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D >> 渡荆门送别 >> 正文

 

[图文]古诗文翻译赏析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
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
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注释:
①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临长江。 
②平野:大平原。大荒:无边的原野。 
③海楼:海市蜃楼。光折射产生的虚幻景象。 
④故乡水:指长江水。诗人早年住在长江上游四川。万里:喻行程之远。
 
 
赏析一:
公元725年,二十五岁的李白登上一条船,离开自己的家乡四川,开始了他仗剑远游的豪迈生涯。
   船穿行壮丽雄伟的三峡之后,来到湖北荆门山,荆门山与长江之北的虎牙山两两相对,形成一道门,自荆门以下,长江便流入了平原地区。李白站在船头,仰望着群山万壑绚烂景色,满眼的风光充溢着他激动的胸怀。两岸的山渐渐地低矮下去,当船行出荆门后,他的视野变得开阔起来,天与地连成了一片,浩浩荡荡的江水变得平缓起来…… 在月夜,李白望着平静的江水,望着天上的圆月,他诗情万丈,回到船舱中,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交代了自己的行程和目的地,从荆门外遥远的故乡,乘着船儿来,要到美丽的楚国追寻他的梦想。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用信手拈来的句子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壮阔的山水卷。黛色的青山,渐渐地躺下了,躺在了一望无际的平旷的原野的怀抱里,消失得无影无踪。奔腾的江水啊,渐渐放缓了他的脚步,不再喘息,不再跳跃,只是无声地向东流淌、流淌。长江像一条纯白的练带,镶嵌在绿色的原野中,望不到它的边际,天苍苍,野茫茫……
   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意气风发的李白,在眺望远方。
   夜幕降临了,将船泊在岸边。皓月升起,月拥江心,好似从青天之上飞下了一面巨大的明镜,在江面上闪耀着光芒,天上人间,盈盈相连。江面上雾气升腾,云雾变换,忽而凝结成海市蜃楼,那里有美丽的灯光,那里有一起吟诗的友人,那里有贤名的君臣……诗人“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宏大愿望,早已经穿越了明月江水,穿越了迷茫的雾气,他似乎看到了一片光明的仕途。
   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照应开头,回到现实。面朝西方,掬起一泼江水,可爱的故乡水啊,就让它洗去脸上的征尘吧,就让它托起我的船儿,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梦想的地方。
   李白乘船远去了。我们还在品味他豪迈的诗篇:诗歌描绘了荆门江山如的壮美景象,用他的意气风发、乐观豪迈的情怀,醉倒了多少我们这样的后来人。
 
 
赏析二:
此诗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作者很自然地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颔联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颈联通过两幅美丽的面来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夜间的风景;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写黄昏的风景。这么美的景色,真让人陶醉!但是“应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却突然一转,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将全诗用一根无形的线收束在一起,余音袅袅。王夫之《唐诗评选》说“结二句得象外于环中,飘然思不穷,唯此当之。” 
全诗运古诗浑壮豪放的气势于声调格律之中。首联叙事,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时空广阔,写景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
 

赏析三:
这是一首送别诗,大概是青年李白出蜀时所作,和传统意义上的送别诗不一样。一般的送别诗多以送别朋友,告别亲人,分别情人为题材,而这首诗我们看不出是李白送别朋友,还是父老乡亲在送别李白,抑或是情人之间的深情款款,挥泪离别。这首诗别具一格地写出了故乡山水陪伴诗人、万里护送的动人情景,构思巧妙,情意婉曲,形象奇伟,想象瑰丽,的确是送别诗中的极品。 
首联交待诗人的一路游踪和出游目的。青年李白才情横溢,朝气蓬勃,不远万里,放舟东下,经巴渝,出三峡,直赴荆门之外的楚国故地。古朴原始的楚地风情,深沉厚重的文化底蕴,风雨沧桑的历史变迁,无一不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着神往外界的李白。朝思暮想,壮浪一游,眼看诗人的梦想就要成为现实,诗人怎么能不欢欣鼓舞,喜出望外呢? 
颔联远眺近观,触目生情,描山绘水,情彩飞扬。上句说山,船行江上,山随水走,急湍胜箭,猛浪若奔,两岸青山或刀劈斧削鬼斧神工,或悬崖峭壁森然搏人,随舟随水相对挺出,扑面而来,转瞬即逝。最后,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片空阔平坦的漠漠旷野。“随”字化静为动,传神生辉,给人以青山挺立,纷至沓来,舟行江上,应接不暇之感;亦可看出诗人风神爽朗,心驰神往之态。下句说水,地势平坦,视野开阔;江流天地,波涛滚滚;排山倒海,一往无前。“入”字平中见奇,力透纸背,既写出了江流奔腾直泻,壮浪形骸的气势;又展现诗人高亢激越,乐观开朗的情怀。两句诗写得境界雄奇,视界高远,气势飞动,形象壮观,更体现出诗人初来乍看,心动神奇的惊诧欢愉之情。

颈联远观近察,俯仰生辉,绘月描云,瑰丽生情。上句写晚上,仰观天宇,皓月当空,银辉四射;俯察江流,明月倒映,皎洁如镜。著一“飞”字,动感十足,神韵完备,既写出了“月亮走,我也走”的如影随形之感,又唤起诗人童话般的美妙联想。月亮犹如天上来客,飞抵江流,沉落水底,亲近诗人,追随诗人,相依相伴,情意绵绵。下句写白天,仰望天空,彩云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嵌一“结”字,拟人生情,引人联想。彩云犹如心灵手巧的美丽织女,一到早上,就铺撒出五彩斑斓的锦缎来,似在装点美丽的天空,又如迎接远道而来的诗人。这一联感受新奇,想象天真,色彩斑斓,意境奇丽,充分表现出诗人与月同行,与云同飘的兴奋喜悦之情。 
 
尾联呼应标题,点明主旨,舍万千风物不说,单写“故乡水,送亲人”,别具情趣,耐人寻味。李白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一路护送,万里相随,形离不离,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
综观全诗,似乎诗人写送别之情只有尾联两句,其实不然,中间两联写景,移步换形,满目生情。写两岸青山相对挺立,写江流天地、地老天荒,写月照孤舟、依依相伴,写彩云飘飘绚丽灿烂,全是为了烘托一江“故乡水”,一颗“明月心”。诗人要走了,离开生他养他的山水明月,这些亲山、亲水、明月、彩云,依依难舍,万里相送啊!这份山水亲情充盈天地,熠熠生辉。游子的李白,形式上离开了故乡山水,实质上,纵然走到天涯海角,心里永远装着故乡的一山一水、一一木。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
李白一生经历可分为四个时期。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相信道教,有超脱尘俗的思想;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他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10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他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拟文件等工作。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会面。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璘幕府。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下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本家叔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凄然死去。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渡荆门送别,李白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图文]古诗文翻译赏析 渡荆门送别 李白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3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堂实录3
    作品原文:梦游天姥吟留别
    【赏析】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堂实录4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堂实录
    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从<梦游天姥吟留别>看李白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太姥山另解
    作品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英文版《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从<梦游天姥吟留别>看李白(二)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惊心动魄的梦游之曲——李白《梦游天…
    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4
    从<梦游天姥吟留别>看李白(三)
    李白诗鉴赏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堂教学实录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5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3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1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夭矫离奇 托梦寄意——李白《梦游天姥…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6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4
    《蜀道难》教学设计
    《蜀道难》课堂实录4
    韩愈《调张籍》赏析
    《蜀道难》:神奇险峻境界的追求
    《蜀道难》教学设计
    《 蜀 道 难 》 教 学 实 录
    《蜀道难》课堂实录1
    《蜀道难》教学设计2
    《蜀道难》课堂教学详案
    李白《蜀道难》赏析
    蜀道难,人生之路更难──李白诗歌《…
    李白与唐代诗歌精神特质
    重新看待李白与盛唐的关系
    《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
    李白诗歌中的心灵世界管窥
    蜀道难
    李白《蜀道难》
    李白诗歌的三种精神──在上海电视大…
    “奇之又奇” 千古绝唱——李白《蜀道…
    李白为何写《蜀道难》
    《蜀道难》教学设想
    新蜀道“难”
    李白的成名作《蜀道难》
    蜀道难 欣赏
    想象夸张一手裁——《蜀道难》艺术手…
    《蜀道难》课堂实录2
    唐诗百话:李白《蜀道难》赏析
    走出“围城”的李白──《蜀道难》教…
    《蜀道难》品读三题
    蜀道难电子课本
    《蜀道难》教案
    【作品原文】蜀道难
    【作品英译】蜀道难
    蜀道难经典翻译
    【注释】蜀道难
    品赏李白《将进酒》
    李白《将进酒》解读
    唐诗鉴赏指导——李白《将进酒》诗歌…
    诗意,让课堂如此美丽
    将进酒
    读李白将进酒有感
    将进酒——李白
    李白山水诗与画同源的意境
    《将进酒》课堂实录2
    一首政治抒情诗──《蜀道难》主题新…
    李白<<将进酒>>赏析
    李白《将进酒》赏析
    李白《将进酒》英文版
    李白《将进酒》赏析3
    《将进酒》课堂实录
    将进酒电子课本
    李白《将进酒》创作时地考
    蜀道易──《蜀道难》的伉俪篇
    《蜀道难》教学设想
    友情如春水 美景怡人心──李白《送…
    “奇之又奇”千古绝唱──李白《蜀道…
    关于《蜀道难》的作意和主题讨论
    《蜀道难》电子教材
    《蜀道难》教学建议
    《将进酒》教学实录
    《送友人入蜀》解析
    新编《蜀道难》
    由《蜀道难》浅析李白出蜀时的心态
    读李白《蜀道难》诗
    想象夸张一手裁──《蜀道难》艺术手…
    《蜀道难》读法:剥皮抽筋法
    《蜀道难》主题再探
    蜀道难,人生之路更难
    一梦十年山川依旧 蜀道今不难
    《蜀道难》备课笔记
    试论李白的悲剧人生及其特点
    《蜀道难》赏析
    李白的生平、诗歌、个性
    《蜀道难》词语解释
    《蜀道难》魅力新解
    《蜀道难》开篇叹词音义句读解
    巧借友人写山川 深深忧虑融自然──…
    《蜀道难》主题之辨
    从“居士”说起──兼对李白、杜甫诗…
    《蜀道难》形近字辨析
    略谈李白《蜀道难》的思想和艺术
    《蜀道难》的思归情结
    新蜀道难
    逸、狂、愤、醉──探索李白的情感世…
    李白的性格与其诗歌艺术特征
    论尚侠思想对李白诗歌的影响
    李白飘逸诗风的构成
    《蜀道难》有关评述
    《蜀道难》课文导读
    寻李白
    永远的李白
    《蜀道难》课文题解
    关于蜀道
    唐诗简介
    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
    《蜀道难》的立意
    《蜀道难》写作背景
    《蜀道难》多义词辨析
    《蜀道难》主题思想
    《蜀道难》诵读提示
    【赏析】蜀道难
    《蜀道难》多音字辨析
    【作品译文】蜀道难
    李白山水诗的艺术成就
    李白年表
    《蜀道难》学法指导
    《蜀道难》问题探究
    《蜀道难》特殊句式
    《蜀道难》难句解析
    《蜀道难》结构分析
    《蜀道难》写作特点
    《蜀道难》写作特色
    《蜀道难》背诵指导
    《蜀道难》词类活用
    《蜀道难》重点难点讲解
    《蜀道难》课文赏析
    李白简介
    《蜀道难》课文译文
    《蜀道难》赏析
    《蜀道难》通假字
    蜀道难赏析
    《蜀道难》生字注音
    《蜀道难》疑难解析
    《蜀道难》教学设计
    《蜀道难》教学设计
    《蜀道难》教学设计
    《蜀道难》知识归纳
    《蜀道难》教学设计
    《蜀道难》课文分析
    《蜀道难》教学设计
    《蜀道难》教学杂谈
    《蜀道难》课文评点
    《蜀道难》课堂实录
    《蜀道难》赏析5
    李白《蜀道难》赏析2
    《蜀道难》赏析3
    古诗文赏析——李白(唐)《蜀道难》
    《蜀道难》赏析4
    施蜇存:《蜀道难》赏析
    《蜀道难》鉴赏要点
    《蜀道难》课文导入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