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S >> 蜀道难 >> 正文

 

《蜀道难》品读三题

蜀道难》品读三题           明代诗学家高棅在《唐诗品汇》中,曾引用三句话来评价李白的《蜀道难》,即“妙在起伏”“才思放肆”“语次崛奇”。现就这三句话,对《蜀道难》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品读。

一、妙在起伏

  “文似看山不喜平”,诗也是如此。为了避免写诗的“平”,就需要讲究诗意的起伏,这样才能提起人们的阅读兴趣。在《蜀道难》里,这种诗意的起伏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首先,诗人极力抒写蜀道之难。“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猴欲度愁攀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等等,都印证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断语。这是从大处着眼来渲染蜀道的艰难,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起”。

  其次,在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渲染中,传达出来的是挽留友人、阻止其西行的细腻感情。从“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中,我们看到的是大诗人细致入微的精神世界。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伏”。

  在这种起伏当中,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和丰富细腻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古人评说它“妙在起伏”是不无道理的。


二、才思放肆

  所谓“才思放肆”,指的是写诗时,思路要放得开去。对于李白这样一位浪漫主义大师来说,这一点自然不在话下。为了突出蜀道的“难”,诗人首先从整体印象即“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上来写蜀道的“高”与“险”;其次从蜀道开通的历史即时间的角度来写蜀道的“难”;再次从空间的角度即地势的险恶来写蜀道的“难”。在对蜀道的“难”作直接的描摹之外,诗人还不忘用“悲鸟号”“子规啼”等来侧面烘托蜀道的“难”。蜀道的“难”除了地势上的奇险之外,还有人为的动乱夹杂其间,“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些人为的动乱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蜀道的“难”。

  时而从整体印象写,时而从时间角度写,时而从空间角度写;既有直接的描摹,又有侧面的烘托;自然的环境和人为的动乱夹杂在一起……诗人的才思如信马由缰,随意驰骋。古人评说它“才思放肆”,道理或许就在此吧!


三、语次崛奇

  所谓“语次崛奇”,指的是在人们料想不到处下笔。全诗要表达的是挽留友人之意,却在诗的一开始来了这么一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颇出人的意料的。对于即将西行入蜀的友人来说,这个开头无疑具有“当头棒喝”的警示作用的。这是“语次崛奇”之一“奇”。

  接下来该写蜀道的“难”了吧?可是诗人却不急,他还要拐弯抹角地搬出“蚕从”和“鱼凫”开蜀国的典故和“五丁开山”的传说故事,来证明蜀地封闭之久和蜀道开通之难。这种写法也是颇出人的意料的。这是“语次崛奇”之二“奇”。

  在为蜀道这个“畏途”营造气氛时,诗人请来了“悲鸟”和“子规”助阵,用它们的“号”“绕”“啼”“愁”来尽力渲染蜀道的“难”。这种写法也是颇出人的意料的。这是“语次崛奇”之三“奇”。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蜀道难,李白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蜀道难》品读三题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3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堂实录3
    作品原文:梦游天姥吟留别
    【赏析】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堂实录4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堂实录
    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从<梦游天姥吟留别>看李白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太姥山另解
    作品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英文版《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从<梦游天姥吟留别>看李白(二)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惊心动魄的梦游之曲——李白《梦游天…
    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4
    从<梦游天姥吟留别>看李白(三)
    李白诗鉴赏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堂教学实录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5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3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1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夭矫离奇 托梦寄意——李白《梦游天姥…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6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4
    《蜀道难》教学设计
    【作品原文】蜀道难
    【作品译文】蜀道难
    友情如春水 美景怡人心──李白《送…
    “奇之又奇”千古绝唱──李白《蜀道…
    【作品英译】蜀道难
    蜀道难经典翻译
    《蜀道难》教案
    蜀道难 欣赏
    李白诗歌中的心灵世界管窥
    蜀道易──《蜀道难》的伉俪篇
    一梦十年山川依旧 蜀道今不难
    《蜀道难》课堂教学详案
    李白《蜀道难》
    李白诗歌的三种精神──在上海电视大…
    蜀道难电子课本
    《蜀道难》读法:剥皮抽筋法
    蜀道难,人生之路更难──李白诗歌《…
    李白为何写《蜀道难》
    《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
    李白简介
    关于《蜀道难》的作意和主题讨论
    《蜀道难》课堂实录1
    《 蜀 道 难 》 教 学 实 录
    《蜀道难》课堂实录4
    《蜀道难》教学设计2
    《蜀道难》课堂实录2
    李白《蜀道难》赏析
    想象夸张一手裁——《蜀道难》艺术手…
    《送友人入蜀》解析
    【注释】蜀道难
    【赏析】蜀道难
    唐诗百话:李白《蜀道难》赏析
    “奇之又奇” 千古绝唱——李白《蜀道…
    《蜀道难》主题之辨
    诗意,让课堂如此美丽
    将进酒——李白
    李白<<将进酒>>赏析
    李白《将进酒》解读
    将进酒
    《将进酒》课堂实录2
    将进酒电子课本
    《蜀道难》:神奇险峻境界的追求
    唐诗鉴赏指导——李白《将进酒》诗歌…
    重新看待李白与盛唐的关系
    《将进酒》教学实录
    《将进酒》课堂实录
    李白《将进酒》赏析3
    李白《将进酒》英文版
    李白《将进酒》赏析
    李白《将进酒》创作时地考
    品赏李白《将进酒》
    想象夸张一手裁──《蜀道难》艺术手…
    《蜀道难》教学建议
    《蜀道难》备课笔记
    《蜀道难》教学设想
    走出“围城”的李白──《蜀道难》教…
    《蜀道难》教学设计
    李白与唐代诗歌精神特质
    读李白将进酒有感
    李白山水诗与画同源的意境
    一首政治抒情诗──《蜀道难》主题新…
    读李白《蜀道难》诗
    由《蜀道难》浅析李白出蜀时的心态
    新编《蜀道难》
    蜀道难
    新蜀道“难”
    《蜀道难》教学设想
    《蜀道难》电子教材
    《蜀道难》主题再探
    试论李白的悲剧人生及其特点
    蜀道难赏析
    《蜀道难》有关评述
    《蜀道难》词语解释
    《蜀道难》开篇叹词音义句读解
    巧借友人写山川 深深忧虑融自然──…
    《蜀道难》赏析
    略谈李白《蜀道难》的思想和艺术
    韩愈《调张籍》赏析
    《蜀道难》形近字辨析
    《蜀道难》的思归情结
    新蜀道难
    逸、狂、愤、醉──探索李白的情感世…
    李白的性格与其诗歌艺术特征
    论尚侠思想对李白诗歌的影响
    李白飘逸诗风的构成
    《蜀道难》赏析
    《蜀道难》魅力新解
    《蜀道难》课文导读
    寻李白
    永远的李白
    《蜀道难》课文题解
    关于蜀道
    唐诗简介
    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
    《蜀道难》鉴赏要点
    《蜀道难》写作背景
    《蜀道难》多音字辨析
    《蜀道难》主题思想
    李白的成名作《蜀道难》
    《蜀道难》生字注音
    蜀道难,人生之路更难
    《蜀道难》多义词辨析
    李白山水诗的艺术成就
    李白的生平、诗歌、个性
    《蜀道难》学法指导
    《蜀道难》问题探究
    《蜀道难》特殊句式
    《蜀道难》难句解析
    《蜀道难》结构分析
    《蜀道难》写作特点
    《蜀道难》写作特色
    《蜀道难》课文赏析
    《蜀道难》词类活用
    《蜀道难》重点难点讲解
    《蜀道难》背诵指导
    《蜀道难》课文评点
    李白年表
    《蜀道难》的立意
    《蜀道难》通假字
    《蜀道难》教学设计
    《蜀道难》诵读提示
    《蜀道难》知识归纳
    从“居士”说起──兼对李白、杜甫诗…
    《蜀道难》教学设计
    《蜀道难》疑难解析
    《蜀道难》课文分析
    《蜀道难》教学设计
    《蜀道难》教学杂谈
    《蜀道难》教学设计
    《蜀道难》课堂实录
    《蜀道难》教学设计
    李白《蜀道难》赏析2
    《蜀道难》赏析3
    古诗文赏析——李白(唐)《蜀道难》
    《蜀道难》赏析4
    施蜇存:《蜀道难》赏析
    《蜀道难》赏析5
    《蜀道难》课文导入
    《蜀道难》课文译文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