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体会诗人的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3、熟背全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2、梦境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同学自由发言对李白的认识,教师补充。
李白,祖籍甘肃天水,5岁时随父迁居四川青莲乡。“五岁育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有远大的抱负,“愿为辅弼”、“安社稷”、“济苍生”。20岁后,蜀中漫游,26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有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宏愿。天宝元年42岁应召赴长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贺知章称“谪仙人”,唐玄宗“降辇步迎”。天宝三年(744年)赐金放还,继续漫游,遇杜甫、高适等。761年,请缨杀敌,因病折回。次年,病死当徒,初葬采石矶。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被排挤出长安后,在山东盘桓了一段时间,到天宝四年要由山东南游江浙时写的。李白在天宝元年秋天去长安以前,曾游历过天姥,他在《别储邕之剡中》里说:“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但是《梦游天姥吟留别》不是记写游历天姥的实况,而是描述梦游天姥的幻境。这首诗从思想内容到艺术风格都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特点。
板书课题《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题解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这的一种体裁。"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古体诗。
三、检查预习
1,学生朗读
正音、释词
2,听录音诵读,整体把握全诗
列出提纲,梳理全诗思路
1,现实天姥(游前):神奇、雄峻
2,梦游幻境(游中):
⑴梦到剡溪:心喜兴浓
⑵登山途中:见奇闻异
⑶山顶所见:
①白天,景象万千
②夜晚,惊心动魄
③洞外,雷轰电击
④洞内,壮丽奇特
⑷醒来情况:冷冷清清
3,抒情言志:蔑视权贵,反抗现实
四、朗读第二段。作者描绘的梦境,我们读了有什么感受?给我们怎样的印象?
美丽而虚幻
引导学生从“梦吴越”“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等语句中全面把握作者对这一梦境描写的态度:一方面赞其美,更重要的是叹其幻。
五、“美丽而又虚幻”,这就是作者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诗的意境,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问题是作者对梦境的描绘到底蕴涵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梦是美丽的,而现实却是丑恶的。梦游中如痴如迷,惊喜交加,而一旦醒来则无比失意,喟然长嗟。很明显,作者对五彩缤纷、令人神往的梦境的追求是对黑暗丑恶的使人不得开心颜的现实的批判和否定。这里,梦境所起的对比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梦境又是虚幻的,那么,现实是否虚幻?呢作者认为同样虚幻:“世间行乐亦如此”,因此,我们在看到了梦境与现实对立的一面之外,还应当看到梦境与现实统一的一面。它们是尖锐对立的但也是非常相似的。现实不仅十分丑恶,而且十分虚幻,它似乎并不值得留念。这才是作者通过这首诗对生活所做的完整的解释。
朗读第三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现实持完全否定的态度,那么,今天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评价这种思想感情呢?
诗的前两段写梦游起因,梦游经过,这是题中“梦游天姥”应有的内容;而结尾几句写游后的感慨,则紧扣诗题的“别”字,不仅是告别东鲁诸公,而且是在表明自己与黑暗丑恶的现实决裂的态度。这几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作者虽然直抒胸臆,痛快淋漓,但流露的感情又十分复杂。
由自己的“梦”(游天姥,从政)的幻灭,进而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如此的“梦”,以偏概全,断言“古来万事东流水”,从而消极避世。对此,我们可以理解,也很同情。因为这种思想方法看似片面,其实作者否定现实,主要是因为现实中有“权贵”。他之所以逃避现实,是为了不再去“脆眉折腰事权贵”,是为了结束自己过去那种追求荣华富贵的行乐生涯。应该说这是作者在诗中表达的基本情感,而这种感情是诗人桀骜不驯的叛逆性格的写照,是一种大梦初醒的觉悟,是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应当说是健康的,可贵的。至于“古来万事东流水”虽不免以偏概全,但也似乎应当理解为一种愤激之辞,我们需要指出其局限,但也不必苛责。
四、师生共同讨论鉴赏本文的艺术特点: (一)、想象丰富。 通过梦境的描绘,借助仙界的出现,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诗中所写的,是梦游而不是真游,却又以现实为基础。天姥山神仙的出现,是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反映。吸取了《楚辞》及一些神话故事中的内容与艺术特点,运用比喻、对比、衬托、夸张等方法,描绘的仙境,活灵活现,引人入胜,耐人寻思。传说中的瀛洲与现实生活中的天姥比,以神奇的梦境与丑恶的现实比,以光明与黑暗比对比。写天姥的高而且大"连天向天横"、"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夸张。连用五岳、赤城、天台,又一起用来衬托了天姥的高大衬托。 (二)、构思新奇: 歌颂洞天之美丽,以鞭挞唐王朝的丑恶,抒发对天姥的追求,以显示对权贵的憎恨;为惜别而赋诗,却写游访名山,以明自己目前和今后的战斗意志,别开生面。 作者为表达自由奔放的思想感情,不拘一格,让句型多变化,节拍有缓急,显出了一派独特的风格。(七言古诗) (三)、消极因素: 流露的"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之类的情绪,是当时清高的封建士大夫所共有的思想,表现出消极的一面。 (四)、中心思想: 全诗通过梦游的描绘,写出了作者憎恶封建现实,追求自由乐土的理想,表达了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五、小结和作业
与《行路难》比较
《行路难》写于744年,虽失意而渴望从政。用梦类比,暗示自己仍希望得到重用。
《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于745年,因不满而消极避世。用梦对比,否定丑恶的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