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资料 >> 高中 >> 高考 >> 教学反思原文 >> 正文

 

文学和出汗


                二、杂 文 二 篇 
                      鲁  迅
                  文 学 和 出 汗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的驳论方法和讽刺艺术。
   2、学习鲁迅的战斗精神,认清资产阶级“人性论”的虚伪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驳论的方法。
   2、难点: 对文中锋利、精练的语言的理解。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背景简介:
    本文是鲁迅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批判地主资产阶级的“人性论”的一篇重要的杂文。它写于1927年底,当时国内政治斗争很激烈。在文化战线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得到广泛传播,左翼文艺运动在逐渐兴起。新的革命形势使国民党反动派惶恐不安,他们一方面挥舞屠刀加紧镇压,一方面纠集形形色色的反动文人,对左翼文艺运动发动猖狂反扑。这期间,“新月派”中一伙买办资产阶级文人,如胡适、陈西滢、梁实秋之流,便成了对左翼文艺运动实行反革命“围剿”的急先锋。梁实秋曾留学美国,回国后任上海复旦大学教授。他打着文艺批判的幌子,系统地宣扬地主资产阶级的“人性论”,鼓吹文学应写“普遍的”“永久不变的人性”,提出了“人性是测量文学的唯一标准”,妄图用地主资产阶级的“人性论”来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否认阶级和阶级斗争,否定文学的阶级性,从而达到扼杀新生的革命文学的目的。
    这时鲁迅正由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梁实秋宣扬的“人性论”刚刚一出笼,鲁迅当即予以迎头痛击,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法,陆续写出了《文学和出汗》、《“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等战斗性极强的杂文。

    人性论: 一种主张人具有的天生的、固定不变的共同本性的观点。由于它撇开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去解释人性,掩盖了阶级斗争的现实。

解题: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章以“出汗”这种常见的生理现象为比喻,通俗而生动地论证了文学的阶级性。标题把“文学”和“出汗”连在一起,幽默含蓄,发人深思,富有辛辣的讽刺意味。所以本文题目实指文学的阶级性。驳论中所用的主要论据就是“香汗”和“臭汗”的问题,题目准确地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 概述论敌的论点和论据。( 1自然段)
    文章开门见山,用一句话端出了梁实秋等人的谬论。其谬论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文学当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其二倘不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就都要被消灭。论据是英国莎士比亚等人作品流传的情况。
    既然是梁实秋的论点和论据,为什么不用引号? 鲁迅用自己的话,把梁实秋文章的意思概括出来,避免了直接引用原文的繁复,显得言简意赅,而且突出了论敌的论点和论据,使读者一目了然。
    “上海的教授”含有讽刺意味,因为既是“教授”竟又胡说八道。这里既实指梁实秋,又是泛指,因为鼓吹“人性论”的不是梁实秋一个人, 他实际上代表了为国民党效劳的买办资产阶级文人。末尾用“云”表示了作者对这些谬论的轻蔑。
第二部分: 批驳论敌的论点和论据。( 2--7)
    根据文章批驳的不同角度,这一部分分为两层。
    第一层,从批驳论据入手,驳斥“文学倘不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就都要被消灭”的荒谬性。(2--3)
    论据是论点的基础,论据驳倒了论点便不成立了。
    文章批驳梁实秋论据的自相矛盾之处。第一句“糊涂”二字明确了鲁迅对这种论调彻底否定的态度,前面冠以程度副词“越”表明了憎恶感情,对这种谬论表示了极大的轻蔑和嘲讽。第二句用退一步的说法,承认“英国有许多先前的文章不流传”这一事实,“但竟没有”一转指出把它完全归咎于“因为不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就完全违背了历史上客观存在的文学现象,否定了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学艺术的阶级性,讽刺了对方论据的荒谬性。按照常理,英国先前的许多文学作品“既已消灭”,梁实秋现在又从哪里看见它们写的“不是永远不变的人性”呢? 既然无从看见,怎么又能如此武断地断定呢?
    为了进一步地驳斥梁实秋的论据,文章按梁实秋的逻辑,从他论据中的“流传”一词生发开来,引申出“只要流传的便是好文学,只要消灭的便是坏文学”的观点,拿来与“抢得天下的便是王,抢不到天下的便是贼”的反动观点比较。并辛辣地讽刺了梁实秋,驳斥了他的不能作为论据的论据。“莫非中国式的历史论,也将沟通了中国人的文学论欤? ”是个反问句,揭露了梁实秋在文学上鼓吹“人性论”的反动实质。这一句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以讽刺的口吻,用委婉曲折的反问,揭露梁实秋之流作为反动统治阶级帮凶的无耻行径。

                        第 二 课 时

    第二层,直接批驳“文学当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的荒谬性。(4--7)
    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批驳。
    其一,从人类发展的历史证明人性不能永远不变。
    文章运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通过假言推理和归纳推理两种形式,都能得出“人性不能永远不变”的结论。那么,文学又何从去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呢? 因此,这一段末尾说“要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实在难哪”,十分幽默地嘲笑了“人性论”者,也有力地证明了梁实秋等人所谓“永远不变的人性”根本就不存在,“要写永远不变的人性”也根本不可能。
    其二,从社会生活的现实说明没有超阶级的人性。
    文章以人们出汗为例,论证人和文学的阶级性,批判“人性论”。“出汗”是人们都有的一种常见生理现象,“该可以算得较为‘永远不变的人性’了”。这是退一步的说法,实际上是欲擒故纵。再用“然而”一转,立即给予有力的驳斥,虽同样是出汗,可是“‘弱不禁风’的小姐出的是香汗,‘蠢笨如牛’的工人出的是臭汗”,这就十分形象地揭示出了人的阶级性。连出汗尚且有香、臭之分,那么思想就更有阶级之别了。因此事实表明: “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在阶级社会里就是只有带着阶级性的人性。”接着用一设问句实质上是既否定了梁实秋等人的文学观,又指明文学发展的方向,文学应该歌颂谁,为谁服务的问题。最后以一假设复句进一步强调了文学的阶级性,指出了梁实秋等人拥护的地主资产阶级文学灭亡的必然性。
    其三,从英国文学的发展的史实表明文学作品的阶级性和时代性。
    文章通过十九世纪英国文学的巨大变化说理,实际上是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的方法,使对方原形毕露。又一次揭穿了“不变”的谎言。
    是“香汗”文学的命长,还是“臭汗”文学的命长? 从发展的趋势看,描写“臭汗”当然要比描写“香汗”的文学命长,这是文学发展的规律。但鲁迅故意含蓄而幽默地说: “现存似乎还在不可知之数。”实际上结论已很明确,是可知之数。这暗示出: 只有无产阶级文学才有光辉的前途,资产阶级文学则已到了衰亡的境地了。从而有力地驳斥了梁实秋说的只有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才会久长的谬论。
    归纳起来,上述三方面集中到一点,就是: 人的阶级性,决定了文学的阶级性;社会历史的演变发展,决定了文学的时代性。因此,梁实秋等人鼓吹的“人性论”,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的荒谬言论,玩弄一套诡辨的权术而已。
第三部分: 揭露梁实秋等人宣扬地主资产阶级“人性论”的嘴脸。( 揭露论敌的真面目) (8自然段)
    第一句直接把“道士”与“批评家”,“论道”与“论文”同时并论,证明二者如出一辙,本质一样: 恐吓人民,绞杀革命。第二句反语,讽刺梁实秋等人的立场是不会改变的,因为这也是他们顽固的阶级性的反映。

小结:

一、贯穿通篇的鲜明、正确的观点。
    贯穿通篇论证的,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的观点。第三自然段,作者用鲜明的阶级观点指出了梁实秋的“文学论”与反动的“历史论”在本质上是一脉相通的。第六、七自然段,作者用阶级观点分析了出“香汗”的小姐和出“臭汗”的工人的阶级性是不同的,指出了同是英国文学,存在着写“香汗”的为太太小姐们服务的文学,也存在着写“臭汗”的暴露资本主义社会反映工人的生活和要求的文学。第八自然段,作者用阶级分析法指明了文人走狗的阶级本性。
二、本文的论证方法。
    首先摆出论敌的论点和论据,然后用反驳论证的方法,指出其论点与论据之间的矛盾。驳倒了梁实秋持论的论据,其论点就失去了根基,不攻自破。接着作者回转笔锋作正面阐述,提出了和梁实秋针锋相

[1] [2]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教学反思原文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文学和出汗,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芙 蕖
    六 国 论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故乡》网络教学原创教案(金传富)
    《致橡树》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
    天山景物记
    芙 蕖
    林黛玉进贾府
    与朱元思书
    《孟子》二章
    《可爱的草塘》课堂纪实
    《灰雀》教学实录与评析
    《开国大典》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过   秦   论》  讲  析
    《丑小鸭》教学设计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备课…
    《电脑「管家」》教学设计
    《艰苦的岁月》(看图学文)教学建议
    《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设计
    《渡船》一课的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古风》的思想内容及教学建议
    五人墓碑记
    石 钟 山 记
    《林海》教学实录与评析
    《开国大典》教学札记
    《白杨》教学札记
    《苦柚》教案
    “理解词句、领悟中心”与鲜明对照、…
    《空气占据空间》教学设计
    《吃墨水》教学设计
    《白杨》教学实录与评析
    《古诗两首》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定要争气》“说学法”指导与设计
    口技教法一例
    师说
    突出训练意识  注重激发情感——《灰…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建议
    《三只白鹤》说课小议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实录与评析
    《长城》说课指导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
    五年制第九册《开国大典》说课一席谈
    《捞铁牛》教学实录与评析
    《五彩池》教学实录与评析
    《伟大的友谊》教学实录与评析
    《莺》教案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实录与评析
    病梅馆记
    六国论
    《六国论》教学后记
    六国论
    《六国论》精讲导读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第一教时授课教…
    《季氏将伐颛臾》讲课大纲
    一次大型的泥石流
    时钟
    劝学
    问说
    汉堡港的变奏
    学生自主精神的启动——《威尼斯的小…
    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
    问说
    雨中登泰山
    《勾践灭吴》课堂实录(节选)
    张衡传
    屈原列传
    [般涉调] 哨  遍
    荆轲刺秦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群英会蒋干中计
    师说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实录与评析
    语言的演变
    威尼斯
    娘子关前
    杂文四则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我国古代的车马
    愉快的作文課(教学实录)
    童诗教学
    精心设计好开头和结尾(记叙文)
    《登高》课堂实录(特级教师韩军)
    《坐井观天》教学实录与评析
    改造我们的学习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强调有序  注重自得——《捞铁牛》教…
    着力读书训练  着眼思维发展——《爬…
    扎实训练  着眼发展——《五彩池》教…
    自主·自悟·自得—— 《圆明园的毁灭…
    导得有方  学得主动  读得深入—— 《…
    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色彩鲜明  引人入胜—— 《林海》教学…
    一堂成功的整分式教学—— 《伟大的友…
    合作学习  自主探索——《我的伯父鲁…
    草地夜行

    《鸟的天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文言文阅读系列训练
    师说
    凡事要三思而行
    短文两篇
    饭钱
    小山羊

    学会比较、善于比较——在比较中认识…
    义理、考据和辞章
    荔枝(第二课时)
    改造我们的学习
    皇帝的新装
    作家要铸炼语言
    母  亲
    风景谈
    《孟子》两章
    五  蠹
    《论语》两章
    梅花岭记
    察  今
    训俭示康
    荔枝(第二课时)
    别了,司徒雷登
    恰 到 好 处
    庖丁解牛
    装在套子里的人
    守  财  奴
    祝  福
    雄  关  赋
    内蒙访古
    纳谏与止谤
    为了忘却的记念
    明湖居听书

    树枝发芽
    《梦溪笔谈》两则
    《论语》二章
    拿来主义
    项 链
    拿来主义
    冰心《纸船——寄母亲》
    新 诗 鉴 赏

    一个好树种泡桐
    景泰蓝的制作
    讲讲实事求是
    沁园春·长沙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
    拿  来  主  义
    火      刑
    为了周总理的嘱托……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
    记 念 刘 和 珍 君
    我的空中楼阁
    难  老  泉
    长  江  三  峡
    一碗阳春面
    小小的船
    高考文言文试题述评
    反对党八股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林黛玉进贾府
    雷雨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改造我们的学习
    过秦论
    个人和集体
    大堰河——我的保姆
    项  链
    雨中登泰山
    夏时制
    信陵君窃符救赵
    蒲公英的种子
    翠鸟
    坐井观天
    拿来主义
    古代诗歌鉴赏
    《出塞》
    一个老教师的死
    《芙蓉楼送辛渐》
    古人的习俗
    六国论
    南州六月荔枝丹
    苹果树下
    〈指南录〉后序备课资料
    残存的手
    春天的故事
    我要这样
    花样滑冰
    一道古文阅读题
    《春天的故事》教学设计
    小学品德《春天的故事》教学反思
    一道古文阅读题教学
    古代英雄石像
    神女峰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