽,气势磅礴。
 
  【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唯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此诗以瀛洲之微茫难求反衬天姥之明灭可睹,在遐想入梦中极力渲染天姥之雄姿伟态。诗中以天姥山为中心,以诗人自身“身登青云梯”为视点,几乎囊括了“连天”、“五岳”、“青云”、“海日”、“青冥浩荡”、“日月照耀”等最具代表性的壮伟意象,并在对自然万物的全般把握中组装成缤纷多彩的神奇天地与宏伟阔大的宇宙境界。同时,诗中充溢着超凡脱俗的仙游气息、雄强健举的豪侠风度、蔑视权贵的独立人格、出人意表的豪言大语,又使得其缤纷宏大的艺术境界厚积着深层的时代的、文化的、精神的内蕴,成为最足以代表李白诗歌总体风貌的综合体现。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此诗是开元十六年暮春李白在武昌黄鹤楼送孟浩然赴广陵而作。首句点明送别之地,而由天下名胜黄鹤楼之地本身,即已包含着诗意的内容。二句写孟浩然将去之地,而由烟花三月,不仅点明送别时令,而且渲染出一派繁花似锦的气象氛围。末二句写送别景象,由孤帆而成远影再到碧空尽,包含着送别至别后的全过程及其中所有情节,而帆尽唯见无尽江水滚滚流走,即是写实,又是一往情深的表徵,更是无限向往的具象,“语近情遥,有手挥五弦,目送飞鸿之妙”(《唐宋诗醇》)。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却略无哀怨忧伤情调,而是以乐观的精神与生动的意象构织出一幅鲜丽的送别图画。首联以“青山”、“白水”点明送别地点,同时渲染出诗情意的氛围。颔联直写离别,且以流水对法一气舒展,落笔如行云流水,亦喻示象征友人旅程的“孤蓬万里”略无阻滞。颈联分写双方,浮云喻友人行踪不定,落日表自身依恋之情。尾联具体勾勒别时景象,挥手之间,生动逼真,而化用《诗经·车攻》“萧萧马鸣”更著一“班”字,尤见无限深情。班马,指离群之马,以此收束,更增离别之后的孤独之感。
 
  【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于天宝十二载游宣州,恰遇李华以监察御史身份来宣城办事,共登谢朓楼,乃作此诗。诗中抒发年华虚度、报国无门之苦闷情怀。通过对蓬莱文章、建安风骨、谢朓诗歌之豪情逸兴的赞美,在历史的深处勾勒出一个理想化的精神范型。而以此与烦忧现状作鲜明对照,更激起“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那样的无从消解的情感冲突高峰。此外,诗中采用时间穿插的艺术结构,强化了跌宕起伏的情感表达效果,而且对于“昨日”、“今日”之时间阶段性特征,皆以“弃我”、“乱我”为衡量标准,尤可见自我中心地位。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凤凰台在今江苏南京城西南隅,相传南朝宋元嘉年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时人谓之凤凰,于是筑台于山上。李白作此诗时已遭赐金放还,因有感而发。首联点题,并以“凤去台空”逗出怅然若失意绪。颔联承此,直抒怀古之情,以六代兴废,既切合地点,又能暗忧时政。颈联写景,描绘出凤凰台上独特的视角感受。尾联即由高远视线引出远望长安的心态,而浮云蔽日已明确由写景过渡到忧事,“使人愁”三字收束全诗,点明主旨。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在今江西九江南,是著名的山水风景区,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称。香炉,庐山上的山峰名,因状如香炉又常有烟雾缭绕,故得名。这首诗描写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以及诗人遥望瀑布的奇特感受。
 
  诗写瀑布,先从香炉峰写起,点明瀑布的位置,并为瀑布铺垫开广阔的背景。旭日东升,香炉峰上云烟缭绕,紫气氤氲,同时,由于瀑布下泻,水珠喷溅,雾汽蒸腾,阳光一照,更显出一派迷蒙氛围,这实际上也是在间接地衬托、渲染瀑布的气势。第二句便直接描写瀑布。瀑布从陡峭的山崖上奔流而下,远远望去,如同从山顶一直悬挂到山脚,可见山势之高峻,瀑布汹涌而下,如同一条宽阔的河流直立眼前,可见瀑水之丰沛。正因山势之高,水势之大,才形成如此汹涌澎湃的瀑流,上面是紫气萦绕的山峰,下面是水流奔腾的深渊,中间悬挂着一条宽阔的大河,喷珠溅玉,水声轰鸣,这样的景象,是何等的雄伟壮观,何等的震撼人心!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诗人的思绪开始展开彩翼,驰动起神思奇想。以“三千尺”与“落九天”对举,他感到眼前那奔泻而下势如惊雷的瀑布,简直就不是人间景象,似乎是银河之水从九天之上直接倾泻下来。这样的描写,使夸张与比喻、写实与想象融为一体,在清新自然、准确生动的语言中,绘染出瀑布的磅礴气势。短短二十八字,使人如临其境,其非凡的艺术创造,更使人得到神奇的审美享受。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江城如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宣城,即今安徽宣城;谢朓楼,一名北楼,是南朝齐代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故址在陵阳山顶。这首诗描写了宣城谢朓楼一带的秀美景色,同时表露出诗人登楼的独特感受。
 
  宣城地处皖南,向以名山胜水而著称,所以开篇就以“江城”、“山晚”领起,指明宣城依山傍水的地理特征。诗人登上陵阳山顶上的谢朓楼,纵目四览,只见一片晴空万里,暮霭飞岚、斜阳夕照之中,宣城一带山山水水简直如同一幅彩绘的卷。分别从城的东南面和东北面蜿蜒流过的宛溪和句溪,到城下汇合,其所环抱着的城郭如同一片明镜,景物历历在目,澄澈中透现着明丽,而宛溪上的凤凰、济川两座拱,倒映清澈的溪水中,在晚霞的映照下,则犹如雨后彩虹一般炫丽夺目。这样的写景,无疑使得“江城如里”的感受更加生动而具体。时值傍晚,诗人的眼光被袅袅升起的炊烟所吸引,只见城郭内外,葱郁的橘柚都已挂上橙黄的果实,而在炊烟的弥漫中似乎带有了丝丝寒意,而山风吹过,梧桐的绿叶已开始泛黄,显出苍老之色,可见秋色已深。这种寒意、秋色,与前面的明丽山水显然形成了一种反差,促使诗人的内心顿生感慨,想到自己被权贵排挤,浪迹江南,到这里来凭吊谢朓之遗迹,有谁能了解自己的心迹呢?谢朓是南朝著名诗人,擅长山水之作,向为李白所钦慕,李白诗中多有赞颂谢朓之句,如“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的诗歌创作特别是山水诗就多有学习、借鉴谢朓之处。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山,指安徽当涂西南长江东岸的博望山和西岸的梁山,两山夹江相对如门,故名。诗写长江流经天门山的奇特景象,视野阔大,气势雄浑,构景新奇,余味深永。
 
  这首诗描写对象是“天门山”,着重从诗人“望”中写出。诗人纵目远眺,只见天门山就像是从中间断裂开来一样分立长江两岸,浩浩荡荡的长江之水从中奔腾而过,山分两边似乎是由江水冲撞而开。这一方面描绘出天门山在长江两岸峭壁对峙的险要地势,另一方面也显示出长江之水的猛烈气势和巨大力量。然而,天门山毕竟崇峦叠嶂,江水至此也不得不改变流向而激荡回旋。这样就把山和水联系起来描写,使山和水形成一面的整体,山离不开水,水也离不开山,山因水而分劈两半,水因山而回荡改向。因而,山和水在此成为了一种互补关系,互相构成对对方的渲染和衬托。在此基础上,后两句则以动态的视野进一步描写山水之势。诗人正在舟行之中,随着轻舟前行,绵亘逶迤的山势不断展现出新姿,长江两岸的山峦一个接一个地争相涌出,如同天门之中迎接诗人的仙侣一般,给人以奇特的感受。而极目远望,水天相接之处,旭日刚刚升起,一片白帆时隐时现,引人以无穷的遐想。两岸青山相对而出,可见天门山山势之连绵不绝,孤帆一片徐徐移动,可见长江水势之浩瀚浑茫。诗中的写景,既抓住天门山的特点作逼真的描绘,又紧紧结合水流的动势作动态的渲染,由青山、碧水、白帆、红日的整体构图,形成五彩缤纷的色调,而青山对峙、江水奔流、白帆飘动、红日东升,更显示出雄阔的意境和磅礴的气势。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白帝城,在今重庆奉节东的白帝山上。干元二年,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到白帝城的时候遇赦获释,于是回舟东下,经三峡返江陵。这首诗就是作于遇赦东归途中,表现了兴奋轻松并且归心似箭的情感意绪。
 
  从这首诗的艺术结构看,正如王琦所说“未必不少加惨淡经营”,但从情感表达特点看,则无疑可以视为王安石称李白诗“词语迅快”的最突出代表。诗写三峡行舟的经历,全然是一种近乎奇幻的飞驰前进的速度感。前两句由“朝辞白帝”的起点到“千里江陵”的终点,已概括了整个行程,且以“白帝”与“江陵”、“千里”与“一日”的时空对照,表明其间的时间与速度的关系。后两句则进而动态地表现具体行程中的速度感受,本来,三峡沿途,风光无限,诗人却仅仅得到两岸山中猿声不绝于耳的听觉感受,沿江景物一闪而过,难以留下视觉形象,可见行舟之快,无数猿啼连成一片、恍若一声,尤感其速,而在这一声连续不绝的猿啼声的短暂时间中竟然完成“已过万重山”的大幅度位移,则其速度之快更是可想而知了。这种以听觉为中心的速度把握方式,具有主观想象的奇幻色彩,而表现于想象之中的意象本身即具有美的质素,因此,李白这首诗不仅是舟行经历的纪实,而且表达了对轻快速度的感受与愉悦,更显示了人类对“快”的感受的普遍的心理追求。从心理学角度看,“快”的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与愉悦,这是“快”与“乐”紧密相联的基础,也是李白此诗之所以达到“惊风雨而泣鬼神”的艺术效果的最根本原因。
 
  【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此诗题下原有注:“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诗中怀念晋代袁宏吟诗被谢尚所赏识之事,而叹自身怀才之不遇。牛渚,指牛渚矶,即采石矶,在今安徽马鞍山。谢将军,即指晋代镇西将军谢尚。诗的首联点明夜泊牛渚。次联由牛渚望月,触发情怀,发思古之幽情。五、六句写自身空负袁宏之才,而谢尚不复可遇。尾联宕开一笔,预想明日离去之情景,秋风萧瑟,枫叶飘落,孤帆远挂,以寂寞凄清的环境氛围进一步烘托不遇知音的孤独感受。此诗声韵为五律,但却不受格律束缚,通篇不对仗,浑朴流畅,纯任天然。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西北,原名昭亭山,又名查山,山上旧有敬亭,是南朝诗人谢朓经常游玩吟诗之处,所以被后人称为敬亭山。诗人在这首诗中,描写了独坐敬亭山所见景象以及心中的独特感受。
 
  开篇两句,写所见众多鸟儿飞向远空,随着时间的推移,渐飞渐远,终于不见踪影,而一朵孤云随风飘荡,虽然慢慢悠悠,但最后还是从视线中消失了。“众鸟”与“孤云”看似与山无关,但鸟归山、云出岫,又都无不与山密切相关联。而在以鸟、云间接写山的同时,着重表明鸟飞尽、云无踪,试想,连鸟都飞尽了,最后一朵孤云也飘逝了,只剩下什么呢?只有诗人自己,似乎世上的一切都被隔绝了,万籁俱寂,万物全无,这就使“独坐”的“独”的感受极度突显出来。然而,在这极度孤独的感受之后,突然接以“相看两不厌”,以“两”打破“独”,形成意绪的阻隔和逻辑的矛盾,引起读者的强烈的探究欲望,然后再隆重推出“敬亭山”,而且是“只有”,是独一无二的,因此,诗人并非真的孤独,而是有敬亭山相陪相伴,且“两不厌”,互相之间产生深厚的感情,这就不仅突出敬亭山的地位,而且将敬亭山拟人化了,在诗人的审美创造中,敬亭山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成为了诗人的亲密伙伴和朋友。而“只有”二字更是耐人寻味,表明在诗人的亲密关系中,敬亭山是唯一的,这实际上表达了对世俗的强烈抨击,诗人自己曾说过“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这首诗可以说正是对这种内心激愤的一种强烈而独特的表达。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李白早年曾在戴天山大明寺读书,此诗大约是其时作品。戴天山,又名大康山、大匡山,在今四川江油。诗写访友不遇,前六句描写优美之景,实写“访”,后二句抒发怅惘之情,实写“不遇”。前人对此诗评价甚高,王夫之《唐诗评选》说:“全不添入情事,只拈死‘不遇’二字作,愈死愈活。”吴大受《诗筏》说:“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可见艺术构思之妙。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渡荆门送别,李白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唐诗名篇赏析》——【渡荆门送别】(李 白)2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3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堂实录3
    作品原文:梦游天姥吟留别
    【赏析】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堂实录4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堂实录
    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从<梦游天姥吟留别>看李白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太姥山另解
    作品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英文版《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从<梦游天姥吟留别>看李白(二)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惊心动魄的梦游之曲——李白《梦游天…
    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4
    从<梦游天姥吟留别>看李白(三)
    李白诗鉴赏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堂教学实录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5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3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1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夭矫离奇 托梦寄意——李白《梦游天姥…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6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4
    《蜀道难》教学设计
    《蜀道难》课堂实录4
    韩愈《调张籍》赏析
    《蜀道难》:神奇险峻境界的追求
    《蜀道难》教学设计
    《 蜀 道 难 》 教 学 实 录
    《蜀道难》课堂实录1
    《蜀道难》教学设计2
    《蜀道难》课堂教学详案
    李白《蜀道难》赏析
    蜀道难,人生之路更难──李白诗歌《…
    李白与唐代诗歌精神特质
    重新看待李白与盛唐的关系
    《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
    李白诗歌中的心灵世界管窥
    蜀道难
    李白《蜀道难》
    李白诗歌的三种精神──在上海电视大…
    “奇之又奇” 千古绝唱——李白《蜀道…
    李白为何写《蜀道难》
    《蜀道难》教学设想
    新蜀道“难”
    李白的成名作《蜀道难》
    蜀道难 欣赏
    想象夸张一手裁——《蜀道难》艺术手…
    《蜀道难》课堂实录2
    唐诗百话:李白《蜀道难》赏析
    走出“围城”的李白──《蜀道难》教…
    《蜀道难》品读三题
    蜀道难电子课本
    《蜀道难》教案
    【作品原文】蜀道难
    【作品英译】蜀道难
    蜀道难经典翻译
    【注释】蜀道难
    品赏李白《将进酒》
    李白《将进酒》解读
    唐诗鉴赏指导——李白《将进酒》诗歌…
    诗意,让课堂如此美丽
    将进酒
    读李白将进酒有感
    将进酒——李白
    李白山水诗与画同源的意境
    《将进酒》课堂实录2
    一首政治抒情诗──《蜀道难》主题新…
    李白<<将进酒>>赏析
    李白《将进酒》赏析
    李白《将进酒》英文版
    李白《将进酒》赏析3
    《将进酒》课堂实录
    将进酒电子课本
    李白《将进酒》创作时地考
    蜀道易──《蜀道难》的伉俪篇
    《蜀道难》教学设想
    友情如春水 美景怡人心──李白《送…
    “奇之又奇”千古绝唱──李白《蜀道…
    关于《蜀道难》的作意和主题讨论
    《蜀道难》电子教材
    《蜀道难》教学建议
    《将进酒》教学实录
    《送友人入蜀》解析
    新编《蜀道难》
    由《蜀道难》浅析李白出蜀时的心态
    读李白《蜀道难》诗
    想象夸张一手裁──《蜀道难》艺术手…
    《蜀道难》读法:剥皮抽筋法
    《蜀道难》主题再探
    蜀道难,人生之路更难
    一梦十年山川依旧 蜀道今不难
    《蜀道难》备课笔记
    试论李白的悲剧人生及其特点
    《蜀道难》赏析
    李白的生平、诗歌、个性
    《蜀道难》词语解释
    《蜀道难》魅力新解
    《蜀道难》开篇叹词音义句读解
    巧借友人写山川 深深忧虑融自然──…
    《蜀道难》主题之辨
    从“居士”说起──兼对李白、杜甫诗…
    《蜀道难》形近字辨析
    略谈李白《蜀道难》的思想和艺术
    《蜀道难》的思归情结
    新蜀道难
    逸、狂、愤、醉──探索李白的情感世…
    李白的性格与其诗歌艺术特征
    论尚侠思想对李白诗歌的影响
    李白飘逸诗风的构成
    《蜀道难》有关评述
    《蜀道难》课文导读
    寻李白
    永远的李白
    《蜀道难》课文题解
    关于蜀道
    唐诗简介
    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
    《蜀道难》的立意
    《蜀道难》写作背景
    《蜀道难》多义词辨析
    《蜀道难》主题思想
    《蜀道难》诵读提示
    【赏析】蜀道难
    《蜀道难》多音字辨析
    【作品译文】蜀道难
    李白山水诗的艺术成就
    李白年表
    《蜀道难》学法指导
    《蜀道难》问题探究
    《蜀道难》特殊句式
    《蜀道难》难句解析
    《蜀道难》结构分析
    《蜀道难》写作特点
    《蜀道难》写作特色
    《蜀道难》背诵指导
    《蜀道难》词类活用
    《蜀道难》重点难点讲解
    《蜀道难》课文赏析
    李白简介
    《蜀道难》课文译文
    《蜀道难》赏析
    《蜀道难》通假字
    蜀道难赏析
    《蜀道难》生字注音
    《蜀道难》疑难解析
    《蜀道难》教学设计
    《蜀道难》教学设计
    《蜀道难》教学设计
    《蜀道难》知识归纳
    《蜀道难》教学设计
    《蜀道难》课文分析
    《蜀道难》教学设计
    《蜀道难》教学杂谈
    《蜀道难》课文评点
    《蜀道难》课堂实录
    《蜀道难》赏析5
    李白《蜀道难》赏析2
    《蜀道难》赏析3
    古诗文赏析——李白(唐)《蜀道难》
    《蜀道难》赏析4
    施蜇存:《蜀道难》赏析
    《蜀道难》鉴赏要点
    《蜀道难》课文导入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