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熟读至背
2、 能解释重点字词:渡远、来从、尽、大荒、海楼、怜并用自己的话描述本诗。
3、 能初步赏析诗中写景名句,并体会作者思想情感。
一、 直接导入
1、今天我们先来学一首李白的诗《渡荆门送别》。
2、简单介绍李白基本常识。
李白,唐,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浪漫主义诗人。
3、请同学简要说说李白诗的风格特点。
(豪迈的气势,昂扬的情调,奇特的形象,非凡的意境,浪漫而充满柔情等等)
接下去,我们就来读一读这首诗,看看是否有这些风格体现。
二、 读译结合
(一)读
1、 自由读两遍
2、 集体朗读,强调停顿,个别范读
3、 集体朗读
(二)译
1、请同学对本诗中不能解释的字词提出疑问。集体交流
2、强调重点字词。(先强调再当堂要求同学口答掌握。)
渡远(远渡)来从(来到)尽(消失)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雾缭绕的美丽景色)怜(爱)
3、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这首诗。
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
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广阔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我还是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多请几位同学解释,加以巩固)
三、 赏析研讨
1、 我们在上课初说过,李白的诗浪漫奔放,豪迈昂扬,本诗中可有典型句子得以体现?
引领同学赏析颔联或颈联
颔联写长江两岸远景,运用四个动词“随、尽、入、流”来表现长江两岸景色的壮阔、美丽,也暗含了作者的奋发进取。(这四个动词使画面具有了流动感,空间感)。
(写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作者乘船而下,由隐天蔽日的三峡转至荒野无边,眼前是豁然开朗。
颈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2、 清人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请同学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从尾联可以看出是家乡的水在送别李白。
家乡的水怎么会去送别李白,作者为何要这样写?
明确: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借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来送我,来表现诗人离开故乡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所以不能删。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借兄弟家人想自己,抒自己想亲人的思想感情。
3、 请同学归纳本诗的主题
诗人远渡荆门,眼望一派壮丽的大好河山,心生豪放。抒发了自己的胸怀与进取精神,生气勃勃,意气风发。诗的前三联描写的是渡过荆门山时诗人所看到的奇妙美景。最后一联写的是诗人在欣赏荆门一带的风光时,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所产生的思乡之情。诗人没有直接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从对面写来,愈发显出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四、 激情朗诵
1、 给学生几分钟准备时间,背诵本诗。
2、 集体朗诵。(要求有感情)(有时间当堂完成默写工作)
教学反思:
诗歌教学过于简单化,挖掘和渗透不够,文本解读较为常规、表面。课堂中不必过多关注一字一词的解释,应该立足本诗,开设一堂重点突出的专题教学,以丰富学生的诗词文学知识,切实提高他们的古诗鉴赏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