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资料 >> 高中 >> 高考 >> 教学反思原文 >> 正文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





执教:上海市长宁区愚园路第一小学  王林琳
评析:上海师范大学教科所  吴忠豪


教学设计说明
 
 教学实录与评析
 
 执教教师简介
 
 




  一、教学设计说明                          返回本页页首 

  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的,不是老师教会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实效。我们在设计教学时,牢牢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并且力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体现出来。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我们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要读得让其他同学也能喜欢这些句子。这样处理朗读,学生就会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改变了以往那种不管学生有无兴趣,都必须按照教师所提的要求进行朗读的被动局面。还比如学习新词,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设计中我们让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学生既然都会读,而且都愿意领读,那为何不能让他们当老师,教师来作学生呢?这种角色的转换,所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学生被动跟读的常规做法。
  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还应该体现在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上。语文课上训练不能只面向个别尖子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所以教师必须仔细考虑所设计的教学环节的难易度,以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可能。课堂上查字典的练习,听课文写词语的练习,朗读背诵课文的练习,包括最后的说一段话练习,都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体现出面向全体的思想。
  二、注重积累和运用,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果学生上完《观潮》只了解了钱塘江潮是怎么回事,那么这堂课就成了地理课。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语言训练的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比较注重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比如课文语言的积累,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大量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比较轻松地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对课文中的新词,我们改变了以往一开始先集中教新词语的做法,而是渗透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有机地让学生进行理解。在读完课文后再让学生根据意思说出词语,然后通过朗读让学生加深记忆。这样教学词语不仅节约时间,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对词语的积累。
  词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因此教师教学词义时就要有这种意识,尽可能考虑如何让学生学会运用。这堂课中“人声鼎沸”和“闷雷滚动”两个词语的教学设计就力求体现出让学生会“运用”的思想。教师先在课堂中创设出具体情境,然后让学生根据情境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这样教学词语,无疑为学生以后运用这些词语搭了一级台阶。不仅解决了意思理解的问题,更为学生以后的独立运用作好了准备。
  从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级。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词语、句子用一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这个练习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是第一课时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第一课时的教学,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我们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并且安排在第一课时教学,以期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们是这样安排课时的:
  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第二课时:先用一小部分时间来读懂理解潮来前和潮来后几节课文,然后将大部分时间放在积累和运用课文的语言文字等训练上。
  事实说明,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最大收获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增强了。

 
 
  二、教学实录与评析                           返回本页页首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师: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第23课:观潮。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
  生:(齐答)钱塘江大潮。
  师: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远离你们可爱的家乡——云南有好几千里。如果说云南的石林举世闻名,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就可称为“天下奇观”了。
(板书:天下奇观)
  师:“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生:“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的“观”……
  师:快请教一下字典,查查是什么意思。
  (学生查字典)
  生:“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师:那么“奇观”的意思呢?
  生:“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
  生:“奇观”就是奇异的景象。
  师:谁能说说“天下奇观”的意思。
  生:“天下奇观”就是世界上奇妙的景象。
  生:“天下奇观”就是天底下奇异的景象。
  师:回答正确。
  [“观潮”和“天下奇观”都有一个“观”字,但意思却不相同。教师及时抓住这个“观”字,让学生查字典,不仅理解了“观”的意思,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先理解“观”字,再理解“奇观”,最后理解 “天下奇观”,由字到词,一层进一层,显得很扎实。]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师:昨天,你们回家预习了课文,自己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
  生:作者先写潮来之前,再写潮来之时,最后写潮过之后。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师:学得真不错,你们对钱塘江大潮一定很感兴趣吧?有没有见到过?
  生:(遗憾地摇摇头)没见过。
  师:别遗憾,我呀,把这大潮给录下来了,想不想看?
  生:想。
  师: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一天下奇观。
  (学生看钱塘江潮录像,不时发出惊叹声。)
  四、突破重点,指导朗读
  师:刚才录像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在哪儿呀?
  生:课文3、4自然段。
  师:自己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学生可以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读得不错。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生:激动。
  师:读出这种感觉来。
  生:(齐读)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你们能读出壮观的感觉吗?
  生:(分组比赛读)
  生:(齐读)
  [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帮助记忆。]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喜欢这句的举手。
  (学生全体举手)
  师:(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指名学生个别赛读,教师加以鼓励,并与学生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能让我试试吗?
  (学生高兴地点头叫好。教师朗读这一句。学生热烈的掌声响起。)
  师:谢谢鼓励,该你们了,让我为你们喝彩,行吗?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棒极了!
  [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生:我特别喜欢这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

[1] [2] [3]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教学反思原文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芙 蕖
    六 国 论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故乡》网络教学原创教案(金传富)
    《致橡树》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
    天山景物记
    芙 蕖
    林黛玉进贾府
    与朱元思书
    《孟子》二章
    《可爱的草塘》课堂纪实
    《灰雀》教学实录与评析
    《开国大典》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过   秦   论》  讲  析
    《丑小鸭》教学设计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备课…
    《电脑「管家」》教学设计
    《艰苦的岁月》(看图学文)教学建议
    《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设计
    《渡船》一课的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古风》的思想内容及教学建议
    病梅馆记
    石 钟 山 记
    《林海》教学实录与评析
    《开国大典》教学札记
    《白杨》教学札记
    《苦柚》教案
    “理解词句、领悟中心”与鲜明对照、…
    《空气占据空间》教学设计
    《吃墨水》教学设计
    《白杨》教学实录与评析
    《古诗两首》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定要争气》“说学法”指导与设计
    口技教法一例
    师说
    突出训练意识  注重激发情感——《灰…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建议
    《三只白鹤》说课小议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实录与评析
    《长城》说课指导
    五年制第九册《开国大典》说课一席谈
    《捞铁牛》教学实录与评析
    《五彩池》教学实录与评析
    《伟大的友谊》教学实录与评析
    《莺》教案
    《坐井观天》教学实录与评析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实录与评析
    问说
    《六国论》教学后记
    六国论
    《六国论》精讲导读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第一教时授课教…
    《季氏将伐颛臾》讲课大纲
    一次大型的泥石流
    时钟
    劝学
    师说
    问说
    语言的演变
    学生自主精神的启动——《威尼斯的小…
    汉堡港的变奏
    雨中登泰山
    《勾践灭吴》课堂实录(节选)
    张衡传
    屈原列传
    [般涉调] 哨  遍
    荆轲刺秦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六国论
    五人墓碑记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实录与评析
    威尼斯
    娘子关前
    文学和出汗
    杂文四则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我国古代的车马
    愉快的作文課(教学实录)
    童诗教学
    精心设计好开头和结尾(记叙文)
    《登高》课堂实录(特级教师韩军)
    群英会蒋干中计
    改造我们的学习
    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
    强调有序  注重自得——《捞铁牛》教…
    着力读书训练  着眼思维发展——《爬…
    扎实训练  着眼发展——《五彩池》教…
    自主·自悟·自得—— 《圆明园的毁灭…
    导得有方  学得主动  读得深入—— 《…
    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色彩鲜明  引人入胜—— 《林海》教学…
    一堂成功的整分式教学—— 《伟大的友…
    合作学习  自主探索——《我的伯父鲁…
    草地夜行

    《鸟的天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文言文阅读系列训练
    师说
    凡事要三思而行
    短文两篇
    饭钱
    小山羊

    学会比较、善于比较——在比较中认识…
    义理、考据和辞章
    荔枝(第二课时)
    改造我们的学习
    皇帝的新装
    作家要铸炼语言
    母  亲
    风景谈
    《孟子》两章
    五  蠹
    《论语》两章
    梅花岭记
    察  今
    训俭示康
    荔枝(第二课时)
    别了,司徒雷登
    恰 到 好 处
    庖丁解牛
    装在套子里的人
    守  财  奴
    祝  福
    雄  关  赋
    内蒙访古
    纳谏与止谤
    为了忘却的记念
    明湖居听书

    树枝发芽
    《梦溪笔谈》两则
    《论语》二章
    拿来主义
    项 链
    拿来主义
    冰心《纸船——寄母亲》
    新 诗 鉴 赏

    一个好树种泡桐
    景泰蓝的制作
    讲讲实事求是
    沁园春·长沙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
    拿  来  主  义
    火      刑
    为了周总理的嘱托……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
    记 念 刘 和 珍 君
    我的空中楼阁
    难  老  泉
    长  江  三  峡
    一碗阳春面
    小小的船
    高考文言文试题述评
    反对党八股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林黛玉进贾府
    雷雨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改造我们的学习
    过秦论
    个人和集体
    大堰河——我的保姆
    项  链
    雨中登泰山
    夏时制
    信陵君窃符救赵
    蒲公英的种子
    翠鸟
    坐井观天
    拿来主义
    古代诗歌鉴赏
    《出塞》
    一个老教师的死
    《芙蓉楼送辛渐》
    古人的习俗
    六国论
    南州六月荔枝丹
    苹果树下
    〈指南录〉后序备课资料
    残存的手
    春天的故事
    我要这样
    花样滑冰
    一道古文阅读题
    《春天的故事》教学设计
    小学品德《春天的故事》教学反思
    一道古文阅读题教学
    古代英雄石像
    神女峰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