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S >> 蜀道难 >> 正文

 

《蜀道难》开篇叹词音义句读解

蜀道难》开篇叹词音义句读解   蒋向东       关于李白《蜀道难》诗开篇叹词“噫吁嚱”的音义训释,迄无定论,说法颇多。仅举手边随时翻阅的几本书,就令读者无所适从。诸如:朱东润先生《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释为:“噫吁(xū 虚)嚱(hū 呼),三这字都是惊叹词,蜀地方言。”⑴林庚、冯沅君《中国历代诗歌选》释为:“噫吁嚱,音 yī xū xī 惊叹声,”⑵郭锡良《古代汉语》释为:“噫吁嚱(xū xī),蜀地方言,惊异的声音。”⑶王力《古代汉语》也主此说。⑷以上诸说,读后难免生疑。第一,为什么在同一句诗里这三个字,特别是后二字在上列几本书中会存在几个不同的读音呢?第二,听四川(蜀地)人说蜀地(四川)方言时,语音实际中怎么没有将三个惊叹词连用的情况呢?

  近日偶翻《笑林广记》,看到一则关于“于戏”的笑话,再翻阅了几本工具书,并联系四川(蜀地)方言实际,终于疑窦大开,现不揣浅陋,试述于后,以就正于方家。

  《笑林广记》载:有个秀才诘问和尚,你们佛经里的“南无”二字为何念作“那摩”?和尚反问秀才,四书上“于戏”二字,相公为何读作“呜呼”?如今相公苦读“于戏”,小僧就念“南无”,相公若是“呜呼”小僧自然要“那摩”了。

  通过这则笑话,我们至少明白了一点,那就是“于戏”二字连用时,我们不能按本字字面读音,而应按汉语语音变化规律念“呜呼”(即 wū hū)的读音。当然,仅凭《笑林广记》是不足为训的,为了更深入地说明问题,让我们再看以下材料。

  《诗经·大雅·抑》中的“於乎小子,未知臧否”。汉朝郑玄在《毛诗传笺》中笺注道:“於乎,上音乌下音呼,凡此二字相连,音皆放此。”⑸对郑玄的这一见解,符定一先生在《联绵字典》中按语为:“《诗》作‘於乎’,在此当为最古之文,《书》作‘呜呼’,‘呜’为篆文‘乌’之俗字,《礼记》则‘於乎’‘於呼’‘於戲’错出。”⑹在这条资料中,郑玄对“於”字的注音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即“於”既不读“yū”也不读“xū”而应读“乌”音。符定一先生按语则明白告诉我们“於乎”是最古之文(即写法或字形),并相继列出了在《诗经》《尚书》《礼记》这三经中“於乎”一词的不同形体。

  《汉书·司马迁传》“於嚱,余维先人尝掌斯事。”颜师古作注道:“於嚱”,叹声也,‘於’读‘呜’,‘嚱’读‘呼’,古字或作‘乌’,今字或作‘呜’,音义皆同耳,而俗之读者随字而别,又曲为解释……”在此,我们不难看出,大学者颜师古对这两个字读音及释义的认定,即主两字应读“乌呼”,“嚱(戏)”不能读成“xī”,颜师古明白告诉我们不是惊异声而是“叹声”。在《汉书·王莽传·加九锡》“於戲,岂不休哉”中,颜师古注道:“於戲读曰呜呼,盖於乎者,叹戒之辞也,若读‘戲’为‘嘻’,则是‘嬉乐’之义,非叹戒之辞也。”⑺在这里,颜师古明白说出了“戲”不能读成“嘻”的音。

  《广韵》在“於”字下作注道:“古作‘於戲’,今作‘呜呼’,盖释篆为隶者,变为‘呜呼’字耳,唯《尚书》诸篇并用‘呜呼’字,乃孔安国作《尚书传》时,无识科斗(即今所谓甲骨—笔者注)文字者,而以隶古定之,遂一切用‘呜呼’字。”《广韵》的记载将“呜呼”的字形从古文字演变为隶书的一些特殊现象明白地告诉了我们,应该说是有一定依据的,因而也是比较可信的。

  如果说上述材料还不足说明问题的话,那在研究文字的著作中,《说文解字》应该是最具有说服务力的,在众多研究《说文解字》的著作中,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是最具代表性的,下面让我们看看这两本书的说法。

  《说文》部首“乌”字下云:“乌,孝鸟也。孔子曰,‘乌,眄呼也,取其助气,故以为乌呼。’”⑻在此,段玉裁作注道:“此许语也,取其字之声,可以助气,故以为‘呜呼’字,此发明假借之法。古者短言‘於’,长言‘乌呼’,‘於’‘乌’一字也。《匡谬正俗》曰:‘今文《尚书》悉为“於戲”字,古文《尚书》悉为“呜呼”字,而《诗》皆云“於呼”,中古以来文籍,皆为“乌呼”字,按《经》《传》《汉书》“乌呼”无作“呜呼”者,唐石经误为“呜”者,十之一耳,近今学者无不加口作“呜”,殊乖大雅。’又小颜云:‘古文《尚书》作“呜呼”,谓枚颐本也,今文《尚书》作“於戲”,谓汉石经也,洪适载石经尚书残碑“於戲”字尚四见可证也。’”⑼通过段玉裁的这翻考证,我们明白了这样一些意思:首先,“乌”作为叹词“乌呼”是纯属假借之法,原因是其“字之声”“可以助气”;其次,段氏所引《匡谬正俗》说明了中古以来文籍其字形变化的原因及证据,这是相当有说服力的。并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乌”“於”“于”三字是古今字,三字音义实为一致的。

  符定一先生《联绵字典》“呜呼”下引用《助字辨略》说:“呜呼”,叹词也,一作“於戲”“乌嚱”“呜虖”“呜嘑”“乌乎”“於乎”。⑽由此可见,古籍中“呜呼”一词的变形写法颇多,因而李白将“於戲”写成“吁嚱”也是情理之中了。至于“吁”与“呜”则有符定一先生引《小尔雅·广训》的训释作解:“乌呼,吁嗟也,吁嗟,呜呼也。葛其仁疏证曰:‘乌呼与呜呼同……呜呼吁嗟相转训……’”⑾可见,“呜呼”一词还可将字形写为“吁嗟”。关于这一点,符定一先生编著的《联绵字典》“乌呼”条下收录了其形变一十有五可以作证。

  综合以上材料,自然得出了如下结论:第一,“吁嚱”是一个联绵词,表感叹之义;第二,“吁嚱”既是一个联绵词,那么就该符合联绵词的特点:结合紧密而一词多形并存。虽然文有古今之变也切不可随字而别,其音、义应是相对固定的。其实在汉语里,特别是古代汉语中,类似的现象是相当普遍的。那么李白《蜀道难》中的“吁嚱”也应是“呼呼”的另一种变形写法,不能随字而别地读成“xū xī”(须希)或“xū hū(虚呼)而应读成“呜呼wū hū”。

  为了更进一步地说明问题,让我们再看一看蜀地(四川)方言实际。在四川方言区内,人们凡看见让人惊异的事或物时,一般要先发一声表惊异的声音“噫!”且声音稍有延长,声调也稍有升降变化后,紧接着再发一声表感叹的词“啊呀!”这种一表惊异一表感叹的情况目前仍然十分普遍地流行于四川(蜀地)方言区内,根本没有将三声表惊异的声音连续发出的情况存在。李白作为长于四川(蜀地)江油的人,理应对方言相当熟悉。比如某人不小心差点滑倒,于是他就会很自然地发出:“噫!啊呀!好险啦!”这样三个短句,这与李白的“噫!吁嚱!危乎高哉!”句式及表意完全相同。可见,“吁嚱”作感叹语“呜呼”完全能得到蜀地方言的支持,相反,若将“噫吁嚱”三字连读成句作表惊异的蜀地方言解,就既不合语言实际,也不合李白愿意,更不合语言发展的历史规律。

  要之,李白《蜀道难》中“噫吁嚱”其读音释义句读应作如下解释:“吁嚱”是联绵词“呜呼”的另一种形体,在这句诗里同样应读“wū hū”;全句的标点(句读)应是:“噫!吁嚱!”其意义应是“噫:蜀地方言,惊异声;吁嚱(音呜呼),叹词。”这样一惊一叹,既合于汉字音形义的演变历史规律和语音实际,读来更显诗歌的抑扬,同时,也更合于语言,特别是语法的发展规律,并且与李白的写作愿意也更吻合。
 ────────
【注释】

  ⑴ 见上海古籍出版社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71页注释① 1980年第版 

  ⑵ 见人民文学出版社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上编(二)357页注释② 1964年第一版 

  ⑶ 见北京出版社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下册943项注解② 1983年6月版 

  ⑷ 见中华书局王力编《古代汉语》下编第二分册1353页注② 1979年版 

  ⑸ 见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18第288页,总第556页 1979年11月影印版 

  ⑹⑺ 均引自中华书局符定一《联绵字典·卯集·方部》474、478页 

  ⑻ 见中华书局影印《说文解字》第82页下 1963年12月版 

  ⑼ 见上海古籍出版社段玉裁《说文解字注》157页上 1981年10月版 

  ⑽⑾ 均引自中华书局符定一编《联绵字典·丑集·口部》及女部第129至130页和397~400页
       ──原载《文史杂志》2000年第3期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蜀道难,李白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蜀道难》开篇叹词音义句读解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3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堂实录3
    作品原文:梦游天姥吟留别
    【赏析】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堂实录4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堂实录
    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从<梦游天姥吟留别>看李白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太姥山另解
    作品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英文版《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从<梦游天姥吟留别>看李白(二)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惊心动魄的梦游之曲——李白《梦游天…
    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4
    从<梦游天姥吟留别>看李白(三)
    李白诗鉴赏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堂教学实录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5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3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1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夭矫离奇 托梦寄意——李白《梦游天姥…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6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4
    《蜀道难》教学设计
    【作品原文】蜀道难
    【作品译文】蜀道难
    蜀道难,人生之路更难──李白诗歌《…
    友情如春水 美景怡人心──李白《送…
    【作品英译】蜀道难
    蜀道难经典翻译
    《蜀道难》教案
    蜀道难 欣赏
    《蜀道难》:神奇险峻境界的追求
    李白诗歌中的心灵世界管窥
    蜀道易──《蜀道难》的伉俪篇
    《蜀道难》课堂教学详案
    李白《蜀道难》
    重新看待李白与盛唐的关系
    蜀道难电子课本
    《蜀道难》读法:剥皮抽筋法
    一梦十年山川依旧 蜀道今不难
    《送友人入蜀》解析
    李白诗歌的三种精神──在上海电视大…
    走出“围城”的李白──《蜀道难》教…
    “奇之又奇”千古绝唱──李白《蜀道…
    《蜀道难》课堂实录1
    《 蜀 道 难 》 教 学 实 录
    《蜀道难》课堂实录4
    《蜀道难》教学设计2
    《蜀道难》课堂实录2
    李白《蜀道难》赏析
    想象夸张一手裁——《蜀道难》艺术手…
    《蜀道难》品读三题
    【注释】蜀道难
    【赏析】蜀道难
    唐诗百话:李白《蜀道难》赏析
    “奇之又奇” 千古绝唱——李白《蜀道…
    《蜀道难》主题之辨
    诗意,让课堂如此美丽
    将进酒——李白
    李白<<将进酒>>赏析
    李白《将进酒》解读
    将进酒
    《将进酒》课堂实录2
    将进酒电子课本
    《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
    唐诗鉴赏指导——李白《将进酒》诗歌…
    李白与唐代诗歌精神特质
    《将进酒》教学实录
    《将进酒》课堂实录
    李白《将进酒》赏析3
    李白《将进酒》英文版
    李白《将进酒》赏析
    李白《将进酒》创作时地考
    品赏李白《将进酒》
    李白山水诗与画同源的意境
    《蜀道难》电子教材
    《蜀道难》教学建议
    《蜀道难》备课笔记
    《蜀道难》教学设想
    《蜀道难》教学设计
    新蜀道“难”
    读李白将进酒有感
    《蜀道难》主题再探
    李白为何写《蜀道难》
    想象夸张一手裁──《蜀道难》艺术手…
    读李白《蜀道难》诗
    由《蜀道难》浅析李白出蜀时的心态
    蜀道难
    新编《蜀道难》
    《蜀道难》教学设想
    关于《蜀道难》的作意和主题讨论
    一首政治抒情诗──《蜀道难》主题新…
    试论李白的悲剧人生及其特点
    蜀道难赏析
    李白的生平、诗歌、个性
    《蜀道难》词语解释
    《蜀道难》魅力新解
    巧借友人写山川 深深忧虑融自然──…
    《蜀道难》赏析
    略谈李白《蜀道难》的思想和艺术
    韩愈《调张籍》赏析
    《蜀道难》形近字辨析
    《蜀道难》的思归情结
    新蜀道难
    逸、狂、愤、醉──探索李白的情感世…
    李白的性格与其诗歌艺术特征
    论尚侠思想对李白诗歌的影响
    李白飘逸诗风的构成
    《蜀道难》赏析
    《蜀道难》有关评述
    《蜀道难》课文导读
    寻李白
    永远的李白
    《蜀道难》课文题解
    关于蜀道
    唐诗简介
    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
    《蜀道难》鉴赏要点
    《蜀道难》写作背景
    《蜀道难》多音字辨析
    《蜀道难》主题思想
    李白的成名作《蜀道难》
    《蜀道难》生字注音
    蜀道难,人生之路更难
    《蜀道难》多义词辨析
    李白山水诗的艺术成就
    李白年表
    《蜀道难》学法指导
    《蜀道难》问题探究
    《蜀道难》特殊句式
    《蜀道难》难句解析
    《蜀道难》结构分析
    《蜀道难》写作特点
    《蜀道难》写作特色
    《蜀道难》课文赏析
    《蜀道难》词类活用
    《蜀道难》重点难点讲解
    《蜀道难》背诵指导
    《蜀道难》课文评点
    李白简介
    《蜀道难》的立意
    《蜀道难》通假字
    《蜀道难》教学设计
    《蜀道难》诵读提示
    《蜀道难》知识归纳
    从“居士”说起──兼对李白、杜甫诗…
    《蜀道难》教学设计
    《蜀道难》疑难解析
    《蜀道难》课文分析
    《蜀道难》教学设计
    《蜀道难》教学杂谈
    《蜀道难》教学设计
    《蜀道难》课堂实录
    《蜀道难》教学设计
    李白《蜀道难》赏析2
    《蜀道难》赏析3
    古诗文赏析——李白(唐)《蜀道难》
    《蜀道难》赏析4
    施蜇存:《蜀道难》赏析
    《蜀道难》赏析5
    《蜀道难》课文导入
    《蜀道难》课文译文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