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全国高考18套语文试卷中,文言文阅读的命题遵循考试大纲的原则,在要求考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上,设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对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翻译和断句,分别测试了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等多种能力。
一、命题选材与设题分析
18套试题文言文阅读选材丰富,内容多样。各卷在选材上都遵循了一条潜规则,就是避熟就生。选择史传文章的有7套试题,命题者不约而同地避开了《史记》《汉书》,除全国卷I和上海卷语段一出自《后汉书》外,另外五个材料分别出自《晋书》《新唐书》《新五代史》《元史》和《明史》;其余11卷有的选自诸于散文,如天津卷的《吕氏春秋》、北京卷的《淮南子》,有的选自宋代以后作家的散文,如浙江卷宋代苏轼的《王定国诗集叙》、上海卷语段二出自南宋陈亮的《〈酌古论〉序》、福建卷明代高启的《书博鸡者事》、安徽卷明代许猫的《古砚说》、江西卷明代江盈科的《催科》、湖北卷清代王士祯的《先祖事略》、辽宁卷清代崔述的《冉氏烹狗记》;还有文言小说,如广东卷的《聊斋志异o郭生》、江苏卷梁代萧方等的《三十国春秋》等。福建省第Ⅱ卷的考查文化经典阅读的命题材料出自《孟子o公孙丑下》,北京卷断句题的材料选自《资治通鉴》,浙江卷断句题的材料选自《颜氏家训》。
18套试题选文的篇幅较2006年有所缩小。2006年17套试题的选文平均为719字,今年18套试题文言文的选文平均为656字,减少了63字。篇幅最长的是辽宁卷,830字;篇幅最短的为上海卷,两篇选文相加,只有516 字。
从设题看,各省试题基本和2006年一致,数量大都为中4-6题,分值在18-22分之间,测试内容基本稳定。上海卷文言文阅读依然采取独立的命题方式,选用两个语段,10小题赋分29分,其中主观题达23分,考查各有侧重。第一个语段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以知识立意为主,逐步向能力立意过渡;第二个语段的命题,主要侧重能力立意,考查考生对文章理解、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
二、试题分析
(一)理解词语和句式
1、关于文言实词词义的考查
文言实词的考查,以需要重点掌握的常见文言实词(120个)和教材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为主,注重考查考生根据上下文确理解常用实词的能力。题干的表述都是要求考生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18套试卷考查的实词主要是:挠、谨、示、正、贷、录、倡、何、伺、完、然、济、坐、居、信、畏、载。
上海卷关于文言实词的考查有两小题,一道是主观题,考查对"过","访","雅","矜"的解释;一道是客观题,考查古今异义现象。
对文言实词词义的理解是中学文言文教学极为重要的一个内容。要能能顺利地读懂浅易文言文,就必须不断积累有关知识,同时具备从同一实词的若干义项中准确选择符合上下文语境义项的能力。从解题方法上考虑,最直接的莫过于将词语的各个义项放入具体语境中,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
2、关于文言虚词用法的考查
18套试卷中涉及文言虚词考查的有14套,要求考生选出"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不相同)的一组",上海卷只考了虚词"以",题干要求考生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湖北卷将实词(雾、数、式)、虚词(以)合并考查要求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总的来看,《大纲》规定的18个常用虚词除"何" "若""也"外,考查了15个,覆盖面非常广。北京卷的"至""咸"不在这个范围之内。其中虚词"以"考查的频率最高,共出现了11次,其次是"于"7次,"而"6次,"之"6次,"其""则"各3次,"者""为""所"各2次。
命题采用给出四组8个例句、每组内部两两比较来考查异同的方式,检测考生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辨析能力。命题中用来比较的8个例句,除原文外,其余句子大都选自中学课本(广东、辽宁卷8个例句全都出自所选材料) ,考查考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3、关于特殊句式和用法的考查
所谓特殊句式和用法指的是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纲指的主要是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2007年的高考试卷中,对文言句式和用法的考查只有一题,即北京卷第8小题:
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非崇善废丑,(则)不向礼义
B.无法不可以为治也, (故)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
C.言为文章,行为仪表, (此)教之所成也
D.非可刑而不刑(之)也
该题的正确答案是B项,句中省略的应为"民"。
其实,"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作为重要的语言现象在今年的多套试卷中都有体现,只不过有的设在文言翻译题中作为"采分点"进行考查,有的放在实词、虚词试题中要求理解,这种和其他考点结合起的隐性考查,也值得我们关注。
4、关于断句和翻译的考查
从检测学生语文能力来说,以四选一形式出现的客观题分项考查不能完整地体现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理解,因为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词语的语法特点是综合体现的。一个文言语句,可能既有实词和虚词的特殊运用,又有句式、活用等方面的特殊用法,因此,能够较好地综合检测学生文古文阅读理解能力的莫过于文言翻译题了。
从2001年起,高考文言文翻译的考查采用了主观题的形式,分值从5分逐步增至8-10分,这说明该考点的难度相对提高,对考生提出的要求也更高了,它往往涉及文言词语和句式等方面的知识。下面举例分析如下:
( 1 )词语的理解和分析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