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 《论语》两章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孔子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及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的政治态度;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复习一些文言虚词; 3.了解本文的对话方式,反复辩难,使文章生动活泼,富有雄辩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积累“见”“列”“先”“后等文言实词。 2.难点: 本文中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态度。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字词正音: 颛臾zhuān yú(古国名) 兕sì(独角的犀牛) 柙xiá(关闭猛兽的笼子) 椟dú(匣子) 条diào(古代除草的农具)
《论语》和孔子: 《论语》20篇,内容主要是记孔子的言行。书中称曾子(名参)、有子(名若)为“子”,有人推断,书是孔子死后,曾子、有子的弟子,根据师授编集的。 孔子名丘,字仲尼,先于公元前551年(周灵王2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周敬王41年)。他的祖先是宋国的贵族,因为宋国的一次政治变乱逃到鲁国,定居在鲁。孔子的父亲做过鲁国的小官。孔子幼年丧父,过了一段贫困的生活,中年在鲁国做过三个月的司寇。中年以后,他用全部精力从事教育工作,整理、研究古典文化,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有学问、有才干的学生。
季氏将伐颛臾
时代背景: 鲁国“三桓”犯上,是春秋时代各国贵族中以下犯上的普遍情况。鲁庄公有弟三人: 长曰庆父,次曰叔牙,次曰季友。因为都是桓公的儿子,故其后代称为“三桓”。三桓者: 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 “三桓”既强,其为乱之时便多了。最大的一次叛乱在昭公之时。据《史记》称,当时季孙氏因与后氏斗鸡生隙,而起冲突,昭公大概有一点恨季孙氏的跋扈,故站在后氏一边,助之攻季孙氏。这时叔孙氏、孟孙氏恐季孙氏败后自己的势力发生动摇,乃相救季孙氏,结果把昭公之军打败,并杀后照伯,逼昭公奔齐。“三桓”的势力,至此已登峰造极。 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的鲁国“初税亩”,表示公私斗争的导火线已经点燃了。鲁襄公11年(公元前562年),季孙、叔孙、孟孙三家对公室进行反击,“作三军,三分公室各有其一”,把公室瓜分了。到了鲁昭公5年(公元前531年),三家调整了互相的分地,“四分公室”,季氏独得二份,其他二家各得一份。昭公企图剪除三家的势力,结果失败,被三家赶跑了。
季氏⑵将 伐 颛臾⑶。冉有⑷、季路⑸见于孔子曰: “季氏将有事于颛 (兴兵)进攻 用兵
臾⑹。”孔子曰: “求! 无乃 尔是过与⑺?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之)为 难道这不是你的过错吗 从前 让 做祭 尔是过:是尔过,这是你的过错
东蒙 主⑻, 且 在邦城之中矣⑼。是 社稷之臣⑽也,何以 伐 祀蒙山的主祭人 况且(颛臾) 鲁国境内 这是鲁国的臣属 为什么要攻打 以……为……:表疑问语气
为⑾? ” 呢
第一句话介绍了谈话的政治背景: 季氏筹伐颛臾。第二句话交代冉有和季路作为季氏的家臣,将消息告诉他们的老师。孔子提出两点看法: 其一作为季氏的家臣,冉有和季路应义不容辞地制止季氏这种不仁不义的做法,其二,收氏攻打颛臾是错误的。
冉有曰: “夫子⑿欲之, 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 “求! 要攻打它 我们两人 主张(这样做) 从前
周任⒀有言曰: ‘陈 力 就 列,不能 止者⒁。’ 危 而不持, 说过 施展其才能则就其职位 这样做就不就其职位 临危 抱持 陈:施展 力:才能 就:充任 列:职位
颠 而不扶, 则将焉用彼相矣⑴? 且 尔言过矣,虎 兕 出于柙, 颠跌 搀扶 还要 用那辅助者干什么呢 况且 话错了 老虎野牛从槛中逃出 焉:何 相:辅助者
龟 玉毁于椟 中,是 谁 之过与⑵?” 和 &nb[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