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D >> 渡荆门送别 >> 正文

 

李白《渡荆门送别》思维“神话性”的阐释

  关键词:李白 送别诗 思维 神话性
  摘要:李白诗歌创作思维具有“神话性”的表现,并以此形成了他独特的诗歌风格。《渡荆门送别》虽然只是一首送别小诗,但李白在思维表现上,却能超越时空,赋予大自然以情感和生命力,写出自己独特的心灵感受,展示了他的审美认识、浪漫雄豪诗风和生命意识。
  
  一
  
  据郁贤皓先生《李白丛考》考证,开元十二年(724)秋,二十四岁的诗人李白心怀“四方之志”,“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李白离蜀出川后,写下了《渡荆门送别》一诗:“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明代诗评家胡应麟《诗薮》将此诗誉为“盛唐绝作”之一。“荆门”,山名,唐代时,在峡州宜都县西北五十里,今在湖北宜都县西北,位于长江南岸,与北岸的虎牙山隔江对峙,古来称为“楚之西塞”,是往来蜀、楚的咽喉要道。《文选》载郭璞《江赋》云:“虎牙嵥竖以屹崒,荆门阙竦而磐礴。”李善注:“盛弘之《荆州记》曰:‘郡西溯江六十里,南岸有山,名曰荆门,名曰虎牙。二山相对楚之西塞也。荆门上合下开,开达山南,有门形,故因以为名。’”
  关于此诗的意蕴,前人曾有谓无送别之意,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沈氏之论欠当,著名学者安旗先生在《李白全集编年注释》上卷中说:“‘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即题中‘送别’之意。沈氏既知‘思君不见下渝州’句中之‘君’指月,何以不知‘故乡水’亦可与人送别?此皆拟人手法,(白)集中多有之”,此论实当。如李白《梁园吟》云:“洪波浩荡迷旧国。路远西归安可得。”《劳劳亭》云:“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新。”亦用“洪波”、“春风”意象来拟人写送别之情。
  初盛唐时的送别诗大盛,主要是因为人们生活在一个思想文化多元开放、经济繁荣和国力强盛的时代,漫游交友、赴任贬谪、科举经商等成为人们重要的人生活动。人们从对生命意识认识的角度,极为看重别离。在别离之际,除继承传统的设宴饯别外,还赋诗抒写送别、赠别等情怀,敖英在《唐诗绝句类选》中说:“大抵送别诗妙在写情。”
  人们重团圆、轻别离的传统,一方面是出于自古以来形成的重安居本土的民族心理习惯,另一方面是来自于古代的地理状况和交通条件不便,以及漫长旅途存在着各种无法预知的危及生命的风险因素,因而在离别之时,无论是送者还是行者,内心深处都会隐含着前途之忧、情感之虑,都会染上一种凄婉的感伤情调。唐人梁肃在《送元锡赴举序》中阐述时人为何要赋诗赠别云:“秋气云暮,芜城衰;亭皋一望,烽戍满目;边马数声,心惊不已。感离别于兹日,限乡关于远道,孰曰有情而不叹息,伤时临岐者得无诗乎?”尽管离别给人们带来了悲凉的情感,但是,唐人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建功立业的意识极为强烈,对个人的前途充满了各种美好的幻想,尤其是文人士子,他们在抒写离别情怀之时,一反过去只表现离愁别绪的做法,将建功立业,实现理想的壮志豪情注入其中。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洒脱豪迈;王维《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又有“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的进取有为。李白正是在这种时代精神的激励下,离蜀出川,以图实现自己“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的理想大志。因此,他一开始就从空间大处落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写出自己闯荡世界的雄豪之气。
  
  二
  
  值得注意的是,李白这首诗,在思维表现上与他人的送别诗有不同之处。其思维的跳跃性极大,在阔大的时空境界中,通过“直觉”来表达出多层面的情感。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四云:“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对一个久居蜀中、初出虁门的人来说,带着实现理想壮志的心态,经过七百里三峡“略无阙处”的“两岸连山”,一旦舟出荆门,面对广阔无际的江汉平原,必然会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然而,它远不是每个人都能写出来,李白在诗中只用了十个字:“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这激动人心的新鲜感觉。这是相当独特的,我们只要将李白的诗与他人的诗句比较一下,便可得出这种认识。
  初唐的陈子昂,其家境背景、理想抱负和李白有许多相似之处,他由蜀出川时,也写有类似的一首诗《度荆门望楚》,诗前四句云:“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巴国山川尽,荆门烟树开。”基本上与李白写的是同一内容。陈诗清新雅健,但比较质实,缺乏生气蓬勃的形象,且诗意直奔主题,“章台”原指秦代宫殿,以宫内有章台而得名。陈子昂在这里用“章台”来代指朝廷,企盼得到朝廷的重用。如将陈、李两诗中的“巴国山川尽”和“山随平野尽”;“荆门烟树开”和“江入大荒流”相比,就会有不同的感受。李诗中的一个“随”字,一个“入”字,既写景,又写情,把舟行江中所见沿途山川景色和诗人自我的新奇感受、豪迈情怀,跃然写出。给读者一种流动的、时空超越的感觉;同时也给江山注入了生命活力。此时回顾来路,那“隐天蔽日”的“重岩叠嶂”,随着眼前这片平原广野的出现,好像初别时的重重忧虑,已经被远抛身后;瞻望前途,这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的江水,不舍昼夜地流入渺茫的大荒,这是想象中所谓“东涉溟海”的去程。诗人眼前所见,虽然只不过是无限的广漠和无穷的渺茫。但诗中却用十个字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万里图,诗人居于其中,在描绘山川景象的同时,抒写出自己豪迈的心情、生命的活力和英爽的个性。
  人们还把李白的这两句诗和杜甫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作比,胡应麟《诗薮》云:“‘山随平野阔,江入大荒流’,太白壮语也。杜‘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骨力过之。”胡氏认为杜诗的骨力超过李白,但这只能是他个人的感受。王琦注《李太白文集》所引丁龙友之论比较客观,他说:“李是昼景,杜是夜景;李是行舟暂视,杜是停舟细观,未可概论。”翁方纲《石洲诗话》亦云:“此等句皆适与手会,无意相合;固不必谓相为倚榜,亦不容区分优劣也。”相较而言,后两者的说法较为公允,但还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杜诗侧重写大江的横断面,李诗则侧重写大江的纵深层面;杜诗语句锤炼惊人,李诗语句则自然大气;杜诗情景一览无遗较为确定,带给人的是更多的力度感和更少的联想,李诗情景则泼墨写出较为概括,不尽兴铺排却能给人以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杜诗境界雄阔显沉郁顿挫之风,李诗则境界雄阔现清雄奔放的风格。应该说是各得其妙。

 三
  
  李白上两句诗,是从白天所见眼前实景写出自我的想象,然后再从更多的侧面去展示月夜行舟所见的瑰丽景色:“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诗人实际看见的不过是夜晚映在江心的一轮明月,白昼天边的几朵云彩,都是些常见的景物。但李白的想象却发挥了巨大的威力,他化实为虚,想落天外,构造出一个十分瑰丽的神奇世界。“月”是中国神话中影响较大的意象之一,《山海经·大荒西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日月之山,天枢也。……有女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淮南子·天文训》:“积阴之寒气久者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月”神话最初隐含的意识是人们对月的生成认识,人们在“直觉”中认为“月”积聚着生命的精气,是化育万物的神。“月”在李白的笔下,是会飞动的。其诗《古朗月行》云:“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现在,事情倒转过来了,那飞上云端的瑶台镜,为了给诗人助兴,又从天上飞下来,落在诗人的扁舟之前的大江波心。江面腾腾升起的云彩在寥廓的楚天中舒卷、变幻、凝结,结成绚烂神奇的海市蜃楼。这一切,给诗人的思维抹上一层光焰夺目的神话色彩。
  
  江山自然之美,具有潜在的能量,它有待于诗人去发现、开掘。只有当自然的某些美的属性和诗人的审美心理、情趣相契合,美的潜能才能实现为美的价值。在李白这首诗中,江心明月,天边云彩,作为具体的景观,它本身是有限的,并无新奇可异之美。但通过诗人创造性的开掘,把自己的丰富联想熔铸到这些常见的自然对象中,使眼前的景观具有多层次的审美景致,从而焕发出令人惊叹的夺目之美。江心的明月,是一层;月明如镜又一层;这明镜是天上飞来的,又一层。于是你就会联想:谁是那天上瑶台镜中的主人?还会联想到许多更新、更美的东西。总之,诗人此际,在大自然的怀抱中陶醉了。现实的观感,优美的幻觉,被诗的激情鼓动起来,凝聚成这幅神光离合的巨型面,给人一种超现实的、综合性的形象美。杜甫《宿江边阁》有两句诗:“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虽也写云、月,把漂泊生活中的自我,推向一个相当广阔的时空中,但那是现实生活中的实景,不会给人以神妙莫测的感觉,这与李白诗中所写的,也是两种不同的境界。
  “月下飞天镜”两句诗贯串着李白在全诗中的内在激情,他在舟下荆门的特定自然环境中,恰当地表现了特定的心情。很显然,在那“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的三峡舟行上,人们是无法看到“云生结海楼”的;在“夏水襄陵,沿泝阻绝”的峡江急流中,人们也是无法看到“月下飞天镜”的。如唐代诗人皇甫冉《归渡洛水》诗说:“渚烟空翠合,滩月碎光多”,在急流浅滩上,人们只能看到“月”的一些零零碎碎的光点。李白《荆门浮舟望蜀江》云:“江色绿且明,茫茫与天平。”只有在楚江江心中,面对平原的宽广和楚天的寥廓,才能体会到诗人提供给我们的那些景象。
  
  四
  
  李白初次离开家乡出蜀,来游楚国,对故乡、亲人不能无所依恋。诗的结尾,他采用了不同寻常的写法:“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在这里,他不说人依恋故乡,却说故乡水远道赶来给自己送行,主体思维与客体意象相融合。他从客体着笔,更觉深婉有致,同时,也赋予了自然江水客体的情感和生命力。“万里送行舟”和上文“江入大荒流”前后呼应,把全诗的情景、意象熔成一个浑然的整体。王夫之《姜斋诗话》说:“结二句得象外于圜中,飘然思不群,唯此当之。”如前述沈氏能悟到李白的思维中,在此是用拟人手法,“荆门”可作为“故乡水”送诗人远行的见证,亦可成为诗人别故乡的见证。这情韵岂不是更为深长?
  诗人在结句中,还采用了山水幻化思维的“感情互赊”的方式,即把人的感情转借给山水,山水本无感情,但人的情感注入之后,也就有了感情和生命力。诗人本来是写自己初出蜀,心情舒畅、奇想飞驰之余,飘来一丝淡淡的乡愁。但他却用“感情互赊”的方式,把这种乡情转赊给了流水,流水似乎也变得多情,自蜀及楚,不远万里地陪同诗人离乡之舟,这种缠绵的深情,实在令人爱怜不已。杨义先生在《李杜诗学》论著中,针对沈氏之论说:“按诸常规,斯言不谬。但李白诗篇常以出格取胜,这番‘送别’又何尝不可以理解为与‘故乡水’言别?”先生所论精当。
  《渡荆门送别》这首小诗,诗人的思维跳跃和情感表现都具有“神话性”的特点,在时空变化上、移步换景中展现出蜀、楚两地不同的地理风貌;展现出不同时段的自然景观,在这里,明月与江水融合、故乡与他乡融合、人与自然融合,天地万物之间都寄寓着诗人的豪放舒畅之情和生命意识。赵翼《瓯北诗话》说:“盖才气豪迈,全以神运,自不屑束缚与格律对偶,与雕绘者争长。然对仗之处亦自工丽,且工丽中别有一种英爽之气,溢出行墨之外。”以此去评价李白这首诗是最恰当不过的。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罗鸣放(1958- ),广西贺州学院中文系讲师,从事唐代文学教学与研究。
  
  参考文献:
  [1] 安旗主编. 李白全集编年注释[M].巴蜀书社,1990.
  [2] 何文焕辑. 历代诗话[M].中华书局,1981.
  [3] 胡应麟撰. 诗薮[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4] 杨义. 李杜诗学[M].北京出版社,2002.
  [5] 赵睿才. 时代精神与风俗卷[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渡荆门送别,李白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李白《渡荆门送别》思维“神话性”的阐释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3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堂实录3
    作品原文:梦游天姥吟留别
    【赏析】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堂实录4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堂实录
    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从<梦游天姥吟留别>看李白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太姥山另解
    作品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英文版《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从<梦游天姥吟留别>看李白(二)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惊心动魄的梦游之曲——李白《梦游天…
    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4
    从<梦游天姥吟留别>看李白(三)
    李白诗鉴赏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堂教学实录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5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3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1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夭矫离奇 托梦寄意——李白《梦游天姥…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6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4
    《蜀道难》教学设计
    《蜀道难》课堂实录4
    韩愈《调张籍》赏析
    《蜀道难》:神奇险峻境界的追求
    《蜀道难》教学设计
    《 蜀 道 难 》 教 学 实 录
    《蜀道难》课堂实录1
    《蜀道难》教学设计2
    《蜀道难》课堂教学详案
    李白《蜀道难》赏析
    蜀道难,人生之路更难──李白诗歌《…
    李白与唐代诗歌精神特质
    重新看待李白与盛唐的关系
    《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
    李白诗歌中的心灵世界管窥
    蜀道难
    李白《蜀道难》
    李白诗歌的三种精神──在上海电视大…
    “奇之又奇” 千古绝唱——李白《蜀道…
    李白为何写《蜀道难》
    《蜀道难》教学设想
    新蜀道“难”
    李白的成名作《蜀道难》
    蜀道难 欣赏
    想象夸张一手裁——《蜀道难》艺术手…
    《蜀道难》课堂实录2
    唐诗百话:李白《蜀道难》赏析
    走出“围城”的李白──《蜀道难》教…
    《蜀道难》品读三题
    蜀道难电子课本
    《蜀道难》教案
    【作品原文】蜀道难
    【作品英译】蜀道难
    蜀道难经典翻译
    【注释】蜀道难
    品赏李白《将进酒》
    李白《将进酒》解读
    唐诗鉴赏指导——李白《将进酒》诗歌…
    诗意,让课堂如此美丽
    将进酒
    读李白将进酒有感
    将进酒——李白
    李白山水诗与画同源的意境
    《将进酒》课堂实录2
    一首政治抒情诗──《蜀道难》主题新…
    李白<<将进酒>>赏析
    李白《将进酒》赏析
    李白《将进酒》英文版
    李白《将进酒》赏析3
    《将进酒》课堂实录
    将进酒电子课本
    李白《将进酒》创作时地考
    蜀道易──《蜀道难》的伉俪篇
    《蜀道难》教学设想
    友情如春水 美景怡人心──李白《送…
    “奇之又奇”千古绝唱──李白《蜀道…
    关于《蜀道难》的作意和主题讨论
    《蜀道难》电子教材
    《蜀道难》教学建议
    《将进酒》教学实录
    《送友人入蜀》解析
    新编《蜀道难》
    由《蜀道难》浅析李白出蜀时的心态
    读李白《蜀道难》诗
    想象夸张一手裁──《蜀道难》艺术手…
    《蜀道难》读法:剥皮抽筋法
    《蜀道难》主题再探
    蜀道难,人生之路更难
    一梦十年山川依旧 蜀道今不难
    《蜀道难》备课笔记
    试论李白的悲剧人生及其特点
    《蜀道难》赏析
    李白的生平、诗歌、个性
    《蜀道难》词语解释
    《蜀道难》魅力新解
    《蜀道难》开篇叹词音义句读解
    巧借友人写山川 深深忧虑融自然──…
    《蜀道难》主题之辨
    从“居士”说起──兼对李白、杜甫诗…
    《蜀道难》形近字辨析
    略谈李白《蜀道难》的思想和艺术
    《蜀道难》的思归情结
    新蜀道难
    逸、狂、愤、醉──探索李白的情感世…
    李白的性格与其诗歌艺术特征
    论尚侠思想对李白诗歌的影响
    李白飘逸诗风的构成
    《蜀道难》有关评述
    《蜀道难》课文导读
    寻李白
    永远的李白
    《蜀道难》课文题解
    关于蜀道
    唐诗简介
    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
    《蜀道难》的立意
    《蜀道难》写作背景
    《蜀道难》多义词辨析
    《蜀道难》主题思想
    《蜀道难》诵读提示
    【赏析】蜀道难
    《蜀道难》多音字辨析
    【作品译文】蜀道难
    李白山水诗的艺术成就
    李白年表
    《蜀道难》学法指导
    《蜀道难》问题探究
    《蜀道难》特殊句式
    《蜀道难》难句解析
    《蜀道难》结构分析
    《蜀道难》写作特点
    《蜀道难》写作特色
    《蜀道难》背诵指导
    《蜀道难》词类活用
    《蜀道难》重点难点讲解
    《蜀道难》课文赏析
    李白简介
    《蜀道难》课文译文
    《蜀道难》赏析
    《蜀道难》通假字
    蜀道难赏析
    《蜀道难》生字注音
    《蜀道难》疑难解析
    《蜀道难》教学设计
    《蜀道难》教学设计
    《蜀道难》教学设计
    《蜀道难》知识归纳
    《蜀道难》教学设计
    《蜀道难》课文分析
    《蜀道难》教学设计
    《蜀道难》教学杂谈
    《蜀道难》课文评点
    《蜀道难》课堂实录
    《蜀道难》赏析5
    李白《蜀道难》赏析2
    《蜀道难》赏析3
    古诗文赏析——李白(唐)《蜀道难》
    《蜀道难》赏析4
    施蜇存:《蜀道难》赏析
    《蜀道难》鉴赏要点
    《蜀道难》课文导入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